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说说玉米(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说说玉米(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4848.8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7发表时间:2025-09-10 06:50:58


   从伊春返回哈尔滨,和程同学临窗而坐。话题不断,聊老师,聊同学,聊毕业前夕的小插曲,聊寝室里发生过的一件件糗事,聊累了,就各自沉默。
   火车像从山谷里驶出来的一段山脉,似乎有些沉重。两侧山峰渐次退去,迎来的却是遍野的良田。大片大片的玉米地,绿得浓稠,就要黏住我的目光。我忽然想起郭小川的那首《甘蔗林——青纱帐》中的诗句:“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尽管诗人当时指的是高粱地,但如果今天要他来写这首诗,他或许会这样写:“住在青纱帐里,‘玉米’秸比甘蔗还要香甜。”
   然而,想起从前,玉米带给我的回忆却不那么美好。
   读小学的时候,每逢农忙,学校就安排我们去生产队参加义务劳动,心中向往的是,中午能吃到一顿白面馒头,喝到猪油黄瓜汤。开饭时,不觉自己年龄小,只恨自己肚皮小。我最怕干的活几乎都和玉米有关。一是间玉米苗。每次老师还喜欢搞劳动竞赛,那齐刷刷的背影,我们像一群啃青的小羊,走过之后,秧苗就变稀了。难为情的是,我课堂上坐直了的腰不太适应,常常拖后腿,最后一个到田头。二是拿大草。就是玉米长高后,田里的稗草也长高了。稗草壮,根扎得深,必须手拿把掐,两手同时发力,才能将其拔掉。故谓之“拿”。玉米比我们人高,我们的胳膊、脸、脖子都被玉米叶子划得像受了刀伤似的,被汗蜇得生疼。我们戏称经过了“枪林”,“弹雨”就免了。我还是经常落后,左右看看,同学们都不见了踪影。身体碰了玉米叶子,叶子一摩擦,以为黑熊在咬牙切齿呢。
   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还是玉米最先登上饭桌。家家户户的自留地里,几乎没有不种玉米的。七月底,家家都飘出煮玉米的香味。但我只是第一顿吃个新鲜后,再也对煮玉米提不起精神。吃玉米,纯粹为了充饥,但却总觉得吃不饱。当大田的玉米成熟后,生产队会分玉米穗到每家每户。搓玉米,又是一个麻烦活,每次搓完,手掌都火辣辣的。搓好的玉米粒,最初是用石磨碾碎,加工成著名的东北大碴子,按碾碎的程度不同,还有二碴子,小碴子。后来,生产队里有了磨米机,一袋大碴子,几分钟搞定。煮粥,闷成干饭,一年到头,几乎三天两头吃,吃腻了。即使母亲有时调剂一下,在饭里加入些红小豆或者芸豆,口感更爽滑软糯些,也还是架不住天天吃,见到大碴子,胃就反酸水。即使将玉米磨成玉米面,贴玉米面饼子,蒸玉米面发糕,吃到嘴里,我的小伙伴形容得十分贴切,还是“剌嗓子”。记得母亲为了鼓励我们多吃点饭,习惯说上一句“多吃粗粮好”。我多次话到嘴边,差点说出“吃多了粗粮也不好”。怕这样话语逻辑惹母亲伤心难过,因为家里没有大米白面。
   东北人粗犷,但不缺智慧,不知是谁,琢磨出了一种神奇的粗粮细作,玉米发酵,做成汤子面,便诞生了东北的名小吃——酸汤子。汤子条顺滑,像面条一样,安抚了乡亲们的口腔以及食道。只是偶有人吃酸汤子丢了性命(可能和吃这种食物并无关系),就弄得吃汤子时心惊胆战。所以,现在我基本不吃酸汤子了,而是看着别人吃,对我善意的劝告,他们善意地笑笑。其实我知道,如果汤子面不发霉,一般不会有事的。
  
   二
   火车轰轰隆隆,仿佛枕木抬着铁轨,轮番冲撞着远方之门。时间被车轮碾碎。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性急的乘客已经泡起方便面,从塑料袋里拿出黄瓜大嚼起来。我紧紧盯着窗外,任玉米将思绪铺得无边无际。忽然想起,昨天中午停车场野餐时,杨同学向我递来早晨带的煮玉米,却被自己婉拒了。有点凉了,吃了担心胃不舒服。后悔没吃一穗伊春的玉米,那玉米一定有林都山水的味道。
