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与戏之缘(散文)

精品 【东篱】与戏之缘(散文)


作者:加朋 布衣,255.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1发表时间:2025-06-14 07:01:28
摘要:学戏成了一生的爱好,因为戏中的人生美好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也是真的因为戏中的实的故事。


   说到戏,我国戏曲表现形式太多了,戏之于我而言,只能说曾有一缘,却没有专心刻意地去研习。乐衷于挑挑拣拣的收藏那些喜欢的唱段,当然是在心里收藏。将那些段子学唱得烂熟于心,但真正对于戏剧仍是一窍不通,不过是看看热闹吧了。外行人看热闹,也是不错,收获一个开心就足够了。
   说到这一点点的戏缘,还得从“洪湖水浪打浪”开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了几部好的歌剧片子,例如《洪湖赤卫队》《五朵金花》《刘三姐》《红珊瑚》,以至于后来的《江姐》都是因为感动于剧情,才下狠心学会了其中的唱段。当然那时不过是小屁孩儿,也没时间去展示,只能孤芳自赏,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地吼上一段,过过瘾。虽然那时候接触的多是歌剧电影,但因为无知全然不在乎是剧是影,直到样板戏的强势运作崛起,才身不由己地硬是跟着学了不少唱段,所以后来才有了机会在人前显摆一下。
   后来下乡成了知青,感觉也算有点文化,那是与农村孩子相比不过是视野宽了一些,虽然仅有的那点文化算不得什么,但他们将大城市里的文化开放的风格带到了农村,使那时农村的生活也有了活力。其实到了农村才知道自己学的那些东西别人都会,而别人记下的老戏、老段子倒是令人心动的玩意儿。于是很享受地在那些能让人放心而又放得开的场合下,聆听他们唱的老歌老戏,使那时单调的生活添上了一抹色彩。
  
   二
   天津知青小吕不光球踢得好,还有几个拿手的评剧唱段,唱得是惟妙惟肖,有滋有味。“咱们俩自幼小一块长大,四只小手捧着一个烂铁盘,单眼王把咱们脚下踩,看不见太阳,看不见天。”(评剧《千万不要忘记》),“好一匹四脚踏雪枣红马,咱们的建设多么需要它。”(评剧《龙马精神》)特别是这哥们在唱段之间还带上了过门,自带弦子,那个韵,那个调,那个味,还有那个神态,至今都难以忘怀,他最善创造,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于是私下里偷偷地跟他学,虽然是学,可从没听人家唱过完整的唱段,当然我也只能跟他学了个半拉克几,但尽管是半拉克几,也足以让自己陶醉了几十年。再就是天津知青和顺的李润杰快板书《截刑车》,也跟着学了个半拉克几。还有北京知青小高的京韵大鼓《锔大纲》,哈尔滨知青李哥唱的《老司机》,尤其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给我心灵带来的震撼不小,因为这一类当时被禁的歌曲都是那么好听,都有那么深厚的群众基础。
   耳朵里装着美妙的唱曲,脚下就有了节奏,曾经的日子,包括知青下乡,都是艰难的日子,但从未想到当逃兵,也没有悲观的情绪,可能和这些戏曲片段的影响有关吧。
   爱戏之人可是不少,而爱戏并不限制你是否懂戏,是否学戏,是否真就会唱两句,只要爱那个调调就足够了。记得我的师傅老赵,就可以算得上爱戏之人了,人家曾在华东军区给司令员开车,什么大场面没见过,可他从没有说过看过多少出戏,也从没显露过会唱什么段子,但每到长途开车乏困时,必然要反复唱那一句“刚才吃了炸酱面”,而这一句是用京腔京韵大声地喊出来的。最初听他唱出来把坐在副驾上的我吓了一跳,可没等我笑出声来,人家唱完了人也精神了,我跟着也更精神了。那个习惯彻底影响了我,直到现在开车稍有倦意,我也会忍不住喊上一句“刚才吃了炸酱面”,唱完了自己都忍不住笑,脑子里还会闪过赵师傅的身影,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风雨雨,但那一丝丝的温馨,一缕缕的回忆,仍然持续在下意识的习惯里。
   到农场机关工作,最先受到感染的是哈尔滨知青大曲那个匣子里播放的坐唱二人转《处处有亲人》。初听二人转真有新奇之感,歌词都是大实话,通俗易懂,唱起来热闹明快,而你不想学还真不行,人家大曲那是天天早上给你大了声地播放,让你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听着听着就走心了,走着走着,真就走进了心里再也忘不掉了。
  
