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最美】羊角辣子(散文)

精品 【丁香·最美】羊角辣子(散文)


作者:闰土 进士,6434.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1发表时间:2025-09-09 12:45:56
摘要:最近不知怎么对蔬菜有些研究,谈不上研究吧,是对名称带“洋”字的蔬菜有浓厚的兴趣。除了写过韭菜,还不同程度写了洋葱、洋芋,这些都获得了精品,我很高兴,晚上就专门写写羊角辣子吧。我的兴趣在于它们都不同程度带一个“洋”字。

最近不知怎么对蔬菜有些研究,谈不上研究吧,是对名称带“洋”字的蔬菜有浓厚的兴趣。除了写过韭菜,还不同程度写了洋葱、洋芋,这些都获得了精品,我很高兴,晚上就专门写写羊角辣子吧。我的兴趣在于它们都不同程度带一个“洋”字。
   顾名思义,照字面意思,辣子像羊角,人们就顺口叫它羊角辣子。它的辣味仅次于线辣子。
   辣子也叫辣椒,有很多种类,有线线、螺丝、大炮、羊角、樱桃、灯笼、美人椒,云南还有皱皱椒,贵州有满天星、黄灯笼椒、二炮椒等,陕西人多以线线辣子为主。
   记得陕西八大怪中,就有“锅盔像锅盖、油波辣子是道菜”。
   羊角辣子分粗羊角和细羊角两种,细羊角辣味浓,农村人爱吃;粗羊角善于上色发红,辣味淡,所以城市人爱吃。
   不管是什么样的辣椒,它都有预防疾病的功能,可改善皮肤,增强免疫力,调节体内水分,维持心血管健康,促进新陈代谢,也含有钾、钠、镁、铁等各种矿物质。
   我从小就爱吃辣子,爱吃最辣的线辣子。有时把馍用刀子切开,夹些绿线辣子,吃得眼泪直流,却还是爱吃。有时辣得实在受不了,就边吃馍边拿起勺喝几口凉水,把奶奶心疼得直嚷嚷,让下次少吃些。
   我嘴上答应着“对对对”,下次还是照样吃。有时没有绿线辣子,我就用小勺挖几勺干辣子面,放些盐、倒些醋,再掺点水,把馍掰开一夹,边吃边跑着玩去了。
   不光我爱吃辣子,不知为什么,我们一家人都爱吃。
   奶奶爱吃油波辣子,父亲爱吃生辣子,就是把线线辣子切碎夹馍或就着糁子吃,母亲喜欢滴几滴油,把辣子翻炒一下就吃,我跟父亲一样,喜欢吃最辣的辣子。
   记得那时候,生产队劳动忙,有时奶奶赶不上做早饭,我就把馍一切,夹点绿辣子就去学校了,气得奶奶说我是“辣子虫”。
   怕奶奶说我是辣子虫,这话一点不假。儿时的我最淘气,加上我是家中的男娃,还是老大,一天尽情玩耍,用奶奶常说的话:“一天惹得猪嫌狗不爱的。”见鸡打鸡,见狗追狗,闲了上树掏窝里的小鸟,用长竹竿绑个小布袋拉知了,忙完又和一伙小朋友去村子的城壕里捉蝎子。
   一次,我们三个最要好的伙伴,放学后一人提一个笼,一人拿一个馍,路过队里种的辣子地,我们一人摘了一大把红辣子,蹲在一个大塄下,各自拿出馍,比赛谁吃的辣子多,还把辣子按大小分好,评比谁是冠军、谁是亚军。我很好强,那次为了吃得多,馍吃完了,辣子也吃完了,辣得我眼泪直流。那晚回去,肚子烧疼得厉害,奶奶问我怎么了,我不敢说,更不敢告诉父亲母亲。后来父亲知道我肚子疼,要领我去医疗站看病,我心里清楚原因,死活不去。
   到第二天早上,一切正常了,奶奶对父亲说:“娃娃不装病,他好了,啥都正常了。”我吓得以后再不敢胡来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条件的提高,后来母亲切好绿辣子,总要烧热油泼在上面,或者用油炒些辣子。我最爱吃的还是线线辣子,它辣味足。
   记得小时候父亲常说:“人吃辣子图辣呢,羊吃枣子图扎呢?”吃辣子就是图个辣。
   那年我被招到一个乡镇企业上班,忙完农活后,绿辣子刚下来,炊事员为了尝鲜,就炒了绿辣子。可单位女同志多,都想吃却嫌太辣,炊事员就买了一种辣子,比线辣子粗、长,据说不太辣。我一问才知道,那辣子叫羊角辣子。自那次起,我才知道有羊角辣子,它比大炮辣子细长,比大炮辣子辣,但没有线辣子辣。
