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奶奶的一生(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奶奶的一生(散文)


作者:牟瑞霞 秀才,1080.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77发表时间:2025-05-04 21:41:29

小时候,有整整五年的时间,每天深夜,我都会一次数次的被一声声尖利紧张急促的唤狗声惊醒。
   喊声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绝望,一声声划破寂静黑沉的房间,一直从窗户飘向无穷无尽黑暗的夜空,仿佛一个溺水的人临死时的呼救,又仿佛被施暴的人掐住脖子。
   一开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久而久之在睡眼朦胧中才知道是奶奶在呼喊!
   “狗啊……啊啊啊……狗啊……啊啊啊……"喊叫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急,一声比一声绝望……拖着长声,令人心碎,令人窒息!
   然后便是奶奶从噩梦中醒来,我也从她的噩梦中醒来,再然后奶奶便把我搂在怀里,啍着小曲,把我拍睡,拍睡……。
   这种情景从我7岁一直持续到12岁离开奶奶。每天晚上都在重复上演。
   小的时候在奶奶的庇佑下,快乐的像只小鸟,每天无忧无虑地从家里飞到学校,又从学校飞到田野。
   采野菜,摘槐花,抓蚂蚱,钻炮楼,下河上树,无所不能,小孩子除了饿了再无烦恼,尽情地玩的昏天黑地,根本不懂人间疾苦,更不懂得奶奶的世界,只知道奶奶是我的靠山,是我的整个世界。
   深夜的一声声唤狗声,只当是自己做了一个梦,朦朦胧胧中又躺在奶奶温暖的怀里睡着了。
   因此,从没有想过奶奶到底经历了什么?她究竟遭受到来自人世怎样的击打摧残,才夜夜噩梦缠身……更不理解奶奶也是人,也应该有离愁别绪,也应该有悲欢离合,也应该有酸甜苦辣……
   直到多年以后,我拥有了知识,读了许多书,懂得了思考。小时候经历的这件一直困扰我的事又浮上我的脑海。
   原来这些年我一直都生活在奶奶声嘶力竭恐惧呼喊的阴影中。
   那一声声凄厉的呼喊一直响彻过我的童年,响彻在我的记忆里,并伴随着我走过自己的人生,挥之不去,抹之不去。
   我要找出答案!
   奶奶在我们家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被人人忽略的人。
   所有人忽略她的情感,忽略她的悲苦,忽略她的感受,忽略她的需求……忽略她的物质世界,忽略她的精神世界……
   我们在她默默无言心甘情愿的付出中,不断地索取甚至是榨取……
   所以在我一切有关故乡小村庄的事物中,奶奶一直闪耀在我的记忆中,在奶奶身边生活的日日夜夜仿佛一幅幅胶东的风俗画,又仿佛是一串串随岁月摇曳的风铃,温暖在我灵魂里,回响在我生命里,让我难以忘怀!
   这片土地,奶奶家的小院承载了我童年太多太多的回忆和情感!
   奶奶名不见经传,甚至于连七个儿女中知道她名字的也很少,更不用说她于哪一年生人了。
   但我能证明奶奶在人间活过,因为没有奶奶就不可能有我。按逻辑来讲应该是没有爸爸就没有我,那么爸爸又是哪来的呢,毫无疑问是奶奶生了他,有了他才有了我。
   因此在我眼里,奶奶尽管平凡却非常伟大!
   她默默地开枝散叶,七个儿女,二十五个孙辈,重孙辈的30多个,如今第五代人己有超过一个班的孩子争先恐后地来报到,然后再娶妻生子,重重孙子们陆续接上她生命的接力棒。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可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与籍籍无名的奶奶相比,她的儿孙们可辉煌的多也有名望的多。
   儿辈中有建国功臣烈士,会计师,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生产队长,军人。
   从孙辈起都走进了大学,学历一个比一个高!
   有最高学府清华大学走出来的高管,有大连理工研究生任职华为的高管,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作家,有建筑行业的精英,有优秀教师,经济师……人才辈出!这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啊!
