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帆与岸(散文)
帆与岸
晨光漫过门檐时,总想起那句“无为而为”。像老茶在水中舒展,这个词里藏着一种不疾不徐的智慧——不是两手空空的放任,而是把掌舵的绳轻轻递到生活自己手里。
想起小贤和子玉。他们像春天里抽条的新枝,各有各的弯度。小贤要的是能上得了殿堂也下得了厨房的伴侣,子玉念着豪车与广播里的旋律,旁人看着总觉得贪心,可谁不是在这样那样的念想里,才慢慢撞见真实的自己?或许磨合本就是生活的常态,就像船与水,总要磕磕绊绊,才能找到同频的浪。当他们终于在某个清晨或黄昏,发现彼此的交汇点,那些曾经的拧巴自会舒展,成了并肩看潮起潮落的默契。
人到中年,渐渐懂了“中等”二字的分量。不是不上进的借口,是在烟火里摸爬滚打后,认准的一块稳稳的岸。想有扇朝南的窗,阳光能落在晾衣绳上;想冰箱里永远有新鲜的菜,不必为账单彻夜难眠;想出门时,脚步不必被贷款的数字追着跑。这“三不愁”的日子,听着朴素,却是扛过了无数个血压飙升的夜晚,才敢小心翼翼捧在手心的渴望。
债务像根无形的锚,沉在生活的水底。有时它是动力,逼着人在晨光未亮时就踏上去往码头的路;有时它又是压力,让人在深夜对着天花板数绵羊,数着数着就数出了白发。可总要有这样的阶段吧?像船要出港,总得先经历几次颠簸,才能把帆扬得更稳。等某天把最后一笔账单划掉,那声轻轻的“无债一身轻”,大概比任何喝彩都动人。那时血压该会慢慢平稳,像退潮后的沙滩,露出被海浪打磨得温润的卵石。
父母们总爱把“为你好”挂在嘴边,像老船长握着旧海图,想给新航船指条最顺的水道。可年轻的船,偏要去撞撞暗礁才甘心。后来才明白,“无为”不是撒手不管,是把担忧收进船舱,换成一盏常亮的灯——你闯你的风浪,我守我的港湾,等你累了回头,总有碗热汤在灶上温着。
暮色降临时,常坐在阳台看远处的桥。车流像游动的鱼,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航道上。有人急着超车,有人慢慢悠悠,而生活最温柔的地方,或许就是允许每种速度存在。就像此刻,风穿过纱窗,带着晚饭的香气,忽然懂得所谓“扬帆再起航”,未必是去很远的地方,有时只是在当下的日子里,把心放宽些,把脚步放稳些。
等过些年,头发白了大半,就搬去有院子的金湖官塘老房子住。种点丝瓜和茉莉,早上被鸟鸣叫醒,傍晚搬把藤椅看夕阳。那时该会想起现在的奔波吧?像想起年轻时穿过的旧鞋,磨出了茧,却也踩出了路。
原来“无为而为”的终极,是与生活讲和——既不辜负此刻的烟火,也不惧怕将来的风浪。船总要往前开,而岸,其实一直在心里。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