   从那以后,炊事员隔三差五炒些羊角辣子,这合乎大家伙的口味。
   炊事员炒的辣子好吃极了,我问了他做法,回去让母亲也炒些。
   后来我结婚了,吃辣子的习惯没变,甚至变本加厉。有时候媳妇嫌辣,我就学着炊事员的办法,在集市上买些羊角辣子。
   后来,单位常吃辣子炒肉,那辣子一点辣味都没有,我问了炊事员,原来是大炮辣子,专门用于炒肉,办红白喜事都用这种大炮辣子。
   那年我买了些辣面,回来一吃,全家人都说不太辣。我又去了那个店,老板说:“你咋不早说,要吃辣的有呢。”他又给我配了些朝天椒,我回去一混合,辣味马上就上来了。
   说实话,辣子后来就成了我家的一道菜,时时刻刻都离不了。不管吃糁子、吃面还是搅团,都离不开辣子。
   时间一月月、一年年从身边滑过,当年的媳妇成了老伴,脸上的皱纹加深了。社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来水进户了,太阳能路灯排成两行,门前花坛修好了,广场健身器材到位了,农民仿佛住进了城里,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人们其他的吃腻了,现在就想吃些素的,比如苜蓿菜、滴滴菜、炒辣子夹馍、凉拌红萝卜丝等等。我也变换着法子吃,学着饭店厨师的方法,做辣子炒鸡蛋。常常先把鸡蛋炒好倒出来,把辣子切好铡碎,铡上生姜沫,再放上各种调料,辣子炒好后,把鸡蛋倒进去搅匀,夹馍、就着面吃都行。不知怎么,现在线辣子辣味更重了,我炒的时候会买些羊角辣子,两者一样一半,有时线辣子多一点,吃起来更可口。
   一次老伴从城里回来,看着我系着围裙,把鸡蛋、辣子炒得有板有眼,她一品尝,味道挺好,就开玩笑说:“老了老了,还会折腾吃的,我活这把年纪,都不知道用鸡蛋炒辣子。”
   因工作关系,我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县上,在家里做好鸡蛋炒辣子后带到县上,在县上我也隔三差五做饭,有冰箱,吃不完的鸡蛋炒辣子就放到冰箱里。
   辣子、线辣子、羊角辣子,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两样。过去一大家子人,母亲让我买菜、买辣子,我常常买线辣子、羊角辣子各一半,随她老人家吃。
   现在有大棚了,各种辣子一年四季都有,即便在冬季,各种蔬菜也应有尽有,走进超市,随便就能买到。
   辣子,是我的美味,是我的念想,现在,特别是羊角辣子,更是我可口的食品。
   (原创首发)

共 22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字以“羊角辣子”为线索,串起乡土记忆与生活变迁。从儿时偷摘辣子的顽皮,到成年后对辣味的偏爱,再到如今将线辣子与羊角辣子混炒的习惯,辣味里藏着一代人的成长轨迹。作者用朴素的笔触,让寻常蔬菜成为时光的容器,盛着生产队的烟火、家庭的温情与时代的细碎变迁,读来满是生活的肌理与温度。“人们其他的吃腻了,现在就想吃些素的,比如苜蓿菜、滴滴菜、炒辣子夹馍、凉拌红萝卜丝等等。我也变换着法子吃,学着饭店厨师的方法,做辣子炒鸡蛋。常常先把鸡蛋炒好倒出来,把辣子切好铡碎,铡上生姜沫,再放上各种调料,辣子炒好后,把鸡蛋倒进去搅匀,夹馍、就着面吃都行。不知怎么,现在线辣子辣味更重了,我炒的时候会买些羊角辣子,两者一样一半,有时线辣子多一点,吃起来更可口。”写的真好,细腻、感人,字字句句打动人心,好文推荐,分赏阅读。【丁香编辑 武双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09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武双喜        2025-09-09 12:54:04
