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东篱】在水做的古城里(散文)
一
我觉得是漂到了河北滦州古城里,尽管穿行于河北时,滦河时隐时现。时而雄浑恣肆,时而清丽明快。滦河如弦,车行在美妙的乐谱中。我一直觉得滦州是滦河生养的一个地方,不然,一个“滦”字怎么就像姓氏一样,冠于滦州呢。
如果没有穿城并缠绕滦州古城的青龙河,古城一定会失去灵性。一水缠胜地,有缘水情系。
如果那些青砖黛瓦的古建,不沿河坐落,怎么能看出它入水迷离的倩影?青龙河水衬画楼,楼阁纷纷投水生。
如果没有那条灵动如舞龙的青龙河,古城的那15座桥,一定就像失去母亲抱养的孤儿。这里的桥,归属龙系。自成彩虹状,投影画青龙。
如果古城里没有桥,那些游人怎么能成为岸边楼阁里品茶吃饭人惊目一瞥的风景?桥上游人总是装饰了别人的梦,成了别人休闲的心情。
如果没有那条青龙河,重建的滦州古城还能打造出“上河图”第二版吗?一画出两版,南北相辉映。
如果古城没有一条水系,我会像两次奔赴江南水乡周庄那样,充满不厌的情绪吗?江南水乡起绮梦,江北水城牵我情。
如果滦州古城没有水,这些审美之问,连产生的可能都没有,我更不会贸然驱车千里,毫无缘由地奔赴,或行或站或坐于古城而陶醉。
二
已经很累了,但我就像小孩子跳绳一般,从一座桥的一端上,另一端下,再绕上另一座桥,我被卷进跳绳里,又像是穿过一座座花门,因为喜欢,所以再累都要走一走15座桥。走着,我觉得我是在弹响一个个琵琶,只是试了试音阶,不成曲调,而余韵缠绵,追着我的脚步。据说,滦州古城的“水建”部分是参照《清明上河图》而建,上河图里17座桥,我回头一数,少了两座。嗯,追求神似,怎么能以数量的多寡来看这些桥呢?滦州古城的青龙河是水做的文化轴,穿起的是如珠似玑的桥,那些桥的名字就像珠玑的名字——松云桥,古淀桥,风雨桥,夷齐桥,响水桥,甘泉桥……小时背书,记不住词,在古城走一遭,却记下了这些桥名,我觉得我是爱上了这些桥。珠玑连环,尽管是桥名仅两个字,却无不高度概括着滦州的某段历史。滦州古城的桥名,创造了崭新的汉语词汇。又像是一部书的索引,其后备份了一章章精彩的故事。桥,从往昔的渡水到如今的观光,是对一个文旅时代的深情支撑。
滦州人爱桥,于是把分布滦州各地的名桥,悉数抱在这条青龙河上,例如响水桥,就是“滦州十八景”之一。我未读过滦州人给桥的诗,但我见证了滦州“抱桥”于青龙河上的壮举和诗情画意。一座冶铁之城,有着如此情调,冶铁成器,抱桥为品。这不是一座城的两面性,而是一座城的宏伟和精致,这种结合无与伦比,是豪放与婉约相融,是滦州的华章。大能筑城,小可雕微,一座智慧之城,一城聪明市民,什么样的奇迹不能创造!
河北有名桥,如赵州桥,一桥领众桥之风。滦州也有名桥,建设者将滦州地界的名桥,搬进古城,虽为复制,却是集成大观,桥的情结,紧紧地系在了滦州人的心上。风雨桥,是侗族等少数民族建筑样式,蕴含着风雨同舟的美好寓意,俗名“回龙桥”、“花桥”,各民族如一朵花的瓣儿,开在风雨中,来之不易。滦州一地,曾有26个民族相聚,考察其因,可能我们会归为某个时间,某段历史。我却不能那样看,水孕育了文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当然也包括“利人”,不争而得人心。古有“从善如流”说,是乐于纳言的意思,何尝不是善于聚众凝心?一座响水桥,载着一个唯美的传说,传说桥下有“石人一品箫”浮雕,自然成趣,流水击石声似箫鸣,与桥上“老者放石”的民间传说有关。模形拟声,从物象到意象,滦州人自古就有着风景审美的强大能力。滦州人在“水文”文明里占有重要一席。侗族等少数民族建筑样式,蕴含着风雨同舟的含义。夷齐桥,是专门为商周时期的孤竹国兄弟伯夷叔齐而建,故名。有人说,夷齐兄弟为让贤就在这座桥上自刎而终,但历史记载却是“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没有因果关系可以证明他们为何选择“刎颈”,我想,可能是为了强调他们忠贞不二的倔强精神而杜撰,杜撰并非都是不值得相信。如果寄存一种精神,就有其合理性,杜撰,源自唐诗人杜默,人称“杜默撰”,起初并无不实之意。那么这个传说,能不能就说是“滦州撰”、“滦民撰”?或许,把这样两个人放在桥上,桥可以成为人物的历史丰碑吧。明明是他们还活着——桥边草地上坐着夷齐兄弟促膝的雕塑。我不会追究故事的版本,对垂古千秋的人物,演绎出再多的故事,都有着历史的忠义道德精神的合理。高鹗后续《红楼梦》,言其画蛇添足。滦州人改写夷齐传说,再创精彩。
