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杂面汤(散文)

精品 【东篱】杂面汤(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9294.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2发表时间:2025-09-11 06:31:21
摘要:喝不上“妈妈的杂面汤”了,那我就写一篇《杂面汤》,把面汤味儿搬到纸上。


   可能,你看见一个“面”字或“汤”字,估计应该是一种食物吧。这是标准的威海荣成说法,对于外地人,简直就是天书一般。
   就是现代年轻的威海本地人也难说是什么。估计在农村生活,可能知道这是一种面条。
   想起本村人的一个故事。他五六十年代在边防所干所长,有一次出差南方办案。走进一家饭店,把行囊往桌上一放,就吆喝掌柜的“来一碗杂面汤”。掌柜的瞥了一眼,觉得这人“耍横”,毫无诚意,便转身离开。一会儿,人家送上一碗白开水。他想,还是南方人礼节很周到,不欺客,就翘起二郎腿耐心休闲地等吧。等了约莫一小时,他的“杂面汤”还是没有上桌,他跟店掌柜的讨说法。结果好一顿费唇舌,才搞清。“汤”,在南方依然沿用着古汉语的字义,指的是开水,是两个人说到成语“赴汤蹈火”才理解。最终当然是我的村人没有得到象征乡愁的一碗杂面汤,而是随便吃了点,入乡随俗,人家那就没有什么杂面汤呢。
   汤,在胶东语言体系中,是面条的意思。这个意思,一直没有被现代汉语收取,所以只在狭窄区域流行。
   擀杂面汤,需要三种面。豆面、小麦粉和玉米面。其中小麦粉很金贵,不舍得破费,都是用来增白增味的。主要是大豆面。那些年,胶东农村都要种植大豆,秋末分给社员,各家也在自留地边,或地堰埂上见缝插针,为的是多收几粒豆。大约是七成豆面、两成小麦粉,加上一成玉米面。玉米面是用来做“布”的,防止擀面时粘稠,也有意加进一点,使之不破坏小麦粉的粘性为佳。这个比例,也包含了农人的生活智慧,可以说,那时的杂面汤,就是晚饭的常态,农人说不怕晚饭晚,顿顿有杂面汤就知足得很!农村人说,好饭不怕晚,那是指过年过节,做的饭要费事。时间往往是仪式感的一部分。
  
   二
   过去的农村,擀杂面汤,是女人必须会的手艺。杂面汤掺杂的粗粮多了,就要拿出功夫对付,因为粘性较差。我记得母亲搓揉面团时,是一点一点地注水,反复地搓揉掺和,有时候用拳头敲打,一直到把杂面团揉得细腻润滑。做杂面汤并不省时间,个把小时就进去了,还要把和好的面团放在面盆里醒上一些时间。杂面汤的质量控制完全在揉面这个环节,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每见母亲翘起小脚,用力和面,我都觉得自己犯了罪一样。
   看着母亲擀杂面汤,也是艺术享受。擀一大柱杂面汤,用手一抄起来,就像飘动的流苏。杂面汤宽若0.5—1厘米,长短是要看擀面人的功夫了,一般至少是一尺的长短。面条拉起来,要薄若纸,甚至是透明的。杂面汤的幅宽和长度,与胶东打卤面是不同的,打卤面以精细见长。新进门的媳妇,如果能够擀一手好杂面汤,一定会赢得公公婆婆的笑脸,甚至是夸一顿。可以说,擀杂面汤和包饺子,是姑娘出嫁前要练就的生活基本功,不能马虎。
   我1980年结婚成家,记得那时是租房住,置办的家具,除了菜板刀铲勺子,再就是一张大面板,加上一根擀面杖。一直陪着我在乡下租房十二年。很多家具都换掉了,但那张面板和擀面杖一直未舍得扔掉,直到单位给了一间房时,还在使用。不忍心它退出我的生活舞台,便拿回老家给我老姐使用了。
