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赶集(散文)

编辑推荐 【金文】赶集(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418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9发表时间:2025-08-18 19:32:19

赶集,其实就是老百姓约定俗成到某一个地方去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易,按书上的解释,就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在约定的时间里民间自发进行一种贸易活动。在北方叫做赶集,在南方叫做赶场、赶山、赶墟。在我们老家豫东平原,比较小的集市叫做逢集,比较大的集市叫做逢会。逢集或者逢会都有固定的日期,有的是三六九,有的是二五八,还有的是一四七,还有的地方逢双日就是集。赶集,让百姓之间增加了交流,有的是想把东西卖掉换点钱,有的是去买些生活必需品,花点钱。赶集或者赶会,让更多的人有了生活的乐趣,增加了人间的烟火气。
   蓦然回首,很多赶集的回忆就像曾经在老屋里住过的燕子,飞出去很久又飞回来了,往事历历在目,至今依然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小时候在老家,我曾经跟着姥姥去赶集。距离我们那个村庄最近的一个集是陈店集。大清早,我满怀着憧憬,早早起床后等着姥姥收拾好,我就在姥姥的牵引下,从我们村子西头的一条乡村土路向陈店集走去。陈店集在我们村子的西北方向,距离我村也就是3里路的样子。从我村西头的那条路斜插过去,路上要经过李花园村的村后、李楼村的一个庙刚子(曾经是李楼村的庙宇,文革期间被毁为废墟,成了一片高岗,时间长了被人种成了土地),路上两边都是庄稼。我有时候会挣脱姥姥拉我的手,跑到前边去等姥姥,有时候也会在路边采一朵野花,甚至摘下一片就像莲叶一样大小的梧桐树叶顶在头上遮阳,路两边的庄稼无论是麦子还是玉米或者红薯在农村早已经司空见惯,农村人根本不会把这些当作风景,我在姥姥一边叮咛一边呵护中,不多大会儿我们就一起来到了陈店集。陈店集本是一个较大的村子,村子里住着几百户人家。中间一条十字街,十字街的中心就是逢集的地方。走进集市,一街两巷到处都是卖东西的,那时候农村人缺吃少穿,映入我眼帘的大都是好吃的,比如小笼包子、水煎包,油条麻花大白馍,卖烧饼夹肉的,卖胡辣汤的,也不知道那时候的味觉和鼻子怎么那么长,总感觉距离好远就能闻见那些香味。特别是那些烧饼夹肉水煎包和胡辣汤,听得见人家把油倒进热锅的“呲啦”声,看得见人家吃包子咬一口的烫嘴的形象,闻得见肉馅或者白馍的香味,特别是水煎包和胡辣汤上面的热气腾腾,让人直流口水。在赶集之前,姥姥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不管是走亲戚还是赶集碰见了亲人要尊称叫人家一声,问个好,不要人家一说给买啥吃的就要,更不能当着亲戚的面缠着要这要那。我当时全部点头答应,但是一到集上,仍然喉咙里恨不得伸出两只手,啥都想要,啥都想吃。姥姥总是先给我买一毛钱(那时候一毛钱可以买到三个)的水煎包,让我拿着慢慢地吃。我拿在手里,馋到心头,却首先要让姥姥先咬上一口,姥姥总是说:“我年纪大了,啥都吃过。我不爱吃,你吃吧!”我仍然要让姥姥先吃一口,姥姥又会说“小孩吃了长个子,老人吃了长枯处(我们老家方言,皱纹的意思)”。姥姥最终总是不舍得尝上一口,几个包子全都被我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一般,三下五除二就进了我的肚里。我眼睛还是盯着这里或者那里好吃的看,但是我也懂得姥姥的艰辛,就不再开口要什么,跟着姥姥在集市上走着。那时候陈店集集市不大,在我眼里却是一个非常大非常大的热闹地方。