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东篱】山歌作证(散文)
一
去年初秋,又有了阳朔之行。
山歌可以作证,我曾多次到过阳朔,从江南烟雨飞到北纬24度的亚热季风,从梦里水乡走向水墨峰林间的千年诗行,来来回回,往往复复。阳朔究竟有何魅力,居然让我如此牵挂心念?因为她实在太美丽了,总是让我看不够,爱不完;因为她的山歌实在太动听了,总是让我听不够,醉不归。
昨夜小雨,薄雾霭霭,山水阗寂。
五个老友,一早便从桂林坐船前往阳朔。船是乌篷船。舟子是竹笠翁。导游是刘三姐。其实,导游姓白,二十出头,窈窕娇小,秋瞳剪水,颈白腮红,声若银铃,彩衣飘飘,应该称白娘子才是。但到了桂林,所有的女子便是共有一个名字了,叫刘三姐,就像来到昆明和大理,女的全是阿诗玛和金花一样。
这是我第四次坐船游漓江了。江,还是那条江,走碧流玉,船来筏往,一江烟雨,两岸水墨。山,还是那些山,临水而立,间隔有致,峰自兀独,根脉相连,像晚春的竹笋,像望天的海螺。九马画山,还是几亿岁的那座,九匹神马仍隐居在五彩斑斓的巨幅画壁之上,叫人难以辨别。古老的歌谣,依然在流传:“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看九匹状元郎。”千百次地看,看马的人照旧浪迹在天涯。黄布倒影里,黄石如帛匹铺展金黄,元宝山倒悬在梦幻的清深,那张令人引以为豪的竹筏不知今宵酒醒何处,与它一起失踪的,还有曾经的鸬鹚和清瘦的渔夫。江畔的那个渔村,孙中山到过,克林顿到过,我也到过。至今尚存的,是青砖、乌瓦、格子窗、马头墙;早已消失的,是流莺般的渔火,和声声不绝的号子。
印象里,漓江的水清且涟漪,像歌仙一样清丽婉约,欢快奔放。
徐霞客在粤西行日记中的记载更是震撼人心,他说:“漓江自桂林南来,两岸分碧,隔江石峰排列而起,横丈南天,上分微秀几缕,巫山下突荒崖,树干荒老,怒涛翻碧,层峦倒影,赤壁采击,之其壮丽。”老徐是在大明崇祯十年五月十九日中午从桂林顺流至阳朔的,那时候,漓江给他带来的视觉冲击是何等的强烈,他甚至觉得漓江两岸的风光并不比巫山、庐山、赤壁和釆石矶逊色。一句“怒涛翻碧”,可见当年漓江的水势是何等之大。
想不到多年之后,渐渐长大的漓江却变得成熟了起来,平静了下来。水,依旧清澈,却感觉浅了许多,平了许多,静了许多。没有深深的漩涡,没有滚滚的波浪,没有潺潺的浩歌。支撑游船的,疑是一条透明的碧玉巨带,绕着山根,转着弯弯,铺在洁癖至极的沙石之上,静静地、柔柔地往南舒缓蜿蜒,如“清泉石上流”,如“舟行明镜中”,如“色静深松里”。
真没想到,如今的漓江,竟成了青山的镜子。映入眼帘的,惟有水墨丹青般的童话世界。
此外,桂林山水还依旧。于是,一心只为阳朔去。
我们坐在船上,除了拍拍照,录录像,其余时间便是听刘三姐唱山歌了。她唱《只有山歌敬亲人》,唱《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哪怕滩险弯又多……”
二
一来到阳朔,同伴们便迫不及待地去遇龙河漂流。遇龙河漂流固然惬意,然而,我毕竟漂过多次,遂独留阳朔城内,另觅幽境。
处在漓江之滨、石峰丛中的阳朔,始建于隋开皇十年,因县衙建在羊角山下,遂以“羊角”的谐音“阳朔”为名,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她是“中国最美县”的魁首,被誉为“全球十大水上奇迹、上帝遗落的翡翠盆景、月光永不落幕的乌托邦、会呼吸的非遗博物馆、人间仙境的终极样本”。
“龙头峰铮铮耸立,而阳朔之四维,传作碧莲玉笋世界。”徐霞客曾在这里盘桓过十日,他这样描述自己对阳朔的第一印象。我与阳朔是老朋友了,眼见为实,阳朔的地理人文特点确实是这样的。城市四周,山峰簇绿,宛如支支碧莲,又酷似根根玉笋,而具有桂北鲜明特色的民居则全然错落在莲间笋下,实可谓是“城在碧莲里,人在玉笋间。”