   我真正学会擀杂面汤是在1980年7月,我刚师范毕业,回到老家,赶上父亲重病,奄奄一息,那时母亲已经去世一年多了。我把衣兜翻了个底朝天,已经找不到一分钱了,无力给父亲医病了,便问“卧炕”的父亲想吃点什么,父亲说“杂面汤吧”,父亲是厨师出身,他指导我和面、擀面,下锅。那一顿,父亲吃了一根杂面汤,也是他生命终结的最后一顿饭。父亲告诉我,软面饺子硬面汤,真说不清,那时我那么乖巧,记得住父亲的话。从此我也有了擀杂面汤的厨艺。
   父亲瞑目了。他觉得我会擀杂面汤就不会饿着。记不住吃过多少次饭店,连饭店名字也早忘记,却偏偏我擀杂面汤的那个细节却始终记得,甚至问饭店老板能不能来一碗杂面汤。有时候觉得,人的成长并不是漫长的时间,而好像是一瞬就长大了懂事了。
  
   三
   各家都有擀面杖,但叫“擀面柱”,这个说法别有含义。“柱”可撑起一家人的日子,胶东人认为“杖”是棍,意思不祥。人口少的家庭,擀一柱杂面汤就是一顿,人口多的则要擀两三柱。我家邻居六母一家十几口人,每次都要擀三柱,看着真吓人。六母说,杂面汤也会被吃穷了。于是,下锅煮杂面汤,就多添水,可谓清汤寡水的,能将就一顿算一顿,哪敢奢侈管饱。农村的日子就是这样过过来的,所以“丰衣足食”一直是农民的生活理想。这样的理想的实现,饱含着泪水,是饿着肚皮不断劳作才得以改善的。在农耕时代,勤劳就饿不着,这是农耕真理。
   还有一个细节,孩子们喝杂面汤,必须由她亲自把勺舀杂面汤,到最后,汤水也不剩,干干净净,盆里空空如也。我还记得一个故事,那人和我一般年龄,家里很穷,他但等邻居吃饭差不多,进屋喝杂面汤水。他也算是吃百家饭长大,每当说起,他眼角溢泪。他告诉我,他喝完一碗,故意打个饱嗝,也不说什么,就是想以这种方式回报邻居。我觉得,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孩子,最懂得怎样表达,尽管无语,但却是以最温暖的方式对物对人。
   我还记得,村中有一个脑神经受损的人,大家叫他“痴田”,一个人生活。晚饭时,闻见杂面汤味,一定要去人家中讨一碗喝,这家一碗,那家一碗,村人都可怜他,绝不拒绝。他为人十分厚道,谁家有活要干,不管脏累,伸手就帮。这样的逻辑,他把握很准,能说他精神有问题吗?于是有人看他走来,便回家端一碗杂面汤给他。
   谁都不愿回忆这些憋屈而又温暖的往事,心中却从未忘却。
  
   四
   煮一顿杂面汤,最好用红薯叶做菜料搭配,很出味,农人说那是“绝了”,意思是绝配。所以,在农家的菜园边,屋前后,或沟边,都栽几墩红薯,只为就近凑手薅一把红薯叶煮杂面汤。说起来,如果不是善辨口味的还真的辨别不出红薯叶杂面汤的特别滋味,或许,所谓的滋味就是已经习惯了的东西,只要喜欢,就觉得食而有味,否则就是食而无味。我觉得,口味这东西是培养出来的,看到一篇文章说,一个富家子弟看穷人家吃糠菜,很馋,因为从未见过这种“底层食物”,感觉新鲜而稀缺,同时,他的“味觉疲劳”在此时被唤醒。有人能吃出味道,不是完全因为味蕾敏感,而是生活培养了人的饮食态度。
   没有当季的红薯叶的时候,我记得我的母亲和邻居的女人都是早早地进田掐红薯叶,也是在秋末了,掐叶子已不影响红薯生长了。回家将红薯叶放进锅中过一遍热水,然后沥干放在院墙顶上晾晒,以备冬春煮杂面汤所用。现在想来,在几片红薯叶上想办法,精打细算,这份智慧,让农人吃苦而觉甘。佛说,一花一叶一菩提;我说一草一叶皆生活。生活是最好的修行,苦日子里,就要想法改变和维持。
   还有最配杂面汤的菜叫“绑菜”,就是收获萝卜时,将叶子搬回家入锅烫一遍,再捞出挂在绳子上晾晒,到冬季,就间或用红薯叶、绑菜和萝卜丝煮杂面汤。除了这些,再用别的菜,都难以搭配,味道就锐减。
  
   五
   那时,小麦粉不易吃上,杂面汤的材料就变了,也不论比例,大豆要有,大麦、豌豆、豇豆、荞麦、红薯丝等杂粮,都可做杂面汤,尤其是红薯,在胶东派上的用场太多,细粮不经吃,就多掺红薯面,我觉得,红薯面在杂面汤中的地位,如同甘草在一副中药中的位置雷同,是可以治疗“青黄不接”的生活困苦之疾的。