集市上不仅有各种农具,包括铁锨、铲子、叉子、耙子等等,还有各种家庭生活用具比如风箱、铁锅、勺子、锅铲、水瓢等等,还有各种乡下瓜果,比如西瓜、桃子、梨、大枣、面瓜、甜瓜等等,还有很多农民种的蔬菜,比如辣子茄子丝瓜冬瓜芹菜西红柿等等,还有修锁配钥匙的还有理发的甚至有时候还有打把势卖艺的说书的,反正在我的眼里是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记得陈店集有一个很大的供销社,我觉得那里上面都有,但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有一个柜台专门卖散装酒,有些喜欢喝酒的人来到这里,只需要说出要几两酒,那卖酒的人就会用一个提子(一头是一个像水杯一样的平头广口瓶,直径六七厘米,高度七八厘米,一头是一根棍,需要打酒的时候,把提子的水杯放进酒坛里,提出来,就把酒打出来了)盛出酒来,倒进一个小黑碗里。那时候的农民根本没有下酒菜,酒站在柜台边,喝上几口,显得很解乏很舒畅的样子。我为什么对这里特别留心,是因为我和姥姥赶集的时候,经常会碰见我的五舅在这里喝酒。五舅那时候只有四十多岁,非常讲究,十里八村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请五舅去给做菜,五舅经常陪着客人在一起喝酒。逢集的时候,五舅也会经常从他村里来赶集。赶集的时候,就会喝点酒。五舅一般会从口袋里掏出一盒金丝猴香烟,给柜台里的人一支,给旁边喝酒的人一支,自己抽一支,说:“这烟可不是咱们河南一般的烟,这是陕西的好烟!”人家就会惊奇而且羡慕地问:“哥,你咋有陕西的烟?”五舅就会自豪地说:“这是小启(我的小名)他爸爸在陕西工作,专门从陕西带回来的。”旁边的人听了,手里拿着的烟就好像变得很沉重了,他们本来对五舅就特别尊敬,看到五舅抽着这烟,喝着酒,就对五舅更加敬重了。五舅对姥姥特别谢顺,那时候隔三岔五,总会和四舅一起到我家来带着很多好吃的礼物看望姥姥。每次赶集的时候,遇见我们,舅舅也都是对姥姥嘘寒问暖,对我也是疼爱有加,总要给我买点好吃的才安心。在陈店集,我们有时候还会遇见其他亲戚和表哥,拾根表哥和东岭表哥对我最好。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很听话的,只有一次赶集的时候,遇见了拾根表哥,我非要缠着他给我买一本《红雨》的画书,其实那时候四毛钱的画书很少,大部分都是几分钱或者一毛多钱,只有这本画书特别贵,我那时候刚刚看过电影,对电影里的人物充满了崇拜。姥姥训斥着我不听话,拾根表哥其实非常疼我,但那个年代,主要是没有钱,因此也不想买,他劝我以后再买,但我从小被娇惯地特别人性,就坚决拉着拾根表哥的胳膊,还抱着拾根表哥的腿不让走,拾根表哥没办法,最后还是咬着牙给我买了。我高兴地拿着画书蹦跳着一溜烟跑了,姥姥在后边追着骂我我也一句话都没有听见。现在回忆起来,真的愧意很多。更多的时候,赶集遇见了亲人,我一般也不会叫人家什么,也不会要什么,很听姥姥的话,我站在姥姥旁边,听他们一起说些真心互相关爱的话语,感觉十分亲切而温馨。如今一晃过去了几十年,偶然想起那时候赶集的情景,彷佛我还没有长大,姥姥依然健康,还拉着我的手,领着我去赶集。
   在我们村,经常去赶集的地方,除了陈店集是三天一逢集之外,还有两个地方我们也经常去赶集,一个是当时我们的公社所在地稍岗村,一个是郑集。这三个集最大的集市就是稍岗,我们经常把到稍岗赶集叫做去赶会。在稍岗逢会的日子,那真是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到这里来,从东西街到南北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除了陈店集那里所有的东西之外,这里不仅有更大的供销社,还有卖猪马牛羊的地方,还有卖鸡鸭小狗和兔子的,还有卖牛羊肉和马肉驴肉的,想起来那时候物质匮乏,经济落后,百姓手里没有钱,大家都是买点农具和急需的东西,很少有人像模像样在赶集的时候吃顿饭。在稍岗逢会的日子,这里不仅有卖蒸馍的卖包子的卖烧饼夹肉的,还有菜盒子、菜角子、鱼汤、凉粉凉皮,不管的油炸的还是水煮的,都是那么香味扑鼻,非常诱人。有一次,我和几个二年级的同学一起放学后到稍岗集去买画书,碰见一个说书的人在那里说书,书名已经忘记,只听他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再将黄天霸的侠义故事,一群人围在那里伸长脖子听得津津有味,我们几个孩子挤进人群,听那说书人正说到热闹之处,我们恨不得几分钟就把黄天霸的故事都装进肚里,可惜我们不敢耽误,只听了一会就必须去买了书赶回家去。