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遇见传奇(散文)

精品 【东篱】遇见传奇(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9845.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5发表时间:2025-10-09 06:15:21
摘要:在京哈高速跑车,突然遇见“孟姜”的路牌,孟姜?她是一个传说人物,她是山东人,怎么在这里还安了家?于是,我感慨,她真的是一个传奇人物!


   九月中,跑京哈高速,正遇部分路段在清障,拓宽,挂面,划线,维护,基本完成,全新的双向10车道的高速,要为今年的国庆节旅游加速了。可我又担心这样的快速,风驰电掣,我怕风景在高速中,匆匆一瞥,一晃而过。
   挂在京哈高速上的,不只是川流不息的车辆,还有一路目不暇接的地理名字,就像各色的珍珠,五光十色,每一个,我都想摘下,装在大脑珍藏,生怕漏掉一个。我并不觉得这样是肤浅和幼稚,就像小孩子发现新奇,忘记了自己要去干什么。徐霞客就是如此,他走得慢,反倒有好处。打开他的游记,7400多个地名,胜过一部专门的地理学。还记得,梁王山、松城墟、油麻墟、鹦鹉嘴、落水洞、天生桥……读他的游记,常被带偏,这些名字,难舍其华,似乎每一个都是传奇,一定有着为人惊叹的故事。
   我怪手机没有一个功能——沿途流水账般的记下这些地名。只好分神,快速记住。就像我接受一个教学班,要强记那些新面孔的学生名字。香河,滦州,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孟姜,东戴河,塔山,葫芦岛……这些名字就像一个个词牌,多么想拿过一个,就来一场平仄,可惜我无“七步成诗”之功,只能对这些地名说一声抱歉。又想做徐霞客,更想当曹子建;脚底生风,才高八斗。世上有珠联璧合,哪敢奢望兼而有之。
   孟姜?我遇见了老乡?我还是遇见了传奇?进入服务区,我想和“孟姜”来一次千年会。
   真是缘分啊,不浅!我又跑题了。山东人最容易在华夏大地找到老乡,“齐鲁之邦”在华夏的名望,就像一颗恒星,文化辐射线,穿云拨雾,闪耀千古。
   我说做一个山东人真好!妻子说,你哪来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她这是要我摆出论据的架势。山东人斗嘴打架,不是讲理,争个三七分,或对半开,而是要讲历史的。不仅有“夫子曰”、“孙子曰”等名人话语,还有很多有据可考的故事。
   自豪感,是山东人的生活底气一部分。就像每每说到东北,我们山东人总是说“闯关东”塑造了一个新东北。当然,东北土著人总是说“东北人收留了山东人”,这是一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谁分得清。十个东北人,数典念祖,有九个就要说祖上在山东。
   浙江兰亭,有墨香不散,“集序”文雅。镇江北固亭,镌刻着“稼轩词”。南京的乌江,不能徒留项羽的惨败结局,李易安再添一曲婉约粉韵,咏一章悲壮之歌。邯郸雕塑着孙膑的像,永念他“围魏救赵”的故事。多少武侯祠,诸葛亮走过的地方,都有他的智慧印记。浙江的兰溪,河北的涿鹿,安徽的呈坎,江西的钓源,辽宁的桓仁,广东的肇庆……数不清的“八卦村”,哪一个不是和诸葛亮有关?
