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文璞】历史不熄 文脉永存(赏析)

精品 【江山·见证】【文璞】历史不熄 文脉永存(赏析)


作者:优雅如枫 秀才,269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1发表时间:2025-08-04 06:40:50
摘要:让一代又一代人不能忘记曾经的屈辱,不能忘记那些向死而生的勇士,吾辈当自强。


   晚上,女儿说:“妈妈,今天请你看场电影。”我说:“什么电影?等明天周末看吧。”她说,“你看了就知道了,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更有意义。”她还偷偷塞给我一包纸巾。我猜这部电影一定会直击我的心脏,戳中我的泪腺,否则女儿不会想得这么周全。
   我怀着好奇和急切的心情踏入电影院,开演时全场一片静默。
   当在黑色完全笼罩一座城市的背景下,南京照相馆五个黄色的大字赫然醒目,还有红色的英文dead to rights(向死而生或铁证如山)出现在我的面前,我被深深震撼到了,我也一下子明白了女儿的心思。
   主角苏柳昌骑着自行车,背着一个破旧的背包,飞驰在南京的街头巷尾,他是一位邮差,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定要把重要的信送到,把记忆传递下去,把爱和温暖留住,他是绿色希望的信使。他气喘吁吁地呼喊着:“所长,等等我......”疯狂地追赶正在撤离南京的汽车,却被责任和使命挡在途中,为了给一双老人找女儿寄来的书信,确定了女儿还健在,他们异常激动,而他却错过了安全撤离的机会。正是这场爱心,让他逃离了一场劫难。亲眼目睹了日军空投的炸弹,包括所长在内的一车人被炸得血肉横飞。同时也开启了他的另一个角色,日军正要杀害他,从他的背包滑落的相册,成了他的救生符,他变成了南京照相馆的学徒阿泰,走上冲洗照片的生涯,保存了最珍贵的底片,留下了日军作孽的罪证。
  
   二
   这部电影直击灵魂深处,它的不同凡响,在于成功塑造了多个小人物,用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南京大屠杀的阵营。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平凡。正是这些小人物,演绎着自己的小故事,串联起家国命运,渲染了整个宏大的主题。
   邮差苏柳昌,他是一个腼腆甚至有点胆小的青年,当被日军抓到时,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恐慌,但又将计就计,成了南京照相馆的阿泰。他的内心经历了软弱、睿智、勇敢和坚强的蜕变过程,由懦弱到觉醒的人生逆转,用生命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守住了一个国人不屈的灵魂,守住了一个民族坚定的信仰,守住了一片净土捍卫的主权,守住了一个国家不可摧毁的证据。
   戏子林毓秀,她虽出身卑微,但英雄不问出处,她像巾帼英雄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她气概不凡。她和汉奸王光海争论时说,自己唱过穆桂英、梁红玉,我懂的。言外之意,她心中的那团爱国、救国之火早已熊熊燃起。正如有句词所说:位卑不敢忘国忧。我想起了《金陵十三钗》描写的不正是十三位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侠肝义胆的风尘女子,代替女大学生,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参加日本人的圣诞节庆祝会,也就是赴一场生死之约,除了墨玉,无一生还。而剧中的林毓秀把自己的通行证让给了金太太,用生命交换生命的方式,催人泪下。最后勇敢地完成了保护底片的任务,把证据告之于世界。
   金老板一家更是平民百姓,是金陵城多少普通家庭的浓缩,他用自己手中的相机养家糊口的同时,为整个南京人民留下生活的印记,结婚生子,毕业典礼,光荣从军,还拍下了南京的地域风情,他的善良和真诚也是多少国人的典型代表。当苏柳昌被逼无奈让他冲洗底片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种出卖灵魂的交易,但是,他是智慧的化身,为了让一家人甚至更多的人生存下来,只好违背了自己的内心,不仅把手艺全盘传给了苏柳昌,还鼓励他小心谨慎,他洗的不是照片,而是所有人的生命。当他和林毓秀逃离检查战时,害怕手提包里的儿子的哭声被识破,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自己佯装为日本人拍照,最后用自己的性命保全了底片的安全。他有勇有谋,有情有义,舍生成仁,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的代表。
  
