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高粱红(散文)

精品 【东篱】高粱红(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67发表时间:2024-11-30 06:58:47
摘要:东篱的文友“天方夜谭”老师发表了《又见红高粱》,其时,我正在创作《高粱红》,真的是不谋而合。和天方拉来一个“姊妹篇”吧。


   《红高粱》是作家莫言笔下的电视剧,“高粱红”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我一直喜欢这抹红色,其实高粱红了的时候,是赭红,是深秋最成熟的表达。在我的老家(胶东半岛尖尖儿上),难见高粱红的广袤景色,于是,趁着深秋,从石家庄往回赶的时候,将导航导向了高密的东北乡,一定要看看昌潍平原上的高粱红风景。
   从济青高速下到国道,越过高密市,直奔东北乡,东北乡在高密的东北。
   高密,可能很多人并不能解释清楚。高密,是那个治水的大禹的字,有人说,大禹治“密水”而有了高密。真是难以说清了。治水,为了稼禾。不知大禹时期,高密有没有高粱种植,一个地名,都蕴藏着精彩的农耕文化。如此说来,大禹是构筑“大农耕”格局的人,他应该是和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有着并驾齐驱的贡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个论断可以说是一个千古真理。甚至让我通过“后稷”这个名字,妄测是不是种植高粱而得名。
   绵延逶迤的高粱地,此时带着分明的色彩,高粱杆上的翠叶依然绿浓,还是把路旁的土地装饰成青纱帐的样子,只有在高坡路段,才看得见分明的层次感。高粱地的上空,夕阳的黄晕与高粱红交织于一起,真个是流金溢彩,如果说,高粱红如火焰火炬,根本就无法传达出那么无垠的壮阔来。我觉得比喻为红海恰切,但红海卷浪也没有高粱红的美观。名字不好重复,我就叫高密的高粱红是“赤海”吧。高粱红,被千万支数不清的绿色箭杆举着,却不是临阵对阵的架势,而是酝酿出无限的热情,沉甸甸的穗子,扭着笨重的身子,轻轻地晃着,就像广场的“大妈舞”,憨态可掬。广袤之中,高粱穗子又是矜持的,自带光芒,却又是揽晚霞于怀的,流光交织,将田园风光做了大写意。车子穿行于高粱红,赭红织染着车挡风玻璃,扑进眼眸,心情被掀起了高潮,停下是不合适的,只有在红色中选择前行,才是红色的意义。就像一曲红色的歌谣,不能中途打断,旋律感是高粱红的特色。
   红色是风景,红色也可以创造生活的精彩。不能不提及作家莫言创作的《红高粱》,东北乡的名气,因此大震,《红高粱》影视基地就专为这片红色的稼禾而存在。有底蕴有气质的风景,是可以培养人的,东北乡的高粱红,酿就的不仅仅是高粱酒,更塑造了一位闻名的作家,带起了一片红,“高粱红打卡”要比没有名头的网红打卡地更有特色。就像我刚刚从章丘的明水古城漱玉泉边返回,飞珠溅玉的泉,涵养了一代词宗李清照。风景的名气里都站着一个名人,名人与风景相辅相成,不是捆绑,而是风景的核心部分,是风景的内核。这样的风景,才是历史的风景,这样的高粱红才是“长红”,这样的泉才可永恒地飞珠溅玉,成为斑斓的中华文化。
   停下车,选好车载曲目,让“九儿”的旋律伴我一行,“身边的那片田野啊,手边的枣花香,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我跟曲子对话,不要送我去远方,这里不就是诗和远方?高粱红风景唤起了我的热情,真想跟“九儿”曲和上男高音,唱给高粱红。
