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总会赶上一场雨(散文)

精品 【东篱】总会赶上一场雨(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939.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5发表时间:2025-08-14 06:10:44
摘要:庄稼在等待一场雨的到来,它从不询问天气预报,而是是在干旱的煎熬中坚持……

有两句话说在前面。老家人说,老天爷不能饿死瞎眼的家雀,太阳不能晒死壮连杆子。“壮连杆子”是老家称向日葵的说法。二者,都带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死亡的边缘,还是有机会活下来。家雀和向日葵,都心存执念,在等待闻一粒米的香,等候一场天晴雨。
  
   一
   离开庄稼地,已经大半辈子了。却每见田园田野,我还是当作最美的风景,关注着庄稼的长势,想着“风调雨顺”这个农业吉祥语。
   去年,从内蒙古赤峰出发奔翁牛特旗,一路逢雨。那是秋末的日子,走这条路,我是想看看声势不凡的油葵田。妻子说,好收成了,来这么一场雨……言外之意,这雨下得很不应时。我说你不要担心这个,我做了功课,油葵在收割前一定要来一场雨。因为油葵成熟时是“低着头与土地相依”,下雨,洗刷尘垢,也是借雨抒情,要完成它最后的生命进行曲。
   此时的油葵,也可以说,雨是多余的,每一株,都是一顶小小的雨伞,雨滴淋不湿葵籽,葵籽在伞下,尽情地抒情。我停车田边,从车窗看雨,看油葵,我们好像都在雨的意境里。油葵低着头,躲在伞下,朦胧着葵籽的眼。任何一场雨,都不是多余的,也为我制造了雨中草原的风景。
   我也知道,我是把偶然的一场雨,当作了规律。
   今年的夏,从麦收结束到七月底,胶东半岛的雨贵似油,老天就是坚持着,好像在“烤验”庄稼。土地,好像闪着日光的大瓦片,哪敢伸手去掬一把土。熏风好像也怕热,躲着庄稼地,庄稼好像在静静地等待一场雨,每一株都是祈祷的样子,那么虔诚,那么悲伤。它们不敢支棱棱地看蓝天,一律垂着头。有数得清的云朵来问候,但那朵云不是带雨的云。孟庭苇的歌《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完全是一种虚无的想象,但我喜欢这首歌胜过喜欢每天的天气预报。有抖音在嘲弄“天气预报”,是说谎大王。我缀了一句点评——但愿天天雨。预报的人也在天天盼雨,心情比庄稼地还煎熬。路边的几个水塘,差不多见底了,浮萍也懒洋洋地覆盖着裂了口子的塘底,好像找到了暂时的归宿。我突然不适应这些了。
  
   二
   这个季节,田里多是玉米,春玉米,半夏玉米,正是赛着比葱绿的时候,它们好像把绿意藏起来了,叶子卷曲成小号管,我总觉得这是它们在自救,干旱之下,不敢打开。有的成老秋玉米成熟的样子,下部的叶子枯死了,几绺褐黄贴在秆茎上。一个干旱的节气,就是它们的命运啊!
