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到涞水去读两个成语(散文)
千年的涞水,流不走的岂止是成语。涞水,沉淀着历史人文,载着一种独特的精神气韵。当我反复吟诵着籍贯涞水的古人祖逖的两个成语,一下子感受到来自涞水的人文力量。心中感叹——此行收获颇丰!
一
从河北的高碑店驶进涞水,算是小憩吧,这座古城,我是不能错过的,但想直奔保定,我只能腾出一点时间,打个照面,于是就临时确定了一个方案——到涞水去读两个成语吧。
当然,我首先是被涞水的地理形胜吸引了。八百里的太行山东麓,探头涞水,横亘80多公里,形成于“元古代”(地质年代,距今25亿年),自古就钟情于涞水,一饮“拒马河”水而再也不抬头。拒马河之水,冲积了涞水,山水在这里造就了一代代历史名流。
涞水有名山,有丽水,更有名流,山水人文,造就了美丽的涞水。
我还知道,涞水是一个雕塑之乡,这并非因为距离“石雕之乡”曲阳很近,关键是,这里的石头,不能不刻记那些涞水名人风流,不然就少了价值。
如果以观赏历史人物雕塑为主题做一次旅游攻略,是一个极好的选择。说一组吧——三皇浮雕(轩辕、神农、伏羲)、张飞、祖冲之、祖暅(祖冲之儿子,南北朝时杰出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太行山雕塑、狼牙山五壮士……我这次是扑着祖逖去的,他的雕塑在市内滨河公园,很近,不用登山过河,省点体力。
真羡慕!涞水人是和一干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永远站在一个时空的。那些人物,在涞水的土地上,起着“启后”的意义,我更相信,历史总是以人物对接的,雕塑会向涞水的后人传递着某种神秘的信号……
我在教高中语文的时候,曾经有过特别的爱好,喜欢以成语说古人。略记,历史上,一个人留下两个成语的不多。“食指大动”、“染指于鼎”的春秋郑灵公,“胯下之辱”、“背水一战”的韩信,“走马观花”、“春风得意”的诗人孟郊……这次遇到的是祖逖,他是“闻鸡起舞”和“中流击楫”成语的创造者,而且,其励志色彩相当鲜明,任何时代都不落伍,闪着穿越时空的人文之光。
成语是典故,更是一种精神的缩略语。成语就像一个索引,或是提示语,一下子就可以把人带入故事里。它是最为精致的文化记忆,最为鲜明的历史传承。那些以成语的形式创造的文化符号,已经干预着人们的生活和道德,是对古人的价值观和智慧的高度浓缩与抽象,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二
滨河公园是被水陆架起的一个巨大的罗盘,占地五千亩,绿植层叠,绿荫筛影,映画斑驳,暑气逃离;水域涵养,梁桥交错,古城位移至此,老街缩写在这里。我只能导航寻找祖逖的身影,侧耳静听哪个方向鸡鸣,继而发笑,此时正午,有谁家的公鸡打鸣?
