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风恋】人造太阳,造福人类(随笔)

编辑推荐 【风恋】人造太阳,造福人类(随笔)


作者:碧潭飘雪 进士,613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发表时间:2025-08-12 22:51:23
摘要:听刘小革老师讲“人造太阳”有感。

8月9日下午,在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多功能厅,聆听了前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宣传部长、《中国核工业报》特约记者刘小革老师关于“人造太阳”的科普知识讲座。
   初秋的下午,蓉城暑热稍减,前来听讲座的观众络绎不绝,包括市作协和金牛作协的作家、各行业从业者以及家长和学生近百人。因为是讲科普知识,又是周六,有不少小朋友在家长陪同下也来听讲,能这么热爱学习,很令人欣慰!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可期啊!
   刘老师既是核科技的宣传者,亦是作家,讲座也很文艺,开场就用文学语言勾画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巧妙引入主题。她多年前的一次航海旅行中,看海上日出,太阳的光芒落入海面,海天相接,大海似乎被太阳点燃并熊熊燃烧……而这个画面便在她大脑里幻化成“人造太阳”。
   刘老师紧接着讲解了什么是人造太阳、为什么要造人造太阳、人造太阳的原理及功用、人造太阳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艰苦卓绝的奋斗……
   人造太阳,即\'可控核聚变装置\',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太阳运行规律,模拟其内部核聚变过程,利用可控核聚变装置将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用于发电,从而造福人类。从而激励人类对太阳能源的利用和宇宙恒星的探索。
   目前,太阳能发电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已大规模推广太阳能灯、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发电等技术。我家楼顶就租给TCL公司安装了光伏发电,今年4月已正式投产发电并入国家电网了。它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的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技术,这种光伏技术只能是收集太阳投射到地球表面的少部分太阳光能,而其内部聚变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却无法控制和利用。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正是因为具有思想性和创造性,能够不断探索和创新。所以人类会想办法仿造和模拟太阳的核聚变,且是让它“可控”。科学家们把这种可控的核聚变装置,叫做“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的原理就是根据原子弹和氢弹爆炸产生巨大威力而设想的,这里刘老师穿插了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自那以后世界人民谈核色变,知道了原子弹的威力有多大。原子弹用在战争中那是毁灭性的伤害,假如换一种方式,利用核反应发电,那就是造福人类,目前世界上有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我国拥有19座核电站。不过现在运行的核电站,几乎是原子裂变原理,所以是“原子裂变核电站”。另外一种威力更加猛烈的核聚变反应,这是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制的,即人造太阳。
   与原子弹不同,氢弹产生的是聚变反应。人造太阳正是基于氢弹的核聚变原理进行模拟研制。太阳就是一个内部不断运行的核聚变反应堆,人类要仿造太阳的功能,利用聚变反应所产生的更加巨大的能量服务于人类,所以叫“人造太阳”。跟裂变核电站相比,聚变核电站又更高一级了,无论是技术还是能量,都更高一筹。
   为什么要研发核聚变电站?首先,人类的探索精神永无止境;其次,核聚变比裂变具有更多优势:能量巨大,是原子弹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燃料资源丰富,可以从海水中提取;运行安全,假如磁约束失效,核反应会自动停止,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是一种清洁能源,几乎不会产生放射性废料,不会伤害人类。我国为了探索新能源,从1955年开始一直在致力于人造太阳的研制工作。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何况是如此高端的科学技术!再加上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所限,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那时的国力不及,可以相见,当初的科学家们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心血?但是我们伟大的科学家们却一直没放弃,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再艰苦都咬牙坚持,周恩来总理在1956年把“受控核聚变”列入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江泽民总书记1991年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参观环流器一号装置并题词:“开发核聚变能源,造福子孙后代”。刘老师说,他们单位最初建在乐山大渡河边的一座荒山上,一切靠自力更生,生活相当艰苦!既要忍受物质生活的匮乏,还要挺住腰板攻关技术上的难题。我们共和国的开拓者一辈才是真正的硬骨头,是国之栋,民族之脊啊!
   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现已研制出三代环流器,其中第三代已暂时关闭,正在升级为第四代。我们期待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造太阳会以崭新的状态诞生!
   刘老师讲述的内容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的贡献也远超于此。科学家的职责就是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类在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宇宙生态的良性循环。不仅只是“环保”,还要能让宇宙万物和谐生存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链。所以为了能研制出更高端的“人造太阳”,还任重而道远。即便是研制出了人造太阳——环流器四代,那又会转移新的课题,向其它星球,或者未知领域继续研究探索,开发新能源。
   听完刘老师的讲座深受感动,不禁要向伟大的科学家和所有科研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第一次听这样的科普讲座,心里很激动,也很受益。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活动能多搞更好,相当于“爱国主义教育”,让小朋友们多听听,才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希望能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触动,从小埋下爱国和责任的种子。
  

共 20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8月9日,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内,一场关于“人造太阳”的科普讲座点燃了听众的热情。前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宣传部长刘小革以生动的语言,将深奥的核聚变原理娓娓道来。从海上日出的诗意联想,到氢弹与太阳能量的科学关联;从老一辈科学家荒山攻坚的艰辛,到我国环流器技术的迭代突破,讲座既展现了人类探索新能源的壮阔历程,也传递了科研工作者矢志报国的赤子之心。现场近百名听众中,不乏稚嫩的面孔——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或许正孕育着未来照亮世界的“人造太阳”。本文作者以真挚笔触记录这场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盛宴,更呼吁此类科普活动多多开展,让爱国与创新的种子深植童心。这篇随笔语言平实,情感真挚,既普及了科学知识,又传递了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是一篇兼具知识性与思想性的佳作。好文章,感激赐稿,推荐阅读共赏!【编辑:乡村幽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乡村幽兰        2025-08-12 22:52:06
  好文章,感激赐稿,推荐阅读共赏!顺祝社长夏安文祺!
乡村幽兰
2 楼        文友:乡村幽兰        2025-08-12 22:52:39
  这篇随笔以作者聆听“人造太阳”科普讲座的经历为主线,既介绍了科学知识,又融入了人文思考,使原本深奥的核聚变技术变得生动可感。文章结构清晰,从讲座现场的氛围切入,再到“人造太阳”的原理、意义及发展历程,最后落脚于科学精神的传承,层层递进,逻辑顺畅。
乡村幽兰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