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消失的唤头(散文)

精品 【晓荷·奖】消失的唤头(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27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0发表时间:2024-12-22 21:20:28

因闲事回老家,站在院子里,忽然听到屋后传来几声吆喝。声音清脆响亮但音质单一缺乏层次感。我知道这是电子扩音器发出的录制好的声音。我爬上屋顶,循着声音望去,一位中年妇女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卖调料酱菜。一个蓝白色电子小喇叭,挂在三轮车斗上,卖力地吆喝着。
   自我记事起,凡是来我们村的小贩,都喜欢在两个地方叫卖。一是村子中心街十字路口,二是我家屋后。以前我家屋后栽种着三棵大榆树。炎炎夏季,巨大的树冠,茂密的树叶,遮住炙热的太阳光,给屋后提供了大片树荫。卖凉粉的、换豆腐的、换瓜的、换米的、卖粉条的……都喜欢把车子停在这里,拿着他们的“唤头”招揽生意。
   所谓唤头,就是以前民间流动小贩用来招引生意的响器。比如卖豆腐的梆子、卖酱菜的拨浪鼓、卖百货的洋喇叭、马戏团宣传的锣鼓、戗菜刀磨剪子的叠铁片。村里一年四季会来很多小贩,有的靠吆喝,有的则靠唤头。当听到不同的唤头,村民不出门就能根据声音知道来的是卖什么的小贩。
  
   一、卖豆腐的敲梆梆
   小时候最常听见的,便是卖豆腐的梆子声。九月下旬到十月中旬是黄豆收获期。随着季节变化,天气日渐转凉,街上每天都能听到有节奏的声响:“梆,梆梆!梆,梆梆!”偶尔也能听到拖着长腔的吆喝声:“豆——腐,换豆腐的来了!”
   每当听到梆子声,我便爬上屋顶,透过榆树枝桠间的缝隙,向下望去。一位五六十岁男性老者,穿着一身类似中山装的青色衣物,袖口戴着一副白套袖。有时会戴顶灰褐色的鸭舌帽,推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车后座上捆绑着一个长方形木盒子,上面盖着白色的笼布。笼布一侧被掀开少许,仔细看,会发现豆腐层叠的横切面。车把上绑着一个木梆子,由于长时间敲打,梆子中央磨损油亮,有些许坡度。老人左手掌着车把,右手拿着一根约二十厘米的木棒,一边往前走,一边有节奏地敲梆子,但我很少听到他吆喝。
   当时,邻村有两三家做豆腐的。秋收后进入农闲期,他们便开始做豆腐。由于黄豆和水土原因,大多都做小豆腐(千层豆腐)。直到后来才渐渐有了大豆腐(卤水豆腐或石膏豆腐)。偶尔也会做一些带咸味的豆腐皮,比小豆腐价格偏高。
   当有大门响动,便是有人出来买豆腐。卖豆腐的老者便停止敲梆子,把木棍插在车子内侧,立好车子。一边询问着要多少豆腐,一边掀开笼布,拿着刀娴熟地切下黄白色的豆腐,放在杆子称的托盘里。
   “二斤一两豆腐,高高的,算二斤,给咱三斤豆子就成。”老者说完便把豆腐放在村民端来的盘子里,村民拿回家去再来送黄豆。
   我在家里写作业时,只要听到梆子声,就知道是换豆腐的来了。只要听到梆子声突然停止,就知道他有生意。如果梆子一直响,就说明他今天生意不好。
   平时放学后,肚子饿得咕咕叫。我便打开碗橱,当看到里面放着一摞小豆腐,便偷偷撕上一页,放到嘴里,满满的豆香气,弥漫在口腔里。
   现在豆腐坊越来越正规,并且常年都有,不像以前只在秋后做豆腐。我却不再喜欢吃千层豆腐,总吃着有一丝苦涩。满满的豆香气就像一声声有节奏的梆子声,渐渐消失在记忆深处……
  
