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东篱】扁担(散文)
一
今天想吃点锅巴和锅巴粥,计划在柴火锅里煮饭。我便到柴房去抱些柴。推开虚掩的门,“吱呀”一声,一直站在门角守候的两条扁担,居然顺墙缓缓倒在我的脚下。还好,扁担的速度慢,我的反应快,扁担没有与我的脚来一次强有力的亲密接触。我四下望了望,没猫没鼠,咋啦?是扁担嫌闲置时间太长,心中苦闷,不乐意?想再次出山,去“吱呀吱呀”彰显能耐?真的是好日子过得不耐烦了,这才闲置多久?真是有“贱骨头”的本质。就像不少劳动惯了的人,一旦歇下来,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难受,站着不行坐着不行,浑身不自在。只要背起锄头拿起镰刀,到地里垄垄沟,到园里扯扯草,到山里走走看,身上的不舒服一扫而光,不再哼哼唧唧,精神头也上来了。
隔壁组的一位七十多岁的大妈就是如此。去年有段时间,她儿子不让她干活,她一天到晚都是哼哼唧唧,腰也疼腿也不舒服。她儿子出门几天,她偷偷种了几分地的油菜,天天有事干,也不喊腰疼腿疼了。她儿子回家一笑了之,随她去吧,也权作另一种孝顺。
不过,我认为扁担不单只是想搁上肩膀那么简单,它肯定还有另外一番心思,是在提醒我什么吧。否则,不会早不倒晚不倒,昨天没倒前天没倒,爱人经常进出也没倒,偏偏我来就倒了,还是以慢腾腾、优雅的姿态倒下,生怕伤到我吓到我。
什么原因?哦,我突然明白了!万物都有灵。别看扁担不过是个物件,它也是有它的禅意表达。我在家里的一举一动,它清楚,有感应。它肯定是见我经常写文,写了背篓写风车,写了岩滚写石臼,甚至还写了冲担写了稻草,独独没有写扁担,心中有些不满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扁担过也要留下影,它也想留墨在世上。唉,我没写,别人写过呀,为什么非要我写?考验我?检查我这几年努力的成果?对比以前写的那些农具有进步没?看来扁担的心思还挺重,挺看好我的。算了,它毕竟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无数的艰苦岁月,为我家流过不少汗,做过不少贡献。它肯定是提醒我,应该写写它。
既如此,我水平再不济,也只好硬着头皮接招。只是,该怎样写呢,我得好好构思一番,尽量不让扁担失望才好。
二
扁担,是放在肩上挑东西,或者两人甚至多人抬东西的工具。扁担一般用大竹条或者木质软、硬度大的木头做成。中间扁而稍宽,两头扁而稍窄,两末端各钉有两截短筱(后来常用铁钉钉),管住系绳不下滑。扁担的长短和宽窄因人因需要而异。
扁担最早出现在商朝。据考证,“汤人(商汤的祖先)因居天山,取水于天河,汤人旦部为减轻山地负担,发明了‘竹扁担’,因而扁担成为旦人的专利”。我国的扁担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据说,国外没有使用扁担的记录。看来,我们中国的祖先比外国的祖先就是要聪明些,有智慧一些,也勤劳一些。
曾经的岁月,扁担是每家每户必备的“标配武器”。挑粪、挑土、挑水、挑粮食、挑草等,它是当家里手,首当其冲。我是山里人,从会走路就知道扁担的存在,开始与扁担有意无意地接触。我家里,父亲的扁担长而粗而扁,厚实、笨重,可挑两三百斤;母亲的扁担相对短而扁而窄,轻巧、秀气,能挑百斤左右。它们只要有重物加持,就会发出有节奏的“吱吱呀呀”声,或大或小,或快或慢,或粗或重。父母从不惯着我们,我们兄妹稍大一点,便给我们准备了相应的、且十分养肩的扁担。开始学着如何将扁担扛在肩上,学习干活吃饭活命的本领。当然,我的扁担就只是个样式摆着,很少真正用它,全家人都宠着我。
扁担,自然有好坏之分。竹扁担的竹子,要用粗壮标志的中年大竹,一剖两开,整理成行即可。木扁担可用桑木、柏树、槐树木等,这些木料木质坚硬有韧性有弹性。
