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遇见传奇(散文)
一
九月中,跑京哈高速,正遇部分路段在清障,拓宽,挂面,划线,维护,基本完成,全新的双向10车道的高速,要为今年的国庆节旅游加速了。可我又担心这样的快速,风驰电掣,我怕风景在高速中,匆匆一瞥,一晃而过。
挂在京哈高速上的,不只是川流不息的车辆,还有一路目不暇接的地理名字,就像各色的珍珠,五光十色,每一个,我都想摘下,装在大脑珍藏,生怕漏掉一个。我并不觉得这样是肤浅和幼稚,就像小孩子发现新奇,忘记了自己要去干什么。徐霞客就是如此,他走得慢,反倒有好处。打开他的游记,7400多个地名,胜过一部专门的地理学。还记得,梁王山、松城墟、油麻墟、鹦鹉嘴、落水洞、天生桥……读他的游记,常被带偏,这些名字,难舍其华,似乎每一个都是传奇,一定有着为人惊叹的故事。
我怪手机没有一个功能——沿途流水账般的记下这些地名。只好分神,快速记住。就像我接受一个教学班,要强记那些新面孔的学生名字。香河,滦州,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孟姜,东戴河,塔山,葫芦岛……这些名字就像一个个词牌,多么想拿过一个,就来一场平仄,可惜我无“七步成诗”之功,只能对这些地名说一声抱歉。又想做徐霞客,更想当曹子建;脚底生风,才高八斗。世上有珠联璧合,哪敢奢望兼而有之。
孟姜?我遇见了老乡?我还是遇见了传奇?进入服务区,我想和“孟姜”来一次千年会。
真是缘分啊,不浅!我又跑题了。山东人最容易在华夏大地找到老乡,“齐鲁之邦”在华夏的名望,就像一颗恒星,文化辐射线,穿云拨雾,闪耀千古。
我说做一个山东人真好!妻子说,你哪来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她这是要我摆出论据的架势。山东人斗嘴打架,不是讲理,争个三七分,或对半开,而是要讲历史的。不仅有“夫子曰”、“孙子曰”等名人话语,还有很多有据可考的故事。
自豪感,是山东人的生活底气一部分。就像每每说到东北,我们山东人总是说“闯关东”塑造了一个新东北。当然,东北土著人总是说“东北人收留了山东人”,这是一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谁分得清。十个东北人,数典念祖,有九个就要说祖上在山东。
浙江兰亭,有墨香不散,“集序”文雅。镇江北固亭,镌刻着“稼轩词”。南京的乌江,不能徒留项羽的惨败结局,李易安再添一曲婉约粉韵,咏一章悲壮之歌。邯郸雕塑着孙膑的像,永念他“围魏救赵”的故事。多少武侯祠,诸葛亮走过的地方,都有他的智慧印记。浙江的兰溪,河北的涿鹿,安徽的呈坎,江西的钓源,辽宁的桓仁,广东的肇庆……数不清的“八卦村”,哪一个不是和诸葛亮有关?
相比上述这些人物,孟姜属于最贫民,但她的名气一点也不弱,她的“哭声”根本不能用“惊天动地”这样的词语形容,而是穿透古今,一“哭”而去千年不绝。他哭倒长城一段,哭声又在山海关下。
二
有意思。她到底哭倒了哪儿的城墙?打开史书,可能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和长城这个字眼在一起的就是“孟姜”,孟姜,穿起了齐桓公、齐庄公,秦始皇,朱元璋……孟姜,如今还是不倒的长城托起的一个人物,在今天的辽西走廊,还以“孟姜镇”的地名活着。
这孟姜女是先秦人物,孟姜姓姜,血统源自炎帝族群。“孟”是姜姓家族中庶出长女的排行前缀,即排行老大,名字为“女”,称“孟姜”,即姜姓的长女。
孟姜女哭长城,原来哭的是齐长城,而非秦长城。关于孟姜女的籍贯,历来有不同说法,我比较相信孟姜女为山东莱芜人的说法,因为她哭的是齐长城,哪一段被哭倒,至今无法考究,传说她哭倒之后便投海,地点在在今天的青岛崂山一带。也有陕西、湖南多种说法,不过根据齐长城的存在,不大可能。齐长城西起黄河东岸的长清,东至青岛(也有说法是延续到烟威),共1200里,据说哭倒了800里。齐长城为齐桓公修起,历经几代,到齐庄公时,还在接续修建,此时的孟姜女丈夫范喜良就在修长城的大军中,并因落石而打死,于是有了孟姜女哭长城一说。齐长城是“中国长城之始”。其中的“莱芜段”最有价值,可能孟姜女就是从这里开始哭的,这里是她的家乡。这个故事源自《左传》“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左传》是一部史书,不过在写这个故事上,它完全放弃了史学的严谨,写她哭倒长城八百里。“女哭城崩”,这夸张,简直让后世的“黄落九天”、“六月飞雪”等也失色,不够劲。也许,春秋诞生的这股惊人惊世的力量,从此就成为一种真正的精神核武器。民间的力量可能达不到海啸山崩,但以民愤凝聚的力量,最能唤起民心的义愤。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人文财富。