   一年四季,胶东农家晚饭,几乎都是杂面汤。特别是冬闲日子,如果哪一天的晚饭改样了,一定是遇到最特别的事,例如管工作组的饭,要加上点干食,拿得出手,不然就不像话了。为了节省有限的主粮,要坚持“忙时干,闲时稀”的通例,晚饭必须杂面汤,当然,最好是熥一碗虾酱,那是“鲜上加鲜”,不过,喝杂面汤要控制着,生怕一不留神吃多了。
   我喜欢喝杂面汤吃面酱。那口感大约像今天的年轻人吃什么都要加椒盐一样,面酱是对杂面汤的再加工,可以反转感觉不出的味道。有时候难以想通其中的道理,可能就像两个人愉快的合作,这种搭配也不是1+1=2那么简单,不同的结合,就像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已经厌倦吃糖,也不能吃了,常常觉得“甘之如饴”这个词形容喝杂面汤也可以。饴,是一种曼妙的食感了。用来形容喝杂面汤,我就是这种感觉。特别是冬天,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围着一张农家简易饭桌,一盆杂面汤热气腾腾,成为桌子上的主题,空气中弥漫着粮香。窗外的冬风吹打着窗户纸,奏着曲子一般,雪花飘飘,悠闲地爬窗,呼噜呼噜地吸杂面汤的声音,比现代人看电视听音乐还有情调。
   除了冬季,其他三季,无论大人孩子,都喜欢捧着一只盛满杂面汤的碗,蹲在街门口喝,尤其是盛夏,老街的傍晚,弥漫着杂面汤的味道,沿街两溜,就像表演一样,外来的人是不敢从老街走过的,生怕被老街人擎着碗邀请喝一碗,当然不能停步,只能不住地点头,不然就失礼了。
  
   六
   我现在依然保持着喝杂面汤的饮食习惯,但不是晚饭每顿都喝,一周也至少有一次吧。每年的秋末,我都登山在认识的老乡地里薅一些红薯叶,为了在少菜的日子烀红薯粑粑,煮杂面汤使用。
   我常常想,那时并不讲什么晚饭要吃少的健康饮食理论,人们都是撑破肚皮一样地大吃,可能杂面汤很易消化吧,不会给我们的胃肠太多的负担。我的忘年交朋友叫“老海”,60岁以后,连着患了三种癌症,做过四次大手术,他的原则就是少吃饭(肠癌使然),但每天必须有一碗杂面汤。他如今92高龄了,我每日微信问候,他说起自己的“健康秘诀”,可能是杂面汤能够治癌,不然怎么可能活着。他是“妈妈擀杂面汤的粉丝”,也有不错的厨艺,而且每顿饭都自己做。他说,起码,杂面汤治疗肠癌很有效,只是没有列入“医典”。这是他的心得,我称“心得”,并非理论。他强调,要用曾经的生活习惯来治疗这些现代病。我觉得极有道理。
   他养成了一个习惯。白日喝茶,淡茶;晚上喝一碗杂面汤的“汤”,他说,比红牛饮料好。他自己印制了两本书,一本就叫《杂面汤》,另一本是《忽然80》,我期待他的第三本,他说就叫《叶子茶》吧,其中就包括他甚爱的红薯叶,萝卜叶,还有阳台上的那株辣椒的叶子……将生活入茶,就有了茶味,不必是茶叶。
   不过,我告诉他,我先学着他,多喝杂面汤,再增加频次。
   生活好了,吃的东西丰富多彩,人们也开始挑剔了,进饭店,上的饭菜如果稍有不合口味就非说不可,要给饭店挑一个毛病。可我想,从喝杂面汤的时代走过来的人,没有谁会挑剔杂面汤的毛病,简单,粗食,还能再挑剔什么。吃点粗食,过过简单的生活,挑剔的毛病就没了。可能生活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吧。
  