   二、打酱油的拨浪鼓
   村里除了卖豆腐的梆子响,还有一个辨识度极高的声响。傍晚时分,母亲正准备炒菜,拿起满是油渍的酱油瓶子,却发现酱油用完了,便差使我去打酱油。
   好巧不巧,这时街上传来一阵拨浪鼓的声响。同样很有节奏,嘹亮清脆却有些刺耳,穿透力极强,相隔百米之外都能听得到。我知道这是卖酱油酱菜的小贩来了。我拿起酱油瓶子跑向街上,大老远便看到一辆马车缓缓前行。一位男性老者戴着青蓝色的类似道姑的帽子,扎着青色围裙,上面满是黑紫色油渍。他一手牵着马,一手拿着拨浪鼓,边走边摇。
   作为唤头的拨浪鼓多为铁质,比孩子平时玩的拨浪鼓要大很多。鼓的两旁系有绳槌,摇动手柄,绳槌端的两枚油亮的木丸被甩击在鼓面,发出“咚咚咚……当当当”的声响。老者看到拐角处有人等候,便摇着拨浪鼓,加快速度。来到我跟前,喊了一声“吁”马便听话地停了下来。放下拨浪鼓,问明来意,便接过我手里的酱油瓶子,拿出一个满是油渍的小漏斗,放在瓶口上。同时拧开一个大桶,拿起酱油提子,插入大桶中,提起满满的酱油,小心地倒入漏斗里。
   站在车子旁,一股浓郁的酱菜味扑鼻而来。我好奇地望向旁边的拨浪鼓,心中生起想拿起它的冲动。老者看出我的意图,边递给我酱油瓶,边拿起拨浪鼓,让我摇一摇。我先是不好意思,递给老者两毛钱,犹豫片刻,还是接过来。它看似很大,却不是太重,得到老者默许后,我用力摇动,只听“哗啦啦”乱响。绳槌不听使唤地狂魔乱舞,却怎么也摇不出那熟悉的节奏,只好不好意思地递到老者手里。
   老者接过去,轻轻一摇,熟悉的节奏灌满耳蜗。在老者的笑声中,在拨浪鼓的节奏里,我跑回家去。午饭时分,黄昏时分,拨浪鼓的声响在村子里游荡,很多时候老者已出了村子,拨浪鼓的声响却还萦绕在耳旁。
   时代进步,岁月变迁,大街小巷开满副食部,粮油店,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但这个行当却没有完全没落,只是马车换成了电动三轮车,拨浪鼓换成了电子喇叭。而那位卖酱油酱菜的老者恐怕早已仙去,拨浪鼓也随他而去。
  
   三、鸡笼小贩的洋喇叭
   梆子和拨浪鼓,虽在我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当时最让我心动的是一声声洋喇叭响。洋喇叭是一种小孩儿玩得乐器,塑料材质,有纯色的也有五颜六色的,用力吹就会发出“滴滴答滴滴答”的响声。离得近听甚是震耳,但每当听到这个声响,我会忘记父亲的严厉,跑向屋后街上,循着喇叭声音,去找寻那个熟悉的身影。
   一位中年男子,穿着不新不旧的衣服和一双破旧的布鞋。他用力蹬着一辆大轮自行车,一只手掌着车把,另一只手把挂在脖子上的喇叭放在嘴里,鼓起腮帮有节奏地吹出“滴滴答滴滴答”的声响。车后架上驼着一个铁质鸡笼,这种鸡笼在农村极为常见。小鸡仔在箩筐或纸箱里长到一定程度,便会被放在鸡笼里饲养,再长大一些才会放出来散养,以免早早葬身于黄鼠狼和狸子口里。
   村里人喜欢叫男人“鸡笼小贩”。我对他的喜欢程度不亚于现在孩子对超市的喜欢程度。鸡笼里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商品,但大都是一些针线活工具,还有一些头饰、梳子之类的。这些我都不感兴趣,我喜欢的是火柴枪、小汽车、铁青蛙还有一种水哨。
   当听到喇叭声,我便连拖带拽把母亲拉到胡同口。小贩一看孩子露头,便会更加用力地吹洋喇叭。那一声声单调的滴滴答声,仿佛充满魔力,引诱着我顾不上母亲的巴掌向前走去。母亲实在拗不过我,也会给我买上一个小件。但更多时候是我围着鸡笼转圈圈,眼巴巴望向里面,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邻居家孩子买了玩具后,我便和他套近乎,但他会被其母亲拽回家,我也只好失望地再次围着鸡笼转圈圈。
   伴随着周边集市越来越多,鸡笼杂货便成了最早退出我童年的行当。后来上小学后,就很少听到洋喇叭响了,即使听到也都是孩子们在集市上买的喇叭,在街上边跑边吹。至今,每次在屋后和邻居们拉闲呱,我总会想起当年卖杂物的鸡笼小贩,曾经的场景就像是一场旧梦在我记忆里若隐若现。
  