   三
   转眼几十年过去,又遇到了不少新戏,又学了不少新戏,少不得在什么场合露上一手。巧了,单位就有两位爱戏之人,一位是主打收藏各种京戏的碟片,一个是专门研究京戏的门派,听两人说起来那是头头是道。但两人常常为此掐到一块,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我喜欢在一边听他们高谈阔论,喜欢看他们相互争执,喜欢从他们的论争中寻找精彩的戏曲元素。当然更不会放过这两位难得的资源,向他们借阅戏剧碟片,向他们讨教戏曲中的典故,与他们讨论有关戏曲的问题,并与二位保持着票友的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是他们让我受益匪浅。
   其实学戏对那些高大上的名腔名段只要会了,也就可以了,因为比你唱得好的绝对是大有人在,不能攀比,只图关着门自娱自乐为好。另一方面那些个名腔名段会的、知道的人那是太多了,你要是敢唱出来人家不知会给你挑出多少毛病呢,避尤不及,所以出于扬长避短的角度考虑,我把收藏精彩的小唱段作为重点。小的唱段结构精巧,往往是用于情节过渡或人物转换,小唱段唱词少而精,唱腔灵活生动又趣味十足,而真正好戏之人往往只盯住名腔名段,对小段不屑一顾,正好又给了像我这样的戏迷留出了空间。小唱段虽然好学好记,但需要认真把握唱段唱腔中的重要拐点和情绪特点反复练习。这种收集和学习过程,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还增长了不少的戏曲知识,同时也增加了自己演唱的底气,在一些适合显摆一下场合,往往容易收到调节气氛的效果。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这出戏要慢慢去唱。既需要澎湃激越的高潮,也需要涓涓而流的经历。自己扮着自己的角色,同时又学着别人的角色,伴着那些炫美靓丽的唱段去舞动美好的青春芳华,继而再挥洒飘逸的长袖,转身去倾听清泉潺潺的岁月。当一切归于安静的时候,不妨再唱唱那些留在骨子里的唱段,去回味曾经演过的那些角色,品品自己酿下的生活之酒,岂不妙哉!
  
