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支教(微型小说)
开学之际,边城镇初级中学几名老师聚在一起瞎聊。
“你们听说没有,小张老师今年得去边塘村小支教了。”说话的是数学王老师,脸上充满的羡慕之色。
“不会吧,小张在学校表现并不出色,校长不是在会上强调,想到村小支教,评职称,必须是学校优秀的老师哇。”语文侯老师对王老师的说法有些质疑。
“听说,去年县教育局下了学校到县城的援教名额,老师们都不愿去,小张自告奋勇去援教,校长答应了他今年去支教请求。”历史老师吴老师有理有据地说。
小张是边城镇初级中学唯一的美术老师,为人谦和,业务能力强。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毕业后,以特岗的身份边远乡镇工作三年时间,托人找关系调入了边城镇初级中学。小伙子到学校后,本想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身的特长,可现实却给他致命一击。学校紧扣“初升高”制定考核评价机制,所任“副课”得不到学校重视和应有的尊重,无法入列“优秀教师”的评选。虽说工作时间已达十五年之久,援教三次,但职称无法得以落实晋升。他心生怨气,曾多次手持教育部文件,请求学校对“面向学生全面发展”作出合理解释,学校却以升考科目大局为重委婉拒之。让他从最初的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到现在得过且过的“躺平”思想改变。
边城镇原本只有近三万人口,辖22村一个居委会。在八十年代,全镇共有大小不一二十余所学校。九十年代,随着外出打工的盛行,部分农人的经济由“拮据”向“殷实”转变,逐步搬离村寨。特别是近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异地移民的搬迁,山村日益没落,原本兴旺的山村小学逐步成为了“麻雀学校”。好在为了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原本按照师生比配备教师人数改为以班级数匹配教师,使得尚存的几所“麻雀学校”均有十余名教师任教。由于工作任务轻,教育主管部门督查不够到位,逐渐成为“躺平”教师们的首选之地。随着教师职称评聘支教成为必备条件后,每年申请的人数增多,学校不得不出台制度,年终考核为“优秀”者方有支教的资格。
这种竞争可从小张向校长自荐去县城援教的情景可见一斑。
援教与支教不同,支教是在村小,援教是在县城学校,支教大家踊跃申请,援教却是划分名额要求学校完成任务。
“校长,上次你找我谈话,是我没考虑成熟,现在我郑重提出申请,去援教可以吗?”小张开门见山地说。
话说,近几天校长为了完成县城的援教计划名额,召开了几次校委会,没有定下名额。其原因是一是想保证学校的稳步发展,努力留下优秀教师供学校使用;二是排来排去,剩下的人员已经援教过了,直接安排,觉得不够民主,找老师谈心,大家又不愿意再去,导致援教名单迟迟未能落实。
“怎么不同意呢?”校长连声道。
“我援教回来,能去村小支教吗?”小张提出请求。
“你不知道,村小支教要考核吗?”校长有些气愤,他不敢相信小张竟会用援教来向自己提要求。
“对不起。”小张弱弱地说了一句,便准备转身离开。
“唉,现在年轻人咋了”校长自语道,手掌向外一挥,做了一个离别的手势。
那一年,小张再次去了县城援教。今年开学,学校下发了支教文件里,小张赫然在列。
送教那天,校长送支教老师到校。校长临别之时,校长对小张由衷地说:“村小不是避风港,应着眼未来,开启心灵的新天地。”
小张望着校长,心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