   四、宿命
   如今孩子们身边有多不胜数的商超,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各样的零食,各式各样的玩具。不知道将来他们回忆童年,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现在,商业宣传可以在电视上投放广告,可以依靠网络又或是一些五花八门的营销。农村街上卖酱菜的、卖煤的、卖化肥农药的、收废品的,他们的唤头多是电子喇叭,专业的音响。但这些在我看来还算不上真正的“唤头”,充其量算是一种吆喝,而且辨识度极低。
   街上喇叭一响,如果不耸耳细听,根本听不出是卖什么的?曾经那些辨识度极高的“唤头”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尘在某个角落亦或早已支离破碎,被遗弃在历史烟尘中。
  

共 30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饱含怀旧情愫,作者回老家时听到电子扩音器的吆喝声,由此忆起儿时村里小贩们独特且充满魅力的叫卖方式。文中对卖豆腐的梆子声、卖酱油酱菜的拨浪鼓声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包括小贩们的穿着打扮、所用器具以及具体的交易流程。例如卖豆腐老者的形象鲜明,打酱油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生动地呈现出过去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温馨。同时,文章还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如今豆腐坊更规范,却失了往昔的味道。作者不仅深情回忆了乡村过去那些别具一格的“唤头”,像卖酱油酱菜的拨浪鼓、卖鸡笼杂物的洋喇叭等,还通过对小贩的外貌、所售物品及交易场景的精心刻画,充分展现了昔日乡村生活的烟火气和淳朴民风。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熟悉且极具辨识度的“唤头”逐渐被电子喇叭所替代,那些承载着温情与回忆的行当也逐渐消失。作者在感慨岁月匆匆的同时,对当下商业宣传方式的变化发表了见解,觉得如今的电子喇叭缺乏过去“唤头”的独特魅力和韵味。文章最后,作者对当下孩子们的童年回忆提出思考,引发读者深思时代发展对人们记忆和情感的冲击,使读者在今昔的鲜明对照中,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与深深眷恋,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24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2-22 21:20:41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2-23 14:10:17
  感谢小雨老师辛苦编发,敬茶远握,问侯冬安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2-22 21:21:24
  这篇文章充满怀旧之情,作者由现今电子扩音器吆喝声,忆起儿时乡村小贩独特的叫卖方式。如卖豆腐的梆子、卖酱油的拨浪鼓等,描绘细致,展现乡村生活的朴素温馨。今昔对比,感叹时代变迁,旧“唤头”消逝,引人深思。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2-23 14:11:18
  再谢小雨老师留评鼓励。
3 楼        文友:范明秀        2024-12-23 14:38:47
  儿时的农村一天到晚,都有各式各样的吆喝声不绝于耳。早,中晚饭时间有换馒头的,卖小葱的,上午下午卖用品的多点。曾经的叫卖声就像晨钟暮鼓,伴随着日升日落响彻整个村子,回响在深刻的记忆里。拜读学习,遥祝冬安!
回复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2-23 17:24:23
  感谢范姐抬爱读拙与留墨添香,是啊,童年的街道总是那么的热闹。
4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2-23 20:36:41
  换豆腐的,卖小鸡的当年那些卖货郎冬阳老师妙笔下淋漓尽致!极度美文!点赞。遥祝冬阳老师冬祺!
回复4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2-24 15:30:27
  感谢付老师到访留评鼓励,敬茶,送花。童年时期街上的叫卖声,是能触动我们心底的温暖。
5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2-24 11:25:03
  哇,这篇文章写得太有韵味啦!从老家屋后听到的吆喝声说起,详细回忆了卖豆腐的梆子声、打酱油的拨浪鼓、鸡笼小贩的洋喇叭这些充满年代感的 “唤头”,把往昔乡村小贩的叫卖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呀,字里行间满是对旧时光的怀念,又感慨时代变迁,真的特别打动人呢,好评呀!
回复5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2-24 15:32:08
  感谢小汪老师到访留墨添香。敬茶远握,问候冬安。
6 楼        文友:何叶        2024-12-24 20:43:23
  恭喜精品!平安夜快乐!
何叶
回复6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2-25 09:29:20
  感谢社长鼓励,同乐
7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2-28 10:15:40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