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高粱红(散文)

精品 【东篱】高粱红(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08.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74发表时间:2024-11-30 06:58:47
摘要:东篱的文友“天方夜谭”老师发表了《又见红高粱》,其时,我正在创作《高粱红》,真的是不谋而合。和天方拉来一个“姊妹篇”吧。


   《红高粱》是作家莫言笔下的电视剧,“高粱红”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我一直喜欢这抹红色,其实高粱红了的时候,是赭红,是深秋最成熟的表达。在我的老家(胶东半岛尖尖儿上),难见高粱红的广袤景色,于是,趁着深秋,从石家庄往回赶的时候,将导航导向了高密的东北乡,一定要看看昌潍平原上的高粱红风景。
   从济青高速下到国道,越过高密市,直奔东北乡,东北乡在高密的东北。
   高密,可能很多人并不能解释清楚。高密,是那个治水的大禹的字,有人说,大禹治“密水”而有了高密。真是难以说清了。治水,为了稼禾。不知大禹时期,高密有没有高粱种植,一个地名,都蕴藏着精彩的农耕文化。如此说来,大禹是构筑“大农耕”格局的人,他应该是和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有着并驾齐驱的贡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个论断可以说是一个千古真理。甚至让我通过“后稷”这个名字,妄测是不是种植高粱而得名。
   绵延逶迤的高粱地,此时带着分明的色彩,高粱杆上的翠叶依然绿浓,还是把路旁的土地装饰成青纱帐的样子,只有在高坡路段,才看得见分明的层次感。高粱地的上空,夕阳的黄晕与高粱红交织于一起,真个是流金溢彩,如果说,高粱红如火焰火炬,根本就无法传达出那么无垠的壮阔来。我觉得比喻为红海恰切,但红海卷浪也没有高粱红的美观。名字不好重复,我就叫高密的高粱红是“赤海”吧。高粱红,被千万支数不清的绿色箭杆举着,却不是临阵对阵的架势,而是酝酿出无限的热情,沉甸甸的穗子,扭着笨重的身子,轻轻地晃着,就像广场的“大妈舞”,憨态可掬。广袤之中,高粱穗子又是矜持的,自带光芒,却又是揽晚霞于怀的,流光交织,将田园风光做了大写意。车子穿行于高粱红,赭红织染着车挡风玻璃,扑进眼眸,心情被掀起了高潮,停下是不合适的,只有在红色中选择前行,才是红色的意义。就像一曲红色的歌谣,不能中途打断,旋律感是高粱红的特色。
   红色是风景,红色也可以创造生活的精彩。不能不提及作家莫言创作的《红高粱》,东北乡的名气,因此大震,《红高粱》影视基地就专为这片红色的稼禾而存在。有底蕴有气质的风景,是可以培养人的,东北乡的高粱红,酿就的不仅仅是高粱酒,更塑造了一位闻名的作家,带起了一片红,“高粱红打卡”要比没有名头的网红打卡地更有特色。就像我刚刚从章丘的明水古城漱玉泉边返回,飞珠溅玉的泉,涵养了一代词宗李清照。风景的名气里都站着一个名人,名人与风景相辅相成,不是捆绑,而是风景的核心部分,是风景的内核。这样的风景,才是历史的风景,这样的高粱红才是“长红”,这样的泉才可永恒地飞珠溅玉,成为斑斓的中华文化。
   停下车,选好车载曲目,让“九儿”的旋律伴我一行,“身边的那片田野啊,手边的枣花香,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我跟曲子对话,不要送我去远方,这里不就是诗和远方?高粱红风景唤起了我的热情,真想跟“九儿”曲和上男高音,唱给高粱红。
   红色是透明的,只要用情穿过,我们就能从高粱红的深处,找到不屈反抗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最近读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让我觉得,东北乡的红,其渗透力太强。
  
   二
   打开我的“高粱红”记忆,陕北人唱“红醉一杯女儿红”,可是抢了绍兴“女儿红”的风头?我小时候听到的顺口溜是“高粱红,红领巾,放学路,一阵风……”高粱红是起兴,也是衬托,如此的红色,是跳跃的,是飘动的。
   高粱,在我老家,算是稀罕物,六七十年代,大田里也有种植,每年都给农户分一些,后来,为了提高队上缴公粮数,高粱种植不断压缩,人们并不怨言,顾全大局,是那时的人的自觉观念。送交“皇粮国税”之“皇粮”,是农民骨子里的义务和责任,从征收到免除,这段路我们走过了千年之长,如今一个“免”字,农民打心底高兴。共产党让利于民,是任何一个朝代无法比拟。