   我明白,如果玉米是人,人是要抗议的,但抗议可能会无端消耗体能和水分。那天和老农聊,话题就是玉米。他说,再旱半个月,也不必太担心,玉米不会颗粒无收。为什么?夏晨的露,会将叶子正面的水珠,传导至背面不光滑的叶面,贮存起来,一旦太阳强烈,晨露耗尽,就打卷。还有一些露水,顺着秆茎流到根部,给整株加水,以抵抗日晒蒸发。哦,这应该是玉米植株积蓄能量的过程,简单地说,任何植物,包括庄稼,都有自己的自救方式。这让我想起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份,我母亲说,一瓢玉米面可以吃上一个月。原来每顿都是在一点玉米面里掺加更多的杂草面,只要吃出个粮食味儿,撑着肚皮,就可以挺过去。滴水之用,粒粮之济,在困难的日子里,是多么重要!我种过几年地,还真不懂得“庄稼学”……
   真想把杜甫“露从今夜白”的句子改成“露从今夜浓”;把白居易的“露似珍珠”送给那些挣扎的玉米株,增添它活下去的精神力量。
   胶东半岛,盛产大花生,尤其是我所在的荣成,是大花生地理品牌基地,今年的花生,不堪入目。一般花生的叶片在夜晚就阖闭,白昼就打开,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可今年盛夏的叶子就昼夜紧闭。原来,花生这种作物,生来就有着抗旱的功能,叶子闭合就是为了减少水分流逝,维持水分的相对平衡。而且,叶子包裹着一朵朵小黄花,还在艰难地孕育着果实。
   无论怎样,都要结一个果。这是花生的本能,更是精神。作为人,有时候没有在事业学业结果,会拿“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来安慰甚至调侃,而过程的价值,往往反映在结果上,不然怎样表达努力的价值呢。
   说起花生,老农更是一个劲地夸。每墩花生,要在地里扎150根左右的须子,吸收地下水,更为了挂果。最终大约30%的须子挂果成熟。并不是每一根须都要挂果,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有结果。这是多么浅显而又深刻的哲理!我总觉得,我们人类的哲学理学,其来源就是自然界。
   我还有一个感觉,各种庄稼,生在胶东这块土地上,渐渐地就养成了抗旱性。环境造就了庄稼的特性,环境也影响着这里的人们。庄稼和人,好像都有一种韧性,更有顽强生存,期待改变的信念。
   不过,几次路过那片土地,眼光总是不忍看。最近读了一个叫“燕山墨客”的诗歌,他吟道,青纱帐里,有多少窃窃私语的爱情故事,夏虫在夜间大流量地播放金曲。我觉得燕山一带的雨水那么充沛,青春的爱情,夜晚的金曲,都跑到了他的土地。不过,我心中还是有一个执念——总会赶上一场雨。
  
   三
   终于来了。山东半岛也遇到了台风“竹节草”,处于黄渤海交界,“竹节草”摆了一个尾巴,来了一场雨,一场久旱逢甘霖。我知道,这场台风雨,对于有的地方是灾难。我只能希望遇雨的河道通畅,千里直入海,水绕山转成山水一幅画。
   朋友是农民,雨过之后,提着铁锨,到地里深挖一锨,都是雨浸润的厚土。他发微信说30毫米的雨。30,连续在微信里打出,重复再重复。他说省了多少柴油,降低了耕作成本。
   我问他,村里那个“能掐会算”的仙,没有算到这场雨吧?他笑着说,昨天还戏弄她,什么叫“竹节草”,他说,就是折断一根竹子……有谁还相信一个大字不识的人会懂得今天的雨情……
   一场雨,总是会来的!这是信念。朋友说,相信仙的话,还不如相信门边放着的那把雨伞。我被他的赏雨感情感动了,就像下雨时我从窗口伸出的一只手,湿漉漉的。一场雨,作物如何,已经不是我躲进城里的人应该关心的,但那份从小种下的农事情结,一直让我和土地有着互动。
   中国古老的哲学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同样也适用于这些作物,一定会“旱极必雨”。就像我经过的那段历史,1964年的“四清运动”,1966年的“文革”,一连十年的动乱,也不亚于今年的旱情。但终于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1978年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那些身处干旱的人而言,就是一场雨,一次盛大的甘霖。
   夏时令,是庄稼的青春期,我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应该疯长,不负一年的收成。人的青春期,和庄稼的何其相似,谁不希望青春时光,风调雨顺,丽日晴天。下一场雨,也是来浇灌青春的。诗人说,青春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方,一定转动着七彩年华。我想,这个魔方在转动时,也有不怎么和谐的旋律,多少青春遇到的干旱荒芜,一点也不亚于庄稼。有的庄稼长在山地,贫瘠而浅薄,青春无根,也要扎下根。没有一场雨的时候,要靠汗水去浇灌,哪怕汗水只是杯水车薪,也要给青春以呵护,任其干涸,任其枯杆,即使来一场雨,也难以救活,即使救活了,成色也不足。但我们就是不肯放弃,曾经多少人都不是挥洒青春,而是拯救。