   三
   每一个细节刻画得非常成功,深深打动人心。
   当汉奸王光海为了取悦日本人,他抱着日本人当街摔死的婴儿,每个毛孔都渗出了冷汗,心仿佛被提到了嗓子眼儿,但他紧绷的脸上使劲挤出谄媚的笑,强装出镇定自若一步步走向林毓秀,摆脱内心的挣扎,把婴儿递给林毓秀,让她要保持微笑,林毓秀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襁褓中的婴儿,那分明是一具冰凉的尸体,但她不能掉眼泪,还必须高兴地笑,那被针扎的滴血的心,眼神里逃不掉的伤和痛,满脸堆起来的笑,只有观众和林毓秀自己知道。
   伊藤抚摸着《高山流水》图时露出贪婪的眼神,让人脊背发凉,他禁不住发自肺腑感叹:“支那文化,终究属于优秀民族。”不难看出,他们不仅要掠夺土地,还要诛灭文脉。
   金太太拿起剪刀,剪断自己和女儿的头发,咔擦咔擦,丝丝长发散落一地,像硬生生地脱掉了女儿身的铠甲,但这又能换来多少生的希望。最后还是被日军糟蹋了,令人唏嘘不止。
   当分别之际,拍全家福时,金太太怀里的婴儿突然伸出小手,擦拭母亲眼里的泪花,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抑或一种条件反射,这样的细节预言他是被守护的火种,更是刺破黑暗的刺刀。
   苏柳昌身中数枪,用南京话声嘶力竭地喊出:秦淮河,夫子庙,乌衣巷,每喊一处地名,就有一颗子弹就穿膛而过。最后他吐出带血的工牌,镜头放大了,放大了,永远定格在“1213”,这就是南京沦陷的日期的编码。
   暗房里悬挂着多少未干的底片,是流不尽的血泪;缝进衣角的珍贵照片,是射向敌人的子弹。
   当他们分别之际,金老板为大家拍了一张最后的合影,林毓秀说:要拍了,笑一笑啊。那是怎样的一种生离死别,有时候笑比哭更难。当金老板拉动背景墙时,每一幅画面都扣人心弦,暗含寓意。他们口里喊着,故宫,黄鹤楼,天津劝业场,上海城隍庙,最后定格在长城,作为情感注脚,意在万里长城永不倒。仿佛耳畔想起高亢有力的声音:“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一组宏伟壮观美丽的山河照片,与奋战在水深火热中的他们,将家国命运紧密交织在了一起,烘托了氛围感。
  
   四
   采用对比的手法,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一张张写满历史印迹的照片放在对应的位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触目惊心。
   曾经的秦淮河碧波荡漾,却血流成河;曾经繁华热闹的街市,却残破不堪;曾经让人虔诚膜拜的夫子庙,却血腥味满满;曾经人来人往的洋行,却尸横遍野。
   伊藤喂流浪狗饭团,看狗时满眼都是怜悯之心,却在死人堆里拍狗的照片。细思极恐,原来伪装的善良比凶神恶煞更可怕。
   伊藤一开始因为苏柳昌能帮他冲洗底片,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对苏柳昌和颜悦色,自称:我们是朋友。看似救了他一命。后来,信守“承诺”送给他两张通行证,却又告诉士兵,把持这个编号的通行证的人杀掉,更加反衬出他的心狠手辣。最后,苏柳昌临死前的一句:“我们不是朋友。”拆穿了他的阴谋诡计,撕掉了他的伪善面具,露出了丑陋而狰狞的真实面目。他就是一匹披着羊皮的狼。
   林毓秀指着底片对苏柳昌说:“这个是蝴蝶,这个就是我,你帮我洗出来吧。”当她看到照片上的自己满是惊喜和激动。但当她逃离到了安全区,整理信物时,发现了这张照片,同样有几分惊喜,但想到同伴生死未卜,悲伤袭来,自己还有传递真相的使命,顿时冷静下来。
   日军打着“仁义礼信智”的口号,实际上是手持武器,假装以仁善的姿态给予人民生的希望;王广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被蛊惑人心,充当了一名汉奸。伊藤不杀苏柳昌是“仁”,称苏柳昌为朋友是“义”,为他提供食物是“礼”,借刀杀人是“智”,为苏柳昌和林毓秀提供通行证是“信”。这就是被日本人扭曲的“仁义礼信智”。实际上,苏柳昌让出逃生机会,体现的是仁,宋班长用生命守护底片,是真正的义;老板娘在乱世中的尊严,就是礼;金老板用底片对抗强权,构成智;在照相馆众人的齐心协力守护下,最后,林毓秀把真相告知于天下,那才是真真切切的信。这些才是中华民族的仁义礼信智。两相对比,讽刺至极。
  