   红色是透明的,只要用情穿过,我们就能从高粱红的深处,找到不屈反抗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最近读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让我觉得,东北乡的红,其渗透力太强。
  
   二
   打开我的“高粱红”记忆,陕北人唱“红醉一杯女儿红”,可是抢了绍兴“女儿红”的风头?我小时候听到的顺口溜是“高粱红,红领巾,放学路,一阵风……”高粱红是起兴,也是衬托,如此的红色,是跳跃的,是飘动的。
   高粱,在我老家,算是稀罕物,六七十年代,大田里也有种植,每年都给农户分一些,后来,为了提高队上缴公粮数,高粱种植不断压缩,人们并不怨言,顾全大局,是那时的人的自觉观念。送交“皇粮国税”之“皇粮”,是农民骨子里的义务和责任,从征收到免除,这段路我们走过了千年之长,如今一个“免”字,农民打心底高兴。共产党让利于民,是任何一个朝代无法比拟。
   农民深知,高粱这种作物,很“泼实”,不择沃土,田边地堰都可以栽植,于是,在农户的自留地边就有了高粱红,那些年头,走进村子,村的外围就被高粱红包围着,那就像火把,点亮了农家的生活。进村一看,就是红红火火的氛围。在我这一代人心中,高粱红就是饱满的乡愁符号。我父亲就喜欢年年种高粱,尽管不多,但收成从来不会让人失望。高粱的籽粒饱满,成色好,有了高粱米,就不担心遇到饥荒年,这是农人的逻辑,或许还有一种红色的寓意吧。
   每一种作物,都是一门植物学。高粱米,在古代五谷里称为“稷”,民间有叫“粟子”的。而在胶东,叫法很特别,被称作“胡秫米”,通常也喊作“胡食米”。一个“胡”字,会让人想到,高粱传播到中原内地,大概是域外或北方,是否在“后稷”时期就陆续出现了,不知。例如,胡琴,胡床,胡服……这样推断,有一点道理。中华文化,本来就是兼容包容,互相影响而成,其来源很广,这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动性。高粱割穗收回,过去都是放在石臼里用碓锤去壳,很耗时,且费事。好在每家不多,都当成了宝贝,不嫌费工。捣米是富有的表达,农妇成巧妇。农家最讲究的吃法就是在端午节期间,包胡食米粽子。曾经胶东大米稀缺,更少见用糯米粳米包粽子,胶东的粽子,最初就是胡食米粽子。浸水泡软,发胀,然后用整壳的玉米叶(将玉米棒子从蒂部掰断,留下一个完整的壳子)装填胡食米,中间填塞几枚大枣更好,外皮用玉米叶系成细绳捆绑起来,就像一个小炮弹,很好吃,粘稠,软香,若蘸点白砂糖,更是口味美妙。其实,平时还真不舍得如大米一样煮米饭吃,是被看成高档次的果腹之物,一年也吃不上一两次。因而,在胶东流传着一句俗语——真不知道自己吃了几碗高粱米。这话是用来揶揄那些脱贫小富、得意忘形的人。也是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刚刚摆脱了缺衣少吃的日子。多么生动,诙谐有趣,如今,我如果听了这样的话,假如是揶揄我的,我会脸红。也有主妇别出心裁,掺和着地瓜面、豆面、小麦面,烙成饼的,简称“胡饼”,与西域及北方称的胡饼不一样,所谓的胡饼就是今天说的“馕”。胶东的胡饼皮不酥,咬一口粘牙,嚼之米香盈满口腔。中华美食,因地域不同,不可胜数。美食本身,就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因饼色微红,我们孩子也叫作“红饼”,这是最可口的高粱红。
   据说,高粱米可以促进消化,调节血糖,改善便秘……好处一大堆,于是心血来潮,我曾在“拼多多”上网购,购得东北高粱米,拆包煮饭,却是白花花的色,遂问店主,为何不是赭红色?店主说,品种改良,现在难见那个品种了。一个概念注入头脑,一时甚至一世都无法改变,未到端午节,我也做成“小炮弹”,找到高粱红粽子的滋味。不能抱怨,我未躬耕陇亩,却有一碗来自北国的胡食米,多么神奇!
