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隔辈儿亲(微型小说)
最心疼秀芝的奶奶去世了,跟着奶奶生活了十来年的秀芝感觉自己像是失去了妈妈,因为她从小被奶奶养大的,她早已经把奶奶投射成妈妈了。她与自己的亲生母亲并不熟悉,更别说相亲相爱了。她害怕生母那高八度的大嗓门,更害怕她的笤帚疙瘩,还有那喜怒无常的脾气,但无论秀芝怎么不愿意,她都要不情愿地跟着妈妈爸爸去遥远的城市里生活。那里有等着她伺候的三个弟弟妹妹。
下火车的第一天,妈妈就让秀芝看孩子,妈妈自己则在厨房里做饭。可是作为孩子的小弟弟不会说话,也听不懂秀芝的家乡话。秀芝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弟弟哭得惊天动地,这时候爸爸收拾好行李,去厨房接替妈妈做饭,妈妈得空给弟弟喂奶。秀芝这才懂得,原来弟弟是肚子饿,他需要吃妈妈的奶了。
让秀芝没想到的是,妈妈接过孩子,顺手给了秀芝一个耳光,骂到:“没用的东西,连个孩子都不会哄!”秀芝忍住眼泪,她真想说:“您的孩子想吃奶了,我用什么哄他?”
可是她没有说出来,她只是用眼睛看看爸爸,希望得到爸爸的呵护。没想到爸爸并不在意。那一刻她明白了,在妈妈爸爸家,她不是被疼爱的孩子,她是一个事实上的“小保姆”。
第二天,她放学回来,妈妈叫她辅导妹妹学习。妹妹是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秀芝讲了半天道理,妹妹不听,一个劲儿玩沙包。秀芝抢过沙包,仍在地上,说:“别玩了,好好写作业。”
妹妹气急了,用尖尖的铅笔扎进秀芝的胳膊里,鲜血顿时流出来了。秀芝给了妹妹一巴掌。紧接着妈妈就一巴掌呼在秀芝的脸上。
妈妈教训到:“弟弟妹妹是用来心疼的,不可以随便打弟弟妹妹!”
秀芝反驳说:“难道姐姐就是可以随便打的吗?”
妈妈怒吼道:“我叫你犟嘴!”随之而来的是拳打脚踢。
秀芝离家出走了,她要去找奶奶,她走出家门才想起来,奶奶已经去世了。于是她漫无目的地走到建设工地,无可奈何地找了一个巨大的水泥管子,钻进去了。北风很大,天气很冷,她要找个躲风的地方。
不知过了多久,她睡着了,睡梦中,她见到了奶奶,她说:“奶奶,我想自杀,死了就可以和奶奶一起生活了,只有奶奶亲我,妈妈爸爸不亲我。”
奶奶慈祥地给秀芝包扎上胳膊的伤口,慢条斯理地说:“你不满十八岁自杀,是不能见到奶奶的,因为未成年的鬼是不能回老家的,你在的城市离老家很远,你必须坚强地长大成人。”
秀芝哭的很伤心,奶奶说,我会给你爸爸托梦,叫他好好爱护你。以后爸爸妈妈再打你,你就呼唤奶奶,那样爸爸妈妈就知道你想念奶奶了。
突然,秀芝被一双大手抓住了,那是爸爸的手,爸爸心疼地说:“好女儿,你怎么在这里睡了?快,跟我回家吧。”
秀芝突然嚎啕大哭起来:“爹爹,我想奶奶了,只有奶奶心疼我……”她用了“爹爹”这个家乡的称呼,是想提醒爸爸,他们有共同的老家,有共同的亲人奶奶。
显然爸爸被感动了,他伸出大手抚摸着秀芝的头发,说“不,傻女儿,爹爹也心疼你的,以后爹爹再也不让你妈妈打你了。看见你这样,爹爹也很想奶奶的,奶奶知道你跟着爸爸妈妈过得不开心,她会责怪我的,爹爹向你保证,向奶奶保证以后一定好好爱你。”
从那以后,爸爸妈妈再也没有打骂过秀芝,多年以后,秀芝才知道,爸爸多次梦见奶奶嘱托他好好呵护秀芝。
37、故乡在召唤(10300字符小说)《奔流》2024年第七期
38、我爱烟台植物园《青年文学家》2024年9月
39、杂谈边界感《当代文学海外版》56期
40、身在他乡思故乡《烟台晚报》2024年7月14
41、记忆深处的野蔷薇《烟台晚报》2024年7月25日星期四
42、祖传的一方石砚;《烟台晚报》2024年8月7日周四同发表在《新时代》月刊2024.8(张凤祥封面人物)
43、父亲教导我面对生活的磨难《南方文艺》2024年春季
44、槐树庄的童年时代《齐鲁晚报——芝罘文艺》2024年8月9日星期五
45、老狼和它的女儿《香江文藝》2024年第一期
46、阳台上的君子兰(小说)《苏州文学》总21期2024年第八期封面人物
沉默的父爱《烟台晚报》2024年8月20
38、我爱烟台植物园《青年文学家》2024年9月
39、杂谈边界感《当代文学海外版》56期
40、身在他乡思故乡《烟台晚报》2024年7月14
41、记忆深处的野蔷薇《烟台晚报》2024年7月25日星期四
42、一方石砚话今昔《新时代》2024.8(张凤祥封面人物);《烟台晚报》2024年8月7日周四
43、父亲教导我面对生活的磨难《南方文艺》2024年春季
44、槐树庄的童年时代《齐鲁晚报——芝罘文艺》2024年8月9日星期五
45、老狼和它的女儿《香江文藝》2024年第一期