   五
   这部电影还蕴藏了许多人生哲理在其中,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一场战争,除了把子弹上膛,瞄准目标,开枪射击敌人。还有一种没有硝烟的战争,那就是舆论战、文化站、宣传战,就如那个照相机,需要你去对焦,换交卷,按下快门,定格永恒。
   什么才是真相?眼睛看到的不一定为真,用心甄别真假,识别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永远的敌人。
   电影的人物选择,不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更不是达官显贵,而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只因历史的创造者,永远是劳动人民。
   当幸存者的灯被熄灭以后,胶片成了对抗遗忘的最后武器。
   技术决定了经济腾飞的速度,历史传递了民族振兴的温度。
   世界上所有的罪行,都能从这座城市找到。
   南京照相馆用照片记录了真实的历史,见证了家国命运。而我们何尝不是用照片记录每一个当下,在未来的某一天,也成为一部人生真实的历史。正是一帧帧旧照片,将过去、现在和将来串联起来,由小的个体组成世界的整体。
  
   六
   适当的留白,给观众留下更广阔的时空,去思考,去探索,去回味。
   当金老板给大家合影时,没有刻意的感光和渲染的氛围,而是暗淡的光线,刚好看清每个人的面部表情,这足以告诉观众,那才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流露。当他认真地用力一次又一次拉下背景幕布时,他没有一句台词,此时无声胜有声,却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显眼底,寸土不让,震慑人心。
   当女儿问她什么时候来找我和妈妈,他没有爆发太多伤感的情绪,而是用重复的几句话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胜过千言万语,那种无奈和不舍直抵观众心灵,深沉的父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金太太被日军侮辱时,没有特写的镜头,而是采用了规避野蛮的暴力行为,用灯光的晃动和肢体语言来衬托,这种留白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更加的揪心,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人类的尊严感。
   当林毓秀说出那三个字,我懂的,那就是一场留白,让观众去深层次的体会,那个不被当人看待的戏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暗示,她的命运多舛,令人感慨万千。
   当老金为了保护底片,舍生忘死的时刻,他哪里知道妻子和女儿早已离开人世;当苏柳昌英勇就义的时刻,他以为老金死里逃生。正是这些留白,让生者痛惜,让死者安息。更加凸显悲剧效果,交错认知,强化了陷入战争的那种个体孤独与集体无望的感染力。
  
