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遇】冷静,别让强加的环境迷惑了认知(随笔)
事物总是处在各自的环境中,若离开所处环境去思考,就会被新环境或认知惯性干扰、迷惑,以致误导做事,酿成不良后果。我就亲身体验过这样的错误,并因此扰乱了情绪,做出了错事。
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就亲身经历过这种认知上的错误。那时候,村民的生活特别困难,必须尽力去进行农业劳动,才能勉强生活下去。这样,村民们就需要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经济收入。这是村民们当初最迫切、最真实的一个环境需求。可那时搞政治强制,这个真实的需求环境被政治环境紧紧地包裹了起来,甚至被政治强制环境内容无情地取代,严重脱离了真实的生活环境。我们村位于太岳山脚下,地处丘陵地带。那时的农业生产条件落后,村民们基本上是处于半饥饿状态。按当初的真实生产环境,亟待积极做好农业生产,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可是,受政治强制环境的干扰,村干部们都迷惑了认知。一到晚上,村里的大喇叭就呜哩哇啦地吼叫起来,整个村庄的上空都回荡着村干部们的喊叫声。大街上,到处张贴着过激的政治口号,内容都是无产阶级专政、割资本主义尾巴、反潮流等政治宣传。红红绿绿的标语,构成了当时最时髦、最激情的政治环境。村民们的思想都被激情的政治宣传所笼罩,他们都激情地投入了具体行动。那时,村里的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其游行诉求不外是政治压倒一切的政治说教。集会游行常常出现于村庄的大街小巷中,浩浩荡荡的游行威风凛凛地展示着,但都未起到真正的思想教化作用。这些严重脱离真实的虚假环境被强行演绎着,政治宣传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村民们的头脑中鱼贯呈现:什么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对戏剧《三上桃峰》的评论、批林批孔,宣传内容激情且亢奋,霸道地呈现于村民的眼前。受这种激情政治环境的逼迫,村民们像被牵住了鼻子的牛,都装腔作势或面无表情地搞起“六对六”农业生产劳动来,他们早上六点钟带上农具出工,直到晚上六点钟才收工回家,中间要送两次饭。他们都是心不情愿却又故作积极地投入,心里特别紧张,总感觉自己跟不上形势,担心被定为落后分子。但是,他们的思想并未真正接受这种做法,而是以从众或随大流的心态,无奈地去政治表演。而“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民生”的真实环境需求,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都是出工不出力,劳动效率极低。在当初的劳动现实中,呈现出了戏剧化的表演特点:领导在时,就装腔作势地费力劳动;领导不在时,就纯粹休息着。他们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地应对表演。只有一些嘴快的人,都用逗笑的口吻说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俏皮话:你杵着个铁锹不动,把铁锹把都快杵折了!在街谈巷议中,也涌现出了一批“精明”人,他们都背地里笑话那些憨厚老实之人:用偌大的水桶来挑水,又重又体现不出自己的勤快,何苦呢!那么快地翻地,领导又不在跟前,你是图个啥呢……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心里充斥着过激的思维,而那些迫切的真实生活需求环境,已在头脑中淡化得没有滋味了。那时的我,也是盲目地或者旻是激越地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善民生,否则就要落后了。我虽然这样想,却总对现状有点疑惑,虽然知道搞好农业生产才能改变穷困潦倒的生活现状,但强加于头脑中的政治环境冲淡了农业生产的真实环境,总认为政治是高于一切的,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促进剂。以为靠政治加压,才能激发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那些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事实都视而不见了。
那时,学校里也乱成了一锅粥。教材被政治化,都以教育改革为挡箭牌,取消了基础性学习内容,成为清一色的所谓实践课。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常识都被弃于一侧,教材通通换成了优选法、识图、反孔批儒斗争史话等不系统且有问题的激情教育内容。那时提教育革命很过火,学习也成为可耻之事。在教室里,常有学生追着老师打的事情发生。在假期里,出现了以参加农业集体劳动的天数评判学生品质好坏的标准,学生以学为主的基本要求都受到了批判,似乎学生学习是错误的。有一年的暑假,我参加了三天的农业生产集体劳动。在学校统计假期劳动天数时,我竟被学校和同学们笑话。那时的师生关系也被错误的政治需求所改变,以致被完全倒置。我也因强加于人的错误政治环境需求所迷惑,并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教育就是要这样被革命,这样才叫切合实际。
20世纪80年代初,我参加了工作,到一个山区乡镇上班。那时,国家已开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政策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得以实施。但在地方上总有歪嘴和尚存在,有一种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曲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指:只要能增加经济收入就行。这种错误观念来得特别强劲,我居然听到这样的工作理念宣传:有一个地方,改革工作搞得特别先进,妇联卖起了葡萄,不仅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轨道,而且增加了职工的收入;团县委也如何如何地改革起来,也是搞了商业。要学习这些地方的改革经验,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现。尽管这些“经验”都否定了妇联、团县委等单位的工作职责、服务功能,但我是打心里支持的、羡慕的,我居然认为单位的改革工作很落后。但我并没有觉察到这种认知的错误和荒唐。
20世纪90年代,机关都搞公费旅游,被说成是为了开阔眼界;公费吃喝,被说成是一种公关需要;公费用车,被说成是领导者应享受的待遇。当时的请客送礼之风更是严重,有人还编出了顺口溜: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光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抽烟基本靠送,喝酒基本靠贡,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用。但在当初的环境下,我也错误地认可了这种做法:认为旅游确有这样的作用,公费吃喝确实能改善关系,公费用车就是领导应享受的待遇,请客送礼很实际,自己决不能跟不上时代,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现在,我冷静了下来,觉得当时的认知的确是被环境迷惑了,的确荒唐可笑。
事实上,我以上的认知是受强加于人的环境意识所干扰,是在不冷静的情况下产生的错误认知。但在现行环境下,也存在这种认知被迷惑的事情。比如,在一次和同事的谈论中,我就这样去说:过去工作时,我可真傻。妇联去卖葡萄,明明就不是妇联的工作职能,还被说成了工作经验,真是荒唐可笑!这在逻辑思维上根本就推不通。但静心去想想,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当时人们思想僵化,改革极难推行,在那样的环境之下,根本就不知该如何去搞改革,只有用这种方法去刺激,才能启动改革思维,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只是这样的经验推广背离了妇联的工作职能,确实有点荒唐。这都是思想不够冷静,是受环境影响所致,决不能被彻底否定。
看来,认知受环境干扰而被迷惑是世间普遍存在的事,在具体的生活中,对事物要从所处环境分析,在经冷静思考之后,再去断定和评说,决不能让自己的认知受其他环境或因素影响而被迷惑,事物所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等,要细心考虑再去断定,否则就会出现认知严重脱离实际的错误,甚至影响情绪、做出错事来。
2025年11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