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赵家铁匠铺(小说)
赵家几代人都以打铁为营生,在打铁的技艺上,十里八村都很有名。但到了赵刚这一代,他不想让儿子以后还跟着他一块儿继续打铁,一辈子窝在这穷山沟里。他想让儿子出去见见世面,去城里生活。俩口子在计划着,每天的梦都是儿子的未来。
打铁不怕刮风下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可以开炉。不过赵刚俩口子也会有休息的时候,就是拿着打好的农具去镇里的集市卖。赵家铁铺的农具很吃香,每次赶集,几乎都能销售一空。
又是一个艳阳天,太阳火辣辣地照在铁匠铺的屋顶上,将屋顶的茅草晒得干巴巴的。在茅草下,赵刚俩口子正抡着铁锤在打铁,儿子小赵明俊就在一旁玩耍。俩口子热得汗流浃背,衣服都湿透了,仍在卖力地敲打着那块刚夹出来的被烧红的铁块。
“爹,长大后我也要跟你学打铁。”一旁的小赵明俊看着父亲忙得热火朝天的,于是好奇地突然问道。
“儿子,打铁有什么好?一边玩去,这里热。”
小赵明俊不解地问:“为什么呀?爹,我觉得打铁很有趣。”
赵刚叹了口气,“儿子,打铁辛苦啊,每天在这烟熏火燎的,挣不了几个钱。咱们这村子太穷太偏,在城里才有更多的机会,才能过上好日子。”
林芳在一旁插话道:“俊儿,听你爹的,好好读书,将来去城里生活。”
小赵明俊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心里还是对打铁充满了好奇。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赵明俊也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村里没有办小学,于是赵刚俩口子把儿子送到了镇上的学校里去上学。每天清晨,小赵明俊都要沿着崎岖的山路走好几里去镇上念书。小赵明俊最害怕的是途经隔壁村的那块坟地,每次走到那里,都让他感到毛骨悚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赵明俊让父亲给他削了一把降魔用的桃木剑,每天带在身上壮壮胆。
学校虽然条件简陋,但小赵明俊学习异常努力,他心里一直记着父亲说过的那句话,一定要走出这个穷山村。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有一年,村子遭遇了罕见的旱灾,许多庄稼地颗粒无收。庄稼收成不好,老百姓口袋里就没钱。就算口袋里有钱,基本都拿去买粮食了。没有人来打铁,赵刚的铁匠生意也越来越差,家里的日子过得越发艰难。为了维持生计,林芳不得不去镇上帮人做些针线活,补贴家用。
小赵明俊看着父母的辛苦,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放学后不再像其他孩子一样玩耍,而是主动帮着父母做家务,喂鸡、砍柴、挑水,小小的身板承担起了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责任。
有一天,赵刚在打铁时不小心烫伤了手,伤口感染,发起了高烧。家里没钱请医生,林芳急得直掉眼泪。小赵明俊看着生病的父亲和无助的母亲,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家里的状况。好在村里有会土方的老人,用草药帮赵刚退烧,消炎。
小赵明俊想到了学校里老师说的知识改变命运,于是更加刻苦地学习。放学回来后,他先帮家里做些家务。到晚上,他就借着微弱的油灯开始做作业,常常熬到深更半夜。
终于,小赵明俊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他在一次年级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还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他拿着奖学金回到家里,双手捧在父母面前,那年他才十二岁。
赵刚和林芳看着懂事的儿子,既欣慰又心疼。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赵明俊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他也慢慢在磨炼中长大,由小赵明俊变成了赵明俊,长得眉清目秀,有了大人许多成熟的特性。
为了供他继续念书,赵刚和林芳更加拼命地打铁和做针线活。赵明俊也深知父母的不易,在学校省吃俭用,从不和同学攀比。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甚至还经常提着个麻袋去街上捡破烂,再背到收废品的地方卖掉,赚点生活费。
在县城读书的日子里,赵明俊第一次感受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他看到了城里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看到了高楼大厦和繁华的街道。他更加坚定了要走出山村的决心,让父母过上好生活。
高中毕业后,赵明俊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当录取通知书邮寄到家里的时候,赵刚和林芳激动得热泪盈眶。那天晚上,一家三口破天荒地宰了一只鸡,三人坐在火炉炕上有说有笑,赵刚更是喝得大醉。
赵明俊带着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走进了大学校园。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里,他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毕业后,赵明俊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工作。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很快在公司里崭露头角,升职加薪。