   2025年9月1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2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作者以故事开头,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可谓别出心裁。“杂面汤”中的“汤”,对于南方人来说,指的是开水,而在胶东语言体系中,是面条的意思。擀杂面汤,需要三种面。豆面、小麦粉和玉米面。其中小麦粉很金贵。过去的农村,擀杂面汤,是女人必须会的手艺。作者看着母亲擀杂面汤,是艺术享受。新进门的媳妇,如果能擀一手好杂面汤,一定会赢得公公婆婆的笑脸。作者真正学会擀杂面汤是在1980年7月,病重的父亲是厨师出身,他指导作者和面、擀面,下锅。那一顿,父亲吃了一根杂面汤,也是他人生终结的最后一顿饭。各家都有擀面杖,但叫“擀面柱”,这个说法别有含义。“柱”可撑起一家人的日子,胶东人认为“杖”是棍,意思不祥。两个村邻讨杂面汤喝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是贫困日子里的寒酸和温暖。煮一顿杂面汤,最好用红薯叶做菜料搭配,很出味,农人说那是“绝了”,意思是绝配。还有最配杂面汤的菜叫“绑菜”。一年四季,胶东农家晚饭,几乎都是杂面汤。作者喜欢喝杂面汤吃面酱。作者的忘年交朋友叫“老海”,患过三种癌症,做过四次大手术,他每天必须喝一碗杂面汤。现已92岁,他说杂面汤是抗癌良方。好文,构思巧妙,铺陈有序,将地方特色美味融入了情感,融入了独特的感悟,于是杂面汤便在时光里发酵成乡愁的味道,冲击着读者的味觉,涤荡着读者的心灵。字里行间折射出母亲的能干,映照出父亲临终时的悲怆。亲情厚重,不思量,自难忘!而杂面汤在“老海”的生命体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非常细腻动人的文字,笔法恣肆,语言质朴,不乏诗意的表达,感人至深。感佩才情,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11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9-11 06:39:46
  该文构思巧妙,铺陈有序,将地方特色美味融入了情感,融入了独特的感悟,于是杂面汤便在时光里发酵成乡愁的味道,冲击着读者的味觉,涤荡着读者的心灵。字里行间折射出母亲的能干,映照出父亲临终时的悲怆。亲情厚重,不思量,自难忘!而“老海”对杂面汤的情感,伴随着非同寻常的生命体验。非常细腻动人的文字,笔法恣肆,语言质朴,诗意跳跃,表达从容。感佩怀才老师才情飞扬,创作辛苦了,遥握,秋祺!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11 08:11:45
  我理解这杂面汤有点类似东北的手擀面,只是配料上加进了粗粮的成分,更美味,更健康。老师这种唠嗑似写法直击人心,虽然都是平常的小故事,却感人肺腑。第三节仔细回味,令人泪目,“喝完一碗,故意打个饱嗝”。多少心酸啊!还有神经受损的病人,“他为人十分厚道,谁家有活要干,不管脏累,伸手就帮”很难说不是为了回报那一碗杂面汤。朴素的文字里,闪烁着人性之美。精彩佳作,拜读学习,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3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5-09-11 08:43:48
  一碗杂面汤时常想起父母的关爱,那时候的杂面汤好味道哟,不过哪个位置吃的东西都不一样。老师想灶上的铁锅滋滋响时,母亲总在案板前揉那团杂面。玉米面混着麦麸,在她掌心滚成条,手指一掐,几截面条便落进沸水里。您扒着灶台等,看汤里浮起葱花和蛋花,香气裹着烟火气扑满脸。杂面汤很养胃的,是母亲把日子揉碎了,煮进我每个想家的清晨。好文章,问好老师教师节快乐,迟来的祝福!