   无论怎么干旱,农人还是在等一场雨。这不是靠天吃饭可以解释的道理。一个等一场雨的信念,要比当下的旱情更重要。当扬花时节,风不和,雨不滴;当抽穗的时候,粉无色,秆不壮。要相信,总有一场雨会来,因为努力着,总会得到呼应。名言说,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我觉得,机会一定是给坚持的人准备的。在干旱的日子里,玉米花生,都在挣扎,是生命的力量不甘沉沦,不甘枯萎。
  
   四
   一场雨过去了,如果我们的梦想种子还装在衣兜里,就错过了落地生芽的机遇。在困难的时候,还勇敢地播下自己理想的种子,一场雨不会迟滞种子逢雨生芽的机会的,是早晚的事。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真没那么容易。但一场雨之后,我沿着阡陌山路旅行,成了习惯。庄稼恢复了生机,绿得放肆张扬,一改萎靡,而好像从未受过磨难。好像秆茎叶子积攒的绿,一下子都泼出来,真有一发不收的气势。蓝天、白云,微风,浓绿,似乎在组成一曲旋律,我给起个名字叫“绿之吟”。乐观的人,并无奢望——给点阳光就灿烂。经历过干旱的庄稼——给点雨水就蓬勃了绿。人们形容翠绿,喜欢“如洗”的描述,庄稼的绿,是从骨子里里透出的,“如洗”的描述并不确切。醒来,可能是最合适的词,庄稼在自己的噩梦里,还是要醒来。高温和干旱,怎么能扼杀。庄稼从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绿,于是在一场雨中复活。人呢?一场雨,一次机会,可能还是救不活他的世界。因为,他可能离开了那片干涸的土地……
   我突然想到,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文字世界,执笔写作,纸页,报刊,网络,手机……一开始都不是沃土,是一片瘠薄,是干涸得裂着口子的塘底,只有自己用情感的水,去不断浇灌,就有可能成为沃土,成为芳草地。文字和庄稼,只要还活着,总会赶上一场雨。我们的地里,如果连一棵恹恹欲睡濒临死亡的苗都不见,一场雨来了又有什么用处!
   这场雨,不是天气预报能预言的,而是坚持、努力甚至是挣扎而获得的必然赠与。挣扎,其结局不一定就是死亡。
   更多的“考验”相比于庄稼面临的“烤验”更严峻。有时候,一场雨就可以缓解,但这场雨不一定会及时。经常听人说,那滴雨就没有滴在自己的眼里,就越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去。我觉得,抱怨之后,还是应该做好迎接下一场雨的准备,不能一失再失……
  
   2025年8月1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7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田园田野,是最美的风景。风调雨顺,是最美的农业吉祥语。去年,作者从内蒙古赤峰出发奔翁牛特旗,一路逢雨。看着漫野油葵,尽显抒情之态,作者感慨,任何一场雨,都不是多余的,也为自己制造了雨中草原的风景。而今年之夏,胶东半岛的雨贵似油,老天在“烤验”庄稼。“天气预报”,被吐槽为说谎大王。这个季节,田里多是玉米,干旱之下,有的叶子已经枯死。跟老农聊天得知,玉米叶子打卷藏起晨露,是玉米在自救,如果能把白居易的“露似珍珠”送给那些挣扎的玉米株,就会增添它活下去的精神力量。作者所在的荣成,盛产大花生。花生生来就有着抗旱的功能,叶子夜晚闭合就是为了减少水分流失。每墩花生,要在地里扎150根左右的须子,吸收地下水,更为了挂果。几次路过那片花生地,眼光总是不忍看。心中始终怀有一个执念——总会赶上一场雨。终于,台风“竹节草”摆了一个尾巴,带来一场及时雨。一场雨,总是会来的!由此及彼,想起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那些身处“干旱”的人而言,就是一场盛大的甘霖。无论怎么干旱,农人还是在等一场雨。干旱的日子,玉米花生,都在挣扎,是生命的力量令其不甘沉沦,不甘枯萎。一场雨之后,作者沿着阡陌山路旅行,成了习惯。庄稼恢复了生机,给点雨水就蓬勃了绿。庄稼从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绿,于是在一场雨中复活。而人,一场雨,一次机会,可能还是救不活他的世界。因为,他可能离开了那片干涸的土地。作者因此想到写作,文字和庄稼,只要还活着,总会赶上一场雨。即使有过抱怨,还是应该做好迎接下一场雨的准备。今年胶东大旱,作者从农人和文学的角度,写下了面对干旱的态度。一场雨,给乡亲们带来丰收的希望,给作者带来人生的思考。深度温度兼具的佳作,力荐赏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14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8-14 06:11:26
