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立冬的饺子馅儿(散文)
一年一度的立冬节气不知不觉又到了,忽然想起婆婆常说的那句话:“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每年立冬,婆婆都要念叨这句在烟台流传了很久的老话。我也鹦鹉学舌似的学会了。
今天是立冬,窗外的北风刮得正紧,天气预报说比昨天降温10度,而我却在家里忙活得额头直冒汗——要包全家人的立冬饺子。自己和面、自己擀皮,自己剁馅,一个人忙得团团转。
记得四十年前,1985年的立冬,我刚嫁到芝罘区不久的新媳妇。婆婆悄悄把我拉到厨房:“凤英啊,去买一斤肉,一斤韭菜,咱们吃饺子。”她捏着皱巴巴的肉票和钱递给我,我在供应站排了半个小时的队。婆婆反复交代说“肉要肥瘦相间的,多要点肥的——油水足,解馋又耐饿。”这是当时婆婆提出的要求,也是多数人家追求的享受标准,那时候买肉都是要肥一点的。
我记得请清楚那天的饺子,还是有点绿得晃眼。薄薄的面皮裹着满满的韭菜,美其名曰“薄皮大馅”,肉星子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煮饺子时得格外小心,一旦破了皮,整锅水都会飘起韭菜叶。婆婆先给家里的长兄盛了满满一碗:“多吃点,冬天才不怕冷。”轮到我和丈夫时,饺子已经没那么多了,我们两个人捞了大半盘,等婆婆自己端起碗时,里面只剩下几个饺子了。
“妈,您吃这几个能饱吗?”我记得自己当时问了一句。婆婆摆摆手:“够啦,年纪大了吃不多。”我心里知道,那是婆婆舍不得吃留给我们。她一辈子都这样对待子女。
这样的绿饺子,一吃就是好几年。直到进入九十年代,全家人的工资普调一级,生活慢慢好起来。那年冬至,婆婆对我说:“凤英,买2斤肉,半斤韭菜。”我愣了一下,以为自己听错了,真没想到一辈子勤俭持家的婆婆,这次竟然这样大方。婆婆笑着冲我解释:“现在日子好过了,让孩子们吃点实在的。赶快去买吧,还愣着啥?”
那年立冬的饺子,个个圆滚滚的像小肉丸。偶尔煮破一个,沉在锅底还是个完整的肉丸子。上夜大的小叔子一口气吃了三十多个,抹着嘴说:“这才叫饺子!”那心满意足的样子,令我至今难忘。婆婆看着空了的盘子,眼角笑出了深深的纹路。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婆婆对她儿女的爱。那一年,我儿子已经读初一了,一大盘香喷喷的饺子,把小肚子吃得圆圆的。
变化来得悄无声息,却又实实在在。进入九十年代的第三个立冬,婆婆神秘地把我叫到跟前:“听说现在时兴吃鲅鱼饺子?咱们也尝尝鲜。你去买两条新鲜的鲅鱼,回来包饺子吃。”
我起了个大早去码头,挑了两条最新鲜的鲅鱼。刮鳞、剔骨、剁馅,忙活了整整一上午。婆婆在一旁看着,时不时提醒:“多放点五花肉,鲅鱼馅不肥不香。”当热腾腾的鲅鱼饺子上桌的时候,咬一口,鲜美的汤汁就流了出来。婆婆细细品着,忽然感慨:“以前总觉得饺子有肉就是好的,现在才知道,这鱼馅的比肉馅的还鲜。”幸福的感觉溢于言表。
日子就像锅里的饺子,翻滚着向前。不经意间婆婆就八十岁了。那年婆婆年岁大了,不方便自己生活,于是搬来和我们同住。立冬前一天,我扶着婆婆在阳台晒太阳,随口问:“妈,明天立冬咱们吃牛肉饺子怎么样?”婆婆眯着眼笑了:“好啊,傻子才不喜欢呢。”说完自己先乐了,露出缺了一颗的门牙。那一刻我才知道,婆婆原来也是爱吃牛肉饺子的,我还以为只有我这个草原出身的媳妇爱吃牛肉呢!
嫁到芝罘区三十年了,那年冬至,是我在婆婆家第一次做牛肉饺子。特意选了牛上脑,剁馅时加了点洋葱去腥。婆婆吃了十二个,破天荒地没喊饱——要知道,自从年纪大了,她很少吃过十个以上的饺子,我们家饺子大,她平时总吃八九个就够了。
最让我难忘的是婆婆九十岁生日那天。老人拉着她我手,像个孩子似地撒娇:“凤英,我听说现在羊肉饺子补身子,咱们立冬就吃这个好不好?”
我二话不说,跑了三个市场才买到满意的羊肉。回来时,婆婆正坐在窗前打盹,阳光把她的白发镀成了金色。我把羊肉绞成馅,放了一点儿香菜,还有一点胡萝卜碎,然后和面,包的饺子又小又精致,一个个像是小燕子飞来了死的。那一次吃羊肉饺子,全家人都放开肚子随便吃,我不由地想:这一碗小小的饺子里,装着的何止是馅料的变化?它简直是百姓生活变化的缩影。如今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羊肉饺子也能随便吃饱了。
又过了两年,不到立冬的日子,婆婆就走了,她再也吃不上立冬的饺子了,立冬的饺子宴却延续了下来。今年,我早早备好了羊肉——这是婆婆生前最爱吃的馅。和面时,我仿佛还能听见婆婆在耳边说:“面要软一点,老了牙口不好。”这一句幻觉的话,让我的眼泪簌簌地往下掉。要是她还能吃到立冬的饺子那该多好啊!
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开着,一个个白胖的饺子在翻滚。我捞起一个尝了尝,就是这个味道——四十年时光熬煮出的,幸福生活的味道。四十年光阴,把新媳妇变成了孙子的奶奶,生活也像芝麻开花般节节高。
时光荏苒,立冬的饺子,包的不仅是馅料,更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从填饱肚子到吃出健康,从将就到讲究,这小小的面团里,裹着的是千家万户的日子,是越嚼越香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