   相比上述这些人物,孟姜属于最贫民,但她的名气一点也不弱,她的“哭声”根本不能用“惊天动地”这样的词语形容,而是穿透古今,一“哭”而去千年不绝。他哭倒长城一段,哭声又在山海关下。
  
   二
   有意思。她到底哭倒了哪儿的城墙?打开史书,可能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和长城这个字眼在一起的就是“孟姜”,孟姜,穿起了齐桓公、齐庄公,秦始皇,朱元璋……孟姜,如今还是不倒的长城托起的一个人物,在今天的辽西走廊,还以“孟姜镇”的地名活着。
   这孟姜女是先秦人物,孟姜姓姜,血统源自炎帝族群。“孟”是姜姓家族中庶出长女的排行前缀,即排行老大,名字为“女”,称“孟姜”,即姜姓的长女。
   孟姜女哭长城,原来哭的是齐长城,而非秦长城。关于孟姜女的籍贯,历来有不同说法,我比较相信孟姜女为山东莱芜人的说法,因为她哭的是齐长城,哪一段被哭倒,至今无法考究,传说她哭倒之后便投海,地点在在今天的青岛崂山一带。也有陕西、湖南多种说法,不过根据齐长城的存在,不大可能。齐长城西起黄河东岸的长清,东至青岛(也有说法是延续到烟威),共1200里,据说哭倒了800里。齐长城为齐桓公修起,历经几代,到齐庄公时,还在接续修建,此时的孟姜女丈夫范喜良就在修长城的大军中,并因落石而打死,于是有了孟姜女哭长城一说。齐长城是“中国长城之始”。其中的“莱芜段”最有价值,可能孟姜女就是从这里开始哭的,这里是她的家乡。这个故事源自《左传》“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左传》是一部史书,不过在写这个故事上,它完全放弃了史学的严谨,写她哭倒长城八百里。“女哭城崩”,这夸张,简直让后世的“黄落九天”、“六月飞雪”等也失色,不够劲。也许,春秋诞生的这股惊人惊世的力量,从此就成为一种真正的精神核武器。民间的力量可能达不到海啸山崩,但以民愤凝聚的力量,最能唤起民心的义愤。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人文财富。
   最让我觉得有意义的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即使是无名平民,也能够书写一段传奇。我觉得,一开始,孟姜女只是一个传说,是被史书演绎了的传说。当历史变成传说,当传说演变为传奇,“孟姜女”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物,而是艺术,是意志的化身,是精神的血脉。在每一股大的社会潮流中,孟姜女,都是一种渺小和无奈的符号,注定了她的命运和抗争,都是徒劳的,是被历史洪流淹没的角色,但也是一个最伟大的悲剧角色。如果没有孟姜女,长城负担的人文意义,必然会减少一层悲剧色彩。传说,在漫长的时光里,都是我们消遣的故事,举目天空,看到炎炎赤日,我们就讲“后羿射日”;看到日落时分,西天五彩,我们讲“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我们的时代,并不继续满足这样的传说故事,传说的色彩,变成梦想的现实,就像从我们这个时代开始,有谁还会说“嫦娥奔月”就是传说,“神舟”往返地球和月球,遨游星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奇。岁月时空,天际银河,是满载传奇的所在。
  
   三
   客观地说,秦始皇修筑长城,已经晚于齐长城400余年了,是有着模仿性继承的因素。他主要是为了形成“大一统”的国家格局,为秦齐楚燕韩赵魏圈起一个硕大的安全的防御圈,抵挡北方的匈奴民族的侵扰。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那时的鲜卑族并未对秦帝国构成威胁,如今的山海关一段,都是空缺,在居庸关八达岭处北折而去。
   统一六国之后的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就安排大将军蒙恬统30万大军,征调70万民夫,开始了一项声势浩大的世界级的工程。而秦始皇东巡数次到过碣石(今称秦皇岛),最早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5年).这段历史,缺乏史记,一般认为他沿海而走是为了“求仙问药”,获取长生不老药。尤其是还从秦皇岛沿渤海湾跑,到了我的老家天尽头,去烟台芝罘,往蓬莱,特别是往蓬莱,一下子就和方丈、瀛洲连在一起,以为一途拜仙。其实,他是在巡检边防,已经把秦皇岛、葫芦岛等圈在了长城圈内,所以,秦长城将这个“天下第一关”留给了后人。