最让我觉得有意义的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即使是无名平民,也能够书写一段传奇。我觉得,一开始,孟姜女只是一个传说,是被史书演绎了的传说。当历史变成传说,当传说演变为传奇,“孟姜女”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物,而是艺术,是意志的化身,是精神的血脉。在每一股大的社会潮流中,孟姜女,都是一种渺小和无奈的符号,注定了她的命运和抗争,都是徒劳的,是被历史洪流淹没的角色,但也是一个最伟大的悲剧角色。如果没有孟姜女,长城负担的人文意义,必然会减少一层悲剧色彩。传说,在漫长的时光里,都是我们消遣的故事,举目天空,看到炎炎赤日,我们就讲“后羿射日”;看到日落时分,西天五彩,我们讲“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我们的时代,并不继续满足这样的传说故事,传说的色彩,变成梦想的现实,就像从我们这个时代开始,有谁还会说“嫦娥奔月”就是传说,“神舟”往返地球和月球,遨游星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奇。岁月时空,天际银河,是满载传奇的所在。
三
客观地说,秦始皇修筑长城,已经晚于齐长城400余年了,是有着模仿性继承的因素。他主要是为了形成“大一统”的国家格局,为秦齐楚燕韩赵魏圈起一个硕大的安全的防御圈,抵挡北方的匈奴民族的侵扰。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那时的鲜卑族并未对秦帝国构成威胁,如今的山海关一段,都是空缺,在居庸关八达岭处北折而去。
统一六国之后的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就安排大将军蒙恬统30万大军,征调70万民夫,开始了一项声势浩大的世界级的工程。而秦始皇东巡数次到过碣石(今称秦皇岛),最早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5年).这段历史,缺乏史记,一般认为他沿海而走是为了“求仙问药”,获取长生不老药。尤其是还从秦皇岛沿渤海湾跑,到了我的老家天尽头,去烟台芝罘,往蓬莱,特别是往蓬莱,一下子就和方丈、瀛洲连在一起,以为一途拜仙。其实,他是在巡检边防,已经把秦皇岛、葫芦岛等圈在了长城圈内,所以,秦长城将这个“天下第一关”留给了后人。
任何一项浩大的工程,在历史上都有着利国伤民的冲突,这是统治者和民众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也许,就是这样,才留下了“任人评说”。更让我感到有意思的事情是,孟姜在400年后,又出现在秦长城的某段,这次,丈夫被讹传叫“万喜良”。万喜良,这次就在修筑秦长城的70万民夫之中,人们已经不辨史实的真假了,嫁接到了秦始皇身上,在秦皇岛,还有一段秦始皇接见孟姜女的传说,完全是杜撰,但不能不说,孟姜女成为长城的一部分,怎么也不能抛开她去说长城的故事的。70万民工,死去砌在城墙里的有13万!长城,维护着帝国领土的安全,却是以牺牲爱情为巨大代价的,据说,这次孟姜女的哭声没有崩塌秦长城,而是孟姜女找到了那段埋葬丈夫的城墙,以手指扒开了城墙,抱住了万喜良的尸骨。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跨越几千年的文明,这种文明,一直在民族碰撞中延续,长城成了文明的线索,也是家国的围墙。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将军徐达率军开始接修长城,即所谓的明长城。西起居庸关,东至山海关,全长1800公里。历史总是有着盛衰起伏的变化,此时,在东北塞北,蒙古和女真,相继强大,屡屡南犯,威胁着明朝的安危。今天称作是“辽西走廊”一带,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北依燕山,南接渤海,在山海之间,架起雄关,就成了战略家的关注。朝廷安危,有时并非是百姓担忧的,明长城的修筑,又一次带来了劳民伤财。