   农民深知,高粱这种作物,很“泼实”,不择沃土,田边地堰都可以栽植,于是,在农户的自留地边就有了高粱红,那些年头,走进村子,村的外围就被高粱红包围着,那就像火把,点亮了农家的生活。进村一看,就是红红火火的氛围。在我这一代人心中,高粱红就是饱满的乡愁符号。我父亲就喜欢年年种高粱,尽管不多,但收成从来不会让人失望。高粱的籽粒饱满,成色好,有了高粱米,就不担心遇到饥荒年,这是农人的逻辑,或许还有一种红色的寓意吧。
   每一种作物,都是一门植物学。高粱米,在古代五谷里称为“稷”,民间有叫“粟子”的。而在胶东,叫法很特别,被称作“胡秫米”,通常也喊作“胡食米”。一个“胡”字,会让人想到,高粱传播到中原内地,大概是域外或北方,是否在“后稷”时期就陆续出现了,不知。例如,胡琴,胡床,胡服……这样推断,有一点道理。中华文化,本来就是兼容包容,互相影响而成,其来源很广,这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动性。高粱割穗收回,过去都是放在石臼里用碓锤去壳,很耗时,且费事。好在每家不多,都当成了宝贝,不嫌费工。捣米是富有的表达,农妇成巧妇。农家最讲究的吃法就是在端午节期间,包胡食米粽子。曾经胶东大米稀缺,更少见用糯米粳米包粽子,胶东的粽子,最初就是胡食米粽子。浸水泡软,发胀,然后用整壳的玉米叶(将玉米棒子从蒂部掰断,留下一个完整的壳子)装填胡食米,中间填塞几枚大枣更好,外皮用玉米叶系成细绳捆绑起来,就像一个小炮弹,很好吃,粘稠,软香,若蘸点白砂糖,更是口味美妙。其实,平时还真不舍得如大米一样煮米饭吃,是被看成高档次的果腹之物,一年也吃不上一两次。因而,在胶东流传着一句俗语——真不知道自己吃了几碗高粱米。这话是用来揶揄那些脱贫小富、得意忘形的人。也是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刚刚摆脱了缺衣少吃的日子。多么生动,诙谐有趣,如今,我如果听了这样的话,假如是揶揄我的,我会脸红。也有主妇别出心裁,掺和着地瓜面、豆面、小麦面,烙成饼的,简称“胡饼”,与西域及北方称的胡饼不一样,所谓的胡饼就是今天说的“馕”。胶东的胡饼皮不酥,咬一口粘牙,嚼之米香盈满口腔。中华美食,因地域不同,不可胜数。美食本身,就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因饼色微红,我们孩子也叫作“红饼”,这是最可口的高粱红。
   据说,高粱米可以促进消化,调节血糖,改善便秘……好处一大堆,于是心血来潮,我曾在“拼多多”上网购,购得东北高粱米,拆包煮饭,却是白花花的色,遂问店主,为何不是赭红色?店主说,品种改良,现在难见那个品种了。一个概念注入头脑,一时甚至一世都无法改变,未到端午节,我也做成“小炮弹”,找到高粱红粽子的滋味。不能抱怨,我未躬耕陇亩,却有一碗来自北国的胡食米,多么神奇!
   走过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富裕了,村庄养了四匹马用来拉大车,马也吃上了“红粮”和“黑粮”,红粮就是高粱米,黑粮就是黑豆,不多,撒在草料里,这叫“马无夜草不肥”,精细的食物,给了马,真奢侈。
  
   三
   高粱浑身都是宝。可以说,农家的精致生活,有高粱的一份功劳。捣掉的高粱壳,除了粉碎喂猪,更多的是被农家收起来,用来充当枕头的填充物,相比现在的海绵泡沫,高粱壳更环保,头颈枕上去,窸窣一声,就像敲了一根琴弦,有着美妙的感觉,这样的枕头我们叫“胡食糠枕头”,简直成了一个品牌。至今我还从农村寻找胡食糠,两三年换一次。专家给出道理,认为胡食糠枕头属于温热性,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睡眠更香。常常想,若枕着这样的枕头,做一个高粱红的梦,梦见《红高粱》里的九儿,那才是绮梦一场……
   高粱的秸秆,我们叫“胡食秸”,或“秫秸”,农村建房,屋顶要“扎把子”,就是用秫秸做檩条,秸秆有筋有骨,甚至百年不腐。还可用来“扎仰棚”,我高中毕业学到这门手艺,先在房间山墙与屋顶之间,用秫秸绑扎固定成一个个小“井”字形,其上糊上报纸,最后糊上花花纸。那次回村,发小还谈起他家仰棚就是我扎的,不知糊上了几遍花花纸,现在还用着。曾经的故事,充满了温馨,比唠叨我胖了,问这些年如何,更亲切,这个话题很特别。
   高粱穗子也是好东西,规整在一起,几道麻绳扎紧,就是一把“炊事”,炊事,在胶东可不是指做饭的事,而是一种炊具,用来刷碗刷锅,用完之后,挂在锅台一侧,成了装饰物。高粱穗红红的,烟火日子,就需要一把高粱红“炊事”。可能最初是叫“炊帚”,胶东口音叫成了“炊事”。我母亲是扎“炊事”的高手,送给门口邻居不少,若母亲活着,邻居健在,她们相聚聊天,一定有“炊事”的话题。