   任何一项浩大的工程,在历史上都有着利国伤民的冲突,这是统治者和民众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也许,就是这样,才留下了“任人评说”。更让我感到有意思的事情是,孟姜在400年后,又出现在秦长城的某段,这次,丈夫被讹传叫“万喜良”。万喜良,这次就在修筑秦长城的70万民夫之中,人们已经不辨史实的真假了,嫁接到了秦始皇身上,在秦皇岛,还有一段秦始皇接见孟姜女的传说,完全是杜撰,但不能不说,孟姜女成为长城的一部分,怎么也不能抛开她去说长城的故事的。70万民工,死去砌在城墙里的有13万!长城,维护着帝国领土的安全,却是以牺牲爱情为巨大代价的,据说,这次孟姜女的哭声没有崩塌秦长城,而是孟姜女找到了那段埋葬丈夫的城墙,以手指扒开了城墙,抱住了万喜良的尸骨。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跨越几千年的文明,这种文明,一直在民族碰撞中延续,长城成了文明的线索,也是家国的围墙。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将军徐达率军开始接修长城,即所谓的明长城。西起居庸关,东至山海关,全长1800公里。历史总是有着盛衰起伏的变化,此时,在东北塞北,蒙古和女真,相继强大,屡屡南犯,威胁着明朝的安危。今天称作是“辽西走廊”一带,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北依燕山,南接渤海,在山海之间,架起雄关,就成了战略家的关注。朝廷安危,有时并非是百姓担忧的,明长城的修筑,又一次带来了劳民伤财。
  
   四
   似乎,孟姜女早有预见,或者说,这一带的人们,对这个传说,更有切身的担忧,早在宋代,就在凤凰山建有“贞女祠”,即孟姜女庙,距山海关6.5公里,和一尊“望夫石”相邻,或许,是因为有“望夫石”,人们才将孟姜女搬来。
   山海关明长城,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修建了260余年,其时,秦皇岛区域的百姓,多参与劳工,而死亡者无数。人们又一次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复活在这个地方。但这个传说,已经改变了性质。封建割据,以族姓立朝,哪管百姓生活,长达几百年,如孟姜女一样守寡的女人,不知有几千几万,于是,孟姜,就成了人们的情感寄托,同情,祈求,不敢声言,但可以曲折表达,这就是这里出现“孟姜”的原因吧。在温暖的爱情里活着,在和平的山海间劳作中,这是长城下的人们的心愿,但地处关隘之要,怎么能活得那么安详稳定!繁重的徭役,大量男人有去无归,孟姜也只能垂泪以望,那尊望夫石更是千千万万民夫走向末路的起点。
   山海关,天下第一雄关,这次,孟姜女没有哭倒它,第三次了,哭声无效,因为山海关太雄,城墙厚度,炮轰不塌,岂是哭声可撼!孟姜女只能变成一个心愿,放在孟姜镇百姓的眼前。希望不失,无声垂泪,但愿千万个万喜良死去,能够给一方平安。但雄关还是没有挡住南进的多尔衮骑兵马队,长城仍在,兵败山倒。立城护国,还是以德立国,时势已经大变,选择前者,早晚防御,还是挡不住来犯。真正的安定格局的形成,必须以民族和解为前提,这一点,在秦始皇之后的朝廷,试图以“和亲”来维系,短暂的繁荣,追究不能持久,明朝更是推翻了这一条,以为天下归“朱”,永远安定。
  
   五
   如今是孟姜女庙,成为凤凰山的一个景点。我遥望凤凰山,庙宇坐落在108台阶之上,这石阶,当为后人修建,有什么含义?当为幸福安定生活来之不易的表示吧?108,是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寻找丈夫的极数表达?每一个台阶,都是寻夫旅途磨难与挫折。佛家也有“108种烦恼”之说,我想,应该是与此无关。佛俗都可以数字表万千含义,俗也不输佛。
   打开手机,百度一下,跳出孟姜女庙的楹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山海关长城,和秦始皇已经无关,但数千年,还在鸣怨,孟姜女不死,复活永远,还站在一块石头前,祈祷着远走的丈夫。它在告诉人们——一个传说,一定会变成传奇。历史和现实很近,兵马俑也只是隔着一堵墙,真正的传奇也不是靠一堵墙挡得住的。如今的长城,也只能作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历史的风景,只要不自毁长城,便听不到孟姜女的哭声。其实,孟姜女形象和长城意义并不发生矛盾,一个是在祈求和平,一个是在保卫和平,两个力量共同凝聚成中华民族的和平思想和精神。
   幽默,有一种颜色是黑色,是带泪的幽默。我突然觉得孟姜女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浪漫,不过是带着经久不息的悲情浪漫。这种浪漫就是和平的强烈信念。
   我们为什么在千年岁月里,总听到孟姜女的哭声?这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有关。孟姜女,也不应该只是善哭的形象,今天的孟姜镇,给了孟姜一个新的故乡,愿闻到她面海的爽朗笑声,多少“万喜良”正在山海关景点,吃着旅游饭,为游人说着长城故事……
   去年我去山东章丘,听说,这里不只是出了一个词人李清照,还有章丘东部某村(孟姜女的娘家村子),出了一个孟姜女,且有明代石碑《孟姜女纪铭》作证。