   七
   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多多,它还采用了影像、美学与历史的高度融合。从影像的曝光、渲染更加生动得表达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把普通人的记忆与集体记忆连接起来,成就了一部意义非凡的作品。
   正如黄令仪院士说过的:“我愿意一生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令人敬佩。
   张纯如以笔为剑,用自己的生命记录了这场血雨腥风的大劫难,捍卫了历史的真相,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我们赞叹她的勇气和坚定,为她的爱国情怀而自豪,我们要向英雄致敬。
   我是流着眼泪,夹杂着断断续续的抽泣声,观看这部电影。一开始女儿用胳膊推我,轻声说,妈妈,这是电影院。不到下一秒,她也在悄悄地不停地擦拭眼泪。荧幕上的他们压抑着情绪,不敢哭出来,而我替他们发出声来;但他们声嘶力竭地哭喊时,我却像被鱼翅卡住了喉咙,哽咽着发不出一丝声音。
   当电影结束时,大家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看着滚动的字幕,久久不能释怀,依然沉浸在主题曲《永远的微笑》中,仿佛还想看一看苏柳昌背着褪了色的橄榄绿邮包,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传递每一份爱时的笑容;看一看父亲给女儿拍照时,女儿微笑着说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豪情万丈。看一看老金的儿子和林毓秀站在枪毙日本人的刑场,用相机拍下日军高官被枪毙的那一幕,眼里掩饰不住的那抹微笑。
   直到灯光亮起,人们仿佛从黑暗中刚刚醒来,才缓缓站起身,捏着手中的一大把湿了的纸巾,拖着沉重的步伐,离开影院。
   回到家,我们没有睡意,依然讨论剧情,回忆那些泯灭人性的杀戮,惨无人性的场面,荧幕远不及历史残酷,这只是一部电影,那些惨不忍睹的镜头,只是冰山一角,那些声嘶力竭的哭喊,只是火山爆发的一瞬。
   无论风沙再大,雨雪更猛,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命脉的根越扎越深!
   我们幸运地生活在和平年代,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无论是在低谷期,还是在路上奔跑的你,请接受祖国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让我们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让一代又一代人不能忘记曾经的屈辱,不能忘记那些向死而生的勇士,吾辈当自强。
  
   (原创首发)
  