  这篇文章不好写,弄不好容易被理解为靠天吃饭的消极人生观的回潮。但在老师的叙述中,看到的是积极和奋发的生命姿态。总会赶上一场雨,这句话富含哲学意味。坚持就有希望,庄稼不放弃土地,就会迎来一场甘霖。老师写的是农事,其实写的是人生,文中关于干旱和雨之关系的感悟给人启迪和警醒。感谢老师赐稿东篱,顺祝身体健康,写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4 07:39:18
  胶东这个地方,总体看是风调雨顺的,颗粒无收的年份几乎没有。曾经的自然灾害,更多的是人文所致。今年的旱情特别厉害,当然农人还是在田里浇水自救,毕竟力量是有限的。大部分地块是没有水源接济的。我常常想,可能庄稼生在胶东这个地方,抗旱性就必须增强,一般的旱情奈何不了。不过,从庄稼跟旱情相处的关系看,我觉得和人生有着很多的相似,一般地说,总有一场雨会救活庄稼。人也必须为了救活自己而不能失却信心。肤浅小文,韩老师费心了,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编辑,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8-14 08:00:38
  “雨露滋润禾苗莊”,若久旱不雨,土地像闪着日光的大瓦片,禾苗叶子卷成喇叭筒,绿意全失,庄稼地里一片哀嚎。禾苗垂着头,祈求老天下雨。老百姓也在等待一场雨,禾苗挣扎着,不肯放弃,终究迎来一场雨,庄稼恢复了生机。作者由此想到人生,想到写作。只要坚持,总会遇到一场雨,文字若庄稼,总会迎来丰收的希望。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深度好文,拜读学习,问好社长,祝夏祺!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4 08:21:47
  谢谢吴老师的精彩留墨。老百姓等一场雨,盼一个好收成,庄稼坚挺着,等一场雨复苏,抗旱救苗,力量甚微,而且池塘水库也面临着补水,只能等一场雨了。人生也如此,有的可能一辈子只是下了一场微雨,但赶上好的时代,机遇就多,只要心中存绿色,就有希望葱绿。只要有理想,那场雨,就不会老是缺席。一点粗浅的人生感悟吧,吴老师谬赞了。期待吴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枫桦        2025-08-14 08:04:21
  以一场好雨为题,发挥想象,开动机器,真的有别开生面的感觉。那场雨是埋伏,而且是意料之中的埋伏,便让人觉得那雨一定会恰到好处到来。文章结尾真的给人淋漓尽致的感觉,感受到了这场雨的豪爽。拜读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4 08:16:13
  谢谢枫桦老师的精彩留墨。喜欢你在点评里的那个字眼——埋伏。是的,雨是埋伏在庄稼生长的过程中的,只要还有一点绿,庄稼得雨就复活。人生,只要埋伏着理想,潜藏着希望,也总是会遇到一场雨的。或者说一场雨等着一个人,一片庄稼。有些人的人生,是可以用“挣扎”来形容的,但赶上一场雨,确切地说,时代释放了机遇,就抓住了。生活也本来是如此吧。遥握,问候秋安,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郑德友        2025-08-14 11:07:31
  每从老师的文章里,总会汲取一份力量,这都源于老师自身所蕴藏的积极能量——是可以传导的。本文借助自然界植物对于雨水的企盼,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意旨:只要有了信念,生命不会枯萎,生命的力量不会沉沦。表达深邃,寓意辽远。拜读学习佳作,问候老师,谨祝快乐、安康。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4 11:19:04
  坚持住,那场雨,一定会下来。没有一年不下雨的地方,就是包括我走过的甘肃兰州所见,那里的气候干旱,但也下雨。没有人一辈子一次机会也没有赶上。时来运转,就是这个意思。其中也存在着逻辑,并非玄学妄语。谢谢郑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8-14 11:25:52
  由于天热、眼睛的原因,好多日没阅老师的文章了。今日,阅读老师的美文如久旱逢甘霖。孩儿离不开父母,庄稼离不开雨水。在久旱下,一场雨是庄稼的渴望吧,更是庄稼人的祈盼!祝老师生活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4 11:31:16
  真不知森林老师眼疾,注意养护,最好找一抹清凉的秋风去疗愈。我了得绿色胜过一切,走出去,我们对绿就发生了感情。眼睛也舒适起来,心情也被洗却。最好也等一场雨,所有的东西又活了。谢谢森林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眼疾好了投稿。谨祝安康!
