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荔枝说(随笔)
近日,央视热播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真真火了一把。
据说这部电视剧改编自马伯庸的小说《长安的荔枝》,该书讲述的是大唐天宝年间,上林署九品小官李善德接到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的新鲜荔枝运送到五千里外的长安,以“一颗荔枝”窥见大唐官场文化,兼具历史考据与戏剧张力,一经出版即在读者中引起反响,好评如潮。
不怕笑话,自己是从豫东农村走出来的70后,第一次知道荔枝这个词,还是源于杜牧的那首诗《过华清池》,“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记得当时老师引用《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为同学们解读这首讽喻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诗是好诗,但是什么是荔枝,没见过,不知道长什么样子,更别说品尝了,当时的老家农村集市除了本地的樱桃、杏、桃、苹果、梨、葡萄之外,好像没有舶来品像香蕉、菠萝、荔枝售卖,以至于好长时间对于荔枝的联想,只能停留在那首诗里面。
后来,读到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简略精练的文字,让我这个井底之蛙对荔枝有了初步的认识。他在图序中写道:“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这篇序文实为荔枝图画写的说明,其说明对象是荔枝。作者运用说明从整体到局部、由外表到内核的说明顺序以及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层次明晰、详略得当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全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了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一篇优秀的广告宣传文案。
据了解,《荔枝图序》作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夏,当时白居易在忠州。荔枝自汉代开始种植,出产在广东、福建等省,唐朝时在长江三峡一带也有出产,在北方难以觅到。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说真的,真要感谢白老先生,他的文字专门对“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的一个完美的科普。白老先生作为忠州的父母官,可能也是为了宣传当地的土特产而作《荔枝图序》,图文并茂,可谓用心良苦。
说到荔枝,不得不提及宋朝大文豪苏轼,他当年被贬惠州时,在他的《荔枝叹》等诗词多次提到荔枝。记得那首《惠州一绝》自己读初中时曾学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以说,那甜甜的荔枝多少慰藉了他失落的心,诗中也反映了他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也算是苦中有乐。毕竟,天下不如意,恒十居八九。也许,在苏轼看来,那些被贬的日子里,孤独、寂寞、痛苦、失败,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而遇到荔枝则是莫大的欣喜。
好像二十多年前,自己进城参加工作后,终于吃到了曾经作为贡品的荔枝,这要感谢国家日益发达的交通网络,让南方的荔枝不再是北方人望眼欲穿的奢侈品。作为消夏佳果,闲暇时来点荔枝尝尝吧,剥开粗糙的赤壳,莹如冰雪的果肉沁着蜜露,轻咬一口,琼浆迸溅,甜中微酸,真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用长作岭南人”。是啊,如今美好的生活,犹如那荔枝般的甘甜,不是吗?
2025-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