共 48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关于《南京照相馆》的观影感悟写得非常精彩!作者从影片的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情感真挚浓烈。文章对影片的叙事手法解读深刻,点明以小人物视角展现南京大屠杀,串联家国命运,让宏大历史变得具体可感。细节刻画的分析更是亮点,如汉奸的谄媚、金太太剪发等,使读者仿若置身其中,深刻体会到影片的感染力。对比手法的阐述,清晰呈现出影片对日军伪善的揭露以及对中华民族仁义礼信智的彰显。对影片美学与历史融合的探讨,也展现出作者的深度思考。结尾处将观影感受与现实联系,强调铭记历史、吾辈自强,升华主题,引发读者共鸣。总体而言,这是一篇高质量的观影感悟,让人对《南京照相馆》有了更全面且深刻的认识。文章写作特点鲜明:其一,结构清晰,以“观影过程—人物塑造—细节刻画—艺术手法—哲理内涵—现实意义”为脉络,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其二,善用细节描写,如苏柳昌的工牌“1213”、婴儿擦泪等场景,将宏大历史具象化,增强感染力。其三,对比手法贯穿全文,通过日军伪善与国人风骨、战前繁华与战时惨状的对照,深化主题。其四,情感与理性交织,既有对历史创伤的痛惜,也有对人性光辉的剖析,结尾关联现实,升华“铭记与自强”的主旨,让个人感悟与民族记忆形成共振,体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情怀和爱国思想。佳作力荐共赏。【文璞书苑编辑:别似幽居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4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寂寞看风        2025-08-04 07:09:49
  用心去看一部比较热门的电影,不是跟风,而是认真品味电影表达的家国情怀和民族伤痕,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令自己感动,更为清晰地展现了那段历史,铭记历史,奋发图强,感谢这篇寓意深沉的观后感。
回复1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5-08-04 14:48:44
  谢谢看风社长的支持和共鸣,因为爱,而去爱,而不是即兴才去看的,对于每个走进影院的人,都是怀着一份由衷的崇敬之情,用心去感受那份炽热。家国情怀,对于小人物体会得更深,因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那种情感的交织,每一帧画面都触目惊心,他们守护的不只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是一份民族的尊严和使命。记住耻辱,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向老师学习,笔耕不辍,问候夏安。
2 楼        文友:静净        2025-08-04 08:01:15
  枫社将一部电影解析的非常透彻,寓意深刻。对这段历史遗留的伤与痛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吾辈当自强!欣赏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5-08-04 14:57:12
  谢谢静净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铭记家国仇恨,把伤与痛深藏于心,发奋图强,壮我山河。一部电影,感触颇深,于是用心记录下来,表达对那些英雄的敬畏,对历史的痛斥。遥祝老师夏安,敬茶问好。
3 楼        文友:石寸雨        2025-08-04 09:40:27
  欣赏枫社见证爱国情怀的征文,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向老师学习。
文学比海,我愿做一滴水。
回复3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5-08-04 15:01:22
  谢谢寸雨老师的雅评和鼓励,其实,这部影片就应该让青少年学习鉴赏,特别具有警示和教育意义,莫忘国耻,青年强则国强。向老师学习,笔耕不辍,佳作连连,是我学习的榜样!祝老师夏安。
4 楼        文友:海宁        2025-08-04 10:28:26
  一篇精彩至极的电影观后感。跟随作者行云流水的文字,了解历史,走进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一帧帧画面在眼前浮现,如身临其境,更精彩的是作者有着自己独到的剖析和深度解读,文笔了得。整篇文章刚柔并济,饱蘸情感,酣畅淋漓。结尾更是告诉人们牢记使命,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一气读完,只有一个感觉,写得太精彩了!
回复4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5-08-04 15:15:43
  谢谢海宁姐姐一直对我的鼓励和支持,令我感动至极,也是我继续努力写作,提升自己的动力。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向电影院,又是带着眼泪看完影片,那种揪心的痛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虽然南京大屠杀早已耳熟能详,但那些画面感直击灵魂深处,痛和恨交织,爱和怜悯同在,仿佛那些备受凌辱的平民百姓就是自己,蒙太奇把现实与历史拉近,影像把战争和生活拼接,血雨腥风,横尸遍野,悲伤逆流成河,正是这些小人物创造了不平凡,让国耻家恨成为觉醒的力量,最后走向黎明的曙光。无论是家国还是人生,每一段不同凡响的经历,都是一枚成长的勋章。向姐姐学习,遥祝夏安。
5 楼        文友:别似幽居人        2025-08-04 10:30:23
  还没有去看这部电影,看了枫社的文章,准备走进电影院。谢谢枫社的介绍,解析深刻,力透纸背,铭记历史,奋发图强,于国于民,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文中提到张纯如,更有一种悲壮和沉痛。唯有不忘,方能奋起。感谢枫社好文!
回复5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5-08-04 15:30:44
  感谢天涯社长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你的文采斐然,是我学习的榜样,你的每一次鼓励,是我成长的力量。这部影片,绝对值得一看,哪怕泪流满面,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向死而生的小人物大英雄,更让我们看到了霸凌和强权,每一个国民都是有血有肉的炎黄子孙,骨子里有一股不可屈服的力量。除了铭记历史,莫忘国耻,吾辈当自强。还给我们的人生上了一堂课,在绝境中重生,在荆棘中奔跑,在逆风时飞翔,人生从来不被定义。向老师学习,遥祝工作顺利,一切安好。
6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5-08-04 14:35:01
  非常感谢天涯社长在百忙中推出我的小文,那是对文学的一种笃定和热爱,对心灵的一种滋养和呵护,更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和支持,让我在这片文学家园深耕成长。一部影片,用小人物的视角呈现出来的是宏伟壮观的主题,用影像渲染出来的本该是平凡生活的集锦,却变成了千古遗恨、血雨腥风的罪证。震慑人心,催人泪下,莫忘国耻,吾辈自强!
喜欢伴随着晨曦的脚步聆听世界的声音,闻着文字的馨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做一个灵魂有香气,骨子里有正气,举止优雅的女子。
7 楼        文友:木语杉言        2025-08-05 07:33:21
  我也观看了这部电影,观看的整个过程就感受到心口被“堵”着。枫社的这一篇观后感,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细腻、深沉的情感,“位卑不敢忘国忧!”向枫社学习!
8 楼        文友:飞不高蝴蝶        2025-08-05 09:40:06
  让人泪目的散文。写得很细致,以小人物的角度叙述了血淋淋的南京大屠色的场景。这篇散文情感把握得很好,一直平静地叙述,潜伏着汹涌的波涛。这就是“节制胜于放纵”的艺术效果。看了如枫社长的读后感,给我启示,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得去看。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