6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8-14 12:40:12
  老师的眼眸总是汇聚在高台之上,寻着目光而过的并非寻常。从昨天我就在写一篇见证一场雷雨落地,直到今天还是一个雏形,总感觉欠缺点什么。读了老师的文章,才明白是缺乏生命力。点赞学习,学习等待一场雨的到来。问候老师开心,祝秋祺笔丰!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4 12:59:19
  金刚狼老师谦虚了,每个人对风景的理解都是独特的,我总觉得,庄稼无言,却在等待一场雨的机遇,看似无奈,却在庄稼的内部一定有一种期待的机制。几个老师老师的散文,意蕴深刻,每读受益匪浅。谢谢金刚狼老师的精彩留墨,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8-14 19:40:22
  总会赶上一场雨,庄稼渴望甘霖的滋润,草木需要雨水的洗礼。作者深觉胶东的植物具有抗旱性,胶东的人不也如此么?如怀才老师碰到阻力时遇魔杀魔遇怪降怪,直达梦想的彼岸。此文给了读者深刻的启示,如若一切顺遂,乃上苍青睐;如若遭遇挫折坎坷,当披荆斩棘,迎难而上,自会雨过天晴,迎来曙光。一场及时雨,给庄稼给乡亲带来满满的希望。文字亦如庄稼,只要付之不懈努力,定会硕果累累,这努力的汗水亦如雨水,浇灌着文字的小苗,直至枝繁叶茂。好文,语言质朴动人,富有哲示和寓意,启人深省。感佩才思,问候怀才老师晚上好,谨祝创作快乐!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4 19:54:56
  如若一切顺遂,乃上苍青睐;如若遭遇挫折坎坷,当披荆斩棘,迎难而上,自会雨过天晴,迎来曙光。罗老师说得太精辟了!的确,庄稼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世人多少可以一帆风顺的,有多少可以不遇事的,几乎没有。但需要坚强地活着,否则只能默默地等死。任如庄稼,人如一根草,只要抱有等一场雨的想法,就要活下去,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法则,但在生命面前,我们必须坚持信念。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留墨。给我很多的启发和坚定。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8-14 21:49:59
  这里的雨是积极的,上进的,每一滴都有着它的使命,不会浪费。油葵、玉米,花生等,都会等一场属于自己的雨。老师的文充满哲理,有深度油广度。学习点赞,问候老师,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5 07:34:28
  也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场雨,耐心期待,雨滴落下,需要天气助力。机遇,就像天气,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只能做好准备,保持信念,等待……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彩留墨。特别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丰!
9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8-15 06:27:41
  今年胶东半岛的雨水贵如油,内蒙古高原却是雨水充沛,同在兰天下,雨却顾东不顾西。老师的文章总是在以物拟人,处处透着人生哲理,经历也是宝贵的财富,令我敬佩。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5 07:36:43
  内蒙古是一个好地方,我特别喜欢那种旷野无边的感觉,即使只有绿草,只有几株树木,但就像突然给人一个希望一样,保持着魅力。总体说来,胶东半岛还是雨水充沛的,也有几个年头特别干旱,邀请寻梅老师退休以后来胶东半岛旅游!谢谢老师的精彩留墨。
10 楼        文友:鲁紫苏        2025-08-15 11:09:19
  老师真是一个善于学习总结的人,为了看一场油葵田,之前还预习了相关功课,这种作物株株各自备伞,雨季来临也不怕,就像雨巷里款款走来一群打伞散步的油葵姑娘。原来玉米花生的卷叶子是为了锁住水分的自救啊,才明白植物本具坚强的基因,只是沉默不说罢了。这样说来,人也应该向这些庄稼学习,学习它的蓄势待发,学习它懂自救求生的科学。拜读老师这篇饶有趣味的美文,问好老师,祝您快乐。
……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5 11:50:25
  我觉得,庄稼的基因之所以可以几千年上万年往下传承,一定有着适应力,只是我们不去关注。那次在内蒙古雨中行车,从赤峰跑到了野外,那么多的油葵,我发现静穆在雨中,很美的样子,成熟了,爱在等一场雨,这场雨就是为了洗刷尘垢。自然界和人类,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我只是皆这篇小文,去想人生的机会吧。或许有道理,或许一点牵强。谢谢紫苏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佳作,谨祝创丰!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