   想起刚到上海那阵儿,我竟然产生了一个可笑的想法,上海这地方有玉米吗?结果是,虽然不多,但是有。盛夏时节,玉米和青菜一道,摆在农贸市场的货架上,称之为珍珠米。也就是那时,我才想起来探究下玉米为什么叫玉米?我比较认可的说法是,美国南部的农民种地时,发现玉米成熟后,有珍珠或者玉石的颜色,便称这种颜色为corn,后来这个词被用于称呼所有的玉米。从这里,也找到了上海人称之为珍珠米的依据,千万别误解,上海人这样叫可不是指大米。玉米引进到中国后,中国人给它起了好多名字,比如东北人更习惯叫苞米,花苞结出的果实,好生动。山东人叫玉米为棒子,很好理解,穗形像棒,具体讲像木橛子。但以前村里有人叫我父亲为“山东棒子”,我觉得不恭,很生气,现在想通了,有指代的性质。浙江宁波人,觉得玉米有同“五谷杂粮”媲美的地位,称之为六谷。自古五谷杂粮指“稻、黍、稷、麦、豆(菽)”,现代人干脆将玉米和红薯请了进来,替换了黍、稷这种小米类的谷物,五谷变成“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冥冥之中激励“小米”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成为中国今天手机汽车家电行业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玉米的地位提高了,尤其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吃玉米的人多了起来,玉米的品种也多了起来。此处的“玉米”当然涵括了所有的玉米家族。就说新鲜的玉米吧,分普通玉米、粘玉米、玉米笋、手指玉米,甜玉米,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甚至五颜六色。就拿上海而言,如果想吃,总会买到新鲜的玉米,外地的真空包装玉米、速冻玉米等等也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沪上。当然,种植玉米也不再只是北方的专利,比如上海本地郊区农民就经常售卖自己种植的珍珠米,袖珍,但又糯又香。甚至在一些大饭店里,玉米都堂而皇之参加各种宴会,一盘有玉米参与的“五谷杂粮”或“大丰收”,让来宾闻到了田野苍茫的气息。一盘松仁玉米或玉米烙,让食客大快朵颐。商超里,随时可见玉米碴子、玉米面,玉米糍粑。可能平时吃得太好,太精细,就想着要换换口味,每次吃玉米都觉得食欲大振。午晚餐,有时家里会煮一锅玉米碴子粥,改善下伙食结构。或者烧一锅排骨汤,放进玉米段,会叫汤不但香喷喷,还甜丝丝。早晨,我更是喜欢冲上一杯玉米糊,有时会煮一碗玉米面条。对了,看电影时,如果允许带食物,我还喜欢买上一桶爆米花。如今,玉米早已摆脱了只能在烧烤摊上被烤得灰头土脸的命运,摆脱了只能在街头巷尾“突突”响的机器里制作膨化玉米卷的尴尬地位。它的吃法不断在翻新、变化,而且越来越多,看见食品成分里有“玉米”两字,我就特别安心。
   有些玉米成熟之后,金光灿烂,考虑到它越来越多的营养价值,营养学家发挥想象,尊称玉米为食物黄金,说明其的确珍贵。我不喜欢穿金戴银,但我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坚持吃玉米,让每一寸黄皮肤都闪耀金子的光芒,以向岁月承兑“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诺言。
  
   三
   车过半程,我见程同学从瞌睡中醒来,我俩眼睛的余光望着窗外,又聊了起来。铁道旁依然是玉米的绿方阵,它们不停地变换队形,接受无数目光的检阅。我跟他说,种了这么多玉米,吃不完,就卖给制油公司榨油,玉米油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治“三高”最好。还可以酿酒,五粮液就用大量的玉米。还有东北流行的小烧,抿一口都有玉米味。他笑了,说我的理解远远不够。他告诉我,窗外的玉米主要不是做食品,而是用于深加工的原料。
   程同学见我诧异,他很快在手机上给我查出,他自己的家乡绥化光玉米加工企业就30多家。他说,我们老百姓对玉米的认识,还停留在吃喝上。它的深加工产品多着呢。见我更加诧异,他又点了点手机,然后,把手机递给我看。这一看,我如醍醐灌顶,自己简直太孤陋寡闻了。除了玉米油、玉米酒之外,我们易于理解的还有,氨基酸,用于生产味精,各种鲜味剂,酵母。生产淀粉糖类,比如淀粉、葡萄糖、麦芽糖,还用于替代糖的山梨糖醇、木糖醇。还有医用酒精、工业酒精、燃料乙醇等等。它的产品太多了,很多产品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央视新闻里看到,2020年新冠疫情越发严重,家乡的玉米加工企业润达生物公司加班加点生产医用酒精,连夜运往武汉的感人故事。至今想起来,我还感到自豪。就说国家极力推行发展的新能源吧,将来,很多跑在路上的车辆,使用的就是玉米提炼的燃料乙醇。让我震惊的是,连被我视为只配做糠喂猪的玉米种皮中,竟可以提取出食物纤维素,对于心血管病、糖尿病、肠癌等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玉米须,玉米穗轴(玉米芯),玉米花粉等等,只要加以利用,都是上佳的药品和保健品。看来,中国人信奉的食疗真的不是空穴来风。
