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深秋河畔的川東桥(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深秋河畔的川東桥(散文)


作者:心灵的麦田 白丁,2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60发表时间:2024-11-05 09:04:06
摘要:在这个深秋的午后,绿岭河畔的川东桥,成为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珍藏着那份宁静与温暖。

一个深秋的午后,阳光柔和而醇厚,仿佛为世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幔。微风拂面,让人心情愉悦。我对妻子说:“我们不能去远方,就看看家门口的美丽风光,绿野仙踪的绿岭河畔川东桥转转”。她说:“那儿经常去,有什么好看的”。我回答她:“看风景,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看风景的心情,何况今年夏天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现在我们去探寻那份独属于这个深秋季节的与这个地方的宁静与诗意”。
   她听我一说,也就愿意随从了。我俩骑上心爱的小电驴,缓缓地驶向绿岭河畔的川东桥,一条笔直的水泥公路,河道两旁的高大的水桦树已被秋意尽染,秋风轻拂,落叶纷纷扬扬地飘落,像是大自然馈赠的斑斓信笺。我停下车,俯身拾起一片落叶,感受着它清晰的叶脉,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纹理。
   车行在河畔上,一边欣赏着河岸两边的风景,看着长得高大整齐的桦树,溪流之上,隔不多远就会出现一道石拱桥,这些桥是在修绿岭河时建成的。不一会儿,来到最后一座桥,这座桥连接着两岸的村庄(川东、川西)和稻田,也连接着小河的东西,因此而命名的“川東桥”。
   来到川東桥,停下小电驴,只看那桥身横跨在波光粼粼的绿岭河上,河水在秋阳的映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宛如一条流动的银河。
   站在桥中央,放眼望去,山峦在远处绵延起伏。深秋给山峦披上了五彩的披风,浓淡相宜,层次分明。那一片片树林,有的依旧郁郁葱葱,有的已被秋风染成了绚丽的画卷。偶尔有飞鸟掠过天空,留下一串清脆的啼鸣,打破了这份宁静,却又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
   桥下的河水悠悠流淌,清澈而宁静。它倒映着天空中那几朵慵懒的白云,也倒映着岸边树木那多彩的倩影。水流轻拍着桥墩,发出细微的声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里曾是宣纸祖先的发源地。
   川東桥两头的川东川西统称虬川,乃是泾县小岭宣纸祖源之地。产自我省泾县的宣纸,早已闻名遐迩。宣纸已成为我省以及泾县的一张靓丽“名片”。至于宣纸的作用,正如郭沫若说的,离开了宣纸,中国的书画就无从表达它的妙味。
   宣纸的发明人是谁?纸史研究界公认的说法是:泾县小岭曹氏的开山之祖、宋末元初人曹大三。关于曹大三其人,因为文献资料的缺乏,人们一直知之甚少。近年来,有人称发现了泾县小岭曹氏“家谱”,但公布的相关信息一片混沌。据《泾川小岭曹氏宗谱》,终于揭开了宣纸鼻祖曹大三的“真容”。
   2005年,曹天生著《中国宣纸史》称:“曹大三生于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卒于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曹天生在2014年著《千年小岭》时称:“曹大三生于宋朝理宗景定甲子五年,即公元126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逝世于元朝世祖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农历十月十一日。”“据引我们得知,曹大三享年78岁。”
   “宗谱”卷四称:“始祖大三公,春谷绿峰虬川百十一公之次子,行大三。……宋末时,游至泾川,见小岭山水秀丽,风土淳朴,遂家焉。”绿峰,即绿岭。
   宗谱”卷一在曹大三的小像后有这样一段记载:“公自虬川迁泾,爱小岭山川幽胜,聚族于斯,遂为我族所自出之祖,已二十有一世于兹。公值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警,避乱忙忙,岂惶计日?此方可以长子孙者也……且公为我子孙虑至深远也,见此系山陬,无可耕土,因贻蔡伦术于后,以为生计。”蔡伦术,就是指造纸。
   事实证明,干上造纸这一行之后,小岭曹氏的经营是成功的。他们通过造纸、卖纸发迹致富。到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小岭曹氏修谱时,其中有这样的描述:“今子孙不耕种而自无艰于食,未桑麻而自不缺于衣,且车舟杂还之所,珍奇列肆之市,人人皆得至其处,岂致如穷乡邃谷之小丈夫日守于蓬蒿绳牗之下、至白首而足迹尚未出境也!则所以造我后人者,岂有涯乎?”通过造纸,曹氏后人有吃有穿,衣食无虞,而且能走街逛市,行商天下,颇为自豪。由此,“爱上”小岭山川的,应该是曹大三之后的小岭曹氏人,而不是曹大三。虬川,乃是泾县小岭宣纸祖源之地。
   看着弯弯的小河流着清澈的泉水,此时的川东桥,宛如一位沉静的老者,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更迭。它承载过无数行人的脚步,聆听过无数心灵的诉说。在这个深秋的午后,它与我相遇,用它的古朴与安宁,抚慰了我那颗在尘世中略显疲惫的心。
   我沿着桥慢慢前行,微风拂过脸颊,带来秋的凉爽与芬芳。空气中弥漫着落叶的清香、泥土的气息,还有那若有若无的阳光的味道。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我沉浸在这深秋的静谧与美好之中,不愿离去。
   当太阳渐渐西斜,天边泛起一抹绚丽的晚霞。川东桥被染成了橙红色,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我在桥的这头回望,心中满是对这片美景的眷恋与不舍。
   在这个深秋的午后,绿岭河畔的川东桥,成为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珍藏着那份宁静与温暖。
  