四
似乎,孟姜女早有预见,或者说,这一带的人们,对这个传说,更有切身的担忧,早在宋代,就在凤凰山建有“贞女祠”,即孟姜女庙,距山海关6.5公里,和一尊“望夫石”相邻,或许,是因为有“望夫石”,人们才将孟姜女搬来。
山海关明长城,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修建了260余年,其时,秦皇岛区域的百姓,多参与劳工,而死亡者无数。人们又一次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复活在这个地方。但这个传说,已经改变了性质。封建割据,以族姓立朝,哪管百姓生活,长达几百年,如孟姜女一样守寡的女人,不知有几千几万,于是,孟姜,就成了人们的情感寄托,同情,祈求,不敢声言,但可以曲折表达,这就是这里出现“孟姜”的原因吧。在温暖的爱情里活着,在和平的山海间劳作中,这是长城下的人们的心愿,但地处关隘之要,怎么能活得那么安详稳定!繁重的徭役,大量男人有去无归,孟姜也只能垂泪以望,那尊望夫石更是千千万万民夫走向末路的起点。
山海关,天下第一雄关,这次,孟姜女没有哭倒它,第三次了,哭声无效,因为山海关太雄,城墙厚度,炮轰不塌,岂是哭声可撼!孟姜女只能变成一个心愿,放在孟姜镇百姓的眼前。希望不失,无声垂泪,但愿千万个万喜良死去,能够给一方平安。但雄关还是没有挡住南进的多尔衮骑兵马队,长城仍在,兵败山倒。立城护国,还是以德立国,时势已经大变,选择前者,早晚防御,还是挡不住来犯。真正的安定格局的形成,必须以民族和解为前提,这一点,在秦始皇之后的朝廷,试图以“和亲”来维系,短暂的繁荣,追究不能持久,明朝更是推翻了这一条,以为天下归“朱”,永远安定。
五
如今是孟姜女庙,成为凤凰山的一个景点。我遥望凤凰山,庙宇坐落在108台阶之上,这石阶,当为后人修建,有什么含义?当为幸福安定生活来之不易的表示吧?108,是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寻找丈夫的极数表达?每一个台阶,都是寻夫旅途磨难与挫折。佛家也有“108种烦恼”之说,我想,应该是与此无关。佛俗都可以数字表万千含义,俗也不输佛。
打开手机,百度一下,跳出孟姜女庙的楹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山海关长城,和秦始皇已经无关,但数千年,还在鸣怨,孟姜女不死,复活永远,还站在一块石头前,祈祷着远走的丈夫。它在告诉人们——一个传说,一定会变成传奇。历史和现实很近,兵马俑也只是隔着一堵墙,真正的传奇也不是靠一堵墙挡得住的。如今的长城,也只能作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历史的风景,只要不自毁长城,便听不到孟姜女的哭声。其实,孟姜女形象和长城意义并不发生矛盾,一个是在祈求和平,一个是在保卫和平,两个力量共同凝聚成中华民族的和平思想和精神。
幽默,有一种颜色是黑色,是带泪的幽默。我突然觉得孟姜女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浪漫,不过是带着经久不息的悲情浪漫。这种浪漫就是和平的强烈信念。
我们为什么在千年岁月里,总听到孟姜女的哭声?这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有关。孟姜女,也不应该只是善哭的形象,今天的孟姜镇,给了孟姜一个新的故乡,愿闻到她面海的爽朗笑声,多少“万喜良”正在山海关景点,吃着旅游饭,为游人说着长城故事……
去年我去山东章丘,听说,这里不只是出了一个词人李清照,还有章丘东部某村(孟姜女的娘家村子),出了一个孟姜女,且有明代石碑《孟姜女纪铭》作证。
孟姜女,是几千年的历史传奇,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也始终树立着忠贞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据说,在宋代战事中,孟姜女就成为将士保家卫国的一个精神符号——不让孟姜女流泪。其实,这个传奇人物,也一直和我们的长城同在,因为她见证着长城站立起来的艰辛和苦难。
2025年10月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