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人造太阳,造福人类(随笔)
8月9日下午,在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多功能厅,聆听了前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宣传部长、《中国核工业报》特约记者刘小革老师关于“人造太阳”的科普知识讲座。
刚立秋两天的蓉城,因一场应节气的及时雨,使得暑热稍减。前来听讲座的观众络绎不绝,包括市作协和金牛作协的作家、各行业从业者以及家长和学生近百人。因为是讲科普知识,又是周六,有不少小朋友在家长陪同下也来听讲,能这么热爱学习,很令人欣慰!尤其是坐在我右边那位小男生,大约是三四年级学生,个子不算高,但显得很独立很懂事。不知道有没有家长陪同?但是听讲是他一个人来到第一排仅剩的一个空位——我右边坐下。当刘老师开始讲,我在做笔记,他也开始做笔记,我停下时,右眼余光瞟到他在看我的笔记本,“小朋友,你想看什么?”我轻声问他。他说“我想看……”“哦,后面我没记,是拍的照片。”我回答他。他又问我:“可不可以给我看一下?”我说“可以。”然后马上把手机里拍的照片翻给他看。原来他是要看一个数字,看了以后马上在笔记本上记下,然后很礼貌地对我说“谢谢”,我用赞赏的眼光看着他并微笑着说“没关系!”从这个孩子听讲的认真看,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不错!也许他就是他们这一批孩子的典型代表之一,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一定会在国家、家庭、学校的关怀培育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未来可期啊!
刘老师既是核科技的宣传者,亦是作家,讲座也很文艺,开场就用诗意般的语言勾画了一个非常美的意境画面,巧妙引入主题。她多年前的一次航海旅行中,看海上日出,太阳的光芒落入海面,海天相接,大海似乎被太阳点燃并熊熊燃烧……而这个画面便在她大脑里幻化成“人造太阳”。
刘老师紧接着讲解了什么是人造太阳、为什么要造人造太阳、人造太阳的原理及功用、人造太阳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艰苦卓绝的奋斗……
人造太阳,即“可控核聚变装置”,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太阳运行规律,模拟其内部核聚变过程,利用可控核聚变装置将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用于发电,从而造福人类。从而激励人类对太阳能源的利用和宇宙恒星的探索。
目前,太阳能发电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已大规模推广太阳能灯、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发电等技术。我家楼顶就租给TCL公司安装了光伏发电,今年4月已正式投产发电并入国家电网了。它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的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技术,这种光伏技术只能是收集太阳投射到地球表面的少部分太阳光能,而其内部聚变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却无法控制和利用。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正是因为具有思想性和创造性,能够不断探索和创新。所以人类科学家会想办法仿造和模拟太阳的核聚变,且是让它成为“可控”。科学家们把这种可控的核聚变装置,叫做“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的原理实际上就是根据原子弹和氢弹爆炸产生巨大威力而设想的,这里刘老师穿插了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自那以后世界人民谈核色变,知道了原子弹的威力有多大。原子弹用在战争中那是毁灭性的伤害,假如换一种方式,利用核反应发电,那就是造福人类,目前世界上有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我国拥有19座核电站。不过现在运行的核电站,几乎是原子裂变原理,所以是“原子裂变核电站”。另外一种威力更加猛烈的核聚变反应,这是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制的,即人造太阳。
与原子弹不同,氢弹产生的是聚变反应。人造太阳正是基于氢弹的核聚变原理进行模拟研制。太阳就是一个内部不断运行的核聚变反应堆,人类要仿造太阳的功能,利用聚变反应所产生的更加巨大的能量服务于人类,所以叫“人造太阳”。跟裂变核电站相比,聚变核电站又更高一级了,无论是技术还是能量,都更高一筹。
为什么要研发核聚变电站?首先,人类的探索精神永无止境;其次,核聚变比裂变具有更多优势:能量巨大,是原子弹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燃料资源丰富,可以从海水中提取;运行安全,假如磁约束失效,核反应会自动停止,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是一种清洁能源,几乎不会产生放射性废料,不会伤害人类。我国为了探索新能源,从1955年开始一直在致力于人造太阳的研制工作。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何况是如此高端的科学技术!再加上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所限,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那时的国力不及,可以相见,当初的科学家们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心血?但是我们伟大的科学家们却一直没放弃,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再艰苦都咬牙坚持,周恩来总理在1956年把“受控核聚变”列入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江泽民总书记1991年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参观环流器一号装置并题词:“开发核聚变能源,造福子孙后代”。刘老师曾把江总书记到他们单位参观题词的事写成新闻通讯稿,并获得“好新闻奖”。刘老师说,他们单位最初是1965年选址建在乐山大渡河边的一座荒山上,从此,这里出现了一支不穿军装的部队,除了不穿军装,其它一切都按军队管理。为了实现第一代环流器装置,即环流器一号的目标,科学家们克服种种困难,发扬革命精神,没有公路,出行算是步行走羊肠小道,下雨天泥泞淹脚;没有水,就吃山上沙氹里的水,且还得节约用水;吃的就更不说了,刚经历了三年“粮食关”,所有物资都匮乏,吃菜要背着背篼到十多里以外去买,回去的时候要爬108级台阶的山路,吃饭自己生煤炉做。那时,一周只能吃到一顿米饭,一个月只有三两肉。为了让大家的伙食稍有改善,凡出差北京的同志,都要想方设法弄点肉、米、面、糖和奶粉回来。坐火车需要几天几夜,怕肉臭,就把肉挂在火车车厢外,又怕被人偷,或者掉,同志们往往不敢睡觉,都是轮换值守那来之不易的肉。
刘老师还讲到一个最感人的事迹,一位与钱学森同时回国的——被誉为“中国环流器之父”的科学家李正武先生,作为该单位的领导者和研究项目主持者,却跟其他科学家们一样,一切靠自力更生,既要忍受物质生活的匮乏,还要挺住腰板在艰苦的环境中攻关技术上的难题,完成研究项目。我们共和国的开拓者一辈才是真正的硬骨头,是国之栋梁,民族之脊啊!真想深鞠三躬向伟大的科学家致敬!
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现已研制出三代环流器,其中第三代已暂时关闭,正待升级为第四代。我们期待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造太阳会以崭新的状态诞生!
刘老师讲述得很激动也很生动,内容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的贡献也远超于此。科学家的职责就是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类在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宇宙生态的良性循环。不仅只是“环保”,还要能让宇宙万物和谐生存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链。所以为了能研制出更高端的“人造太阳”,对于科学家们还任重而道远。研制出了人造太阳——环流器四代,还有第五代、第六代……或者设置新的课题,向其它星球和未知领域继续研究探索,开发新能源。
刘老师的讲座,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听完刘老师精彩而有意义的讲座,深受感动,不禁要向伟大的科学家和所有科研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第一次听这样的科普讲座,心里很激动,也获益匪浅。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活动能多搞更好,相当于“爱国主义教育”,让小朋友们多听听,才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希望能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触动,从小埋下爱国和责任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