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哭嫁(随笔)

精品 【东篱】哭嫁(随笔)


作者:杏花寒 白丁,3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1发表时间:2025-02-09 06:37:30


   据说哭嫁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赵国公主远嫁燕国,赵太后在离别时抱着公主的脚哭泣,嘱咐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这种风俗便流传了下来。这当然是也古书记载的史实,哭嫁或许更早,但不可考。
   直至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都还有哭嫁的传统婚姻习俗。有的地方,出嫁的女子在出嫁前几个月开始学习哭嫁。有的地方哭嫁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
   看来,这也属于中华地方文化之一种,这种“哭”很特别,有点儿像今天说的“痛并快乐着”的情境,是“哭并快乐着”。人的感情,在这一刻可能很难说清,存在太多的矛盾,所以无法解开时,便有了这样的哭嫁方式。
   我的家乡在湖南西部,也曾有哭嫁的习俗。这里以土家族、苗族居住为主,也有少量的汉族,但不管是土家族、苗族还是汉族在女子出嫁的时候都会哭嫁。只不过,家乡的哭嫁是在迎亲的队伍到达后才开始,哭嫁的时间较短,但也是一种精彩的仪式。
   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别人家娶媳妇或嫁女儿,敲锣打鼓的很热闹,有酒席吃,还可以领到新娘发的手帕及花生瓜子糖果,可以看嫁妆、听哭嫁。
   哭嫁以女性为主,边哭边说唱的形式,听起来跟唱山歌很相似,不同的是带着哭腔。大部分男性亲人只是悄悄地抹眼泪。新娘哭完父母哭叔伯婶娘,哭完哥嫂哭姐妹……我们小时候看到的出嫁的女子一般都只“嗯嗯嗯”地哭泣,长辈们则边哭边唱。比如“我的仔啊,你到别人家里去了要听话啊、要懂事啊”;“要夫妻恩爱、孝顺公婆啊”之类的。哭得最厉害的是母亲,坐在凳子上,一把鼻涕一把泪,身子随着哭唱的内容和腔调前后起伏。新娘与这个亲人哭完又去哭下一个亲人,而这些亲人们一般都会给新娘打发十块、八块、二十块哭嫁钱。特别是迎亲的队伍再次吹起唢呐,哭声就更大了。因为唢呐声起,即意味着迎亲队伍要带着新娘出发了。小娃娃们则转来转去地看,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哭,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哭。但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熏陶,随着他们长大,这种传统的哭嫁也伴随着他们。
  
   二
   我有个小学同学19岁的时候嫁到了我们村里。那时我读中专还没有毕业,寒假回家听村里人说她结婚的时候哭得天昏地暗,她哭父母、哭叔伯、哭姊妹,哭其他亲人,最后与其他在场的村里人都一一哭别。她是那种会哭嫁的,不只是“嗯嗯嗯”的哭泣,她边哭边唱,亲人们十块、二十块地打发,最终她哭得几百块哭嫁钱。据说她最后喉咙哭哑了,迎到我们村的时候已说不出话。我心想,不会是冲着打发哭嫁钱去的吧!哭得那么卖劲,让人有怀疑。既然是一种仪式,就是表演,形式上有即可,投入了,味道反而会变的。
   后来,我也要结婚了。我们家乡办丧事时也敲锣打鼓吹唢呐,听起来与结婚时敲锣打鼓吹唢呐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觉得结婚请这种乐队不吉利。那时候已经有了吹小号、大号、打大鼓的现代鼓乐队了,但是晚上迎亲,敲敲打打声音很大会吵到左邻右舍。当老公征求我意见请哪种乐队的时候,我说都不需要,我也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就这样,老公带着一队迎亲人马把我静悄悄地迎走了。或许父母觉得我结婚一点都不热闹,可我那时候就是那么任性。不过后来看很多人结婚时吹吹打打的,好像大家都能理解,也没有谁嘟囔过。有时候去酒店吃喜酒,看着鼓乐队凑起,挺热闹也挺有仪式感的。
   我认为哭是悲伤的,结婚应该高兴,哭什么呢?出嫁那天晚上的上半夜与母亲睡在一张床上,她睡床头,我睡床尾。我听到她发出那种想要止住流鼻涕的吸鼻子声音,她应该是在哭泣但想忍住,不想让我发现。我假装问“妈,你感冒了吗?”她说“没有”。
   迎亲的队伍来了,休息片刻后准备将我迎出门,我和老公给父母磕了三个头,磕头的瞬间,有泪欲奔出的感觉。弟弟个子小背不起我,堂哥把我背出门。印象中母亲还有其他姨娘眼眶红红的,但是他们都没有像我小时候见到过的那些长辈们那样哭唱,而我更没有哭。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寄宿住校,初中也住校,中专来到省城离家就更远了,工作后我也不与父母住在一起,他们住乡下,我住县城,习惯了没与父母住一起。在我看来,结婚也就是从这套住房换到另一套住房住,我感觉不到嫁与不嫁有何区别,也没有觉得结婚就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我结婚后父母从乡下搬进了结婚前我住的房子,这样我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反而比以前更多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习俗也需要改变,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淘汰。结婚后,把女方父母也搬来同住的,日夜厮守,有什么可哭的,哭这种形式就感到可笑了。
  
