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杂面汤(散文)
一
可能,你看见一个“面”字或“汤”字,估计应该是一种食物吧。这是标准的威海荣成说法,对于外地人,简直就是天书一般。
就是现代年轻的威海本地人也难说是什么。估计在农村生活,可能知道这是一种面条。
想起本村人的一个故事。他五六十年代在边防所干所长,有一次出差南方办案。走进一家饭店,把行囊往桌上一放,就吆喝掌柜的“来一碗杂面汤”。掌柜的瞥了一眼,觉得这人“耍横”,毫无诚意,便转身离开。一会儿,人家送上一碗白开水。他想,还是南方人礼节很周到,不欺客,就翘起二郎腿耐心休闲地等吧。等了约莫一小时,他的“杂面汤”还是没有上桌,他跟店掌柜的讨说法。结果好一顿费唇舌,才搞清。“汤”,在南方依然沿用着古汉语的字义,指的是开水,是两个人说到成语“赴汤蹈火”才理解。最终当然是我的村人没有得到象征乡愁的一碗杂面汤,而是随便吃了点,入乡随俗,人家那就没有什么杂面汤呢。
汤,在胶东语言体系中,是面条的意思。这个意思,一直没有被现代汉语收取,所以只在狭窄区域流行。
擀杂面汤,需要三种面。豆面、小麦粉和玉米面。其中小麦粉很金贵,不舍得破费,都是用来增白增味的。主要是大豆面。那些年,胶东农村都要种植大豆,秋末分给社员,各家也在自留地边,或地堰埂上见缝插针,为的是多收几粒豆。大约是七成豆面、两成小麦粉,加上一成玉米面。玉米面是用来做“布”的,防止擀面时粘稠,也有意加进一点,使之不破坏小麦粉的粘性为佳。这个比例,也包含了农人的生活智慧,可以说,那时的杂面汤,就是晚饭的常态,农人说不怕晚饭晚,顿顿有杂面汤就知足得很!农村人说,好饭不怕晚,那是指过年过节,做的饭要费事。时间往往是仪式感的一部分。
二
过去的农村,擀杂面汤,是女人必须会的手艺。杂面汤掺杂的粗粮多了,就要拿出功夫对付,因为粘性较差。我记得母亲搓揉面团时,是一点一点地注水,反复地搓揉掺和,有时候用拳头敲打,一直到把杂面团揉得细腻润滑。做杂面汤并不省时间,个把小时就进去了,还要把和好的面团放在面盆里醒上一些时间。杂面汤的质量控制完全在揉面这个环节,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每见母亲翘起小脚,用力和面,我都觉得自己犯了罪一样。
看着母亲擀杂面汤,也是艺术享受。擀一大柱杂面汤,用手一抄起来,就像飘动的流苏。杂面汤宽若0.5—1厘米,长短是要看擀面人的功夫了,一般至少是一尺的长短。面条拉起来,要薄若纸,甚至是透明的。杂面汤的幅宽和长度,与胶东打卤面是不同的,打卤面以精细见长。新进门的媳妇,如果能够擀一手好杂面汤,一定会赢得公公婆婆的笑脸,甚至是夸一顿。可以说,擀杂面汤和包饺子,是姑娘出嫁前要练就的生活基本功,不能马虎。
我1980年结婚成家,记得那时是租房住,置办的家具,除了菜板刀铲勺子,再就是一张大面板,加上一根擀面杖。一直陪着我在乡下租房十二年。很多家具都换掉了,但那张面板和擀面杖一直未舍得扔掉,直到单位给了一间房时,还在使用。不忍心它退出我的生活舞台,便拿回老家给我老姐使用了。
我真正学会擀杂面汤是在1980年7月,我刚师范毕业,回到老家,赶上父亲重病,奄奄一息,那时母亲已经去世一年多了。我把衣兜翻了个底朝天,已经找不到一分钱了,无力给父亲医病了,便问“卧炕”的父亲想吃点什么,父亲说“杂面汤吧”,父亲是厨师出身,他指导我和面、擀面,下锅。那一顿,父亲吃了一根杂面汤,也是他生命终结的最后一顿饭。父亲告诉我,软面饺子硬面汤,真说不清,那时我那么乖巧,记得住父亲的话。从此我也有了擀杂面汤的厨艺。