   高粱杆剪裁整齐,正反两层,中间以麻线串联,就做成了盖子,可以用来晾晒食物,尤其是秋天晒熟地瓜干,那味道绝对纯正,可能是高粱红的粮香味和地瓜味混合而致。在平凡的日子里,农人总是会发现生活的秘密,创造出丰盈的日子来。高粱杆编织的盖子,在胶东有着诗意的用途,包饺子时,饺子一溜儿整齐地排列,饺子肚印上了纹络,饺子就成了艺术品,下锅煮饺子,盖子一偏,饺子跳进沸水,锅铲子敲敲盖子,“噗噗”的声音,将烟火时日弄醉。饺子装盘,那道道纹络增加了食者的食欲,格外能多吃上三五个。
   夏天,一定要做一挂高粱秸门帘。将高粱秸剪成长短不一的大小,中间用线绳一穿,高粱秸秆上的自然花纹就是装饰,而且泛红,格外喜庆。即使后来兴起用皮筋编织门帘,那档次也不如高粱秸做成的。如今,这道风景成了记忆,生活便利了,买一挂即可,但在老一辈人心中,那才是生活的样子。
   竹炕席,竹凉席,距离胶东人的生活很远,只有出外工作的人有钱买得起,而且那是时髦。大部分农家的席子就是高粱秸编织的,将秸秆剔成片,趁着农闲,摆在地上,展示飞秸走线的美,大小,只要丈量一下炕的大小就定下来了。成品的席子,带着高粱红的印迹,那真的是把红红火火的日子搬到了炕上。所谓的“谋生”,不仅仅是赚钱养家,还会自己打理好自己的家。农家过日子也有讲究,也是训诫——炕上没席,脸上无皮。一定要让人瞧得起,不能被取笑,这就是农家的体面。手艺好的人,还会给高粱秸染色,在席子上编制出“囍”字,结婚的必须有一挂这样的囍字炕席,那才叫体面。那可是除“三大件”之外,最有价值的东西。
   那时节,农事从未有过闲日,下雨下雪日,队上的劳力都要在晒场屋、饲养室,编踅子(大约宽30公分的长卷席),农村囤粮就用踅子,编织方法和编席子差不多。曾经形容好日子的话是——手里有钱,仓里有粮,这个“仓”就是高粱秸编织的踅子围成的,并非是宽敞的大房子,也非后来的粮库。
   除了高粱秸有着可做编材的特性,我觉得,与“高粱红”的吉祥意义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自古及今,中国人的生活观念里,总是有着“红红火火”的希望,这就是人们喜欢高粱红的深刻蕴意吧。高粱红,是最温情的民俗文化。大地的赤诚,给了一粒古老的物种以热烈的颜色。中华民族的精神,原本就寄托,或者说蕴含在一枝一叶,一草一木上,作为一个古老的物种——高粱,从用字称谓,到它的颜色,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人们喜欢的是“红粱之梦”,不虚幻,实实在在。
   小麦精绣,稻谷蕴香,玉米结实,大豆劲爆,高粱秀红。土地的节奏如诗,平仄铿锵,一个季节追着一个季节,总闪着精彩的农事画面,让人感觉应接不暇。高粱红了,金黄的季节里,一抹高粱红,醉了秋色,醉得我专程去听“九儿”的歌……
   我爱高粱红,红色的岁月如歌。
  
   2024年11月3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5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走近高粱地,又见高梁红。是火炬,是火焰,更是一片红色的海洋。高粱地的上空,夕阳的黄晕与高粱红交织在一起,流金溢彩,璀璨夺目。这就是怀才老师心中最美的风景——高梁红。“身边的那片田野啊,手边的枣花香,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这就是诞生火遍大江南北的电影和电视剧《红高粱》以及原创小说《红高粱家族》的那片田野。怀才老师和高粱红的旋律对话,和作家莫言的心灵对话,和这篇神奇的土地对话,并打开了红红火火的“高粱红”的记忆。在作者的老家胶东半岛,高粱算是稀罕物。六七十年代也有种植,但为了提高上缴的公粮数,高粱种植不断压缩。收成虽然不多,但在那一代人的心中,高粱红就是饱满的乡愁符号。有了高粱米,就不担心遇到饥荒年,这是农人的逻辑。高粱米,在古代五谷里称为“稷”,在胶东被称作“胡秫米”。农家最讲究的吃法就是在端午节期间,包胡食米粽子。胶东的粽子,最初就是胡食米粽子。浸水泡软,发胀,然后用整壳的玉米叶装填胡食米,中间填塞几枚大枣,外皮再用玉米叶系成细绳捆绑起来,粘稠,软香,若蘸点白砂糖,更是口味美妙。在当时,高粱粽子是被看成高档次的果腹之物,一年也吃不上一两次。也有主妇别出心裁,掺和着地瓜面、豆面、小麦面,烙成饼的,简称“胡饼”,与西域及北方称的胡饼并不一样。胶东的胡饼皮不酥,咬一口粘牙,嚼之米香十分。