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文璞】历史不熄 文脉永存(赏析)
一
晚上,女儿说:“妈妈,今天请你看场电影。”我说:“什么电影?等明天周末看吧。”她说,“你看了就知道了,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更有意义。”她还悄悄塞给我一包纸巾。我猜这部电影一定会直击我的心脏,戳中我的泪腺,否则女儿不会想得这么周全。
我怀着好奇和急切的心情踏入电影院,开演时全场一片静默。
当在黑色完全笼罩一座城市的背景下,南京照相馆五个黄色的大字赫然醒目,还有红色的英文dead to rights(向死而生或铁证如山)出现在我的面前,我被深深震撼到了,我也一下子明白了女儿的心思。
主角苏柳昌骑着自行车,背着一个破旧的背包,飞驰在南京的街头巷尾,他是一位邮差,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定要把重要的信送到,把记忆传递下去,把爱和温暖留住,他是绿色希望的信使。他气喘吁吁地呼喊着:“所长,等等我......”疯狂地追赶正在撤离南京的汽车,却被责任和使命挡在途中,为了给一双老人找女儿寄来的书信,确定了女儿还健在,他们异常激动,而他却错过了安全撤离的机会。正是这场爱心,让他逃离了一场劫难。亲眼目睹了日军空投的炸弹,包括所长在内的一车人被炸得血肉横飞。同时也开启了他的另一个角色,日军正要杀害他,从他的背包滑落的相册,成了他的救生符,他变成了南京照相馆的学徒阿泰,走上冲洗照片的生涯,保存了最珍贵的底片,留下了日军作孽的罪证。
二
这部电影直击灵魂深处,它的不同凡响,在于成功塑造了多个小人物,用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南京大屠杀的阵营。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平凡。正是这些小人物,演绎着自己的小故事,串联起家国命运,渲染了整个宏大的主题。
邮差苏柳昌,他是一个腼腆甚至有点胆小的青年,当被日军抓到时,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恐慌,但又将计就计,成了南京照相馆的阿泰。他的内心经历了软弱、睿智、勇敢和坚强的蜕变过程,由懦弱到觉醒的人生逆转,用生命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守住了一个国人不屈的灵魂,守住了一个民族坚定的信仰,守住了一片净土捍卫的主权,守住了一个国家不可摧毁的证据。
戏子林毓秀,她虽出身卑微,但英雄不问出处,她像巾帼英雄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她气宇不凡。她和汉奸王光海争论时说:“我唱过穆桂英、梁红玉,我懂得。”言外之意,她不是一个弱女子,心中的那团爱国、救国之火早已熊熊燃起。正如陆游的那句词:“位卑不敢忘国忧。”我想起了《金陵十三钗》描写的不正是十三位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侠肝义胆的风尘女子,代替女大学生,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参加日本人的圣诞节庆祝会,也就是赴一场生死之约,除了墨玉,无一生还。而剧中的林毓秀把自己的通行证让给了金太太,用生命交换生命的方式,催人泪下。最后圆满地完成了保护底片的任务,把证据告之于世界。
金老板一家子更是平民百姓,是金陵城多少普通家庭的浓缩,他用自己手中的相机养家糊口的同时,为整个南京人民留下生活的印记,结婚生子,毕业典礼,光荣从军,还拍下了南京的地域风情,他的善良和真诚也是多少国人的典型代表。当苏柳昌被逼无奈让他冲洗底片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种出卖灵魂的交易,但是,他是智慧的化身,为了让一家人甚至更多的人生存下来,只好违背了自己的内心,不仅把手艺全盘传给了苏柳昌,还鼓励他小心谨慎,他洗的不是照片,而是所有人的生命。当他和林毓秀逃离检查站时,害怕手提包里的儿子的哭声被识破,不能把底片安全送达,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转身返回去,喊的那句话直击人心:“老子就是拍照的。”最后用自己的性命保全了底片的安全。他有勇有谋,有情有义,舍生成仁,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的代表。
三
每一个细节刻画得非常成功,深深打动人心。
当汉奸王光海为了取悦日本人,他抱着日本人当街摔死的婴儿,每个毛孔都渗出了冷汗,心仿佛被提到了嗓子眼儿,但他紧绷的脸上使劲挤出谄媚的笑,强装出镇定自若一步步走向林毓秀,摆脱内心的挣扎,把婴儿递给林毓秀,让她要保持微笑,林毓秀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襁褓中的婴儿,那分明是一具冰凉的尸体,但她不能掉眼泪,还必须高兴地笑,那被针扎的滴血的心,眼神里逃不掉的伤和痛,满脸堆起来的笑,只有观众和林毓秀自己知道。