头戴纶巾,素衣裹身,左臂上扬,右手持剑,左腿半抬,右腿独立,衣袍摆幅,扬起一阵凌厉之风。黑色碑座,书“闻鸡起舞”。这尊雕塑,还是留下了很多的故事空白让我们去填充的。
那只伴随祖逖起舞的鸡呢?真的是只闻其声,未见其鸡呀!鸡鸣天白,正是男儿读书时。每一个站在雕塑前的人,都有自己的“鸡鸣”提醒时,直白地传达出“发愤”的精神。
祖逖的好友呢?史书《晋书》记载,祖逖有幼年同伴叫“刘琨”,二人相约鸡鸣练剑。我不知他们为何为友,除了性情相投,更有共同的理想连结着他们的关系。从来苦学者不孤,孔子曾说“德不孤,必有邻”,作为发愤的人,就像寒梅傲雪,雪花总相随落于梅枝,古人咏梅道“君复还山善不孤”。
其实,闻鸡起舞这个典故的蕴意远不止于此。据说,祖逖从小还是一个特别顽皮的淘气孩子,抓鱼捕鸟,遛园摘果,斗狗赶鸡,是人见人讨厌,狗见也要躲很远的人,可能应列入“纨绔子弟”一栏,这履历简直没法写。浑浑噩噩,从少年到青年之初,一事无成。只因见到涞水有名士家族子弟,读书习武成名,便在内心翻起波澜。这个变化是在他24岁时。如果论“大器晚成”,也应归于此中。而好友刘琨,据推测可能是河北无极人(一说是定州邢邑镇人),两地距离祖各庄(祖逖老家)在160—200公里。我们无法得知,他们是怎样联系上而成为好友,但知,四五年里,二人同床而卧,共被而眠。或许,刘琨是受到感召?或许是祖逖游历结交,情投意合?我觉得,志趣相投的人,无论远近,总会有时间相聚一起的,人以类聚嘛。
道理浅显但清晰,读书,任何时候都不晚,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只要读书,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人生的起跑线也不应该只划在某一个年龄段上。这让我想到自己的经历,21岁得遇恢复高考的机会,和几个素不相识的乡邻青年,一起走到公社的筛选考试考场,从此成为学友同窗,虽然只有短短三个月,却得一生缘分,那些高中同伴同学,大都没了印象,而几个邻乡的“同科”青年却成了日后时常谈起的对象。
无意攀比古人名流祖逖,而是于懵懂中找到一点简单的相似,让我更靠近祖逖精神。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皆不同,突然开悟,或遇到的机会不同,便有了故事,但选择改变,却是一条可行的路线。祖逖出身西晋范阳(今涞水)祖氏,世代为郡守等高官,属于世家大族子弟。可能是家族背景,加上推举,认为他有“济世之才”,与好友一同做了“司州主薄”(类于今天的基层公务员)。据说,这样的推举,“闻鸡起舞”的传闻起了很大作用,似乎有点像“举孝廉”的选优制度。
中华民族从来就不乏励志的典型,祖逖,不仅在河北当地,就是在全国,也是一个不倒的典型。据说,在河北的学校,几乎每一所,都有祖逖“闻鸡起舞”的雕塑,一个形象,胜过太多的励志说教,榜样就在这片土地上,这块土地多么幸运。据说,雕塑的创作,无一类同,可以说,游历河北,应该去看各种版本的“闻鸡起舞”。我查到了,涞水一中,是做了一面浮雕,画面更为丰富。一个题材,被世代画家描摹,可能“闻鸡起舞”是众多画家最为留意的题材。即使是现代大数据,都无法统计,沈周、齐白石、徐悲鸿、范曾……不仅喜欢这个励志题材,更是以此作为自己创作的精神力量。
盛夏,孩子们放假了,我在这尊雕塑前发现一群四五年级的孩子在拍照,在议论。走上前,我问,这是临摹?他们腼腆一笑,告诉我,老师布置写一篇自己的“闻鸡起舞”暑假作文。我说,我给你们一个提示——和一个远道而来的老者一起“闻鸡起舞”。他们七嘴八舌跟我讲祖逖的故事,竟然还有和祖逖同村(祖各庄)的一个孩子,他神采飞扬的,好像是家族的荣耀,未问是否祖姓,没有必要,他们来自涞水,享受着祖传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带着“闻鸡起舞”的发愤精神,他们的人生不会逊色,祖逖的灵魂会一直笑着……
据说,在涞水,因祖氏家族的人物,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表现,如祖逖、祖冲之、祖暅、祖约(祖逖之弟,东晋北伐名将)……人们创造了一个说法——“数典念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也生动形象,更是有着开枝散叶的恒久魅力。其实,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能找到文化的根基,也能感受到文化洇漶再生的支脉。