   奶奶1910年农历八月初十,生于山东省栖霞县杨础镇古宅崖村一个谭姓首富的家庭。这个村都姓谭,村民是明洪武年间由云南移民来此落户的。
   奶奶六岁丧母,和弟弟父亲相依为命。说是首富的家庭,只是比同龄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受旧思想影响裹着小脚没有受过教育。
   没有母亲,心灵手巧的奶奶从小在伯母的教导下学习女红,绣花,蒸花饽饽做饭,纺线织布印染。从里到外从帽子到鞋,单的棉的针线活,推辗拉磨,磨面整理家务样样精通,而且都是精品,奶奶做的花饽饽妙趣横生,活灵活现,形态各异,逼真可爱!
   在小农经济时代,奶奶学得一身万事不求人的本领,尽管一个大字不识,但居家过日子相夫教子完全能胜任。而且她这一身本领完全可以不依赖工业,连衣服的纽扣都不用买,聪明的中国女人用手工盘扣完胜工业生产出来的纽扣。殊不知现在最流行时尚的还是中国风的民族服装。
   唯一的手足弟弟在18岁那年,推了一天小车大汗淋漓(由此可见当时的小地主都是勤劳干出来的),回到家后喝了一大瓢凉水,然后就喊肚子痛,在炕上直打滚,半个小时后便一命呜呼,老人们都说是出汗后喝凉水肺炸身亡。从此奶奶更加孤苦无依,再没有一个可以诉说心事的人了。
   在奶奶17岁那一年,命运的齿轮开始悄悄转动,一夜之间她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她的堂姐在生第三胎时难产撒手人寰,是个女孩,一尸两命很凄惨。
   他的婆家丈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悲愁交加,本来全家人开开心心张张罗罗准备迎接新生命的,谁能想到是,到头来空欢喜一场还搭上两条人命。悲惨的是还丢下了两个幼儿,大的5岁,小的才2岁,刚会走路。孩子没有了母亲,这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这不幸的消息让二里外的娘家坐立不安,愁眉不展!
   大家户的人家是很抱团的,面对灾难困难,他们往往选择牺牲个人的小利益,而保全顾及家族的整体利益。
   娘家召开紧急家庭会议,商量的结果是让奶奶嫁给姐夫,这样两个幼小的外孙才不会受委屈,遭后妈虐待。
   奶奶初听姐姐难产走了如五雷轰顶,继听让自己嫁过去带两个外甥是轰顶五雷,她极不愿意这门亲事,她不是不心疼两个外甥,而是不愿意做姐夫的添房。
   但是家族决定的事情,她自己是做不了主的。只能用泪水表达自己的不满,还不敢哭出声来。奶奶自六岁没有母亲,父亲做出的这个决定,根本不会聆听奶奶的心声,奶奶的诉求,更没有人安慰她。
   娘家想的是当务之急让奶奶马上嫁过去接过姐姐未完成的责任,完成姐姐抚育儿子的任务,没有人征求过奶奶的意见,听听她的需求,悲壮的有点前赴后继的感觉!
   由于事发突然,姐夫家里不能一日无女人,两个嗷嗷待哺的幼儿需要有母亲抚养,奶奶被连夜嫁了过去。这是发生在1927年的事。
   奶奶嫁过来后,对姐姐的两个幼子好的没法说,视同己出。这两个孩子就是我的大爹,二爹。而且在往后的岁月里,除了自己家族,村子里的其它人竟不知奶奶是后妈!
   其实,让奶奶做爷爷添房的事,也是由于爷爷太过优秀。爷爷一表人才,是十里八庄有名的好相貌,而且武功高强,人品正直正义又能过日子。在村子里德高望重。
   因此,奶奶家族是舍不得断了这门亲的,于是危急关头让奶奶又续上了牟谭两家的姻缘。
   初嫁到爷爷家,奶奶完全能胜任居家过日子的工作。心里虽是委屈,但也不敢表露出来,爷爷的大男子观念又严重,奶奶只能小心翼翼地生活。况且爷爷一直怀念前妻,爷爷还没有从突然到来的噩梦中醒来,沉浸在自己的哀伤中不能自拔。
   因此,爷爷对奶奶没有感情,而奶奶对爷爷除了原来姐夫的身份外,并没有爱情。爷爷从没正眼瞧过奶奶,奶奶也不敢抬头看爷爷,奶奶连饭桌都不敢上。奶奶越是这样,爷爷越是生气,爷爷越是生气,奶奶跟爷爷越是向远,爷爷便更加怀念前妻。爷爷越是冷漠,胆小憨厚的奶奶越是小心式微,心有隔膜!