每次来阳朔,碧莲峰是绕不过的。徐霞客也绕不过,370多年前,他到阳朔去探访的第一个地方,就是碧莲峰。
碧莲峰在阳朔城区的东南部,东临漓江,上尖下阔,圆润光滑,卓然耸立,像一朵浮水而出的含苞欲放的莲蕾,它倒影在江中,向水底生长,碧波荡漾开来,宛若莲花徐徐绽放,故名。碧莲峰不高,海拔仅300米,却让人高山仰止。正史和野史都是历史。历史的笔墨有些得意,说碧莲峰凝聚了阳朔山水和文化的精华,是阳朔之城徽,文化之标识,如同桂林的象山,徽州的黄山,泰安的泰山,北京的香山。据说,阳朔境内共有两万座山峰,就数它最美,是群峰之神。我则称其为“三巅之峰”。
何为三巅?
一曰风景之巅。碧莲峰西北麓有条崎岖小径,草木深深,石阶清幽,苍苔斑驳,盘曲至顶。此乃当年徐霞客上山的小路。二十多年前,我初登碧莲峰,便是踏着徐霞客留在苍苔上的足迹拾级而上的。曾记得,当登临绝顶时,极目远眺,十里峰林、九曲漓水、东岭朝霞、西山晚照、白沙渔火、朔城全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二曰文化之巅。碧莲峰文化和美,底蕴深厚。一峰揽尽了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和抗战文化。北麓有古寺,始建于唐,名鉴山寺,“鉴寺钟声”乃阳朔旧八景之一。东麓的南山厄古道,遍布摩崖石刻,汇集了二十多位中外名人的诗作名句,是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南麓的丁厄,是抗战时期光复阳朔县的主战场,古松不语,山崖无言,却也见证了一个民族在一方水土的新生。
自古以来,碧莲峰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的心之向往。唐阳朔县令沈彬非常自豪地说:“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清人刘名誉慨言:“桂林山水世争跨,阳朔奇峰又一家。我坐扁舟随意看,果然千朵绿莲花。”董必武诗云:“漓江春水绿悠悠,细雨昙天结伴游。两岸奇峰看不尽,碧莲峰下看行舟。”
三曰精神之巅。当地的饱学之士,对碧莲峰自有独到见解。一云其名寓意深刻。碧者,清也;莲者,廉也;峰者,立也。意喻阳朔之人,皆像碧莲峰,为人清白、洁好,独立。二云其形卓尔。石峰如莲,拔地而起,沿水挺立,铁骨铮铮,突兀亿年,堪合“独立自主、勇于创新,敢于拔尖”的阳朔品格。三云其志之坚。江边一岩壁上,刻着“江山锁钥”四字,旁有附诗:“江流石不移,山立水难移。锁来传古道,钥却又何时?”这石刻,实指的是江口两座呈锁喉之势的山峰,但在阳朔人看来,它则是象征着一方生命“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砥砺奋进”的进取精神。
其实吧,碧莲峰原本是对阳朔众山的总称。《阳朔县志》载:“碧莲峰原为县内之山总名,奇峰环列,开如菡蕾,故又名芙蓉峰。”现在的碧莲峰,最早叫鉴山,别称陈家山、寿阳山、异山。明朝嘉靖年间,广西布政使洪珠在此山题刻了“碧莲峰”三字,从此碧莲峰便成了斯山的专属。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弦。山水之名,都是人为的,往往是名人一锤就定音,官大一级压死人,碧莲峰亦不例外。
三
此番重游碧莲峰,我不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为一个字,就只去看一个“带”字。