一条好的扁担,养肩,省力,百斤的担子在肩上挑出五十斤的感觉,轻松。相反,邦邦硬的扁担,不养肩,百十斤的担子会挑出两百斤的重量,笨重累人。
父亲常告诫我们,做事的第一步,要把姿势摆正,方法学会,然后才是追求质量和数量。挑担子首先要掌握平衡,两边的重量要相差无几,这样扁担的正中间就刚好搁在肩上。挑担走路时的脚步,要根据扁担忽闪忽闪的节拍起伏,带着小跑形式,晃出相应的节奏。挑担子过沟过埂,要随着忽闪晃动借力送力,跨出律动感,轻松迈过。挑担子走路换肩时,要在保持节奏不变的情况下,借助双手双臂的力量,这边肩膀送那边肩膀接,默契配合,稳稳当当迅速将扁担递过去,还不失平衡。只有两边肩膀轮番休息轮番上岗,将力平摊,受的累才会减轻很多。有的人只一只肩膀会挑担,这只肩膀常以磨出了血而嫉妒另一只肩膀,产生罢工的心理,得到偷懒休息。
母亲也常说:扁担越压身子越稳,我们的日子,便在扁担的起伏中越来越这扎实,越来越幸福。
三
成家后,爱人知道我力气小,挑担方面的事,他也会主动担责。不过,农村里过日子,我也不能太娇贵,太自私。因此,一条养肩的扁担我还是有的。在曾经的年代,我有着年轻的本钱,几十斤的担子我自然可以挑战。挑水吃的日子,爱人出门干活,缸里没水,用上我的专用扁担,挑着小水桶“幺幺——呵呵——”“一、二、一”,感觉也还不错。大天干抗旱的日子,我也曾当男人用,挑着小水桶在地里高一脚低一脚,救苗保希望。家里的菜园要追粪,我也会挑上半担粪给菜增加一些营养。稻谷、油菜、麦子、黄豆等农作物收回家时,我也会少挑一点,与爱人一道,蹬着开心的步伐,晃出丰收的喜悦,“嘎吱嘎吱”出快乐的歌谣,挑着日月晃晃悠悠……
曾经的日子,外出谋生的人,也常用扁担挑起行囊走南闯北,用扁担撬开城市的大门,让自己立足。走街串巷的卖货郎,挑起货物,走走停停,一晃一吆喝,给人们送上所需物品,自己也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个时候,扁担成了人们走出土地、摆脱贫困的物理纽带,它的一端挑着对土地的眷念、对故乡的不舍,一端挑着亲人的希望、幸福的未来。
后来,自来水有了,独轮车、两轮车等多轮车逐渐增多,人们的肩膀渐渐得到解放,很多家庭的扁担,大部分时候都是处于闲置状态。扁担呢,有的安静站在门角,有的挂在了墙上,有的干脆和犁耙一块收进杂物间。日子一长,那些木质差的扁担,或开裂或自然损坏,它们知道,该慢慢隐退了。
四
此刻,我轻抚着扁担,以前用汗水浸润过、磨得十分光滑的扁担,现在居然有些糙手,同时还散发着久远的霉味。我拿过抹布给它们通身抹了一遍,然后干脆把它们拿到了三楼的阳台上,这里比较通风一些。我还得将它们保管好,当作我家的传家宝保存下来,留给后辈。我觉得,它们的退场,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是农耕文明的又一次开端,它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它教会我,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忘劳动的尊严、汗水的温度,并铭记“平衡”与“韧性”的力量。
扁担,想要再次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了。已经过了沟越了坎,步伐只能继续向前,前路越发平坦,越发辉煌。就像一些老人,也不可能回到年轻时代,哪怕是心有不甘,也得面对现实,慢慢退下来,看进步,看发展,享休闲,享快乐,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扁担的退休,不是终点,而是继续前进的起点。
上面林林总总写了些,也不知道扁担满意不,我就这点水平,还请一直有担待特征的扁担多担待,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