   走过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富裕了,村庄养了四匹马用来拉大车,马也吃上了“红粮”和“黑粮”,红粮就是高粱米,黑粮就是黑豆,不多,撒在草料里,这叫“马无夜草不肥”,精细的食物,给了马,真奢侈。
  
   三
   高粱浑身都是宝。可以说,农家的精致生活,有高粱的一份功劳。捣掉的高粱壳,除了粉碎喂猪,更多的是被农家收起来,用来充当枕头的填充物,相比现在的海绵泡沫,高粱壳更环保,头颈枕上去,窸窣一声,就像敲了一根琴弦,有着美妙的感觉,这样的枕头我们叫“胡食糠枕头”,简直成了一个品牌。至今我还从农村寻找胡食糠,两三年换一次。专家给出道理,认为胡食糠枕头属于温热性,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睡眠更香。常常想,若枕着这样的枕头,做一个高粱红的梦,梦见《红高粱》里的九儿,那才是绮梦一场……
   高粱的秸秆,我们叫“胡食秸”,或“秫秸”,农村建房,屋顶要“扎把子”,就是用秫秸做檩条,秸秆有筋有骨,甚至百年不腐。还可用来“扎仰棚”,我高中毕业学到这门手艺,先在房间山墙与屋顶之间,用秫秸绑扎固定成一个个小“井”字形,其上糊上报纸,最后糊上花花纸。那次回村,发小还谈起他家仰棚就是我扎的,不知糊上了几遍花花纸,现在还用着。曾经的故事,充满了温馨,比唠叨我胖了,问这些年如何,更亲切,这个话题很特别。
   高粱穗子也是好东西,规整在一起,几道麻绳扎紧,就是一把“炊事”,炊事,在胶东可不是指做饭的事,而是一种炊具,用来刷碗刷锅,用完之后,挂在锅台一侧,成了装饰物。高粱穗红红的,烟火日子,就需要一把高粱红“炊事”。可能最初是叫“炊帚”,胶东口音叫成了“炊事”。我母亲是扎“炊事”的高手,送给门口邻居不少,若母亲活着,邻居健在,她们相聚聊天,一定有“炊事”的话题。
   高粱杆剪裁整齐,正反两层,中间以麻线串联,就做成了盖子,可以用来晾晒食物,尤其是秋天晒熟地瓜干,那味道绝对纯正,可能是高粱红的粮香味和地瓜味混合而致。在平凡的日子里,农人总是会发现生活的秘密,创造出丰盈的日子来。高粱杆编织的盖子,在胶东有着诗意的用途,包饺子时,饺子一溜儿整齐地排列,饺子肚印上了纹络,饺子就成了艺术品,下锅煮饺子,盖子一偏,饺子跳进沸水,锅铲子敲敲盖子,“噗噗”的声音,将烟火时日弄醉。饺子装盘,那道道纹络增加了食者的食欲,格外能多吃上三五个。
   夏天,一定要做一挂高粱秸门帘。将高粱秸剪成长短不一的大小,中间用线绳一穿,高粱秸秆上的自然花纹就是装饰,而且泛红,格外喜庆。即使后来兴起用皮筋编织门帘,那档次也不如高粱秸做成的。如今,这道风景成了记忆,生活便利了,买一挂即可,但在老一辈人心中,那才是生活的样子。
   竹炕席,竹凉席,距离胶东人的生活很远,只有出外工作的人有钱买得起,而且那是时髦。大部分农家的席子就是高粱秸编织的,将秸秆剔成片,趁着农闲,摆在地上,展示飞秸走线的美,大小,只要丈量一下炕的大小就定下来了。成品的席子,带着高粱红的印迹,那真的是把红红火火的日子搬到了炕上。所谓的“谋生”,不仅仅是赚钱养家,还会自己打理好自己的家。农家过日子也有讲究,也是训诫——炕上没席,脸上无皮。一定要让人瞧得起,不能被取笑,这就是农家的体面。手艺好的人,还会给高粱秸染色,在席子上编制出“囍”字,结婚的必须有一挂这样的囍字炕席,那才叫体面。那可是除“三大件”之外,最有价值的东西。
   那时节,农事从未有过闲日,下雨下雪日,队上的劳力都要在晒场屋、饲养室,编踅子(大约宽30公分的长卷席),农村囤粮就用踅子,编织方法和编席子差不多。曾经形容好日子的话是——手里有钱,仓里有粮,这个“仓”就是高粱秸编织的踅子围成的,并非是宽敞的大房子,也非后来的粮库。
   除了高粱秸有着可做编材的特性,我觉得,与“高粱红”的吉祥意义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自古及今,中国人的生活观念里,总是有着“红红火火”的希望,这就是人们喜欢高粱红的深刻蕴意吧。高粱红,是最温情的民俗文化。大地的赤诚,给了一粒古老的物种以热烈的颜色。中华民族的精神,原本就寄托,或者说蕴含在一枝一叶,一草一木上,作为一个古老的物种——高粱,从用字称谓,到它的颜色,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人们喜欢的是“红粱之梦”,不虚幻,实实在在。
   小麦精绣,稻谷蕴香,玉米结实,大豆劲爆,高粱秀红。土地的节奏如诗,平仄铿锵,一个季节追着一个季节,总闪着精彩的农事画面,让人感觉应接不暇。高粱红了,金黄的季节里,一抹高粱红,醉了秋色,醉得我专程去听“九儿”的歌……
   我爱高粱红,红色的岁月如歌。
  
