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深秋河畔的川東桥(散文)
一个深秋的午后,阳光柔和而醇厚,仿佛为世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幔。微风拂面,让人心情愉悦。我对妻子说:“我们不能去远方,就看看家门口的美丽风光,绿野仙踪的绿岭河畔川东桥转转”。她说:“那儿经常去,有什么好看的”。我回答她:“看风景,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看风景的心情,何况今年夏天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现在我们去探寻那份独属于这个深秋季节的与这个地方的宁静与诗意”。
她听我一说,也就愿意随从了。我俩骑上心爱的小电驴,缓缓地驶向绿岭河畔的川东桥,一条笔直的水泥公路,河道两旁的高大的水桦树已被秋意尽染,秋风轻拂,落叶纷纷扬扬地飘落,像是大自然馈赠的斑斓信笺。我停下车,俯身拾起一片落叶,感受着它清晰的叶脉,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纹理。
车行在河畔上,一边欣赏着河岸两边的风景,看着长得高大整齐的桦树,溪流之上,隔不多远就会出现一道石拱桥,这些桥是在修绿岭河时建成的。不一会儿,来到最后一座桥,这座桥连接着两岸的村庄(川东、川西)和稻田,也连接着小河的东西,因此而命名的“川東桥”。
来到川東桥,停下小电驴,只看那桥身横跨在波光粼粼的绿岭河上,河水在秋阳的映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宛如一条流动的银河。
站在桥中央,放眼望去,山峦在远处绵延起伏。深秋给山峦披上了五彩的披风,浓淡相宜,层次分明。那一片片树林,有的依旧郁郁葱葱,有的已被秋风染成了绚丽的画卷。偶尔有飞鸟掠过天空,留下一串清脆的啼鸣,打破了这份宁静,却又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
桥下的河水悠悠流淌,清澈而宁静。它倒映着天空中那几朵慵懒的白云,也倒映着岸边树木那多彩的倩影。水流轻拍着桥墩,发出细微的声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里曾是宣纸祖先的发源地。
川東桥两头的川东川西统称虬川,乃是泾县小岭宣纸祖源之地。产自我省泾县的宣纸,早已闻名遐迩。宣纸已成为我省以及泾县的一张靓丽“名片”。至于宣纸的作用,正如郭沫若说的,离开了宣纸,中国的书画就无从表达它的妙味。
宣纸的发明人是谁?纸史研究界公认的说法是:泾县小岭曹氏的开山之祖、宋末元初人曹大三。关于曹大三其人,因为文献资料的缺乏,人们一直知之甚少。近年来,有人称发现了泾县小岭曹氏“家谱”,但公布的相关信息一片混沌。据《泾川小岭曹氏宗谱》,终于揭开了宣纸鼻祖曹大三的“真容”。
2005年,曹天生著《中国宣纸史》称:“曹大三生于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卒于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曹天生在2014年著《千年小岭》时称:“曹大三生于宋朝理宗景定甲子五年,即公元126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逝世于元朝世祖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农历十月十一日。”“据引我们得知,曹大三享年78岁。”
“宗谱”卷四称:“始祖大三公,春谷绿峰虬川百十一公之次子,行大三。……宋末时,游至泾川,见小岭山水秀丽,风土淳朴,遂家焉。”绿峰,即绿岭。
宗谱”卷一在曹大三的小像后有这样一段记载:“公自虬川迁泾,爱小岭山川幽胜,聚族于斯,遂为我族所自出之祖,已二十有一世于兹。公值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警,避乱忙忙,岂惶计日?此方可以长子孙者也……且公为我子孙虑至深远也,见此系山陬,无可耕土,因贻蔡伦术于后,以为生计。”蔡伦术,就是指造纸。
事实证明,干上造纸这一行之后,小岭曹氏的经营是成功的。他们通过造纸、卖纸发迹致富。到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小岭曹氏修谱时,其中有这样的描述:“今子孙不耕种而自无艰于食,未桑麻而自不缺于衣,且车舟杂还之所,珍奇列肆之市,人人皆得至其处,岂致如穷乡邃谷之小丈夫日守于蓬蒿绳牗之下、至白首而足迹尚未出境也!则所以造我后人者,岂有涯乎?”通过造纸,曹氏后人有吃有穿,衣食无虞,而且能走街逛市,行商天下,颇为自豪。由此,“爱上”小岭山川的,应该是曹大三之后的小岭曹氏人,而不是曹大三。虬川,乃是泾县小岭宣纸祖源之地。
看着弯弯的小河流着清澈的泉水,此时的川东桥,宛如一位沉静的老者,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更迭。它承载过无数行人的脚步,聆听过无数心灵的诉说。在这个深秋的午后,它与我相遇,用它的古朴与安宁,抚慰了我那颗在尘世中略显疲惫的心。
我沿着桥慢慢前行,微风拂过脸颊,带来秋的凉爽与芬芳。空气中弥漫着落叶的清香、泥土的气息,还有那若有若无的阳光的味道。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我沉浸在这深秋的静谧与美好之中,不愿离去。
当太阳渐渐西斜,天边泛起一抹绚丽的晚霞。川东桥被染成了橙红色,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我在桥的这头回望,心中满是对这片美景的眷恋与不舍。
在这个深秋的午后,绿岭河畔的川东桥,成为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珍藏着那份宁静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