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哭嫁(随笔)
一
据说哭嫁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赵国公主远嫁燕国,赵太后在离别时抱着公主的脚哭泣,嘱咐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这种风俗便流传了下来。这当然是也古书记载的史实,哭嫁或许更早,但不可考。
直至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都还有哭嫁的传统婚姻习俗。有的地方,出嫁的女子在出嫁前几个月开始学习哭嫁。有的地方哭嫁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
看来,这也属于中华地方文化之一种,这种“哭”很特别,有点儿像今天说的“痛并快乐着”的情境,是“哭并快乐着”。人的感情,在这一刻可能很难说清,存在太多的矛盾,所以无法解开时,便有了这样的哭嫁方式。
我的家乡在湖南西部,也曾有哭嫁的习俗。这里以土家族、苗族居住为主,也有少量的汉族,但不管是土家族、苗族还是汉族在女子出嫁的时候都会哭嫁。只不过,家乡的哭嫁是在迎亲的队伍到达后才开始,哭嫁的时间较短,但也是一种精彩的仪式。
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别人家娶媳妇或嫁女儿,敲锣打鼓的很热闹,有酒席吃,还可以领到新娘发的手帕及花生瓜子糖果,可以看嫁妆、听哭嫁。
哭嫁以女性为主,边哭边说唱的形式,听起来跟唱山歌很相似,不同的是带着哭腔。大部分男性亲人只是悄悄地抹眼泪。新娘哭完父母哭叔伯婶娘,哭完哥嫂哭姐妹……我们小时候看到的出嫁的女子一般都只“嗯嗯嗯”地哭泣,长辈们则边哭边唱。比如“我的仔啊,你到别人家里去了要听话啊、要懂事啊”;“要夫妻恩爱、孝顺公婆啊”之类的。哭得最厉害的是母亲,坐在凳子上,一把鼻涕一把泪,身子随着哭唱的内容和腔调前后起伏。新娘与这个亲人哭完又去哭下一个亲人,而这些亲人们一般都会给新娘打发十块、八块、二十块哭嫁钱。特别是迎亲的队伍再次吹起唢呐,哭声就更大了。因为唢呐声起,即意味着迎亲队伍要带着新娘出发了。小娃娃们则转来转去地看,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哭,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哭。但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熏陶,随着他们长大,这种传统的哭嫁也伴随着他们。
二
我有个小学同学19岁的时候嫁到了我们村里。那时我读中专还没有毕业,寒假回家听村里人说她结婚的时候哭得天昏地暗,她哭父母、哭叔伯、哭姊妹,哭其他亲人,最后与其他在场的村里人都一一哭别。她是那种会哭嫁的,不只是“嗯嗯嗯”的哭泣,她边哭边唱,亲人们十块、二十块地打发,最终她哭得几百块哭嫁钱。据说她最后喉咙哭哑了,迎到我们村的时候已说不出话。我心想,不会是冲着打发哭嫁钱去的吧!哭得那么卖劲,让人有怀疑。既然是一种仪式,就是表演,形式上有即可,投入了,味道反而会变的。
后来,我也要结婚了。我们家乡办丧事时也敲锣打鼓吹唢呐,听起来与结婚时敲锣打鼓吹唢呐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觉得结婚请这种乐队不吉利。那时候已经有了吹小号、大号、打大鼓的现代鼓乐队了,但是晚上迎亲,敲敲打打声音很大会吵到左邻右舍。当老公征求我意见请哪种乐队的时候,我说都不需要,我也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就这样,老公带着一队迎亲人马把我静悄悄地迎走了。或许父母觉得我结婚一点都不热闹,可我那时候就是那么任性。不过后来看很多人结婚时吹吹打打的,好像大家都能理解,也没有谁嘟囔过。有时候去酒店吃喜酒,看着鼓乐队凑起,挺热闹也挺有仪式感的。
我认为哭是悲伤的,结婚应该高兴,哭什么呢?出嫁那天晚上的上半夜与母亲睡在一张床上,她睡床头,我睡床尾。我听到她发出那种想要止住流鼻涕的吸鼻子声音,她应该是在哭泣但想忍住,不想让我发现。我假装问“妈,你感冒了吗?”她说“没有”。
迎亲的队伍来了,休息片刻后准备将我迎出门,我和老公给父母磕了三个头,磕头的瞬间,有泪欲奔出的感觉。弟弟个子小背不起我,堂哥把我背出门。印象中母亲还有其他姨娘眼眶红红的,但是他们都没有像我小时候见到过的那些长辈们那样哭唱,而我更没有哭。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寄宿住校,初中也住校,中专来到省城离家就更远了,工作后我也不与父母住在一起,他们住乡下,我住县城,习惯了没与父母住一起。在我看来,结婚也就是从这套住房换到另一套住房住,我感觉不到嫁与不嫁有何区别,也没有觉得结婚就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我结婚后父母从乡下搬进了结婚前我住的房子,这样我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反而比以前更多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习俗也需要改变,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淘汰。结婚后,把女方父母也搬来同住的,日夜厮守,有什么可哭的,哭这种形式就感到可笑了。
三
几年后,父母要去贵阳给弟弟带孩子,他们出发那天,我和老公帮着拿行李送他们去车站。明明父母就是去贵阳带孩子,不知怎的我就是忍不住想哭,眼泪一直在眼眶中打转转,我努力地忍着,有时候没忍住我就头往旁边偏一下,悄悄地擦掉。我觉得好像是父母去贵阳的那天我出嫁了。
我没敢看父母的脸,怕他们看到我没忍住的眼泪。不过我觉得母亲应该是发现了,她只是假装没看见,就像我出嫁那天晚上假装不知道她在哭一样。或许我与母亲都是那种比较含蓄的人,所以我出嫁她忍住不哭,把想嘱咐的话留在了心底;而他们去弟弟家我忍不住不哭,把想说的话也留在了心底。不像我那个小学同学,出嫁时把心里想说的话通过哭嫁的方式一股脑儿表达了出来,甚至连村里的其他人都哭别了一番。
每个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也需要彼此理解。
后来,我明白了丧事与喜事的敲锣打鼓吹唢呐是有区别的,敲打和吹法都不同。一个是悲伤的,一个喜悦的,只不过年轻时的我不懂。迎亲时,唢呐声想必是父母听着最难受的吧。心里应是五味杂陈,有喜悦也有不舍,有期待也有担忧。欣慰她长大成人要开启自己的新生活了,但也不舍捧在手心的宝贝离开家;期待她的小家能幸福美满,却也担忧她是否能从容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和考验。那抑扬顿挫的唢呐声,仿佛是父母如泣如诉的嘱咐,随着迎亲的队伍陪送女儿到新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慢慢改变,哭嫁的风俗基本上消失了,流眼泪哭泣的越来越少,笑眯眯出嫁的女子越来越多。
如今我已步入中年,也有女儿。有时候我会想:女儿出嫁的那天我会不会哭?可是好像不能想这个事情,一想马上就有热泪盈眶的冲动。
原来,哭有很多种意义,不一定代表悲伤,出嫁时的哭是喜悦与欣慰,不舍与失落的交织……
哭嫁,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自有存在的理由,但也有逐渐消亡的理由。尤其是如今,通讯技术,包括视频技术,都可以随时满足出嫁的女儿和父母通话、视频相见,哭嫁就显得那么别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