
【江山·根与魂】【流年】白小胖(散文)
一
有一年春节,在三姨的家宴上,她那位从苏州嫁到宁波的儿媳,接过婆婆端上来的汤圆,慢声细语地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起话来石骨铁硬,像吵相骂的宁波人,喜欢吃的都是一些糯叽叽的东西,年糕啊,糯米团子,水晶包,还有这宁波汤圆?
一桌子的人,没有一个能回答她的问题,却都哈哈大笑起来。
宁波汤圆外形滚圆滚圆的,颜色是雪白雪白的,看起来就惹人爱,讨人喜。
白小胖,是我给它取的名字。白小胖和白小糯是宁波籍的兄妹俩。
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欢欢喜喜——这是宁波人心中汤圆的吉祥寓意。
二
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早上,宁波人的餐桌上,都会有一碗汤圆,这是宁波人一直以来的风俗和饮食习惯。
轻轻咬上一口糯叽叽的白胖子,香喷喷的黑芝麻就从齿间溢出,溜进嘴里,那种滋味如此美好,如此满足。
我喜欢用刻有青花瓷图案的小碗盛汤圆,青花瓷和汤圆在品性上是相融的,外形上更是绝配。看得舒心,吃得开心。
现在的汤圆都可以从超市和网上购买,在老底子的宁波人家中,都是自己包的。我最喜欢吃三姨包的猪油汤圆。三姨是上海知青,插队落户到宁波后嫁给了姨父,她会说一口“石骨铁硬”的宁波话,会包软糯香甜的宁波汤圆。
那一年春节,母亲和姨妈们商量好,要去宁波三姨家过年。三姨早早地就开始准备过年要吃要用的年货。那天三姨说,要准备包汤圆了。我听了很兴奋。虽然不是我第一次吃汤圆,却是第一次看人亲手包。
三姨把从村里屠宰场买来的油光光的猪板油切碎,将黑芝麻炒熟后放入石臼内捣烂。将猪油,芝麻,白糖混合在一起拌匀,搓成一个小团子,用纱布包好装进糖缸里备用,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石磨里磨成米浆。
三姨家有一个挺大的磨子,听说是姨父的爷爷传下来的宝贝,那个大石磨就静静地蹲在灶房边上。村里乡亲有些家里没有磨子的,就会来借。可石磨太大了,得几个男的一起搬才行。每到春节,石磨便开始了它一年一次的走亲访友。从这条巷子到另一条巷子,从这户人家到另外一家,最远的还出过洪塘镇。
表弟力气大,负责推磨,我的任务就是往磨口里添加雪白的糯米,半勺米半勺水,白花花的米浆便从石缝流到凹槽内,最后滑到桶中……这个过程要眼明心细,不能开小差,而且还要和推磨的人配合得当,这样才能省去不少时间和力气。
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包汤圆的那一刻,把一个个圆圆的黑芝麻馅儿放入扁扁的手掌大的面团里,然后再搓成圆圆的汤圆,就成了白小胖。母亲和姨妈们难得能聚在一起,她们聊着家常,包着汤圆,相聚的欢喜被揉进了雪白的汤圆里。那些旧年有过的不愉快,有过的争吵,全都在手起手落间烟消云散。
煮汤圆的活儿交给了母亲,母亲哼着小曲儿,把汤圆放进锅里煮。母亲说,中途要加三次水,而且锅里的水不能煮沸,等汤圆浮上水面就熟了。捞起,装进青花瓷碗里,撒上几粒桂花,好看又好吃。
三
现在的宁波人吃汤圆,未必一定要在春节,什么时候想吃就能吃到。宁波的大街小巷里,各种餐馆里,都能吃上一碗汤圆,但像三姨那样愿意花功夫自己去包的不多了。
外省市的人来到宁波旅行,首先想到的是去天一广场或南塘老街上的百年汤圆老店缸鸭狗,吃上一碗猪油汤圆。
我问表弟,挺好的一个汤圆店,居然叫缸鸭狗。一口缸,一只鸭,一只狗,哪能和汤圆扯上关系呢?干嘛要取一个这么难听的名字?