   我把手机还给程同学,一时说不出话来。他接过手机,说了一句:“了不起,玉米的用途多了,全身是宝!”听他这么一说,我又拿起自己的手机,开始查阅起来。哦,忽略了玉米一个重大的作用,它是许多猪禽的饲料。据介绍,60%的玉米被猪禽吃掉,20%的玉米用做加工原料,10%的玉米用作人类食用。想起来了,小时候为给家里养的年猪增膘,父亲就将一些玉米粒掺和到瘪谷里一起喂猪。帮母亲杀鸡时,我发现鸡嗉子里还有整颗的玉米粒。猪和鸡对人有多重要,不言而喻。玉米是饲料之王,可不可以这样说,玉米因养育猪和鸡而养育了人类。
   现在,人们又对玉米秸秆进行了开发,粉碎成青饲料,兑入玉米中,解决了玉米维生素含量低、改善了玉米饲料口感等问题。除此之外,玉米秸秆已被用做转化成电能和燃料乙醇、用于造纸、制作肥料等等。最不济的是收割后,玉米的根须,所谓的玉米茬子,刨出来,还能用于烧火做饭。一株玉米,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浪费的。
   我翻到一篇文章,读罢令我深有感触。玉米的伟大之处,更在于它和土豆、红薯联手,从明清时代开始,助力水稻和小麦,让中国的人口逐渐递增。因为特性所致,三者都有适应性强的优点,小口喝水,耐渴耐旱,只要给点土壤,哪怕是坡地也能生长,而且产量高。这样保证它们即使是遇到大灾之年,都不至于绝产,也能提供一定量的粮食,养活芸芸众生。成为大国的第一要素就是人口规模要够大。中国能成为东方大国,玉米功不可没。
   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我国的玉米主产区在东北——中国松辽平原玉米带。现在的东北大地,几乎被玉米占领,而且多半是植株矮小但穗大的品种,这也成了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一个渠道。满眼绿浪翻涌,丰收在望,为乡亲们感到高兴。我喜欢上玉米了,要形容人的牙齿漂亮,我觉得最好的比喻是,牙齿如玉,洁如珍珠,玉米粒那样排列整齐。要描画玉米的形象,我最欣赏的比喻是,一株玉米就像一个农人,紧紧抱着自己的孩子。我爱上玉米了,如果做不成大树,就做一株玉米株吧,不追求高大壮,只追求坚强、感恩和奉献。
  

共 41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是的,现在往东北大地去,看到的就是绿油油的玉米,我见识过,曾被感动。怪不得作者还涌出了诗意,帮助诗人郭小川修改那首“青纱帐”。可玉米,尽管贡献不小,在作者心中还是留着不甚好的印象。间玉米苗,拔大草,都是玉米地给作者的恩赐。曾经的年代,人们吃不饱,只能有玉米大碴子撑肚皮,总之,难以下咽。东北人的酸汤子也不怎么好吃,还害了人命。这是欲扬先抑的笔法。作者把目光拉到今天,想起玉米的功劳。突然想吃煮玉米,可惜婉拒了。玉米到了上海,更精致了,连名字都闪着诗意的光芒。甚至,随着农业结构的改变,曾经的五谷概念也变化了,玉米赫然在列。玉米也堂而皇之地走进了上海的大饭店,参与到盛宴中。作者也爱上了玉米,在上海照样习惯东北人的吃法,甚至浪漫地带着玉米花进电影院。在作者心中,玉米就是土地出产的金子,永远闪着鲜亮的颜色。火车上的话题,往往聊多了就没有了,但玉米还是为作者和朋友一路出行带来了美感。一路手机查阅学习,将玉米大量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玉米的工业用途很广,曾经在抗疫期间,东北的企业加班加点生产了大量的酒精,为抗疫助力。玉米全身是宝,中国人的健康,真的离不开玉米了。由此,作者还发生了审美联想,与人的牙齿联系起来,和农人喜欢玉米的美好情怀联系起来。一,要为作者一路的学习精神点赞,也把这些玉米知识传递给我们。二,要学习作者从平凡一物中挖掘亮点,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三,大量的知识性内容,丰富了我们的审美基础。