共 19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深秋午后的绿岭河畔,邂逅了那座承载着岁月与历史的川东桥,宛如展开了一幅古朴而又诗意盎然的画卷。文章开篇,柔和醇厚的阳光、拂面的微风,营造出一种惬意的氛围,作者与妻子关于探寻家门口风景的对话,巧妙地引出了此次前往川东桥之行。骑行途中,那被秋意染尽的水桦树,纷纷扬扬飘落的落叶,如同大自然洒下的斑斓信笺,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深秋的韵味,更体现出作者对身边自然景致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抵达川东桥,眼前的景色更是如诗如画。桥身横跨波光粼粼的绿岭河,河水在秋阳映照下闪烁如银河,远处绵延起伏的山峦披上五彩披风,树林或郁郁葱葱或被秋风染就绚丽画卷,飞鸟掠过天空增添灵动气息,桥下悠悠流淌的河水倒映着白云与树木倩影,这一系列的描写,将川东桥周边的秋日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然而,川东桥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美景,更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是泾县小岭宣纸的祖源之地,作者由此展开对宣纸起源及发明人曹大三的追溯。从宣纸在书画领域的重要地位,到曹大三其人其事在历史记载中的种种探寻,如不同著作对其生卒年份的记载差异,以及宗谱中关于他迁徙至泾县小岭、开创造纸事业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段在岁月长河中逐渐清晰的历史脉络。小岭曹氏通过造纸发迹致富的历程,更是凸显出这一技艺对当地家族发展的深远影响,也使得川东桥所在之地,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成为了一个见证岁月变迁与文化传承的特殊地标。在这个深秋的午后,川东桥宛如一位沉静的老者,默默承载着过往行人的脚步与心灵的诉说。作者沿着桥慢慢前行,感受着微风带来的秋的凉爽与芬芳,沉浸在这一刻静止的时光里,不愿离去。当夕阳西下,晚霞将川东桥染成橙红色,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构成绝美画卷之时,那份对美景的眷恋与不舍,更是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这篇散文不仅仅是对一处秋日风景的描绘,更是一次对历史文化的探寻与心灵的慰藉之旅。作者通过对川东桥及其背后历史文化的书写,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与温暖。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作品,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05 09:04:52
  这篇散文写得十分精彩,作者以细腻的描写将深秋川东桥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同时,又深入挖掘了川东桥所在地与宣纸历史文化的渊源,使文章既有自然风光的美感,又有历史文化的深度,读来令人陶醉且收获颇丰。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1-05 09:05:21
  文章以一次深秋午后前往川东桥的旅行为线索,巧妙地将眼前的美景与背后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对川东桥周边景色的描写生动细腻,展现出深秋的宁静与美好;对宣纸起源及相关历史人物的叙述清晰详实,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整体行文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是一篇值得一读的佳作。
3 楼        文友:心灵的麦田        2024-11-05 09:56:35
  非常感谢淡雅晓荷江山文学社的老师和编辑,能让我的拙作发表,还写了那么好的编者按,在此隔屛问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