父亲瞑目了。他觉得我会擀杂面汤就不会饿着。记不住吃过多少次饭店,连饭店名字也早忘记,却偏偏我擀杂面汤的那个细节却始终记得,甚至问饭店老板能不能来一碗杂面汤。有时候觉得,人的成长并不是漫长的时间,而好像是一瞬就长大了懂事了。
三
各家都有擀面杖,但叫“擀面柱”,这个说法别有含义。“柱”可撑起一家人的日子,胶东人认为“杖”是棍,意思不祥。人口少的家庭,擀一柱杂面汤就是一顿,人口多的则要擀两三柱。我家邻居六母一家十几口人,每次都要擀三柱,看着真吓人。六母说,杂面汤也会被吃穷了。于是,下锅煮杂面汤,就多添水,可谓清汤寡水的,能将就一顿算一顿,哪敢奢侈管饱。农村的日子就是这样过过来的,所以“丰衣足食”一直是农民的生活理想。这样的理想的实现,饱含着泪水,是饿着肚皮不断劳作才得以改善的。在农耕时代,勤劳就饿不着,这是农耕真理。
还有一个细节,孩子们喝杂面汤,必须由她亲自把勺舀杂面汤,到最后,汤水也不剩,干干净净,盆里空空如也。我还记得一个故事,那人和我一般年龄,家里很穷,他但等邻居吃饭差不多,进屋喝杂面汤水。他也算是吃百家饭长大,每当说起,他眼角溢泪。他告诉我,他喝完一碗,故意打个饱嗝,也不说什么,就是想以这种方式回报邻居。我觉得,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孩子,最懂得怎样表达,尽管无语,但却是以最温暖的方式对物对人。
我还记得,村中有一个脑神经受损的人,大家叫他“痴田”,一个人生活。晚饭时,闻见杂面汤味,一定要去人家中讨一碗喝,这家一碗,那家一碗,村人都可怜他,绝不拒绝。他为人十分厚道,谁家有活要干,不管脏累,伸手就帮。这样的逻辑,他把握很准,能说他精神有问题吗?于是有人看他走来,便回家端一碗杂面汤给他。
谁都不愿回忆这些憋屈而又温暖的往事,心中却从未忘却。
四
煮一顿杂面汤,最好用红薯叶做菜料搭配,很出味,农人说那是“绝了”,意思是绝配。所以,在农家的菜园边,屋前后,或沟边,都栽几墩红薯,只为就近凑手薅一把红薯叶煮杂面汤。说起来,如果不是善辨口味的还真的辨别不出红薯叶杂面汤的特别滋味,或许,所谓的滋味就是已经习惯了的东西,只要喜欢,就觉得食而有味,否则就是食而无味。我觉得,口味这东西是培养出来的,看到一篇文章说,一个富家子弟看穷人家吃糠菜,很馋,因为从未见过这种“底层食物”,感觉新鲜而稀缺,同时,他的“味觉疲劳”在此时被唤醒。有人能吃出味道,不是完全因为味蕾敏感,而是生活培养了人的饮食态度。
没有当季的红薯叶的时候,我记得我的母亲和邻居的女人都是早早地进田掐红薯叶,也是在秋末了,掐叶子已不影响红薯生长了。回家将红薯叶放进锅中过一遍热水,然后沥干放在院墙顶上晾晒,以备冬春煮杂面汤所用。现在想来,在几片红薯叶上想办法,精打细算,这份智慧,让农人吃苦而觉甘。佛说,一花一叶一菩提;我说一草一叶皆生活。生活是最好的修行,苦日子里,就要想法改变和维持。
还有最配杂面汤的菜叫“绑菜”,就是收获萝卜时,将叶子搬回家入锅烫一遍,再捞出挂在绳子上晾晒,到冬季,就间或用红薯叶、绑菜和萝卜丝煮杂面汤。除了这些,再用别的菜,都难以搭配,味道就锐减。
五
那时,小麦粉不易吃上,杂面汤的材料就变了,也不论比例,大豆要有,大麦、豌豆、豇豆、荞麦、红薯丝等杂粮,都可做杂面汤,尤其是红薯,在胶东派上的用场太多,细粮不经吃,就多掺红薯面,我觉得,红薯面在杂面汤中的地位,如同甘草在一副中药中的位置雷同,是可以治疗“青黄不接”的生活困苦之疾的。
