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说说玉米(散文)
一
从伊春返回哈尔滨,和程同学临窗而坐。话题不断,聊老师,聊同学,聊毕业前夕的小插曲,聊寝室里发生过的一件件糗事,聊累了,就各自沉默。
火车像从山谷里驶出来的一段山脉,似乎有些沉重。两侧山峰渐次退去,迎来的却是遍野的良田。大片大片的玉米地,绿得浓稠,就要黏住我的目光。我忽然想起郭小川的那首《甘蔗林——青纱帐》中的诗句:“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尽管诗人当时指的是高粱地,但如果今天要他来写这首诗,他或许会这样写:“住在青纱帐里,‘玉米’秸比甘蔗还要香甜。”
然而,想起从前,玉米带给我的回忆却不那么美好。
读小学的时候,每逢农忙,学校就安排我们去生产队参加义务劳动,心中向往的是,中午能吃到一顿白面馒头,喝到猪油黄瓜汤。开饭时,不觉自己年龄小,只恨自己肚皮小。我最怕干的活几乎都和玉米有关。一是间玉米苗。每次老师还喜欢搞劳动竞赛,那齐刷刷的背影,我们像一群啃青的小羊,走过之后,秧苗就变稀了。难为情的是,我课堂上坐直了的腰不太适应,常常拖后腿,最后一个到田头。二是拿大草。就是玉米长高后,田里的稗草也长高了。稗草壮,根扎得深,必须手拿把掐,两手同时发力,才能将其拔掉。故谓之“拿”。玉米比我们人高,我们的胳膊、脸、脖子都被玉米叶子划得像受了刀伤似的,被汗蜇得生疼。我们戏称经过了“枪林”,“弹雨”就免了。我还是经常落后,左右看看,同学们都不见了踪影。身体碰了玉米叶子,叶子一摩擦,以为黑熊在咬牙切齿呢。
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还是玉米最先登上饭桌。家家户户的自留地里,几乎没有不种玉米的。七月底,家家都飘出煮玉米的香味。但我只是第一顿吃个新鲜后,再也对煮玉米提不起精神。吃玉米,纯粹为了充饥,但却总觉得吃不饱。当大田的玉米成熟后,生产队会分玉米穗到每家每户。搓玉米,又是一个麻烦活,每次搓完,手掌都火辣辣的。搓好的玉米粒,最初是用石磨碾碎,加工成著名的东北大碴子,按碾碎的程度不同,还有二碴子,小碴子。后来,生产队里有了磨米机,一袋大碴子,几分钟搞定。煮粥,闷成干饭,一年到头,几乎三天两头吃,吃腻了。即使母亲有时调剂一下,在饭里加入些红小豆或者芸豆,口感更爽滑软糯些,也还是架不住天天吃,见到大碴子,胃就反酸水。即使将玉米磨成玉米面,贴玉米面饼子,蒸玉米面发糕,吃到嘴里,我的小伙伴形容得十分贴切,还是“剌嗓子”。记得母亲为了鼓励我们多吃点饭,习惯说上一句“多吃粗粮好”。我多次话到嘴边,差点说出“吃多了粗粮也不好”。怕这样话语逻辑惹母亲伤心难过,因为家里没有大米白面。
东北人粗犷,但不缺智慧,不知是谁,琢磨出了一种神奇的粗粮细作,玉米发酵,做成汤子面,便诞生了东北的名小吃——酸汤子。汤子条顺滑,像面条一样,安抚了乡亲们的口腔以及食道。只是偶有人吃酸汤子丢了性命(可能和吃这种食物并无关系),就弄得吃汤子时心惊胆战。所以,现在我基本不吃酸汤子了,而是看着别人吃,对我善意的劝告,他们善意地笑笑。其实我知道,如果汤子面不发霉,一般不会有事的。
二
火车轰轰隆隆,仿佛枕木抬着铁轨,轮番冲撞着远方之门。时间被车轮碾碎。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性急的乘客已经泡起方便面,从塑料袋里拿出黄瓜大嚼起来。我紧紧盯着窗外,任玉米将思绪铺得无边无际。忽然想起,昨天中午停车场野餐时,杨同学向我递来早晨带的煮玉米,却被自己婉拒了。有点凉了,吃了担心胃不舒服。后悔没吃一穗伊春的玉米,那玉米一定有林都山水的味道。