中华美食,因地域不同,不可胜数。美食本身,就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高粱浑身都是宝,高粱壳可以做“胡食壳”枕头,高粱杆用来扎把子糊房顶,高粱穗子做饰物,寓示着红红火火,还可以编炕席,将秸秆剔成片,趁着农闲,摆在地上,那是飞秸走线的美。成品的席子,带着高粱红的印迹,那真好的是把红红火火的日子搬到了炕上。农家过日子也有讲究,也是训诫——炕上没席,脸上无皮。一定要让人瞧得起,不能被取笑,这就是农家的体面。高粱熟了,高粱红了,金黄的季节里,一抹高粱红,陶醉了秋色,红火了农家的日子。怀才老师笔下的高粱红,不仅是最美丽的风景,还是最动人的故事,最深邃的史册和最清欢的人间烟火。深度好文,倾情推荐。【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130003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1-30 16:50:28
  因为《红高粱》又引发一篇《高粱红》,九儿的歌曲一路伴随,沉醉在这红红的色彩中,想想都是多么的浪漫,又是多么的富有诗意。这样的文章也只有怀才老师的笔才写得如此出色。学习点赞,问候老师,祝老师冬日愉快!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30 16:53:28
  浪漫不分年纪,浪漫是需要自己创造的。我这个年纪的浪漫是为了一份好心情啊。我喜欢那种开车走风景的旅程,不必下车,让风景掠过,也很美。谢谢红花草老师美评,继续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遥握!
12 楼        文友:金刚指        2024-11-30 18:08:52
  很感谢这是一个周末,早早的拜读了怀才老师的大作。怀才老师拥抱着东北乡的高粱红,唱着岁月如歌,晕染着读者。那一片片高粱红,红海卷起的浪也比不了。那种逶迤蜿蜒正是文章起伏跌宕的脉络,清晰而温润。母亲的“炊事”带着淡淡的思念在歌谣。高粱在老师的笔下浑身是宝,的确。但高粱承载的寓意,正是每一个人的期盼,陶醉秋色。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30 18:29:16
  谢谢金刚指老师的诗意评析,谢谢鼓励。老师磨目了,写得也是陈词滥调的,只是这道风景不忍从眼前错过,于是为之记。关于比喻为赤海,比喻为大妈舞,是一种个性表达而已。的确,那种红色,是人们为之激动的色彩,也是红红火火的日子的象征。我也拿不准是炊事还是炊帚,读音在胶东一带变化很大。希望小文能够让读者喜欢,谢谢你的点评。遥握,特别期待金刚指老师的诗歌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13 楼        文友:佳华        2024-11-30 18:30:54
  我就特别喜欢听九儿这首歌。如果像老师一样,看着满坡的红高粱,听着这首歌,感觉应该非常好。我也很想去东北乡看看红高粱。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30 18:35:35
  是自找一点浪漫乐趣,也知道那曲子表达着顽强的同时,也充满了苦难。经过东北乡,看到那片片的红高粱,心情很好。于是就有了一些联想,写出小文。谢谢美评,磨目了。看佳华老师写出一个系列,真为之高兴,加油,不断推出佳作。遥握,问候冬祺!
1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2-01 09:09:58
  高粱,我吃过高粱粑粑,很糯很香,红红火火的样子,很多年没见过了,是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平淡的乡村生活,充满了诗意。美文拜读学习了,祝贺怀才老师佳作摘精,问好老师,冬暖笔丰,日日安好!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01 09:45:28
  真的,我们都已经远离了农耕风景,我们不论进入什么样的时代,农耕风景都是最美的,不仅仅提供这外面的衣食,而且丰富着我们的文化,感染着我们的思想感情。所以,我提倡也喜欢走进能够风景,不忘自己的出处。谢谢欣然老师的点评,遥握,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丰!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