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小事】在肥城,买桃小记(散文)
在山东,说到泰安,脑海立马蹦出五岳之首泰山,提到肥城自然而然就想到肥城桃。肥城桃,属于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果大味甜,单果最重可达一两斤,被誉为“群桃之冠”。
八月份旅游时,曾路过泰安肥城,道路两边全是卖桃的摊位。由于当时不知行程多久结束?没敢买,难免有些遗憾。好在后来旅游返程时,买了一些蒙阴蜜桃,算以弥补也许遗憾。
前两日去临沂办事,回程再次路过泰安,正值午饭时分,突然想到上次吃过的云阿朵水煮肉片不错,特意说给大姐,提前下高速,绕路去一饱口福。
走进肥城界,行驶在泰肥路上,路边开始出现桃园,走过桃园,路两边有很多卖桃的摊位。肥城桃和蒙阴桃最大的区别就是个头大。
大姐看着路边伸出篱笆的桃枝说:“咱摘一个尝尝不。”我说:“别了,果园有监控哟,到时候桃没摘到,弄一身桃毛,再落个盗窃的名声。”
大家相识一笑,把车停在一处卖桃的摊位前。
肥城摆桃和蒙阴有很大区别,蒙阴桃子论堆摆,肥城桃子论个摆。摊位用木板支起4~5层,每一层十几二十个桃排列整齐,上面一层个头最大,依次类推,架子最下面还摆放着礼盒。
摊主是一位壮硕的中年男人。看有客人来,很热情地招待。据摊主介绍,架子上的桃论个卖,10元,8元,6元不等,越大越贵。旁边也有散桃,但质量不佳,价格每斤也要三四元。
摊主极力推荐我们要大桃,言之,大桃好吃,送人好看。我们告知他,是自己吃,论斤买了五个小一些的桃。摊主脸上明显有些不甘心,本以为我们开着这么大的车,定是个大客户,没成想失算了。尽管如此,他还是一直给我们推荐大桃。
吃饭时候,我们和店主闲聊说:“肥城桃,哪块儿比较好吃?”
店主笑着说:“怎么说呢?你们想吃像以前那种正宗的肥城桃不容易了,如今肥城桃有太多外来品种,不比以前了。”
稍作停顿,店主继续说道。
真正的肥城大桃,每年八月十五才有,必须要等它在树上熟透,摘下捏一捏,全是汁水,又甜又糯直接吸完,那才叫个好吃。如今是不可能,熟透的桃根本没法运输,即使买了带回去一晚上就坏掉了。别说你们了,就是桃农也不敢等熟透了摘,自己吃还行,卖根本不可能,所以也只能生着摘。如今肥城桃,基本都是脆桃,又硬又酸,香味和以前没法比了。
稍作片刻,店主接着说:“有一种寿桃是真好看,又大又漂亮,馈赠亲朋很有面。”
我赶忙问:“好吃吗?”
店主噗嗤一笑:“好吃嘛呀,死硬,死硬的,上次我买了一个,差点把牙硌掉,牙龈都破了,中看不中吃。”
老板说这些时,脸上闪过一丝耐人寻味的表情。不知是因家乡的桃子名声被“坏”掉了,还是外来桃子喧宾夺主,鸠占鹊巢的原因?
店主说的这种情况,如今太普遍了。很多地方的特产就如旅游业一样“观景不如听景”。某某地方的特色以及特产,总让人心生向往,真去了,往往失望大于期望。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因为现在人们通常对一些事物抱有太大的期望,过度憧憬,导致预想与现实出现落差,难免失望。
还有一种情况。当下许多地方特色确实失去了本真。不管是特色还是特质,过度商业化,让很多东西沾染了欲望的浊气。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景点过度开发娱乐项目,雕琢痕迹越来越重,天然之美日渐消逝。特产也是如此,为获得优厚利润,扩大产业化,食品过度包装美化,时令水果蔬菜四季种植,导致食物本身价值逐日流失,过度消费名声以及流量,形成恶性循环。
不仅是地方特色,就是我们平时常吃的果蔬,大家也感慨“吃不到小时候那个味儿了”。小时候的西瓜皮薄肉甜个个起沙,小时候的黄瓜咬一口清香诱人,小时候的苹果满屋留香。
当下很多食品,为追求更大利益化,耐储存,好运输,多用一些添加剂等保鲜方法。万事皆有利弊,人为干涉,靠外力催熟,靠添加剂保鲜却无法保住它原味,得此失彼。冬天的苹果和夏天的苹果味道不可能一样。南方的水果种在北方味道也不可能不变。正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饭后,我们准备返程,刚走到停车场。大姐看到路边有一辆电三轮上在卖桃,有很多当地居民,围在那里买。
大姐说:“这是自种户卖的桃,应该比较真,我再去买一些。”说着快速向那里走去。
在我们看来,这种流动的小贩多是桃农,大概率不会以假乱真。我也走上前去,大姐正吃着一个,让我尝了一口,味道不错。
桃农说,这是自家果园种的,刚摘下来的,价格虽贵些,但桃好。看着桃叶的新鲜度,我认可他的说法,也挑了一些。有路人询问这是什么品种,桃农说了一句我也没听清。
想这么多干嘛?什么品种已不重要?对于我来说,在肥城地界买的桃,它就是肥城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