想起刚到上海那阵儿,我竟然产生了一个可笑的想法,上海这地方有玉米吗?结果是,虽然不多,但是有。盛夏时节,玉米和青菜一道,摆在农贸市场的货架上,称之为珍珠米。也就是那时,我才想起来探究下玉米为什么叫玉米?我比较认可的说法是,美国南部的农民种地时,发现玉米成熟后,有珍珠或者玉石的颜色,便称这种颜色为corn,后来这个词被用于称呼所有的玉米。从这里,也找到了上海人称之为珍珠米的依据,千万别误解,上海人这样叫可不是指大米。玉米引进到中国后,中国人给它起了好多名字,比如东北人更习惯叫苞米,花苞结出的果实,好生动。山东人叫玉米为棒子,很好理解,穗形像棒,具体讲像木橛子。但以前村里有人叫我父亲为“山东棒子”,我觉得不恭,很生气,现在想通了,有指代的性质。浙江宁波人,觉得玉米有同“五谷杂粮”媲美的地位,称之为六谷。自古五谷杂粮指“稻、黍、稷、麦、豆(菽)”,现代人干脆将玉米和红薯请了进来,替换了黍、稷这种小米类的谷物,五谷变成“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冥冥之中激励“小米”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成为中国今天手机汽车家电行业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玉米的地位提高了,尤其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吃玉米的人多了起来,玉米的品种也多了起来。此处的“玉米”当然涵括了所有的玉米家族。就说新鲜的玉米吧,分普通玉米、粘玉米、玉米笋、手指玉米,甜玉米,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甚至五颜六色。就拿上海而言,如果想吃,总会买到新鲜的玉米,外地的真空包装玉米、速冻玉米等等也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沪上。当然,种植玉米也不再只是北方的专利,比如上海本地郊区农民就经常售卖自己种植的珍珠米,袖珍,但又糯又香。甚至在一些大饭店里,玉米都堂而皇之参加各种宴会,一盘有玉米参与的“五谷杂粮”或“大丰收”,让来宾闻到了田野苍茫的气息。一盘松仁玉米或玉米烙,让食客大快朵颐。商超里,随时可见玉米碴子、玉米面,玉米糍粑。可能平时吃得太好,太精细,就想着要换换口味,每次吃玉米都觉得食欲大振。有时家里晚饭还煮一锅玉米碴子粥,改变下伙食结构。早晨,我更是喜欢冲上一杯玉米糊,有时会煮一碗玉米面条。对了,看电影时,如果允许带食物,我还喜欢买上一桶爆米花。如今,玉米早已摆脱了只能在烧烤摊上被烤得灰头土脸的命运,摆脱了只能在街头巷尾“突突”响的机器里制作膨化玉米卷的尴尬地位。它的吃法不断在翻新、变化,而且越来越多,看见食品成分里有“玉米”两字,我就特别安心。
有些玉米成熟之后,金光灿烂,考虑到它越来越多的营养价值,营养学家发挥想象,尊称玉米为食物黄金,说明其的确珍贵。我不喜欢穿金戴银,但我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坚持吃玉米,让每一寸黄皮肤都闪耀金子的光芒,以向岁月承兑“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诺言。
三
车过半程,我见程同学从瞌睡中醒来,我俩眼睛的余光望着窗外,又聊了起来。铁道旁依然是玉米的绿方阵,它们不停地变换队形,接受无数目光的检阅。我跟他说,种了这么多玉米,吃不完,就卖给制油公司做油,玉米油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治“三高”最好。还可以酿酒,五粮液就用大量的玉米。还有东北流行的小烧,抿一口都有玉米味。他笑了,说我的理解远远不够。他告诉我,窗外的玉米主要不是做食品,而是用于深加工的原料。