不知道那一天咋回事,新华书店那天没有开门,但我盼望买那本《碧海情天》就像是我的魂一样,我们几个轮番推门叫门,在我三番五次的呼叫种,终于喊来了新华书店的人。他们打开门,让我进去看,却没有那本《碧海情天》,我急得都快哭了,又不想买其他的书,最后挑来选去,买了一本《草原上的鹰》。几十年过去了,到现在我依然能够回忆起当时的点点滴滴,依然记得那位新华书店的阿姨那慈祥的模样。那一天在稍岗会上,我还买了一毛钱的马肉,我们几个小伙伴一人一口,吃得非常舍不得又觉得劲道可口,新运还说:“我从来模样吃过这么香的肉。”兰桥说:“马肉就像龙肉一样。”刘栓问兰桥:“你吃过龙肉?”兰桥说:“那谁能吃过!”现在回忆起来,彷佛他们还是少年,声音如在耳边,表情如在眼前。
   那时候,我们老家一天上三次学,早上早读后上一节课,跑回家吃早饭,然后中午上三节课,放学后回家吃饭,下午在上两节课一节自习,到了中学阶段还有晚自习。经常早上上完一节课后,我跑回家里,一看院子里空空的,我就会找我姥姥。我那时候声音特别洪亮,村里有个老爷爷说我的力气就像花和尚鲁智深,声音大的惊人,他说我是“老憨腔”,意思是吼一声多远都能听到。我扯着嗓子喊几声“姥姥!”之后,听不见姥姥的回答,就会有邻家的老奶奶告诉我,你姥姥去郑集赶集了,一会就回来。你要是饿了,就来我家吃饭。你姥姥说了,很快就回来。我那时候任性而且小性,一点受不得委屈,根本不会去人家吃饭。我等了一会,觉得过了很长时间,觉得姥姥还没有回来。我就沿着村子东头的路往郑集方向走,希望我走不多远就可以看见姥姥从远处走来。那时候小路两边庄稼长得很高,一眼望不见尽头。我沿着弯曲的小路,走一步在心里祈祷一声,姥姥快回来。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了村子前边的铁路,走上了通往郑集的大路,我们村到郑集只有不到三里路的路程,我走着走着就到了。郑集那时候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逢集的规模小得多,我很快就从人群中找到了姥姥。原来家里粮食不够吃,姥姥用父母亲给她的零花钱攒起来买一些麦子。姥姥正和一位老奶奶讲价,最后他们商量好了价钱,让我算一算多少钱。我那时候刚刚上三年级,乘法算得自己觉得还可以,那天却算错了,给那位老奶奶少算了一毛六分钱。姥姥付钱后,领着我往回走,并且给我买了一个一毛钱的菜角子。我缠着姥姥先吃一口,姥姥开始不吃,我硬叫姥姥吃,并说:“你不尝一口,我也不吃了!”姥姥于是勉强象征性地咬了一口,说:“你好好吃,将来长个大个子,好好孝顺姥姥。”我们一边说话一边往回走,刚走了几十米,姥姥用心算刚才买麦子的钱。突然,姥姥停下了脚步,说:“你刚才算账,算错了!”我急得面红耳赤,急忙把麦子斤数和价格重新在地上演算一遍,发现给那位老奶奶少算了一毛六分钱。姥姥说:“咱们家不容易,人家那个老奶奶也不容易。”姥姥就带着我又回到郑集集上,在人群里找到了那位老奶奶,给了那位老奶奶一毛六分钱。那位老奶奶拉着姥姥的手,要让我们到她家去吃饭。我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急忙跑到一边去了。姥姥婉拒了那位老奶奶的邀请,带着我往回走。为什么到现在还记得那种情景,因为我平时在学校也是学习出类拔萃的,没想到在这件事情上马虎了出了差错,我真是十分羞愧,感觉对不起姥姥平时对我的关爱,也对不起父母亲对我的恩情。因为羞愧,难以忘记。
   长大后也经常赶集,我曾经在山东济南、重庆彭水、陕西咸阳和西安以及山西很多地方赶过集,但是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在陕西咸阳和西安的灞桥赶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个时期,在陕西咸阳市的人民路上,曾经自发的兴起一个集市,每个星期的周日逢集。有一个时期非常兴旺发达,周边几个县城以及西安的小摊小贩都会开着摩托车、拖拉机或者工具车带着货物到哪里赶集。