几年后,赵明俊在城里买了房子,把父母接到了城里生活。赵刚和林芳第一次来到儿子的新家,看着宽敞明亮的房间和现代化的设施,心里充满了感慨。他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儿子可以在城市里站稳脚跟,以后子子孙孙都是城里人了。
赵明俊带着父母去逛商场、下馆子,让他们体验城里的生活。然而,住了一段时间过后,赵刚却总是觉得不习惯。他怀念村里的铁匠铺,怀念着那熟悉的烟火气息。
一天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赵刚对赵明俊说:“儿子,爹知道你在城里过得好,爹很欣慰。但是爹还是想回村里,那才是爹的根。”
赵明俊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爹,我懂您。那您和娘回去吧,想我了就给我打电话。”
林芳也点了点头,“是啊,咱们回去,城里虽好,但还是农村自在。”
就这样,赵刚和林芳又回到了村里,摆弄着他们的铁匠铺。赵明俊虽然在城里工作,但他经常回来看望父母,每次回来都会给家里带来各种生活用品。
而村里的铁匠铺,虽然已经不再有往日的热闹,但它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赵家的变迁,也见证着村子的发展。现在的生活变好了,村里也通了土路,许多铁制类工具都是从工厂直接批发到镇里。谁家需要个锄头,铁锹啥的,都是去镇里购买。不过批发的农具,质量还是没有赵家铁铺打出来的好。赵家的铁制品,一用能用许多年,不像工厂的那些铁制品,用一段时间就卷口。于是,还是有许多人坚持着用赵家铁铺打出来的农具,觉得这样才放心。
又是一年春节,赵明俊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了村里。此时赵刚和林芳已经不再打铁,而是整天操弄着门口的那点菜地。见儿子带着儿媳和孙子回来,老俩口可高兴了,当天宰一只鹅款待自己的亲孙子。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炉炕上,有说有笑,温馨而幸福。
“爹,这铁匠铺以后你打算怎么办?”刚喝完一口酒后,赵明俊问。
赵刚笑了笑,“留着呗,这是咱家的回忆,也是村子的一部分,说不定哪天又能派上用场。”
赵明俊点了点头,想起那陈旧却充满故事的铁匠铺,心中满是感慨。
春节过后,赵明俊一家又回城了。赵刚和林芳继续在村里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日子平淡如水地过着,村里也渐渐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政府开始重视农村的发展,修水泥马路、建学校、发展特色农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村子慢慢变得热闹起来,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村创业。
赵刚看着村子的变化,心里很是高兴。他偶尔也会去铁匠铺里收拾收拾,仿佛能看到当年自己和老伴一起挥汗如雨打铁的场景。只是如今孩子都大了,并且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也慢慢老去,才放下了这门传了几代的手艺。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城里的商人,说是看中了村里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想要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商人在村里转了一圈,对赵家的铁匠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铁匠铺要是能重新开起来,打造一些特色的铁艺纪念品,肯定能吸引游客。”商人说道。
赵刚听了,心里一动。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儿子赵明俊,赵明俊也觉得这是个好机会。
于是,在赵明俊的支持下,赵刚重新整理了铁匠铺,购置了新的工具和材料。不久,铁匠铺又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随着旅游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村里。赵家的铁匠铺成为了一个热门景点,游客们可以在这里观看打铁表演,还能亲手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铁艺作品。
赵刚的手艺得到了大家的称赞,铁匠铺的生意越来越好。林芳也在旁边帮忙,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赵明俊看到父母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心里也踏实了许多。他知道,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家乡永远是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岁月流转,赵家铁匠铺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传承,也成为了村子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