   日子在平平淡淡中一天天的过下去。
   虽然国家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中,内战不断,先是北伐战争,继尔又是中原大战,几个大军阀打的不可开交,一会儿这个上台了,一会儿又那个上台了,城头不停地变换着大王旗,整个中国闹的不亦乐乎。
   军阀们打来打去,弄的百姓民不聊生,群盗并起。天灾人祸,每天村子里都能见到三五伙拉棍要饭的。
   爷爷主外,奶奶主内,抚育两个幼子尽心尽力,两个小子一天比一天长的好,婆家欢喜娘家也欢喜。奶奶的父亲尤其喜欢这个姑爷,过去是大哥的女婿,如今是自己的姑爷,两个外孙越长越壮实,老爷子是越看越喜欢。
   由于爷爷做人做事都公正公道人品好,受人尊敬。爷爷开始在村子里当小学校长,管理学校,所以爷爷一直很重视后代的教育。
   这个村子始建于明洪武年代,初代居民衣姓,李姓由云南大槐树下移民过来的,后陆续又有牟姓,王姓,苏姓,林姓,周姓,杨姓,张姓徙居于此,形成一个和谐共存的小村落。
   像我们牟姓有记载是从1790年迁居此村的。
   爷爷当校长的时代,村子没有准确的名字,叫法很多,由于村子里泉眼多,故名叫衣李泉,到了清光绪年间,在碑记和谱书上也有记载叫衣六全,衣柳前的,还有叫一路钱,衣禄全,榆柳前的,五花八门。为了统一村名,在1932年爷爷定下来干脆就叫“榆柳前”。
   为了让外村人记住榆柳前,爷爷干脆让西河南村来村里任教的老师林雅昇,在村民的口袋和钱褡裢上写上榆柳前,从此榆柳前便在乡里民间传开了,成为村子正式的名字。
   1933年正月奶奶在婚后六年迎来了她的第一个孩子,我大姑的出生拉近了爷爷奶奶的感情,这个家庭焕发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1935年爸爸的出生,让这个家庭又添喜气。现在3个儿子一个女儿6口之家,人丁兴旺,儿女双全,生活虽然艰难全家健健康康,爷爷奶奶不求不借完全凭借着勤劳节俭,日子在村子里也算说的过去。
   日子在动荡不安中一天天进行着!
   可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把本就艰难困苦的平静生活打碎了。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迅速向南入侵,1937年10月5日,山东德州在血战抵抗后不得以放弃,德州首先沦陷。
   接着日本鬼子长驱直入,12月27日济南沦陷。然后是泰安,青岛。到1938年2月3日烟台沦陷,日本鬼子全面占领胶东,至此整个山东的大好河山全部沦为日本人的黑暗统治下。沦陷区的胶东迎来了历史上最至暗的时期,奶奶一家也迎来了至暗时刻。从此国破家亡,奶奶过上了心惊肉跳,提心吊胆的日子。
   日本鬼子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栖霞抓民工修了40多座炮楼,离奶奶家五里地的杨础镇,这里是烟台通莱阳,青岛的重要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异常重要修了两个炮楼。
   蛇窝泊地理位置异常重要,是栖霞,海阳,莱阳三县的交通枢纽,战略要冲,得蛇窝泊得胶东。只要在蛇窝泊修上军事堡垒,便可扼制控制栖霞,海阳,菜阳三县的抗日根据地,扑灭胶东的抗日烽火。
   于是鬼子在1942年,抓来几百个劳工,历时五个月修成了号称鲁东第一雕堡的蛇窝汨炮楼。这个炮楼常住鬼子100多人,离奶奶村只有十多里地,。最可怕的是离奶奶村一里地孙家坡,在1938年便修起了炮楼,平时只有20多个二鬼子住扎,他们都是三里五村的二流子,天天到附近村子骚扰百姓,抓鸡抢猪,调戏妇女,仗着日本鬼子后台,特别可恶可恨。
   村子里的人被抓去不分黑白的修工事炮楼,现在奶奶村子的四周全修了炮楼,这日子还怎么过,中国人还怎么活?
   鬼子以炮楼为据点依托,向周围农村开展清乡,围剿,扫荡,抢粮,抓劳工,追杀抗日分子。搞得老百姓大气不敢喘,生活寸步难行!