我沿着水边的风景道走。游人不多,阳光微热,空气润湿又清新。青石板铺的路,上绕峭壁,下瞰碧水,不凹不凸,滑如肌肤,自带油光的色泽。步上十几级石阶,便看到那个刻在里侧石壁上的“带”字了。也许有看官会说,一个带字,有什么好看的。哈哈,谁若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实话告诉你,此带不是寻常带,它可是非同凡响啊!人人都说,来阳朔如果没有看到此“带”,就等于虚此一行。
这个“带”字太有特点了。首先是规模庞大。一块髙6米,宽3米的大石牌,单单刻着一个“带”。字高5.7米,宽2.93米,最粗的笔划0.5米,最细的0.16米。其次是字写得好。据专家鉴定,其书法系碑中上品。起首一横,有横扫千军之力,势不可挡;紧接的两长点如高山坠石,磅礴大气;顺势而下的两个迭圈,若蛟龙腾空,娇健无羁;正中一竖,像擎天之柱,力透苍穹,被书家叹为书法巨鼎,艺术宝塔。再次是出于名门之手。它的作者叫王元仁,乃清未阳朔知县,著名书法家,他还有一个显赫的身份,是王羲之的后裔。第四是地理处优。刻字处地势高峻,视野开阔,可让人们从远近左右不同的角度欣赏其风韵。
然而,以上这些都算不了什么,最惊讶的是,这个龙飞凤舞的“带”字,竟还隐藏着令人无法猜透的玄机呢。
多少年来,人们面对这块巨碑,反复观赏,细细品味,琢磨遐想,竟发现它字里有字,一字之中还藏着诗,跟九马画山一样变幻无穷。最早,有慧眼之人先是看出它含有“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个字;后来,又有眼尖者发现了新大陆,说此”带”并非仅含八字,乃隐有“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十四字也;再后来,更有灵异之士居然在它身上挖掘出了一首十六字的小诗,云:“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总之,它就像一个魔方,看似不变,实际内藏乾坤,永远在变。至于究竟有几变,是七十二之小变,还是三十六之大变?就靠有心人去想象发现了。
于是乎,此碑便有歌谣流传:“古人有意一笔勾,题刻带字影清流。来往游人纷纷过,谁家到此不抬头。”
正因为如此,我每次来阳朔,必去看它。一站就是许久,每每忘了归途。我总想在它身上找到一些新鲜的字眼,哪怕是一个字,一个小小的符号。遗憾的是,每次皆是空空而归,别说是有所发现了,就是连人家早已明了的词句,亦是难以辨别。
此刻,那个“带”字就赫然站在我的顶上,生龙活虎地俯瞰着我苦苦求索的老眼。我竭力睁大眼睛,朝它仰视,反复观察。看累了,便坐在地上抽根烟,然后站起来再看。视力又模糊了,又坐下抽烟,然后又站起来接着看。如此这般,一直观看琢磨推敲到日斜西山,仍然无果,只好再度无功而返。我想,这就是缘份了。命里注定,我与带字无缘,漫漫人生之中,惟吃过鲜带鱼、咸带鱼,除此,再无任何的“裙带”、“官带”和“商带”了。
但是,我并不后悔,或多或少,收获总是有的。
告别碧莲峰的时候,正值傍晚的余晖野菊般明媚,漓江将缕缕金箔收入褶皱粼粼的水纹里。夕照苍崖如浸墨的宣纸,那个盈丈见方的“带”字在光影里渐渐洇出琥珀色的光泽。思绪飞向时光深处,我仿佛看见百年前的书家正贴在石上挥豪,笔锋起势处是青罗带的第一道回环,飞白掠过岩壁苔痕,恍见墨蛟破石而出,在江面腾起九曲十八弯的筋骨。我似乎还看见字迹里隐现的八字谶语忽明忽暗——“少年”二字在江风泼墨处凝成满山绿叶,“努力”化作了山巅的滚滚松涛,而“山河”早已融入帆去帆归的江流。
哦,我终于顿悟:这个“带”字何以不取飞扬的狂草,那些藏峰回腕的顿挫,原是漓江在莲蕾间迀回的沉吟;一竖垂落是青竹的拔节,收笔时却幻作了轻抚竹筏的弧线;石刻边缘剥落的碎屑簌然落水,像极了笔洗里荡开的的宿墨。还有什么遗憾的呢,碧莲峰本就是轴未干的画卷,我只不过是个偶然至此驻足的观字人,能在向晚的光阴里窥见永远的一书,足矣!