水锻造了滦州的文明,也催生了造桥人的智慧。放飞思绪,想起滦州人詹天佑,他在19世纪末架起了“滦河铁路大桥”,成为近代中国工业的重要遗产。滦州人对桥,有着结绳千结的情怀,水生柔情,柔情生桥,这是滦州人的水文逻辑。
三
这也让我想起滦州的“滦”字来。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并无“滦”字,“滦”源自“栾”,曰“木,似栏”,民间言其该河两岸多有类似栏杆的树木,故称。我们就叫它是栾树吧。确知,在《汉书》里滦河还称“濡水”,唐代才有“滦河”一说。滦州,因水兴城,因水造字。创造精神,自古而有,已经渗透进滦州人的骨子里,难怪滦州精英辈出,水能滋养土地,水能涵养人的智慧。所以,去看滦州,一定不要离开“水”。江南的水乡,无一例外地都可称之为“梦里水乡”,其格局都是“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的柔水涵养出的风景与情调,是柔美,是绮丽,要养一腔怀柔之情,必须赴江南水乡。但到了北方的滦州,不乏小桥,更有大桥,是桥涵峥嵘起天虹,谁家会把滦州桥独占呢。于是,滦州人将桥摆在古城里,供人共赏,这是滦州人的情怀,唯恐游人错把滦州作汴梁,拟周庄。
在江南水乡的周庄,我难有如此想法,可能是因为我爱江南巧秀丽景吧,如果没有江南水乡,我也难玩味出这般情调,收获一段深刻的思想。不厚古人不薄今,不厚周庄不薄滦。不一样的风情,让我难以选择。在美好的风景面前,难以道其优劣,于是有了“各有千秋”来解围。
沿着滦州古城的青龙河行走,我觉得,在北方,唯有滦州可以创造第二版的“清明上河图”,一条水的注入,让滦州古城有了再造风景艺术的可能。是啊,国土广袤,江南太远,远隔千山万水,眼前有古城储备了江南风景,近在迟尺,何必舍近求远,原来是为了满足人们“乐水”的雅趣,滦州人把古城称作“北方小江南”,这是他们建起古城后,就抢注的品牌,抢注了“清明上河图”的再版权。中华文化的再生性极强,就像中国书法,源自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其后诞生的金文、大篆、小篆、草书、楷书、行书,无论何种字体,我们都可以睹字寻源,和甲骨文联系起来。所以,在我眼中,“上河图”不止属于宋代,也不仅是开封独有。欣逢一个大文旅时代,我有机会看到了“上河图”的演变。我在山东诸城,寻找诞生“上河图”的影子未得,本想到作者张择端,应该在他的家乡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哪知,河北滦州人抢了这张图纸,我这个山东人不妒忌,反而越发喜欢欣赏了。
滦河,最最偏爱滦州,我不认为滦州是因滦河而得名,我觉得888千米长的滦河对滦州格外青睐,滦州北有滦河迤逦,东横滦水,拥城而为池。滦河算是半包围了滦州,或者说是抱着更确切。沿着古城内的青龙河岸走,遇到一家名为“拾年咖啡馆”,“拾年”,拾取流年?远去的光阴,不能放过,拾取来饮?是这样的意思吧?凭着这个名字,我要买一杯咖啡。果然,老板娘解释说,就是“拾取流年”的意思。年华如这青龙河水,随水流远,我们赶不上流水,只能拾取。当然,她眼中的青龙河,也是希望财源滚滚来,不然她不会花好的价钱租下临河的店铺。她无意说出一句话,让我又得见识。她说,没有水,生意不活;没有水,古城就不叫古城了。哦,她是跟我解释“城池”。
我回想我游过的古城,山东的青州古城,内有“南阳河”,李清照曾登河岸的“顺河楼”写下“一剪梅”,最喜“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句子。山东的即墨古城,紧邻墨水河,因临墨水而得“即墨”名字。每一条河,都是与河岸人家有着不可切割的缘分,就像那个“拾年”的老板娘,她生活在如水年华里,生怕年华跑了。水在“五行”,更在大众的文化视觉里。我捧着滦河水冲泡的咖啡,仿佛有了走进了青龙河,看舞龙戏水,听桨声欸乃。喝一杯水,一杯饮料,也要看在哪儿,不然就是白水一杯,甜饮一瓶而已。其实,青龙河入古城,只有一公里长,相比青龙河222公里,只占极短的一段,但却是最有人文色彩的一段,两岸的楼阁顺河而建,举首望一眼向河的屋檐,仿佛屋檐下画着媚眼,齐刷刷地看着河流,楼阁在水两岸,都是闲适对镜梳妆的样子,座座精彩,看得眼花,也生怕这些临河梳妆的楼阁让我看得吃惊而羞涩。