   2024年11月3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5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走近高粱地,又见高梁红。是火炬,是火焰,更是一片红色的海洋。高粱地的上空,夕阳的黄晕与高粱红交织在一起,流金溢彩,璀璨夺目。这就是怀才老师心中最美的风景——高梁红。“身边的那片田野啊,手边的枣花香,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这就是诞生火遍大江南北的电影和电视剧《红高粱》以及原创小说《红高粱家族》的那片田野。怀才老师和高粱红的旋律对话,和作家莫言的心灵对话,和这篇神奇的土地对话,并打开了红红火火的“高粱红”的记忆。在作者的老家胶东半岛,高粱算是稀罕物。六七十年代也有种植,但为了提高上缴的公粮数,高粱种植不断压缩。收成虽然不多,但在那一代人的心中,高粱红就是饱满的乡愁符号。有了高粱米,就不担心遇到饥荒年,这是农人的逻辑。高粱米,在古代五谷里称为“稷”,在胶东被称作“胡秫米”。农家最讲究的吃法就是在端午节期间,包胡食米粽子。胶东的粽子,最初就是胡食米粽子。浸水泡软,发胀,然后用整壳的玉米叶装填胡食米,中间填塞几枚大枣,外皮再用玉米叶系成细绳捆绑起来,粘稠,软香,若蘸点白砂糖,更是口味美妙。在当时,高粱粽子是被看成高档次的果腹之物,一年也吃不上一两次。也有主妇别出心裁,掺和着地瓜面、豆面、小麦面,烙成饼的,简称“胡饼”,与西域及北方称的胡饼并不一样。胶东的胡饼皮不酥,咬一口粘牙,嚼之米香十分。中华美食,因地域不同,不可胜数。美食本身,就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高粱浑身都是宝,高粱壳可以做“胡食壳”枕头,高粱杆用来扎把子糊房顶,高粱穗子做饰物,寓示着红红火火,还可以编炕席,将秸秆剔成片,趁着农闲,摆在地上,那是飞秸走线的美。成品的席子,带着高粱红的印迹,那真好的是把红红火火的日子搬到了炕上。农家过日子也有讲究,也是训诫——炕上没席,脸上无皮。一定要让人瞧得起,不能被取笑,这就是农家的体面。高粱熟了,高粱红了,金黄的季节里,一抹高粱红,陶醉了秋色,红火了农家的日子。怀才老师笔下的高粱红,不仅是最美丽的风景,还是最动人的故事,最深邃的史册和最清欢的人间烟火。深度好文,倾情推荐。【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30003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11-30 07:28:54
  高梁红是怀才老师心中最美的色彩和最美的风景。莫言的家乡高密的一地红和天空中的夕阳交织在一起的惊艳,打开了关于“高粱红”的红红火火的乡愁记忆。那一抹火火的高粱红,沉醉了色彩斑斓的秋色,浪漫了红红火火的诗意,惊艳了平平淡淡的日子。作品不仅有最美丽的风景,最动人的故事,最深厚的史册,还有最清欢的人间烟火。深度好文,倾情推荐。点赞美文佳作,问候怀才老师。祝笔健文丰,冬日安好!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30 09:50:00
  谢谢梅骨老师的精彩编辑,辛苦了!出门一趟,风景入眼,尤其是特别去看红高粱的地方,一下子激发了我的热爱,而且很多给与高粱的往事就跳出来了。生活里的这抹红,有着深刻的内涵,我想挖掘一下。乡愁实在没有多大的用处,但我们离不开,感情不能空白,所以,乡愁是最红的主题,我还是觉得写不尽。很想母亲包的胡食米粽子,很香。可能吃得少,觉得好吃,韩老师说东北的高粱米呛嗓子辣嗓子,我没有这个感觉。母亲活着的话,问我想吃什么,其中就有胡食米粽子,不必等到端午节。遥握,梅骨老师忙完这段,应该兑现当初的承诺,投入创作,写出华章。遥握!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1-30 07:36:53
  怀才老师笔下的高粱红是绝美风景,是动人故事。它是乡愁符号,与美食、饰物、农家用具紧密相连。这不仅是深邃史册,更展现了清欢人间烟火,令人陶醉,值得深度品读,倾情推荐!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30 10:02:27
  高粱红,可以穿起一个个故事,生活在农村,懂得高粱红是最温暖的颜色。从未看到昌潍平原上的大片高粱地,的确壮观美好,忍不住就想起小时候关于高粱的事情。尤其忘不了吃玉米叶包裹的胡食米粽子,以前并不贪恋,现在想想就想大吃一顿。高粱红带给了我好心情,值得为之泼墨。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丰!