   当时己经是村长的爷爷,不愿意做亡国奴。
   有血性有志气的爷爷便偷偷参加了革命,在渤海秘密接受了特训。受训地点选在了丁家寨,每天接受培训的抗日分子假装成种地捡粪的人。爷爷每天用锨撅着粪篓子去丁家寨。
   有一次刚要开会,有叛徒告密,鬼子和二鬼子便冲进村子。爷爷们便翻院墙逃了出去,鬼子便在后面追,一边追一边开枪,子弹在头顶耳旁脚后跟嗖嗖炸响。爷爷轻功好,四五人围住他,他能旱地拔葱,从人头顶上飞越还能跳到两丈以外。
   爷爷甩掉鬼子,等到家时,在粪篓子上还夹着一颗子弹,看到亮灿灿的子弹,把奶奶吓得啊直哆嗦!小声嘟囔着:“就差这么一点点啊!”
   特训期间,爷爷接受了共产党的进步思想,了解了八路军的对敌策略,吃透了十六字方针,学会了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学会了制作石头地雷,我们栖霞盛产石头,就地取材,做地雷的石头是取之不尽的。
   特训结束后,没家没业的小伙子干脆跟着正规部队走了,爷爷是村长,又熟悉本地的地理人情世故,组织便让他留下来组织群众搞地下斗争,扰乱敌人,不让鬼子修成炮楼,反扫荡,反清乡。
   爷爷真想到部队真枪真刀的打鬼子。跟他一起参加特训,出生入死的好朋友林月,解放后任成都军区的副司令员。七十年代带着四个警卫员回来看望爷爷,分别的时候,林月在车里一直打着军礼,爷爷一直目送着车驶出很远了,老朋友的手还在举着。
   当时论陷区的抗日烽火越烧越旺,但鬼子的炮楼林立,遥相呼应,对敌斗争开展异常困难,伤员运不出去,药品弹药运不进来,枪完全靠夺鬼子的。

共 14657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牟瑞霞的散文《奶奶的一生》以质朴的笔触串联起一位女性跨越近百年的生命史诗,在个人记忆与时代洪流的交织中,刻画出中国传统女性的坚韧魂魄。文章以细节见长,于平实中见深情,于琐碎中见奶奶的一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旧时代的女性枷锁:六岁丧母、被迫“代姐出嫁”、终身未上桌吃饭的规训,折射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物化与压迫。“家族决定的事情,她自己做不了主”的叙述,道尽旧社会女性的被动宿命。 战争阴影下的挣扎:从日军“放瓦斯毒气”到国民党“抓壮丁”,个人命运被裹挟在时代巨轮中。奶奶深夜“唤狗”的恐惧,既是对侵略者的本能抗拒,也是乱世中弱者对安全感的绝望呼救。 土改浪潮中的撕裂:娘家从“首富”到地主”的骤变,舅爷被枪毙的荒诞现实,暴露出历史进程中个体的脆弱性。奶奶“不怕牵连坚持送饭”的选择,在冰冷的时代叙事中注入人性温度。 作者以家庭为切口,让奶奶的小脚丈量过北伐、抗战、内战、土改等重大历史节点,个人的生离死别与家国动荡同频共振,使散文具有“微缩史诗”的厚重感。 从“六岁学女红”到“补丁如绣花”,她是传统礼教塑造的“贤妻良母”标本;“从不上桌吃饭”“吃剩菜底把”,将自我需求压缩至尘埃,成为典型的“奉献型母亲”。 抗日时期“望风放哨”“宁可喂狗也不交出交通员”,突破传统女 土改后坚持照顾“地主”父亲,用行动对抗时代的冷酷,展现朴素的人性光辉。 晚年“扶着门框望向娘家”的剪影,暗示被家庭捆绑的女性对自我身份的隐秘回望。 作者避开宏大叙事,用“推碾子磨面”“蒸花饽饽”“燎蚊子”等细节堆砌出立体的人物画像,让一个被时代、家庭、性别三重枷锁束缚的女性,在柴米油盐中显露出神性的光芒。 文章采用双线交织的叙事策略,构建起情感的复调: 葡萄架下的饭桌、露珠滚动的芋头叶、大黄狗抢食的童趣,用诗化语言渲染童年温暖,形成“岁月静好”的表象。 穿插在温馨场景中的“枪声”“毒气”“批斗会”等意象,如暗流涌动,暗示平静生活下的血与火。 “奶奶名叫谭振美”的点题,如重锤击鼓——当读者习惯了“奶奶”这个符号化称谓时,突然唤醒她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被剥夺姓名的一生,恰是传统女性集体失语的缩影。 这种“甜苦交杂”的叙事,如同奶奶蒸菜时“淋一小勺花生油”的克制,在平淡中埋藏惊雷,让读者在咀嚼生活细节时,突然触碰到命运的尖刺。 奶奶的生命轨迹暗合着三重文化隐喻: 她像土地一样“开枝散叶”,用“推碾子”“纳鞋底”等劳作滋养家族,却如土地般沉默。“长春湖水库”的意象,既是大爹的纪念碑,也是奶奶们“以身为基”的隐喻。 