伊藤抚摸着《高山流水》图时露出贪婪的眼神,让人脊背发凉,他禁不住发自肺腑感叹:“支那文化,终究属于优秀民族。”不难看出,他们不仅要掠夺土地,还要诛灭文脉。
金太太拿起剪刀,剪断自己和女儿的头发,咔嚓咔嚓,丝丝长发散落一地,像硬生生地脱掉了女儿身的铠甲,但这又能换来多少生的希望。最后还是被日军糟蹋了,令人唏嘘不止。
当分别之际,拍全家福时,金太太怀里的婴儿突然伸出小手,擦拭母亲眼里的泪花,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抑或一种条件反射,这样的细节预言他是被守护的火种,更是刺破黑暗的刺刀。
苏柳昌身中数枪,用南京话声嘶力竭地喊出:秦淮河,夫子庙,乌衣巷,每喊一处地名,就有一颗子弹就穿膛而过。最后他吐出带血的工牌,镜头放大了,放大了,永远定格在“1213”,这就是南京沦陷的日期的编码。
暗房里悬挂着多少未干的底片,是流不尽的血泪;缝进衣角的珍贵照片,是射向敌人的子弹。
当他们分别之际,金老板为大家拍了一张最后的合影,林毓秀说:“要拍了,笑一笑啊。”那是怎样的一种生离死别,有时候笑比哭更难。当金老板拉动背景墙时,每一幅画面都扣人心弦,暗含寓意。他们口里喊着,故宫,黄鹤楼,天津劝业场,上海城隍庙,最后定格在长城,作为情感注脚,意在万里长城永不倒。仿佛耳畔响起高亢有力的声音:“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一组宏伟壮观美丽的山河照片,与奋战在水深火热中的他们,将家国命运紧密交织在了一起,烘托了氛围感。
四
采用对比的手法,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一张张写满历史印迹的照片放在对应的位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触目惊心。
曾经的秦淮河碧波荡漾,却血流成河;曾经繁华热闹的街市,却残破不堪;曾经让人虔诚膜拜的夫子庙,却血腥味满满;曾经人来人往的洋行,却尸横遍野。
伊藤喂流浪狗饭团,看狗时满眼都是怜悯之心,却在死人堆里拍狗的照片。细思极恐,原来伪装的善良比凶神恶煞更可怕。
伊藤一开始因为苏柳昌能帮他冲洗底片,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对苏柳昌和颜悦色,自称:我们是朋友。看似救了他一命。后来,信守“承诺”送给他两张通行证,却又告诉士兵,把持这个编号的通行证的人杀掉,更加反衬出他的心狠手辣。最后,苏柳昌临死前的一句:“我们不是朋友。”拆穿了他的阴谋诡计,撕掉了他的伪善面具,露出了丑陋而狰狞的真实面目。他就是一匹披着羊皮的狼。
林毓秀指着底片对苏柳昌说:“这个是蝴蝶,这个就是我,你帮我洗出来吧。”当她看到照片上的自己满是惊喜和激动。但当她逃离到了安全区,整理信物时,发现了这张照片,同样有几分惊喜,但想到同伴生死未卜,悲伤袭来,自己还有传递真相的使命,顿时冷静下来。
日军打着“仁义礼信智”的口号,实际上是手持武器,假装以仁善的姿态给予人民生的希望;王广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被蛊惑人心,充当了一名汉奸。伊藤不杀苏柳昌是“仁”,称苏柳昌为朋友是“义”,为他提供食物是“礼”,借刀杀人是“智”,为苏柳昌和林毓秀提供通行证是“信”。这就是被日本人扭曲的“仁义礼信智”。实际上,苏柳昌让出逃生机会,体现的是仁;宋班长用生命守护底片,是真正的义;老板娘在乱世中的尊严,就是礼;金老板用底片对抗强权,构成智;在照相馆众人的齐心协力守护下,最后,林毓秀把真相告知于天下,那才是真真切切的信。这些才是中华民族的仁义礼信智。两相对比,讽刺至极。
五
这部电影还蕴藏了许多人生哲理在其中,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一场战争,除了把子弹上膛,瞄准目标,开枪射击敌人。还有一种没有硝烟的战争,那就是舆论战、文化站、宣传战,就如那个照相机,需要你去对焦,换交卷,按下快门,定格永恒。
什么才是真相?眼睛看到的不一定为真,用心才能甄别真假,识别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永远的敌人。
电影的人物选择,不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更不是达官显贵,而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只因历史的创造者,永远是劳动人民。
当幸存者的灯被熄灭以后,胶片成了对抗遗忘的最后武器。
技术决定了经济腾飞的速度,历史传递了民族振兴的温度。
世界上所有的罪行,都能从这座城市找到。