3 楼        文友:周丽纯        2024-11-30 07:48:18
  拜读怀才老师精美散文高粱红,眼前出现了一望无际的红高粱伴着夕阳,多么美丽又壮观的景色!读老师的文章总是能从中学到知识,了解历史。好文赏学。
秋之枫叶如霞火红。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30 10:04:37
  谢谢周老师的精彩留墨,谢谢美评。的确,夕阳之下的高粱红,那就是一道最亮的风景颜色。高粱红,激起了我的回忆,仔细梳理,在农村,很多事都离不开高粱。于是就觉得收不住笔墨了。遥握,期待周老师笔耕不辍,佳作不断,遥握,问候冬祺!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1-30 07:55:22
  小时候吃高粱米,老觉得剌嗓子,而且,吃了容易胃疼。但我喜欢高粱米的红,也在高粱秸编织的炕席上做过无数个美梦。感恩红高粱,它养活了一代代父老乡亲。老师的胶州半岛,红高粱是一道优美的风景。从莫言的红高粱写起,纵横捭阖,想象丰盈,几乎用文字描绘了一副新时代的《红高粱》,唯美的画面,红彤彤一片,蒸腾着高粱米饭、高粱米粽子袅袅香气。拜读学习老师美文,冬暖,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30 10:25:48
  谢谢韩老师为小文精彩留墨。我有一个感觉,有些事情撂下了,再拾起,有点难,所以我一再坚持,希望养成一种习惯,不作红花草笔下的那些鸡。哈哈。扯远了。东北是高粱米的产地,北大荒有了红高粱,涂上的别样的美,我可以想象出那种色彩的壮观。可能我们胶东高粱米少,很稀罕,所以我吃,没有剌嗓子的感觉,包裹,的确有吃多了容易感觉胃下垂,主要是不易消化。那时我也不大喜欢吃高粱米粽子,可老了,挺想那一口的,不知为何。那时,我老家都是扑着高粱秸编织的席子,算是特色吧,竹席也有,但觉得太凉,几乎不喜欢,只是夏天可以换炕席就用竹席。去章丘的明水水城,看到里面有“孟氏大院”,孟鸿升是老字号瑞蚨祥的创始人,他的住宅有夏宅冬宅之分,我就想,是不是就相当于我的老家人换炕席那样。东北乡这片土地因莫言而出名,风景里一定要有出名的人,不然就逊色。我喜欢这种中国式的风景文化。看了韩老师的暖和的冬天,颇有想法,我们需要一床轻暖的被子,更需要一种越冬的文化,彼此关怀,才是最暖的暖流。遥握,继续期待韩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丰!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1-30 08:58:16
  不管是红高粱,还是高粱红都让人心生欢喜。读怀才老师的文更让人心生欢喜。文章说古道今,影视现实无不涉猎。怀才老师的笔触就像一张细细的网,所到之处,捞金捕玉。好文,大赞!遥握问候,谨祝生活愉快,一切都好!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30 10:30:05
  一草一木,也生文思,高粱红的颜色,我从小就喜欢。所以不直接往家赶,而是折道去东北乡,主要看看高粱红的壮观景色。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有着生动的文化沉淀,高密也是,这个时代也不断给一个地方加上底色,赋予文化,红高粱就是高密的文化符号。高粱红让我想起很多在农村的往事,很有意思,至今还想吃胡食米粽子,不知为何,肯定不是馋,应该是抹不去的乡愁吧。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遥握,继续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1-30 09:13:58
  东北这边高梁也是少见,怀才老师执笔似剑, 挥洒自如, 东北乡的高粱踏着赤浪滚滚而来,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高唱着大地的凯歌。怀才老师的美文如那沉甸甸的高粱穗,饱满又充满内涵,拜读老师佳作,祝老师冬曰快乐!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30 10:34:19
  东北的高粱地,那才是大场景,我邮寄高粱米,都选择东北产的。可能因为产量的关系,东北种植高粱也不多了吧?正如石叶老师所言,高粱红也是生命的颜色,不能不热爱。 只是我不会唱歌,如果能哼几嗓子,我一定这个高粱地头吼上一会。我是想吃胡食米粽子了,所以就感觉写出才能满足食欲吧。谢谢石叶老师的美评。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枫桦        2024-11-30 10:32:47
  高粱熟来红满天!这是个让人心潮涌动的意境!红颜色染得满世界红艳艳,让人怎能不心动呢?这样的场景实在难遇!走出去的时间也要特定,才可能碰到!老师有说走我走的干脆,这样的场景遇到便不是奢望!好文拜读!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30 10:37:36
  谢谢枫桦老师的精彩留墨。我特别喜欢的风景是大风景,喜欢开车沿途看风景,东北乡的高粱地很大,一望无际,穿行其间,就像走在特别装饰的场景里,比走红地毯舒服。赶上这个秋末,顺道看看不负此行。风景容易勾起我们的乡愁,所以发出高粱浑身都是宝的感慨。遥握,问候冬祺,期待枫桦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丰!