奶奶的“女红技艺”完胜工业纽扣,却在时代变革中被碾压;她的子孙“学历一代比一代高”,却无人知晓她的名字,暗示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与重构。奶奶的噩梦在孙女记忆中“挥之不去”,象征着未被言说的苦难正在形成新的集体无意识。“唤狗声”既是对历史暴力的本能反应,也是对女性命运的永恒追问。 《奶奶的一生》最动人之处,在于它拒绝将苦难浪漫化。作者没有用“岁月静好”粉饰奶奶的一生,而是如实记录她“被榨取”“被忽略”的真相,同时又以细腻的笔触让每个褶皱里的挣扎都清晰可见。当我们惊叹于“五世同堂”的家族繁盛时,作者提醒我们:这繁盛背后,是一个女性用一生的“失语”与“奉献”浇筑的基座。奶奶的名字“振美”最终被打捞出来,恰似为所有沉默的女性立碑——她们不是家族图谱上模糊的符号,而是带着伤痛与光芒的完整生命。这种打捞,既是对个体记忆的致敬,更是对千万个“谭振美”们的精神招魂。 散文的力量,正在于让被历史褶皱夹住的人,重新呼吸。牟瑞霞的散文书写了一位女性跨越百年的史诗,精彩的散文,推荐欣赏!【编辑:乡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5-04 22:20:33
  谢谢乡鹤老师的精彩编按,完全写到了我的心里!
2 楼        文友:乡鹤        2025-05-04 22:39:12
  牟瑞霞用极其精彩的笔墨书写了一位女性跨越百年的生活史诗,读来让人震撼心灵,叹为观止!好文共赏!
3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5-05 06:39:33
  乡鹤老师早上好啊!麻烦您看一下,排版出问题了。没分行没分段!
4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5-05 11:47:32
  乡鹤老师的编按写的非常深刻,这样便于读者阅读,太精彩了!
5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5-05 13:11:09
  林红朋友的精彩点评:牟老师,我刚在朋友圈看到了你的这篇文章,写的太生动感人了,确实是那个年代的切实的经历,切合实际情况,在你的笔下写的生动感人,写的太好了。
6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5-05 13:12:37
  高明艳大姐:@牟瑞霞? 佩服瑞霞老师的写作文才!此文有传奇色彩,令人振憾。祝愿牟氐家族兴旺发达![强][强][强][合十]
7 楼        文友:清风剑在手        2025-05-05 14:08:13
  姐姐写得太精彩了,如同看电视剧一般,看了一中午。如果把文分成一二三四……再取个小标题,更便于阅读理解。祝姐姐吉祥如意,越写越好。
8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5-05 16:31:46
  黄建强老师的点评:奶奶在血雨腥风的年代,能从胶东大地一路走来本已不易。她的一生,也无时不刻被中国的时代风云所裹挟,封建社会的婚姻,抗战时期的危机,土改的无辜殃及等各种磨难,给奶奶带来了很多痛苦和心中难以抹去的阴影。但她还是以中国妇女特有的勤劳和隐忍,一心一意地为家庭的维护和经营,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奶奶的一生虽平凡,但很伟大,您的佳作是对奶奶的最好悼念和追思![强][玫瑰]
9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5-05 16:34:41
  苏小红朋友点评:牟老师的这篇文章太厚重了,以精炼的语言徐徐展开了史记般的画面,一幅幅奶奶的形象跨越时空跃然纸上。[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10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5-05 16:46:14
  牟瑞杰小妹的点评:大姐。虽有些打仗事我不知,但你写的真实,把人一下就带入了那个年代,真的没有奶奶付出,就没有今天的咱们,为你真实的写作和你不忘老家长辈付出的心点赞[憨笑][玫瑰][强][强]
共 27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