四
晚上七点,去看《桂林千古情》歌舞表演。
歌舞,在大地飞歌的阳朔向来是个魅力看点。
这些年来,各地都热衷于歌舞叙史,歌舞颂地,歌舞升平。但就歌舞论,阳朔堪称全国之最。早在上个世纪,张艺谋就在这里搞了个《印象•刘三姐》,可阳朔人仍嫌不足,在几年前又与“宋城演艺”联合打造了大型歌舞剧《桂林千古情》。这可不能怪阳朔奢侈,谁叫人家是歌仙刘三姐的快乐老家?壮族人是为歌舞而生的,他们的生活时刻离不开歌舞。据说从前,小小的阳朔城,光戏台就有二十多个呢。
《桂林千古情》的导演名叫王朝歌,她原先是张艺谋的搭档,如今自创一格了。张艺谋钟情在露天捯饬“印象”,王朝歌擅长于室内演绎“千古情”。是“印象”妙,还是“千古情”佳?我满怀期待,把双手插进裤兜,走到千古情大道的尽头,坐进剧场,拭目以待。
剧场富丽堂皇,甚是气派,数千人的座位,座无虚席。七时三十分,演出准时开始。全剧共分《远古的呼唤》《大地飞歌》《靖江王府》《米粉传情》《刘三姐》等五个章节。表演十分精彩,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似乎在弹指间便结束了。我看了,惟有用“无比”两字来形容——无比神奇!无比惊艳!无比震撼!无比感动!无比喜欢!当投影的篝火在环形天幕上烧成赤红,当姑娘们在鼓面踩出八桂大地的五彩花雨,当台上的各族儿女在隔江踏歌起舞,当台下的手机闪光灯在暗色里明明灭灭,我感到浑身的热血在沸腾,似乎又被凿击石器的火星点燃,最终在脑海里幻作了当年龙脊梯田上的那些传递情话的松明火把。
其中尤以《米线传情》最为感人。它讲述的是桂林米粉的传奇,太震撼了!时间和背景上溯至遥远的秦时明月。秦始皇挥师岭南,命将士开凿灵渠。将军临危受命,与妻秦英作别。英千里寻夫,夫君已殉难。秦军来自北方,不服南方饮食,为了夫君未竞事业,英留在灵渠,历经艰辛,用米磨面,终于做成米粉,秦军士气大振,灵渠得以筑成。《米粉传情》是整个歌舞剧最为感人的故事情节,当表演至灵渠大功告成,秦英卧仰苍天大声呼唤着丈夫的时候,剧场上空蓦地垂下了数以万计的“米粉”,犹如天降银链暴雨一样覆盖在头顶上,场面极其壮观,令人胸怀激烈。那一刻,满空的米粉都化作了秦英的泪瀑,水雾漫过观众席的瞬间,每个人的脸上都溢满了古渠淌水般的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