南京照相馆用照片记录了真实的历史,见证了家国命运。而我们何尝不是用照片记录每一个当下,在未来的某一天,也成为一部人生真实的历史。正是一帧帧旧照片,将过去、现在和将来串联起来,由小的个体组成世界的整体。
六
适当的留白,给观众留下更广阔的时空,去思考,去探索,去回味。
当金老板给大家合影时,没有刻意的感光和渲染的氛围,而是暗淡的光线,刚好看清每个人的面部表情,这足以告诉观众,那才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流露。当他认真地用力一次又一次拉下背景幕布时,他没有一句台词,此时无声胜有声,却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显眼底,寸土不让,震慑人心。
当女儿问她什么时候来找我和妈妈,他没有爆发太多伤感的情绪,而是用重复的几句话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胜过千言万语,那种无奈和不舍直抵观众心灵,深沉的父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金太太被日军侮辱时,没有特写的镜头,而是采用了规避野蛮的暴力行为,用灯光的晃动和肢体语言来衬托,这种留白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更加的揪心,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人类的尊严感。
当林毓秀说出那三个字,我懂得,那就是一场留白,让观众去深层次地体会,那个不被当人看待的戏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暗示,她的命运多舛,令人感慨万千。
当老金为了保护底片,舍生忘死的时刻,他哪里知道妻子和女儿早已离开人世;当苏柳昌英勇就义的时刻,他以为老金死里逃生。正是这些留白,让生者痛惜,让死者安息。更加凸显悲剧效果,交错认知,强化了陷入战争的那种个体孤独与集体无望的感染力。
七
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多多,它还采用了影像、美学与历史的高度融合。从影像的曝光、渲染更加生动得表达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把普通人的记忆与集体记忆连接起来,成就了一部意义非凡的作品。
正如黄令仪院士说过的:“我愿意一生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令人敬佩。
张纯如以笔为剑,用自己的生命记录了这场血雨腥风的大劫难,捍卫了历史的真相,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我们赞叹她的勇气和坚定,为她的爱国情怀而自豪,我们要向英雄致敬。
我是流着眼泪,夹杂着断断续续的抽泣声,观看这部电影。一开始女儿用胳膊推我,轻声说:“妈妈,这是电影院。”不到下一秒,她也在悄悄地不停地擦拭眼泪。荧幕上的他们压抑着情绪,不敢哭出来,而我替他们发出声来;但他们声嘶力竭地哭喊时,我却像被鱼翅卡住了喉咙,哽咽着发不出一丝声音。
当电影结束时,大家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看着滚动的字幕,久久不能释怀,依然沉浸在主题曲《永远的微笑》中,仿佛还想看一看苏柳昌背着褪了色的橄榄绿邮包,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传递每一份爱时的笑容;看一看父亲给女儿拍照时,女儿微笑着说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豪情万丈。看一看老金的儿子和林毓秀站在处决战犯的刑场,用相机拍下日军高官被枪毙的那一幕,眼里掩饰不住的那抹微笑和释然。
直到灯光亮起,人们仿佛从黑暗中刚刚醒来,才缓缓站起身,捏着手中的一大把湿了的纸巾,拖着沉重的步伐,离开影院。
回到家,我们没有睡意,依然讨论剧情,回忆那些泯灭人性的杀戮,惨无人性的场面,荧幕远不及历史残酷,这只是一部电影,那些惨不忍睹的镜头,只是冰山一角,那些声嘶力竭的哭喊,只是火山爆发的一瞬。
无论风沙再大,雨雪更猛,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命脉的根越扎越深!
我们幸运地生活在和平年代,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无论是在低谷期,还是在路上奔跑的你,请接受祖国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让我们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让一代又一代人不能忘记曾经的屈辱,不能忘记那些向死而生的勇士,吾辈当自强。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