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韵】洞仙歌·鱼山音乐采风记(十阙古韵))
(依《词律》正格,双调八十三字,上片六句三仄韵,下片七句三仄韵)
其一 溯源
岱宗余脉,孕鱼山灵秀。古刹深藏白云岫。
记阿难、贝叶初译梵音,传法处,风送莲花漏。
千年钟磬里,佛乐初萌,一点禅心破尘垢。
看涧水鸣弦,松韵和歌,皆化作、天花垂覆。
更谁解、幽蹊隐真如,任岁月消磨,慧灯长昼。
其二 梵呗初成
摩腾西至,与竺法兰遇。共译经文驻烟树。
向空庭、试按宫商调,融汉韵、翻作鱼山金句。
清声穿雾霭,绕殿萦梁,恰似慈航渡迷津。
渐律吕分明,悲智双圆,惊四座、凡心顿悟。
至今听、残碑记前踪,正落日熔金,晚钟催暮。
其三 山骨含禅
嶙峋石骨,自太古来卧。不惹尘埃不随波。
有老松、盘屈如证菩提,经劫火,犹抱冰心一颗。
禅房窥冷月,影落寒潭,万象澄明镜中过。
任苔痕上阶,藓晕侵碑,终不改、梵音轮廓。
待夜深、风定鸟栖枝,恰古调重弹,韵流空壑。
其四 乐传千载
鱼山一曲,竟播天涯路。法脉绵延未曾误。
自隋唐、诗客遥和清吟,到宋明、画里犹存烟树。
弦歌今未歇,古谱新翻,佛乐堂前聚鸥鹭。
看稚子学腔,老衲扶筇,都入了、斜阳画谱。
问谁续、薪火照昏衢,正玉磬敲残,月华如注。
其五 禅意天成
空林人寂,有流泉鸣佩。松影横窗印禅味。
望孤峰、如卧弥勒慈容,云聚散,不着些儿俗累。
忽闻钟鼓起,梵呗悠扬,直上青冥接天籁。
渐心与空齐,意逐云飞,浑忘了、人间兴废。
算唯有、青山识初心,伴香火年年,岁华同醉。
其六 碑刻留痕
残碑苔蚀,记昔时繁华。梵呗曾惊帝王驾。
想萧梁帝、驻跸听经时,风满袖,吹动袈裟香帕。
而今碑尚在,字迹模糊,犹辨“鱼山”旧题跋。
任风雨消磨,岁月更迭,终不泯、法音余价。
待凭栏、长忆六朝事,正晚照披襟,梵声初罢。
其七 艺脉相承
丹青难画,这空灵境界。诗客登临屡留墨。
有琴僧、松下漫理冰弦,歌梵呗、引得山禽相和。
传承凭慧力,古调新声,融尽东西意无那。
看学子临池,匠石营庵,皆守着、初心一颗。
问何年、真赏遇知音,对冷月疏星,共参真如。
其八 秋山听梵
秋深林薄,见丹枫燃岫。古寺疏钟落寒甃。
趁西风、携得竹杖来游,听梵呗、恍入琉璃世界。
一声清磬彻,万籁俱宁,唯有禅心映秋水。
渐暮色沉山,灯火星明,僧舍里、重翻贝叶。
算此境、人间几处逢,任世网牵缠,暂忘尘味。
其九 慧灯不灭
兵燹经惯,剩断垣残甃。犹有香烟接云窦。
赖师徒、续火传灯不懈,终使得、古乐重辉宇宙。
法音非外铄,本自心源,一点灵光透关楗。
看稚语学吟,老叟随腔,都成了、莲台清供。
更何惧、沧桑变须臾,信佛性恒常,与山同久。
其十 归思
采风将返,带一身清露。回首鱼山隔烟浦。
念此行、识得梵呗真源,禅意里、万物皆含妙趣。
传承非易事,薪火相延,须仗丹心继前步。
待他日重来,再叩山门,应仍是、松风如故。
且携取、灵韵入新篇,让古调今声,共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