三
他是弄潮儿,不是为了游玩而驾舟长江;他是勇立潮头,不是做一个花架子,摆个留影的样子。几个随他北伐中原的军士,跟着这位将军,奋楫中流,他还不是一个中流砥柱,但足以伏波压浪。
想想他一个基层公务员,却凭着闻鸡起舞的剑术,力陈大志,得到晋元帝司马睿的获准,却晋元帝只给了他一点粮草,几个部属,这几个部属还是他深入民间招募而来。东晋末年,天下纷乱,司马睿无心挽救局势,这是象征性地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之职,也就是一个空架子,据说,千人军队,还是手持农具,简直就是农民起义一样的草莽之群。横渡长江,船至江心,祖逖难掩雄心壮志,于是举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作歌,或许就是一个铿锵的节奏,并无歌词,他向部属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可惜的是,渡江之后,他闻悉好友刘琨在幽州被害,司马睿忙于宫廷争斗,怒火攻心,不久病死在行军的路上……
既在行舟,就不可折返;既在行路,哪有半途而废。祖逖,没有一呼百应的军阵,没有点将台上挥剑的气势,没有出征前的歃血为盟,击鼓壮威的仪式,但他的这一击,却成为此后多少豪杰的爱国宣誓,收复国土,报效国家,这是中华民族一旦从军就坚守的信念。
如今,无法找到祖逖击楫的江心在何处,滔滔江水,沧桑时光,早就抹掉了痕迹,那所战舰也已成了沉舟,但击楫之声,却传响1700余年,成为中华民族最响亮的声音。“至今思‘祖逖’,‘还是’过江东”。李清照应该写下她的第二首“江东”绝句。
没有战鼓,击楫;没有军刀,以楫为刀。以舟为马,以楫为鞭,不畏强敌,哪管什么“以弱胜强”的战法揣摩,韬略权衡,一往而前的气魄,就是雄兵劲旅。
如今,中流击楫,已经渗透进了很多文化内涵,中流——存亡之间,亦波澜壮阔;北伐——一统中华,金瓯无缺;请缨——挺身担当,男儿气魄;一楫——大音铿锵,黄钟大吕失声……
一个历史人物,他把青春的音符写在凌晨鸡鸣一刻,把誓言壮语,刻在东逝的长江水上。他无意为历史留下什么,但却是留下了民族精神的巨力。
涞水留下的成语,在河北并不算多,我去过正定,那里盛产成语,据说,天下盛产成语最多的古城要属邯郸,我并不担心我的记忆力是否记得住,我喜欢实地读读那些成语,走进精致的中华文化的情境中。成语是文化瑰宝,是历史强音。翻阅一步《成语大词典》,不仅仅感觉其丰厚,能够踏着成语的足音,继续我们的人生脚步,才是成语给我们的历史意义。
祖逖的成语,是响在时空中的铿锵历史跫音,是起伏于波涛上的平仄。
祖逖永远都是走来的样子,从凌晨的混沌中走来,舞着利剑;从长江的浩瀚涌波中走来,举着舟楫。他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他身上背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用来创造人生奇迹的,一个是以楫击水而得的人生豪情。两个成语,完全可以写真他的全部人生,也给我们一个人生榜样的力量。
祖逖,在历史上,只留下两个音符——勤勉与豪迈。
韩愈说,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除了燕赵山水的缔造,我还觉得,“慷慨悲歌之士”并非完全是性格使然,还有人文之光的打磨和历练之功。不然,直言敢谏的唐代宰相魏征,视死如归的颜真卿等的出现,就难以一说定论了。起于燕赵之地,归于人文涵养。
退到“中流击楫”雕塑一侧,我选好角度,摄下一群涞水老年男女持剑曼舞的镜头。
或许,他们还有持楫划船的舞蹈。他们生活在涞水的历史文化里,演绎着涞水特有的人文剧目。这个想法并非妄想,节日里我们就看到了摇橹划旱船的节目,我不知是否是为了纪念祖逖。
为我的照片标注上主题词吧——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心中有一个想法,能把发生在燕赵之地的成语收集起来,做一个这样的专辑,那该多好!
2025年8月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