   孟姜女,是几千年的历史传奇,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也始终树立着忠贞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据说,在宋代战事中,孟姜女就成为将士保家卫国的一个精神符号——不让孟姜女流泪。其实,这个传奇人物,也一直和我们的长城同在,因为她见证着长城站立起来的艰辛和苦难。
  
   2025年10月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7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九月中,作者跑京哈高速,发现除了川流不息的车辆,还有一路目不暇接的地理名字,像各色的珍珠,又像一个个词牌。孟姜?作者遇见了老乡?还是遇见了传奇?进入服务区,作者想和“孟姜”来一次千年会。她的“哭声”穿透古今,一“哭”而去千年不绝。她哭倒长城一段,哭声又在山海关下。孟姜,如今还是不倒的长城托起的一个人物,在今天的辽西走廊,还以“孟姜镇”的地名活着。这孟姜女是先秦人物,孟姜姓姜,血统源自炎帝族群。孟姜女哭长城,原来哭的是齐长城,而非秦长城。当历史变成传说,当传说演变为传奇,“孟姜女”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物,而是艺术,是意志的化身,是精神的血脉。让作者感到有意思的是,孟姜在400年后,又出现在秦长城的某段,这次,丈夫被讹传叫“万喜良”。长城,维护着帝国领土的安全,却是以牺牲爱情为巨大代价的,据说,这次孟姜女的哭声没有崩塌秦长城,而是孟姜女在那段城墙中找到了万喜良的尸骨。而明长城的修筑,又一次带来了劳民伤财。早在宋代的凤凰山建有“贞女祠”,即孟姜女庙,和一尊“望夫石”相邻,或许,是因为有“望夫石”,人们才将孟姜女搬来。山海关修建明长城,人们又一次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复活在这里。繁重的徭役,大量男人有去无归,孟姜也只能垂泪以望,那尊望夫石更是千千万万民夫走向末路的起点。如今的孟姜女庙,成为凤凰山的一个景点。孟姜女,是几千年的历史传奇,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也始终树立着忠贞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好文,构思独特,布局新颖,作者与“孟姜”总是在不经意间相逢,在服务区,在辽西走廊,在齐长城,在秦长城,在孟姜女庙,在明长城……遇见孟姜女,遇见传奇。当古老的传奇与一位女子关联,这位女子便成为故事的主体,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成为历史的点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教人感佩,怀念!孟姜女见证着长城站立起来的艰辛和苦难,她成了智慧果敢、忠贞不渝、情深义重的象征,成了保家卫国的精神符号,令人仰视,她代表的精神气魄、传奇人生同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她的形象与长城一起屹立不倒。文末直击主旨,作者的内心是百感交集,心潮起伏。非同寻常的文字,纵横捭阖,思想光芒闪烁,彰显作者深邃透彻的认知与感悟,作者对传奇人物与长城等历史遗迹的关联作了立体丰富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本文集故事、历史、感悟为一体,传奇色彩浓厚,韵味十足,迸溅着真知灼见,读感甚佳!盛赞才思斐然,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09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10-09 06:25:17
  孟姜女见证着长城站立起来的艰辛和苦难,她成了智慧、贞洁、勇敢、高尚、情深义重的象征,成了保家卫国的精神符号,令人仰视,她代表的精神气魄、传奇人生同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她的形象与长城一起屹立不倒。文末直击主旨,作者的内心是百感交集,心潮起伏。非同寻常的文字,纵横捭阖,思想光芒闪烁,彰显作者深邃透彻的认知与感悟,作者对传奇人物与历史遗迹的关联作了立体丰富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本文集故事、历史、感悟为一体,传奇色彩浓厚,韵味十足,迸溅着真知灼见,读感甚佳!问候怀才老师,秋祺!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09 10:12:10