一年四季,胶东农家晚饭,几乎都是杂面汤。特别是冬闲日子,如果哪一天的晚饭改样了,一定是遇到最特别的事,例如管工作组的饭,要加上点干食,拿得出手,不然就不像话了。为了节省有限的主粮,要坚持“忙时干,闲时稀”的通例,晚饭必须杂面汤,当然,最好是熥一碗虾酱,那是“鲜上加鲜”,不过,喝杂面汤要控制着,生怕一不留神吃多了。
我喜欢喝杂面汤吃面酱。那口感大约像今天的年轻人吃什么都要加椒盐一样,面酱是对杂面汤的再加工,可以反转感觉不出的味道。有时候难以想通其中的道理,可能就像两个人愉快的合作,这种搭配也不是1+1=2那么简单,不同的结合,就像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已经厌倦吃糖,也不能吃了,常常觉得“甘之如饴”这个词形容喝杂面汤也可以。饴,是一种曼妙的食感了。用来形容喝杂面汤,我就是这种感觉。特别是冬天,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围着一张农家简易饭桌,一盆杂面汤热气腾腾,成为桌子上的主题,空气中弥漫着粮香。窗外的冬风吹打着窗户纸,奏着曲子一般,雪花飘飘,悠闲地爬窗,呼噜呼噜地吸杂面汤的声音,比现代人看电视听音乐还有情调。
除了冬季,其他三季,无论大人孩子,都喜欢捧着一只盛满杂面汤的碗,蹲在街门口喝,尤其是盛夏,老街的傍晚,弥漫着杂面汤的味道,沿街两溜,就像表演一样,外来的人是不敢从老街走过的,生怕被老街人擎着碗邀请喝一碗,当然不能停步,只能不住地点头,不然就失礼了。
六
我现在依然保持着喝杂面汤的饮食习惯,但不是晚饭每顿都喝,一周也至少有一次吧。每年的秋末,我都登山在认识的老乡地里薅一些红薯叶,为了在少菜的日子烀红薯粑粑,煮杂面汤使用。
我常常想,那时并不讲什么晚饭要吃少的健康饮食理论,人们都是撑破肚皮一样地大吃,可能杂面汤很易消化吧,不会给我们的胃肠太多的负担。我的忘年交朋友叫“老海”,60岁以后,连着患了三种癌症,做过四次大手术,他的原则就是少吃饭(肠癌使然),但每天必须有一碗杂面汤。他如今92高龄了,我每日微信问候,他说起自己的“健康秘诀”,可能是杂面汤能够治癌,不然怎么可能活着。他是“妈妈擀杂面汤的粉丝”,也有不错的厨艺,而且每顿饭都自己做。他说,起码,杂面汤治疗肠癌很有效,只是没有列入“医典”。这是他的心得,我称“心得”,并非理论。他强调,要用曾经的生活习惯来治疗这些现代病。我觉得极有道理。
他养成了一个习惯。白日喝茶,淡茶;晚上喝一碗杂面汤的“汤”,他说,比红牛饮料好。他自己印制了两本书,一本就叫《杂面汤》,另一本是《忽然80》,我期待他的第三本,他说就叫《叶子茶》吧,其中就包括他甚爱的红薯叶,萝卜叶,还有阳台上的那株辣椒的叶子……将生活入茶,就有了茶味,不必是茶叶。
不过,我告诉他,我先学着他,多喝杂面汤,再增加频次。
生活好了,吃的东西丰富多彩,人们也开始挑剔了,进饭店,上的饭菜如果稍有不合口味就非说不可,要给饭店挑一个毛病。可我想,从喝杂面汤的时代走过来的人,没有谁会挑剔杂面汤的毛病,简单,粗食,还能再挑剔什么。吃点粗食,过过简单的生活,挑剔的毛病就没了。可能生活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吧。
2025年9月1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