四,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散文视觉和感悟能力,散文这种文体,不以情结故事取胜,往往要通过深刻的悟性,吸引读者,这篇玉米散文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风格,感悟就像随笔特色,因时而生,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从情感表达来看,一直克制着,但却深刻,深刻表达了热爱土地,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读完,我有一个体会,一个从土地走出的人,一旦和文学结缘,就了不得了,大地就变成了稿笺,玉米行就成了诗句。文章朴实而富有诗意,透着土地的气息,洋溢着东北的大碴子香味。【东篱编辑:怀才抱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10 07:16:10
  玉米,在东北大地上,那是一道足以让人感到不凡气势的青纱帐,但因为它很普通,我们了解得并不多,作者回一趟东北老家,沿途的玉米地构成了绿色走廊,一路的话题是说玉米。什么都能入话题,所谓的精彩,不是看题材,而是看情调。玉米全身是宝,有着不为人知的工业药用作用,作者一路带领我们感知学习,非常生动。能够将平凡之物写得不凡,功夫深厚!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10 10:31:26
  老师的编按写得真好!不算长的编按里竞也有流畅的结构,奇妙的布局,精美的语言,真心佩服!这几年回东北,真是一路玉米的青纱帐相随,每次看见一望无垠的玉米田,都热血沸腾。可惜,自己已经才华不在,本想写几首诗歌表达心情,却苦于迸不出一个字。原来东北,玉米和小麦二分天下,现在几乎被玉米占领。这次和同学闲聊,才引发我对玉米的深入思考。如此有了拙文,不足多多。感谢老师精彩的润色,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鼓励,顺祝,体健,笔顺!
2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9-10 09:36:59
  火车像从山谷里驶出来的一段山脉,似乎有些沉重。这样的入题来写玉米,显得别具风格。的确,玉米浑身是宝。在我的农耕时代,玉米就是生命延续的主粮,玉米收获后,玉米杆就是喂牛的材料,牛肯食过叶子之后,剩下的纯玉米杆,晒干后就可以灶膛里生火做饭,火炕加热的最佳燃料。尤其是青玉米杆,砍一段,可以当做甘蔗吃,解馋。在现代,玉米的运用更加广泛,在这方面,老师说的十分详细。但更多的是回老家时,一路的青纱帐成了一路风景,一路话题,蕴含了更多的情感。点赞学习大作的奇妙布局和灵动的语言表达。远握!
回复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10 10:39:08
  谢谢老师关注拙文!我出生在农村,本以为自己很理解玉米,毕竟吃着它长大。每次回老家,看着遍野的青纱帐,心潮澎湃,如有老师的诗才,我一定会写几首诗歌抒情。这次,和同学同乘火车,看着窗外,闲谈之中聊到玉米。他不客气地说我对玉米的理解太肤浅。我的理解玉米就是煮着吃、熬粥、做玉米面,现在嘛做玉米油、酿酒,到此为止了。结果一查下去,方知玉米真是全身是宝。感慨于此,才有了这篇平直的小文。限于能力,理解粗浅。感谢老师热情的鼓励,顺祝写作愉快,佳作频出!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10 10:00:02
  读韩老师的文章,我突然琢磨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这句话。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好学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行路不再寂寞,有了美好的话题,哪怕是玉米,也能聊出太阳一般的光芒。行万里路,看万里无垠的玉米!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10 10:47:03
  谢谢老师的赞誉!我无论出差还是回家,都喜欢身边带上一本书或两本杂志,一日不读点文字就浑身难受。而且,我也的确喜观察周围事物,而且有自己的感触,因此家人或朋友、同事总是说我想得多。老师的作风值得我学习,走一路看一路写一路。祝旅途顺利,平平安安!