  孟姜女的故事,我早就有写一下的想法了,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要写出点意思是不容易的,很容易写成复述的故事。这次走到孟姜镇服务区,写作的冲动很强。就以自己的理解去重新组织这个民间文化故事吧。我始终觉得,孟姜女和长城并不矛盾,是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华文化的,我在文章里也有过这方面的讨论。可能是一人之见,不过,这个形象能够几千年存在,一定是美好的,也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华的苦难史。我的历史知识很少,写起来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但有的我只能去查证,略书大概,努力表达我的看法吧,更多的是在于抒情。我已经不把孟姜女故事堪称是传说,她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传奇,传递的是热爱和平,追求安定幸福的恒久愿望。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编辑,辛苦了。期待罗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10-09 09:31:56
  孟姜女哭长城,这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听过的故事。但我们并没有以此去思考过什么,今天读老师的文章,从其中理解了孟姜哭长城的历史,这一段历史体现了长城的成长史,期间所体现不仅仅是故事,是社会发展的起起落落。是对传奇人物与遗址的深刻解读,令人耳目一新。史实、传说,人文、智慧,文明、混沌,期间的悲欢与坚毅构筑的灵魂,成为不倒的长城形象,亦是史话中智慧的莫测。孟姜女的一声哭泣,哭倒长城八百里,这种夸张手法的诞生,为银河落九天奠定的基础。是文学、文化的灵动的载体与详实,韵味十足。问候老师秋安,远握敬茶!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09 10:51:35
  我也相信,只有精神传奇才能历经几千年而不息,所以我就在思考孟姜女这个形象,尤其是在秦皇岛遇见孟姜镇,我觉得其中有着更精彩的故事,深刻的原因。的确,今天我们不能只是讲故事,应该是去深刻思考。我对历史知之甚少,只能借助网络来不断纠偏,丰富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哭倒八百里长城,长城即使倒下,也是为了和平而匍匐。谢谢金刚狼老师的精彩留墨,辛苦了。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工作顺利,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09 11:18:41
  感佩老师目光的敏锐,见到“孟姜”两字,立马找到了文章的入口,这是一个优秀作者长期笔耕磨练出的功夫,非同凡响。我觉得,这个文章叫遇见传奇非常恰切。孟姜女实际已经成为那个时代千万悲苦妇女的集中代表,真人是否存在过并不重要了,她的重要性则在于是长城至今站立的见证。长城,才是真正的传奇。关于山东和东北之争,我倾向于是山东人闯关东造就了新东北,因为那个年代,听父辈讲,东北何其荒凉啊!精彩大作,拜读学习,顺祝体健,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09 12:07:53
  可能,每个人的旅游观不尽相同吧,所以这个过程中关注的东西也不一样了。对我而言,我更喜欢风景后面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涉及历史,但苦于我的历史十分贫乏,上学时,略知历史脉络,但也不全全在读书零碎而得,所以敢拿一点点历史来说事,可能在历史学家看来过于肤浅,我是当作解读风景是一个角度了。最戳中我的历史是孟姜,她出现在山海关,不是偶然,让我乱想了很多。真不敢说文章眼光如何优秀,只是我想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风景,找到我的兴奋点。孟姜女对长城,是一个见证,而是意义也在不断洇漶,长城是柔软的,也是坚强的,很多性格,就是我们民族的性格。我的父辈也有闯关东的,还有落叶归根在东北,所以这个话题让我总在思考。就像我倒滦州古城,那里竟然是多民族的聚集地,中华民族有着互相包容的性格,这是我走到每一处所见的精髓。我们,没有移民的概念,更无什么难民,上升不到政治层面,我们的移民是因为建设而搬迁,出现矛盾,但都是可调和的。世界很大,我们很独特。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留墨,很亲切,感谢。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5-10-09 11:48:06
  怀才老师讲典故和历史一如继往的精彩,于我虽然喜欢旅游,但是对历史却很少深究,这确实需要向怀才老师学习。对于长城和孟姜女的传说,又有了新一层的认识。好文拜读了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09 12:21:40