46、阳台上的君子兰(小说)《苏州文学》总21期2024年第八期封面人物与刘学光同刊
47、沉默的父爱《烟台晚报》2024年8月20日星期二
37、故乡在召唤(10300字符小说)《奔流》2024年第七期
38、我爱烟台植物园《青年文学家》2024年9月
39、杂谈边界感《当代文学海外版》56期
40、身在他乡思故乡《烟台晚报》2024年7月14
41、记忆深处的野蔷薇《烟台晚报》2024年7月25日星期四
42、祖传的一方石砚;《烟台晚报》2024年8月7日周四同发表在《新时代》月刊2024.8(张凤祥封面人物)
43、父亲教导我面对生活的磨难《南方文艺》2024年春季
44、槐树庄的童年时代《齐鲁晚报——芝罘文艺》2024年8月9日星期五
45、老狼和它的女儿《香江文藝》2024年第一期
46、阳台上的君子兰(小说)《苏州文学》总21期2024年第八期封面人物
沉默的父爱《烟台晚报》2024年8月20

张凤英
一、
最近视频号平台给我推荐了“花径”等多个心理咨询的视频号,在那里我猛然发现,目前在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中,有那么多的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有那么多躺平的妈妈和孩子。这迫使我反复深思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有那么多严重的精神疾病人群?现在的孩子们不愁吃、不愁穿,有明亮的教室可以读书,为什么还会抑郁?而我小时候,衣不遮体而且食不饱腹,回忆起来却是满满的幸福感。第二,怎么突然间原生家庭充满了创伤?难道原生家庭就没有幸福感和爱?下面我与那些视频号上分享的案例对比一下童年原生家庭的情况。
1.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是活色生香的、是被爱充满的。前天有一个年轻的女孩连麦了主播,她说,在童年的时候,被爸爸妈妈锁在五楼的家里,她透过玻璃窗看见楼下的小朋友在做游戏玩,自己真想跳下去,一个人被关在屋里,没人关心,没人说话,童年就好像在坐牢。原因爸爸妈妈需要上班。爸爸是孤儿,没有爷爷奶奶,外婆有十几个孩子,没有时间带她。因为这样的童年,她上学时候,不合群,参加工作以后感觉自己在牢房里,没有朋友,业余时间除了玩手机就没事干。她进入潜意识,有个声音对她说,你的人生就是“坐牢”。因此心情很抑郁,感觉活着没意思,一度想“跳楼”。对比一下我的童年时代,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和三叔一起生活在大山深处,那里没有楼房,远离妈妈爸爸,但是爷爷奶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贝”我每天自由自在的满山遍野地“疯跑”,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捉鱼,上山采果子吃,挖野菜、割青草,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自由自在。那时候,我家养了几只老母鸡,每天都能收两三个鸡蛋,那种带着鸡的体温的鸡蛋,奶奶给我用铜勺煎了,外焦里嫩十分美味。我每天都能吃一个鸡蛋,虽然不是什么高级补品,但是却叫我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人生体验是那年轻的女孩不能比拟的,我是亲近大自然的活色生香的童年生活体验,而她是监狱般的童年,她不抑郁谁抑郁?现在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交能力,被手机控制了人生,缺乏与自然的亲近体验,成了“刷题机器”“背题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幸福感、满足感都不够。由此可见,应该给当代年轻人创造机会,叫他们体验一下田园生活,工厂生活和军队生活,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2.兄弟姐妹们打打闹闹,是成长过程的必要经历。如今的爸爸妈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是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中长大的,缺乏姊妹相处的经验,他们的子女大部分也是独生子女,因此孤独的性格就是天生的。