表弟哈哈大笑起来,说,这个宁波人都知道的。因为这家汤圆店的第一位老板就叫江阿狗,用宁波话说就成了“缸鸭狗”。
原来如此,这个太有意思了。
表弟说,宁波还有几家很有意思的店。这个“缸鸭狗”是最有意思的。姐,你可以上网查查看“缸鸭狗”这个名字的由来,肯定和我说的一样——“缸鸭狗”是宁波汤圆创始人是地地道道的宁波人,小名阿狗。他原来是路边一个小摊贩,外号叫做“江阿狗”,但因为这个小摊贩是文盲,不认字,没办法给自己写招牌,后来就根据“江阿狗”的宁波话发音“缸鸭狗”,用一条狗、一口缸和一只鸭来作为自己招揽生意的标志。
果不其然。
下午,表弟要带着我们去逛南塘老街,顺便去尝一尝‘缸鸭狗’的猪油汤圆。在店门口,我们看到一个铜制的雕塑——一条狗一口缸一只鸭。
表弟说,这个雕塑是缸鸭狗的标志物,不用看店名,只要看到这个雕塑,就说明到了。
“三更四更半夜头,要吃汤团缸鸭狗。一碗落肚勿肯走,两碗三碗上瘾头。一摸铜钿还勿够,脱落布衫当押头。”这段老底子宁波人耳熟能详的打油诗就挂在店堂的墙壁上。店里除了出售汤圆,还有其他宁波小吃。店堂里坐满了人,等了大约十分钟才坐下,端上来的汤圆热气腾腾,个头很大,一只只圆润饱满。
表弟问我,好吃吗?
我说一般般,还是你妈妈包的汤圆好吃。
表弟说,那是肯定的,我妈妈包的汤圆里有家的味道。
我夸表弟,这句话说得真好。
一颗小小的汤圆,承载着宁波人心中美好的情愫。有了这碗汤圆,哪怕是在冷冷的冬夜,只要吃上一口,便会有一股暖流在身体里涌动,消解尘世的寒冷。
现在汤圆的品种也丰富了,肉馅的,红豆沙馅的,核桃花生馅的,还有荠菜肉馅的,但老宁波人心头最爱的还是很多年前吃过的那一碗黑芝麻猪油汤圆,那才是正宗的宁波汤圆,没有之一。
三姨年年春节前夕都包汤圆,她从来不会去超市购买冷冻的。有时春节我回到家乡,她都会让我回家吃一碗猪油汤圆。她说自己包出来的汤圆吃着才放心。自从搬到新房子后,她包汤圆之前,便不再磨粉了,而是买现成的糯米粉。她家的石磨还在老房子厨房的角落里,如今不会再有人想起来用它磨粉。
在元宵佳节,总要吃一口汤圆,在糯米的绵软、黑芝麻的醇香以及猪油的甜润中,与挚爱的亲人共赴一场人间小团圆。
文章中,作者对宁波汤圆的描述充满了诗意和情感,让人仿佛能够看到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感受到那份从心底涌出的温暖。特别是对三姨包汤圆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宁波人对食物的精致追求,更体现了家庭团聚时的欢乐和和谐。而"缸鸭狗"的故事,又为汤圆增添了一份地域文化的色彩,让人对宁波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认识。
读后,我被这份对家的眷恋和对传统的尊重深深打动。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传统习俗逐渐被淡忘,但宁波人对汤圆的热爱,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这种坚守,不仅让汤圆成为了宁波的一张名片,更让这份家的味道得以代代相传。
这篇文章以汤圆为线索,串联起了宁波的风俗、家庭的情感和地域的文化,让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人文情怀。这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