我时而背对,欣赏倒影河中的楼阁,也把自己放进玉镜里,不悲白发,千里行旅,也让我轻松拾取一段流年岁月。李白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如果诗仙临河,恐难生出这番悲切之意。春风拂过,擦拭过所有,涟漪也静止了,一幅隐约模糊的水墨画便呈现在眼中,试着用手机拍了几张,翻看是模糊的,也好,如此投影更显神秘,让我去猜是怎样的玉容丽影,真担心那些时而划过的画舫,打碎了一河的倩影,无怪,不管是沉静如月,还是泛起涟漪,岸上水中的人,都沉浸和陶醉在这段柔软的时光里。是啊,旅游,就是去拾取流年,曾经的流年,多少人都是忙于工作,累于生活,难得一日休闲,走进这水做的城,拾取自己的流年岁月,也是多彩人生的美妙瞬间。看着络绎不绝的游人,我实在不能像看“上河图”中的人物那样,识别其身份。仕农商医僧,道吏妇童工,篙师缆夫,游船花轿,都是大宋装扮,而今,我只能分出商贩和游人,那些身份的标签,已经陈旧,能够分得清的是那些老年旅游团,他们也是来古城拾取自己的流年岁月吧。真羡慕,他们不在敬老院,还能进城看水。
四
突然得一个情调。诗人温庭钧笔下有“懒起画蛾眉”句子,言女子发呆惆怅状,我何不临河享受这发呆的意境呢?真好,一处“半日闲居”的楼舍给足了情调,一个“闲”字,是发呆的条件。登楼找个临河的座位,点一壶滦州花茶。沸水浮茶叶,白瓷漾香茗。尤其是这沸茶的水来自青龙河的温泉段,让我觉得自己都是水做的,得意得不行。说起好茶,饮者特别青睐无锡惠山泉和苏州虎丘观音泉水泡茶,我倒觉得他们一定是深爱家乡的人的一种偏好。在滦州古城,我被滦河围裹,醉于古城青龙河,得滦州泉水,处这般妙境,更胜于对水的挑剔。反而是,我更得古韵,仿佛是曲水流觞,文人墨客茶酒酬唱,好一番雅事闲趣。为了见证我在茶楼面河而饮,口占一绝——
青龙千载约吾至,漫捧一杯滦地茶。
临水无言香作语,偷闲片刻暖年华。
匆匆之旅,自我见证一段暖时光。不知青龙河水听见否,我住胶东头,烟海三面裹,偏来滦州买得一杯茶。午后一刻,虽不能达到主人所谓的“半日闲居”要求,但还是沾上了主人的生活主题。从昌平一路奔滦州而来,路上的大货车,首尾衔接,仿佛一条巨龙,就像这青龙河的名字,他们争分夺秒运输,哪得我这般闲情闲趣。想再买一盏,带在车上,遇到拥堵路段,递一杯给那些司机们,别跟我挤道,也告诉他们,有时间去滦州品半日闲茶。他们的大好年华,写在高速路上,生活给了我这般闲趣,可不敢跟司机说起,生怕伤了他们奔波的心。
可惜啊,这段这么柔软的时光,那么短,看着“半日”两个字,有点恨,恨的是这家店,给我就那么短暂的时光,转而一想,这“半日”却有着一种美好的情怀,不可贪恋休闲,半日偷闲是情调,整日沉浸就是懈怠了。美好的东西都是那么短暂,所以我们珍惜,格外喜欢,甚至抱怨。
北方的水,往往给我的感觉是奔流滚涌之感,不像江南的水,注满了柔情,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以柔情面对的时候,水就依附于我们的情绪,我在水做的古城里,观景,怀古,闲乐,抒情,在一股豪气里,依然染上了柔软。
我读《红楼梦》,记得贾宝玉的一句堪称经典的话——女人是水做的。不敢无根据地演绎推理——男人是泥做的。这样,总是跳不出男女关系的圈子。我觉得古城必须是水做的,无论男女,走进去,都会被水化掉。
水,可以再造一个人,品茶之后,很想跳上驶来的画舫,近距离地与青龙河水亲密,但我安排的行程那么匆促,不敢沉迷于水……
五
滦州古城占地59顷,投资巨大,古城建设不是刚需,但对于复兴滦州古文化,打造精致滦州,却是时代的“刚需”,这种刚需却不是刚硬,是用水做的柔软,让走累的人,进来走一走,坐一坐,带着古城的柔情,去创造滦州的新未来。
出了古城,我多么想沿着滦河走一走,致敬滦河——她流出了一个滦州,造出了一座古城,更把燕山文化穿起,绵延千里千年。
我无法见证滦河的今昔,却已经在那一段里,洗染全身,见证了一条河兴起一座古城的魅力。
滦河水,造就了古城,也造就了滦州人的生活。
彩绘的长廊摆满了滦河水卤制的叫花鸡,店主说,等几天才卖,滦河水卤制的,要有时间浸味。
可惜不喝酒,但我记住了那家卖酒坊卖的是“瓦了斗酒”,名声远扬,连秦始皇遇见都觉得此酒可助其修仙。那也是舀了滦河水才酿得出的美酒。
滦河之功,功已千秋。
2025年3月2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