  一飞老师是文学高手,讲短平快,每一篇都是独具眼光和特色的。我有一个观点,风景幕后如果不是站在历史,至少站着一个名人,那风景的成色就不太足,所以,那些纯粹的迪士尼之类的东西我不感兴趣。但我不否定。我喜欢因风景而撬开我对历史兴趣的窗口,这也是一种学习吧。孟姜女的故事,我一直想写,苦于找不到入笔处,这次遇见孟姜镇,有了感觉,就写出来。一飞老师磨目了,谢谢你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简柔        2025-10-09 12:56:17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深入人心,始终以为她哭的是秦长城,原来是齐长城呀。孟姜女哭倒长城,是凄美的传说,是痴情的呐喊,是千古的传奇,让人为之震撼,也为之心酸。也许孟姜女不一定真是存在,但是这样的痴情女子曾经想必有过。怀才老师透过历史的帷幕,拨开传说的迷雾,发现真相,让孟姜女与长城的关系变得清晰而鲜活,透着悲悯与史识,可谓下笔如神。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09 13:03:19
  谢谢简柔老师的精彩留墨鼓励,哪敢称下笔如有神,似乎有的是一种情感之神,让我追索这段历史的真相。我也一直以为孟姜女哭倒的是秦长城,哪知是一个错误,但人们还是把她送到了秦长城处,甚至一直行走,到了明长城。但我始终认为,孟姜女哭的是长城,希冀的是和平,这是孟姜女精神的精髓。《左传》是史书,记载的农耕人物,可能不是孟姜女,但人们为其找到了归宗。我喜欢旅游,走一走山水,看看山水之美,但更喜欢山水背后的历史,没有历史可能就浅薄了,只能看个眼缘。我想努力解读长城隐含的多方面的时光历史和情感意义。叹笔力肤浅,总算完成了一段漫话历史之旅。期待简柔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园外仙子        2025-10-09 14:26:44
  怀才社长老师这篇散文,既是一次个人的文化漫游,也是一场对民族记忆的唤醒。它告诉我们,那些散落在地名里的传说,从来不是遥远的故事——孟姜女的“哭声”与“笑声”,始终与中华民族的苦难、坚韧与对和平的向往紧紧相连,在岁月流转中,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奇。拜读佳作,受益匪浅。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09 14:40:33
  边行边思吧,总带着历史的思考去解读风景,风景就有了看头。仙子老师说得精辟——姜女的“哭声”与“笑声”,始终与中华民族的苦难、坚韧与对和平的向往紧紧相连,在岁月流转中,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奇。眼前我也总觉得孟姜女这一哭几千年,都在恨死秦始皇,这种理解是平面的,也不应该完全拉到秦始皇的头上。历史在烟云中,撩开不一定是真相,但我们起码可以看看原来那些模糊的东西。谢谢仙子老师拨冗留墨鼓励,更期待你的诗歌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10-09 15:17:44
  老师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我在记录“九门口”长城的时候,的确考虑是否提及孟姜女,查查史料,孟姜女的确与山海关无关,但是却没有老师的高度,把孟姜女看作精神的象征。正如老师所说,孟姜女是何方人士并不重要,她见证了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警示人们勿忘历史,珍惜和平,保卫和平,才是真正的意义。山海关的传说也很多,我一直没有闲暇时间,仔细游览体会,将来有收获向老师汇报。老师严谨的文学造诣,应该是多年潜心积累的结果。祝老师美文不断,为江山不断带来新鲜活力。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09 16:52:07
  山海关距离内蒙古不算远,我也觉得寻梅老师也应该去过,山海关城墙一枝梅,遥远千里也盈香。老师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其实,我在写居庸关八达岭长城时,就想到孟姜女的故事,但不敢贸然写进去,只是后世人们把孟姜女和秦始皇拉在了一起。孟姜女是苦难的化身,并非一直认为的和长城对抗,是反长城的女子,传说故事要编写得有生动性,有情节,就一定要选择载体吧,所以就有了公关战秦琼的一幕。和平的声音,自古在呐喊,这是主流的声音。期待寻梅老师的关于山海关佳作,一块地精彩,期待老师的投稿,谨祝创作快乐!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