刚开始的时候,收费也少,大家作为商贩为了能够多挣一点生活费,互相都很宽容,有时候你给我占地方,我给你占地方,自由摆摊,自由贸易,虽然是在公路边,但方便了群众,促进了市场繁荣,为当地振兴经济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第一次去咸阳人民路赶集的时候,真的是被那里各种小商品的丰富多彩震惊了的,那里不仅有吃的穿的用的,而且有几种我以前从来没有见到的东西,第一个那里竟然有各种玉器古玩交易,而且品种很多,真假都有,价格非常便宜。我曾经在那里买了一个小铜人,只花了五元钱,只是好玩,自己收藏着,偶然拿出来观赏,也是一种情趣。第二那里有非常多的旧书摊,那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去处,虽然常常自己囊中羞涩,但每次遇见旧书摊,恰如蜜蜂遇见花丛,又如酒鬼遇见了免费酒菜一般,必定会花上一些时间,在就书堆里寻觅一番,希望找到自己钟情喜爱的旧书,有些是怀旧,有些是诗词,有些是古典名著,有些是外国好书,即使是一些故事会和连环画报或者电影杂志,也是我非常喜爱的部分。第三那里还售卖各种海螺以及稀罕的小石头,有的说是玉,有的说是石头,五颜六色五花八门,有的小石头竟然售价是一块钱可以抓一把,不管你抓几个,只能抓一把。第四这里还有书法绘画笔墨纸砚以及集邮交易的地方,很多内行人还有一些外国人都在那里拿着集邮册互相寻找自己的最爱。——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市场。那时候因为管理不严格,收费又不多,很多小商小贩都喜欢来这里卖上一天货,然后买回自己喜爱的生活用品和蔬菜之类的,即使在这里吃上一顿小吃,也是别有风味。那时候的各种小吃,让人目不暇接,馋涎直流。后来有很多次,我也到这里卖各种百货,对这里很有感情。因为管理的需要,后来工商、税务、公安、卫生、街道办事处都开始为自己创收,于是商贩就有很多不来了。接着他们又做出决定,希望对商贩实行统一管理,也就是苏联那种鸟笼式管理,先交钱后划摊位,不久又换地方,从人民路挪到联盟一路,又从联盟一路挪到联盟三鹿,不久又挪到了咸阳去厂务彬县的公路边的山上,市场扩大了,摊位增多了,管理收费部门健全了,很多需要卖货的人找不到地方,很多需要买货的市民也懒得去山上,只有那些喜欢占小便宜又无所事事的大叔大妈还到山上溜达溜达,时间久了,市场里摊位无人问津,商贩少得恰如狂野,于是市场逐渐也就取消了。很多地方毁坏很多美好事物,各地比比皆是,回忆起来,也是大煞风景的事情。

共 750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以赶集这一日常行为为切口,剖露出中国基层社会的生存智慧与人情冷暖。作者善于从油盐酱醋的日常琐碎中打捞历史碎片,让消逝的集市烟火获得永恒的文学生命。时空纵深构建文化图谱,如串联起豫东平原、陕西关中、西安灞桥等地理空间。细节描摹激活感官记忆,如“听得见人家把油倒进热锅的“呲啦”声,看得见人家吃包子咬一口的烫嘴的形象,得见肉馅或者白馍的香味,特别是水煎包和胡辣汤上面的热气腾腾,让人直流口水”。人物群像传递生命温度:姥姥的形象丰满,还有五舅、拾根表哥、新华书店阿姨等,织就了温情的人际关系。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情感真挚动人,对亲人的怀念,对过去生活的感恩都表现得很明显。推荐共赏!【金文编辑:紫衣沐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衣沐月        2025-08-18 19:34:54
  佩服社长大人的高产精品!
触指的字符,为了支撑生活的温度。 人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每天微笑吧!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8-18 21:00:28
  感谢紫衣沐月才女老师敬业编辑,祝福才女老师事业成功生活愉快!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8-18 21:01:33
  紫衣沐月老师编辑非常认真,编者按抓住要点,总结精辟,主题突出,能够把握全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