8 楼        文友:简柔        2024-11-30 10:57:10
  高粱应该是西北才有吧,我们这里倒是没有,高粱也没有吃过,看怀才老师描写的几种高粱美食,倒听馋人。穿过壮丽高粱红,听歌闻曲,看夕阳与高粱红同步,那是一种宏阔的场景,定是惬意万千。高粱地如“赤海”“大妈舞”,想象雄奇呀。高粱不仅可赏,可吃,全身是宝,高粱真好。通过高粱凸显胶东风情。文章写得细腻丰厚,非常鲜美。简柔拜读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30 11:09:32
  高粱,是北方的作物,东北,西北,甚至胶东沿海一带,也有种植。不过,出名的还是高密的东北乡的高粱,那的高粱才可称红高粱。因为莫言的一支笔。因为一个电视剧。从小,超过胡食米粽子,并未感觉怎么好吃,但可能是乡愁使然,老了觉得想吃了,黏糊软香,真的好,所以我网购,但没有老家高粱的质量,遗憾。“赤海”“大妈舞”这样的想象,源自我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够准确,但我这种联系自我感觉有意思啊,欣赏起来,有了别样的美感。胶东人进城了,还是恋着家乡的风俗,例如高粱秸盖子,那一定少不了,我家一种用这种盖子,包饺子放在上面,印上高粱秸的纹络,似乎没有这个纹络,饺子的质量就不会好。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遥握,期待美文,谨祝创丰,万事胜意!
9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11-30 11:13:19
  东北高密的高粱红,的确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庄稼地里的红烂漫给秋天增添诗意。红红的高梁是饱满的乡愁符号,作者的回忆,也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孩提时代。我们这里也有高梁,不多,为杂粮,种一点,高粱穗子用来扎扫帚,扎扫把。东北用高粱壳做枕头,高粱干可用来扎把字糊屋顶;高粱穗子桌饰物,秸秆还可以编席子。真是长见识。好文,拜读学习,问好社长,祝冬祺!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30 11:19:06
  谢谢吴老师给怀才小文留墨鼓励。写这篇文章,我细数高粱的好,高粱米包粽子,高粱秸,若保持水分,还可以当作甘蔗来啃食,特别甜。高粱穗子挂出来也喜庆,高粱糠做枕头的填充物,枕着舒服,可做蝶梦。高粱秸扎把子盖房子,高粱穗子做炊帚,农资公司还有卖高粱秸穗扎的笤帚,我们这,除了高粱秸穗做炊帚笤帚,还有黍子穗子做炕笤帚的,现在不多见了,回忆起来,乡愁浓浓的。遥握,期待吴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10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1-30 15:02:47
  我们这里也叫秫米,秫秸,刷碗那个我写了“炊厨”,也是谐音,其实做苕帚,编席子的应该是多用一种高大的粘高粱品种为好。他的穗子松散,柔韧。北方很多农事都是相近的,老师笔下的高粱红更加浪漫,引经据典,加上“九儿”歌曲更能打动人心。这几天月底,没怎么看文章,这也是在车上写的评论。见谅。祝老师开心快乐!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30 15:25:21
  谢谢天方老师留墨。那天看你写的高粱往事,那时我正在写,写了一半。我们俩是两个思路。北方的说法大致差不多,胡食米,这个叫法多,一般我们不叫高粱米,但在那句俗语里却一般不换成胡食米。高粱穗子真的是个宝,现在的笤帚还是穗子扎的。我想到了高粱的一些用途,发现与我们的生活这也能的难舍难分。天方老师一直在认真经营,生意很忙,不必在意东篱这点事,大家以事业为重,创作是闲差事。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周末快乐。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