   原创于2025年6月11日,6月14日首发江山文学
  

共 23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什么是戏?是生旦净末丑、人物台前走的舞台戏?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人生戏?是戏大如天的“入戏太深”?还是“全靠演技”的“虚情假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从自己的戏缘和学戏的经历入手,感悟出“人生这出戏要慢慢去唱。既需要澎湃激越的高潮,也需要涓涓而流的经历。自己扮着自己的角色,同时又学着别人的角色,伴着那些炫美靓丽的唱段去舞动美好的青春芳华,继而再挥洒飘逸的长袖,转身去倾听清泉潺潺的岁月。当一切归于安静的时候,不妨再唱唱那些留在骨子里的唱段,去回味曾经演过的那些角色,品品自己酿下的生活之酒,岂不妙哉”的人生主题,正如作者所说:学戏成了一生的爱好,因为戏中的人生美好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也是真的因为戏中的实的故事。本文中的”戏”,不仅是指舞台上传统的“戏曲”(京剧、评剧),还有银幕上的“戏剧”(歌剧、电影),以及曲艺上的快板书和二人转,最后提升到人生这初大戏的境界。感悟深刻,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好文共赏,力荐品读 【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614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5-06-14 07:24:59
  有人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戏如人生,何必当真”。人生真的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吗?橙黄绿青蓝紫,长袖善舞出彩虹。敬重“戏大如天”的专业戏剧人,羡慕、赞赏加朋老师的与戏之缘和人生之戏慢慢唱、细品生活之酒岂不妙哉的人生态度。点赞、问好,敬茶!
回复1 楼        文友:加朋        2025-06-16 09:35:08
  感谢老师的推荐和点评。现在对那些大的戏种追捧的人不多了,一些地方戏种仍然热度不减。年青人更是不愿在戏上投入精力。其实这是一个危险的现象。要拯救戏曲传统文化现在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也成了一件难事。我们那个时代对戏曲的迷恋已经过去了。再谢老师,顺致夏安。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6-14 09:43:46
  说起戏来,我几乎是门外汉,但能欣赏一点评剧、黄梅戏和现代京剧之类,最喜欢的应该是京剧电影《杜鹃山》。老师能与戏结缘,三生有幸,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时又给人生加油充电。文章主题突出,感悟独到,正能量满满。精彩好文,拜读学习,顺祝夏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加朋        2025-06-16 10:28:54
  感谢先生留墨,说起学戏纯属业余爱好,戏所以不为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就是因为节奏太慢,加上唱词哼哼呀呀的不易听懂,显然不能平易近人,没有影视传媒那么直白。先生说喜欢《杜鹃山》看来是真有眼光,他是八个样板戏中唱腔唱词乃至对白设计最好也是最美的一出戏。说得直白一些人生就是在演戏,只不过自己亲自上场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事。结果也是自己在品尝。前半生身不由己要多看人家的脸色,退休了那就放开了去演绎自己最真实最随意的后半场,力争不留遗憾。再谢先生,遥问安好。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6-14 11:34:10
  有缘必有戏。加朋老师肯定喊几嗓子是没问题的,我一嗓子也吼不出,开口就是跑调,但稍微会听点,文革期间,也学唱了一些样板戏,始终没有深入地去爱哼戏曲,到周庄,听苏州评弹,倒是喜欢,听不懂,只是看着开心。其实,人生如戏友好,戏如人生也罢,我们从生活中不断感受智慧,才是生活的要义。喜欢才是有道理硬道理。读完,对唱戏没有想学,但坚定了当前的自我生活状态。怀才抱器学习了。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加朋        2025-06-16 10:39:30
  感谢社长点评。其实爱戏不必会唱,不必学唱,爱听足以,这戏听明白了已经进了一个境界,若是再想明白了,人生这场大戏何愁演不好。看得出,先生属于最高境界的那一层次,要不东篱社团怎能办得如火如荼。南戏特点是方言方曲,听不懂他那的话,自然也听不懂他的戏,但也是可以听明白的,听那的曲调亦是能够有得之心而寓之酒的感觉。再谢,顺致夏安。
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6-14 14:11:29
  爱戏之人才能与戏结缘,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何必当真,哈哈。人生就在与于慢慢细品其中的美味。好文,学习点赞,祝福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加朋        2025-06-16 10:47:03
  感谢先生留言,我的说戏少了先生作品中的烟火之气,只是在东篱这个百舸争流的背景中穷尽自己那点平常事而已。其实在山里农家也少不得戏曲的滋润,只是先生还没有标标察觉,但活色生香的大戏天天都在上演,您也是戏中的角色,一定是放松了在演,有一天会成为村子里、省里或是国内的名角,信不信,它一直就在先生的心里和梦里。再谢过。
5 楼        文友:佳华        2025-06-14 15:09:59
  现在中年人这一代懂戏的不太多,我也不懂,小时候一看戏咿咿呀呀的唱就想睡觉。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市里的文艺比赛,老师组织我们排练沙家浜上的一个唱段,感觉唱戏真的挺难的。老师与戏有缘,这个缘值得珍惜。
回复5 楼        文友:加朋        2025-06-16 10:57:52
  谢谢佳华先生留墨,听戏现在不时兴了,我想起初戏的出现没有很多的规矩,也不过是信口唱来,后来就开始不断地增加规矩和难度,将其改造成了阳春白雪的东西,让很多的人都不敢亲近。其实只要动了爱好之心,走进戏曲也是不难。先生说的沙家浜智斗一折,是那些年群众性演练最大的一出,参加了就是缘份啊!!再谢先生,问好!
6 楼        文友:西山脚下        2025-06-14 22:24:24
  我不懂戏,但社会却让我懂得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读就知道加朋老师就是与戏有缘,戏的功夫深厚,写文章的英功夫孔绝对,好文好文,点赞。
回复6 楼        文友:加朋        2025-06-16 11:12:46
  感谢先生留言,先生体会到了戏如人生,叶已是戏中的高手了。再谢先生,遥握。
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6-15 14:44:30
  可见,那些戏给加朋老师的生活带来了活力。想想吧,若没有戏,那漫长的知青生活该是多么地苦闷。我记得我小时候,若逢雨天,我妈妈就会在家唱两嗓子,好像是《沙家浜》《红灯记》什么的。我就纳闷了,我妈妈很会唱,怎么到我这是大白嗓。哈哈。读加朋老师文,很有味道,跟着老师的笔墨,仿佛走进了那特殊的年代。好文,点赞!遥握问安!
回复7 楼        文友:加朋        2025-06-16 11:09:39
  感谢湘莉留言,样板戏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密码,若是先生能唱上几段,您会走进那代人的心里。那个年代的人也会将青春称为苦乐年华,虽然穷得只剩下快乐,但心中没有少了向往。再谢先生。遥问安好。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