4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9-11 09:04:33
  文章在奇妙的构思中解读了一段丰实的人间真情和社会伦理的美好。这份美好就是从一碗咋面汤开始的生活之道,隐藏着那个时代人生活必须具有的技能。其体现的就是浓浓的乡愁和对那段时光的怀念。点赞学习,祝老师秋安笔丰!
5 楼        文友:枫桦        2025-09-11 10:06:47
  那个年代,能吃上喝上就不错,杂面汤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我记得家里在那时候,经常喝玉米面粥,里面常常放些苣荬菜,有些苦溜溜的味道,还别说,给有些寡淡的面粥增添了许多的味道,至今都觉得有回味。现在也常常这么吃,来一碗便觉得满满的回忆。老师的文章里满满的亲情,让人觉得暖暖的!亲情是可以饱腹的,那个饥饿的年代所留下的东西,只有那些还让人一直感念至今。老师的好文,读罢让人有饱腹之感!
6 楼        文友:简柔        2025-09-11 11:05:47
  每个人的舌尖都有乡愁,杂面汤是胶东人的乡愁。一碗杂面汤,关乎日子,关乎乡情。那些光阴里的故事有暖意,也有痛点。一碗杂面汤,就是胶东人最本真,最刻骨铭心的味道。打动人心的美文。点赞。
7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5-09-11 15:29:09
  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食,除了馒头便多是面条,而面条的做法简直数不胜数,完全可以编出一本面条大全出来。我算是南方人,从小吃的大米长大,没到北方当兵前从来还不知道有人是整天以面食为主的,这在当时确实超出了我的认知,但是我在北方呆了十几年之后,我却深深的爱上了各种手工面条。而且我想,北方喜爱面条的感觉,南方人是体会不到的,这个真的难以感同身受,怀才老师就记录了杂面汤的那种难以言表的美味,让人觉得,哦,原来还有一种这样让人舒适的食品。因为热爱,因为这种面食带给我们难以磨灭的记忆,所以记忆里全是美好。祝老师创作愉快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9-11 21:21:44
  杂面汤,还真的没听说过。老师这又是一篇乡愁味浓郁,描写父母亲,牵挂父母亲的美文,学习了,祝福老师!
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9-11 22:22:16
  唐山这边也是跟面叫汤,面条汤,疙瘩汤,也说“几柱子”面。这让我想起来我们这里老人说过我们祖上随着“朱老四(朱棣)”来自“山东山后路州(音)”。我还真搜索过,山后什么州,荣成一代还有好几个。红薯叶子做配菜没有吃过,现在的研究那是好东西。这篇文章像是和老友谈品着茶过去的事情,当然这茶入了生活,不一定非是茶叶。拜读老师又一力作,点赞学习!
10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9-11 22:28:05
  拜读怀才老师大作,馋杂面汤了,这杂面汤还有药效,能治疗癌症,也算的上灵丹妙药了。好文拜读学习了!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