  以“洋”字为蓅菜起笔,落脚点满是土气,羊角辣子的粗、细,辣度差异,被作者与城乡口味生活条件变化勾连,小食材见大时代,结尾处大棚蔬菜的普及,都写的有声有色。
2 楼        文友:武双喜        2025-09-09 13:00:50
  写活了羊角辣子,从“辣子虫”的淘气,让人哭笑不得,比赛吃辣子的幼稚可笑,展现的淋漓尽致,描述的栩栩如生,令人回味无穷。
回复2 楼        文友:闰土        2025-09-09 15:55:57
  老师留言好,写的深透,写的感人,令人感动,向您学习。
3 楼        文友:闰土        2025-09-09 15:54:29
  谢谢武老师倾情编辑,编按写的好,写出了水平,写出了文章的中心,对羊角辣子也剖析的十分到位,再次感谢。
4 楼        文友:仇育富        2025-09-09 17:22:33
  最常见的编辑评语是摘录作者文章中的大段话语,这种评论常会被人误解为是凑数的评论,没有真正认真审阅文章,理解文章的内涵。好的评论从结构、历史时空、人物形象、情感表达、思想深度、内容解析、主题立意、艺术特色、手法运用等方面去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丁香的评论大多都走进了一个误区。所谓“教学相长”,在评论别人作品时自己也能受到启发,这样的评论才会起到警示作者、提升自我的双重功效。
5 楼        文友:闰土        2025-09-09 20:57:32
  仇老师言之有理,少量可以理解,大段就不行了。
6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9-10 12:06:48
  我们四川成都牧马山出产的“二荆条”辣椒也很出名。在我的印象中,吃辣最厉害的应该是湖南人,其次是重庆和我们四川。没想到闰土社长所在的陕西,人们也这般喜爱吃辣子。
7 楼        文友:闰土        2025-09-10 17:19:12
  很高兴拙作获精,感谢江山精品组各位老师,继续努力,加油。
8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9-10 17:39:05
  好文欣赏,为闰土社长的又一篇佳作点赞!
9 楼        文友:或左或右        2025-09-10 18:03:07
  文脉细腻而真实地展现,让人共情地穿越到年代中,甚是感动!
10 楼        文友:王义尚        2025-09-10 18:10:09
  说起爱吃辣,本人也是“粉丝”,从阅读社长老师的文章,让我想起51年前第一次外出,去陕西扶风县绛帐公社大营窑厂打工的日子。因当地人都爱吃辣 ,我们山东人在此干窑活自然也都被“感染”上吃辣的习惯。那时自己家乡生活紧张,时常吃馍没有菜吃,这里不光吃的好些,而且还有蔬菜和辣椒。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也爱上了吃辣椒。即使参军到部队,也没丢这个爱好,之后的第3年底,我接完新兵又被抽调到云南边防前线 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云南又是一个爱吃辣的地方,所以养成的吃辣习惯至今一直没丢。闰土老师的文章从吃辣到会做辣椒菜(与本人做法一致,有时也做油泼辣子),无形之中成了半
   个“厨师”,真是浓浓的生活情趣,也会使人增长知识,教会人成熟成长。好文,佳作推荐欣赏!
王义尚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