   三
   几年后,父母要去贵阳给弟弟带孩子,他们出发那天,我和老公帮着拿行李送他们去车站。明明父母就是去贵阳带孩子,不知怎的我就是忍不住想哭,眼泪一直在眼眶中打转转,我努力地忍着,有时候没忍住我就头往旁边偏一下,悄悄地擦掉。我觉得好像是父母去贵阳的那天我出嫁了。
   我没敢看父母的脸,怕他们看到我没忍住的眼泪。不过我觉得母亲应该是发现了,她只是假装没看见,就像我出嫁那天晚上假装不知道她在哭一样。或许我与母亲都是那种比较含蓄的人,所以我出嫁她忍住不哭,把想嘱咐的话留在了心底;而他们去弟弟家我忍不住不哭,把想说的话也留在了心底。不像我那个小学同学,出嫁时把心里想说的话通过哭嫁的方式一股脑儿表达了出来,甚至连村里的其他人都哭别了一番。
   每个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也需要彼此理解。
   后来,我明白了丧事与喜事的敲锣打鼓吹唢呐是有区别的,敲打和吹法都不同。一个是悲伤的,一个喜悦的,只不过年轻时的我不懂。迎亲时,唢呐声想必是父母听着最难受的吧。心里应是五味杂陈,有喜悦也有不舍,有期待也有担忧。欣慰她长大成人要开启自己的新生活了,但也不舍捧在手心的宝贝离开家;期待她的小家能幸福美满,却也担忧她是否能从容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和考验。那抑扬顿挫的唢呐声,仿佛是父母如泣如诉的嘱咐,随着迎亲的队伍陪送女儿到新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慢慢改变,哭嫁的风俗基本上消失了,流眼泪哭泣的越来越少,笑眯眯出嫁的女子越来越多。
   如今我已步入中年,也有女儿。有时候我会想:女儿出嫁的那天我会不会哭?可是好像不能想这个事情,一想马上就有热泪盈眶的冲动。
   原来,哭有很多种意义,不一定代表悲伤,出嫁时的哭是喜悦与欣慰,不舍与失落的交织……
   哭嫁,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自有存在的理由,但也有逐渐消亡的理由。尤其是如今,通讯技术,包括视频技术,都可以随时满足出嫁的女儿和父母通话、视频相见,哭嫁就显得那么别扭了。
  

共 26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作者的家乡,湖南西部,就曾有哭嫁的习惯。哭嫁以女性为主,边哭边唱,内容多是嘱咐和不舍。新娘因此会得到赏钱。待迎亲队伍到来时,哭声更大。作者结婚时,不想像小学同学结婚那样,哭哑嗓子,感觉哭嫁时的敲锣打鼓吹唢呐形同哭丧,不吉利,便没征求父母意见,静悄悄地把自己交给了迎亲的队伍。向父母磕头告别时,有泪奔的归纳觉,但没有哭。作者以为,结婚也就是换房居住,嫁与不嫁并无实质区别,反倒是,婚后父母从乡下搬进了结婚前自己住的房子,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反而比以前更多了。几年后,父母去贵阳给弟弟带孩子,送别父母时,作者却没有忍住眼泪。时过境迁,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作者也因此懂得了丧事和喜事敲锣打鼓吹唢呐的区别。想到自己女儿出嫁那天,就有热泪盈眶的冲动,也因此懂得了哭的意义,是喜悦与欣慰,不舍与失落的交织。文章讲述了家乡哭嫁的风俗以及自己对哭嫁的理解,内容丰盈,入理入趣。佳作,推荐阅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09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2-09 06:40:39
  这是一篇讲述哭嫁民俗的文章,题材新颖别致。文中展示了作者本人经历的故事,有独到的风采和见解,颇值一读。感谢老师投稿东篱,顺祝新春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杏花寒        2025-02-10 11:57:48
  感谢老师的指导,辛苦啦!在这里我发现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2-09 09:21:22
  在南方,可能还存在这种嫁女的方式,在北方不见,但女子的母亲往往会落泪的,我觉得那是高兴的眼泪,也有一点悲伤,养大的女儿嫁出去,也不舍吧。作者再现了这种古老的乡俗文化,留下曾经的影像,很有意义。怀才抱器拜读,问候作者春祺!附带说一点,你女儿出嫁,你不要哭嫁,变成兴高采烈的好!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杏花寒        2025-02-10 11:59:11
  哈哈,谢谢老师,我记住了!
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2-09 15:31:40
  哭嫁,我小时候是常见的,也喜欢到即将出嫁的女儿家里专门去听那哭嫁声。那有板有眼的哭腔,有韵律有节奏,词语是随口出,调子大同小异。我们那里最流行是的“哭十姊妹”,还有“哭十二月”,可惜印象太模糊,我一句也没记住。现在也没谁哭嫁了,舍不得也只在心中不会哭。读老师的文想起许多,美文,学习了!
回复3 楼        文友:杏花寒        2025-02-10 12:00:42
  应该都是相差不多的年代吧,所以才会见证相同的古老风俗!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2-09 20:26:03
  祝贺杏花寒老师的佳作摘精!哭嫁这个题材选得好,有温暖的乡俗在其中。继续期待你的佳作!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杏花寒        2025-02-10 12:01:23
  谢谢老师的鼓励,加油加油!
5 楼        文友:啸竹        2025-02-10 14:45:32
  你哭过吗?老乡。
( (
回复5 楼        文友:杏花寒        2025-02-10 15:30:12
  哭不来。
6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3-08 21:59:32
  周末向优秀的老师祝安!愿老师幸福快乐,创作丰盈。仔细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哭嫁》优秀作品,顿然间被文章的优美优秀和细致细腻所吸引,文字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愉悦之美,更是一种源自生活的幸福之光,表达情愫,展现缱绻,唯文字方能企及。感谢老师精彩创作分享!
回复6 楼        文友:杏花寒        2025-04-18 10:58:23
  谢老师鼓励!希望在大家的帮助和指导下,继续成长!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