4 楼        文友:简柔        2025-09-10 12:45:35
  我平日玉米吃得少,偶尔会吃煮玉米和玉米排骨汤。我更喜欢看玉米,岩溪的田野有很多人种植玉米,果然是青纱帐,是绿色走廊,很好看的。韩老师的玉米写得宽厚,从劳动到餐桌,从叫法到深加工,娓娓道来。我们这里叫玉米就是玉米,只有唯一,没有之一。文章阐述玉米的作用和价值,见识了。语言妙哉,如沐春风的美文,点赞。
回复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10 14:03:37
  谢谢老师关注拙文。玉米适量吃吃,好处多多。随着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对玉米的深加工越来越精细。我也是没想到,以为也就吃吃、榨油、酿酒,哪里想到会有那么多的用处。是同学的较真启发了我。老师说到的排骨玉米汤,写的时候,想着想着还忘了,看了老师的留评,方觉遗漏,已加进了文中。文尚显粗浅,感谢老师的热情鼓励,顺祝,写作愉快,佳作频出!
5 楼        文友:枫桦        2025-09-10 14:43:56
  东北地界基本都是玉米和大豆,重要的农作物,是不可替代的。玉米的产量就如内地的地瓜,真的是救人的粮食作物啊!我的记忆之中,黄色的食量是养家糊口的东西,虽然粗粝,却可以养活一家老小。东北的历史有些沉重,关于玉米,真的应该大书特书!老师的好文笔,在轻松的叙述间完成一篇文章的记述,显得那么的洒脱!好文拜读!
回复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10 16:54:59
  谢谢老师关注拙文!老师所言深刻,玉米之于东北真是地位重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可以说是吃着玉米长大的,是救人救命的农作物。我这次和同学在一起,才再次意识到,自己对玉米的理解过于顽固和片面,所以,才有了文中一系列求知过程。现在可以说,玉米在我们国家粮食安全中战略地位越发显得突出。一般的小文,感谢老师热情的赞誉和鼓励,顺祝秋日愉快,写作大丰!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9-10 15:45:14
  北方的青纱帐真的是蔚为壮观,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壮丽诗篇!作者和同学紧紧围绕玉米展开讨论,玉米的作用强大得很,其精神感人肺腑。作者认为,玉米喂养了动物,由此也喂养了人类,此话有理。文中不少句子都是神来之笔,如吃玉米让皮肤变成金黄色,以佐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还有牙齿如玉的比喻等等,令人耳目一新,又妥帖无痕。此文,再次彰显作者的文学功底扎实深厚,信手拈来皆是佳句,且意味深长。我也是深爱玉米一族,它是五谷杂粮中的出众美食,喷香的味道,吃出健康,百吃不厌。好文,构思新颖,布局自然,娓娓道来,接地气,读之津津有味,盛赞才情,问候韩格老师创作辛苦,谨祝秋祺!
回复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10 17:05:05
  谢谢老师百忙中关注小文!可以说,玉米这北方的青纱帐,一直绵延在我的心中,是北方的绿色卫士,是守卫村庄和乡亲们安宁的坚强屏障。这几年,回家探亲,每次在车上遥望,都能看见这无边无际的壮丽图景。一直想写点什么,却苦于才情凋零,一个字也吐不出,有些感受和感慨,只好深埋心中。这次,和同学一起乘车,又勾起了玉米的话题,同学认真求知的态度感染了我,所以,才有了今天这篇拙作。玉米的确要多吃,看来,几十年前母亲的话是对的,多吃粗粮好,现在想到这句话,有点心酸。感谢老师的鼓励一直给我前行的力量,我当奋力躬耕,不敢懈怠。顺祝老师新学期愉快,写作大丰!
7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5-09-10 17:25:55
  作者从飞驰的火车上看到一望无际的玉米,不禁想到 了自己少年里在玉米田里劳作时的情形,还有小时候总有完的玉米,而对玉米有些反感,但是现在却发现玉米其实还有许多的功效和作用,全身都是宝,于是在态度上又有了新的变化。最后境界进行升华,如果做不了大树,就做一株玉米……好文拜读了。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