姊妹们之间为了生存而打打闹闹,斗智斗勇,这两代人都没有经历过,于是他们的心太脆弱,经不起一点风浪,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竞争,就可能叫他们抑郁。而我们50后和60后,甚至70后,都是在多子女的家庭里生长的,我们好像一群小狐狸,互相之间竞争是必然的,不用父母亲“鸡娃”我们是“不用挥鞭自奋蹄”每个孩子都争取最好的成绩,做最多的家务,争取得到更多的父爱和母爱。这为我们长大以后,在职场上竞争做好了培训。我们会在职场竞争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想躺平。因此林径所说的原生家庭的创伤,在我们的成长中是激励因素,不是躺平的理由,而是奋斗的动力。人是群居的动物,学会与人相处,与对手相处,与亲人相处都是一门艺术,年轻的一代缺乏这种历练。建议通过集体生活的经历,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针对目前青年人不愿结婚不愿生子的情况,感觉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一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助3000元两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贴6000元……全职妈妈每月补贴5000元。这样中国的人口就会保持持续增长。
3.对原生家庭的父母,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一直以来都感觉把原生家庭的不完满,归结为“创伤”,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比如我从小被父母丢给爷爷奶奶抚养,也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这是不是心灵创伤呢?按照某些心理专家的看法,是认为这样就切断了“小婴儿”与妈妈的连接,是心灵创伤,但是我所感觉的是爷爷奶奶以及三叔的关爱,代替了妈妈的爱,我和爷爷奶奶以及三叔之间也有“爱的链接”,爷爷奶奶给了我双倍的爱,三叔对我进行了启蒙教育。这都是原生家庭给我的爱。即使后来到了爸爸妈妈身边,经常被妈妈责打,不断地帮助妈妈做家务等,我也不恨母亲,我能够感觉到母亲对我的“高期望”,母亲的“望子成龙”,此时我快速成长。
虽然,我小时候,跟妈妈犟嘴。逆反心理强,不服管理,但是事过之后,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一直在感恩父母的教育,所以我开工资以后,每月都给妈妈爸爸寄钱。一直坚持了38年,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来没有怨恨父母,更不想啃老。特别是自己当了妈妈之后,回忆起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能够感觉到的都是爱。
二
根据视频号上某些专家的引导,总是说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是“创伤”,而且将孙子辈的躺平现象,归罪于爸爸妈妈辈儿的原生家庭的创伤,甚至于归罪于爷爷奶奶的创伤。说什么爸爸妈妈疗愈了创伤,孩子们就会自然好起来。我感觉这些观念不是中国本土的理念和家国情怀,而是“外来的理念”。按照中国本土的文化,孩子们对爸爸妈妈应该有一颗“赤子之心”,学习和工作上的不顺利,应该向内找原因,改进自己,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回顾自己的童年少年,都是爷爷奶奶、父母、三叔的爱,感恩父母和长辈给我“爱的力量”我可以“爱自己”“爱家人”“爱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

44、父亲教导我面对生活的磨难《南方文艺》2024年春季
45、槐树庄的童年时代《齐鲁晚报——芝罘文艺》2024年8月9日星期五
46、老狼和它的女儿《香江文藝》2024年第一期
47、阳台上的君子兰(小说)《苏州文学》总21期2024年第八期封面人物
48、沉默的父爱《烟台晚报》2024年8月20日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