程同学见我诧异,他很快在手机上给我查出,他自己的家乡绥化光玉米加工企业就30多家。他说,我们老百姓对玉米的认识,还停留在吃喝上。它的深加工产品多着呢。见我更加诧异,他又点了点手机,然后,把手机递给我看。这一看,我如醍醐灌顶,自己简直太孤陋寡闻了。除了玉米油、玉米酒之外,我们易于理解的还有,氨基酸,用于生产味精,各种鲜味剂,酵母。生产淀粉糖类,比如淀粉、葡萄糖、麦芽糖,还用于替代糖的山梨糖醇、木糖醇。还有医用酒精、工业酒精、燃料乙醇等等。它的产品太多了,很多产品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央视新闻里看到,2020年新冠疫情越发严重,家乡的玉米加工企业润达生物公司加班加点生产医用酒精,连夜运往武汉的感人故事。至今想起来,我还感到自豪。就说国家极力推行发展的新能源吧,将来,很多跑在路上的车辆,使用的就是玉米提炼的燃料乙醇。让我震惊的是,连被我视为只配做糠喂猪的玉米种皮中,竟可以提取出食物纤维素,对于心血管病、糖尿病、肠癌等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玉米须,玉米穗轴(玉米芯),玉米花粉等等,只要加以利用,都是上佳的药品和保健品。看来,中国人信奉的食疗真的不是空穴来风。
我把手机还给程同学,一时说不出话来。他接过手机,说了一句:“了不起,玉米的用途多了,全身是宝!”听他这么一说,我又拿起自己的手机,开始查阅起来。哦,忽略了玉米一个重大的作用,它是许多猪禽的饲料。据介绍,60%的玉米被猪禽吃掉,20%的玉米用做加工原料,10%的玉米用作人类食用。想起来了,小时候为给家里养的年猪增膘,父亲就将一些玉米粒掺和到瘪谷里一起喂猪。帮母亲杀鸡时,我发现鸡嗉子里还有整颗的玉米粒。猪和鸡对人有多重要,不言而喻。玉米是饲料之王,可不可以这样说,玉米因养育猪和鸡而养育了人类。
现在,人们又对玉米秸秆进行了开发,粉碎成青饲料,兑入玉米中,解决了玉米维生素含量低、改善了玉米饲料口感等问题。除此之外,玉米秸秆已被用做转化成电能和燃料乙醇、用于造纸、制作肥料等等。最不济的是收割后,玉米的根须,所谓的玉米茬子,刨出来,还能用于烧火做饭。一株玉米,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浪费的。
我翻到一篇文章,读罢令我深有感触。玉米的伟大之处,更在于它和土豆、红薯联手,从明清时代开始,助力水稻和小麦,让中国的人口逐渐递增。因为特性所致,三者都有适应性强的优点,小口喝水,耐渴耐旱,只要给点土壤,哪怕是坡地也能生长,而且产量高。这样保证它们即使是遇到大灾之年,都不至于绝产,也能提供一定量的粮食,养活芸芸众生。成为大国的第一要素就是人口规模要够大。中国能成为东方大国,玉米功不可没。
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我国的玉米主产区在东北——中国松辽平原玉米带。现在的东北大地,几乎被玉米占领,而且多半是植株矮小但穗大的品种,这也成了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一个渠道。满眼绿浪翻涌,丰收在望,为乡亲们感到高兴。我喜欢上玉米了,要形容人的牙齿漂亮,我觉得最好的比喻是,牙齿如玉,洁如珍珠,玉米粒那样排列整齐。要描画玉米的形象,我最欣赏的比喻是,一株玉米就像一个农人,紧紧抱着自己的孩子。我爱上玉米了,如果做不成大树,就做一株玉米株吧,不追求高大壮,只追求坚强、感恩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