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注入文字的忧伤目光(说文)

精品 【酒家】注入文字的忧伤目光(说文)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66发表时间:2015-08-24 15:29:13
摘要:本文对郁达夫作品的悲剧风格进行分析,论述其作品的悲剧风格在作品思想、主人公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的体现,并且论述郁达夫独特悲剧风格形成的原因。

孤单、寂寞、颓唐、忧郁、悲苦、感伤……人类一切的负面情绪,都能在他的文字里找到,他将忧伤的目光注入文字,用焦灼的心火煎熬了七天七夜,这才凝聚成了这样一碗用泪烹煮出的苦茶。于是,所有读过他文字的人,都会在心底染上莫名的伤痛,为了那个孱弱的国,为了国中蝼蚁一般的民众,为了一个个被这个时代抛弃的零余人。郁达夫,“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他敢写,你敢看吗?看在眼里都是泪,看在心头均是苦,只要一眼,那忧伤的目光就会萦绕在你的脑海,让你永生难忘。
   如果我说,郁达夫的故事里只有悲剧,你相信吗?如果不信,那么我们就来细细地品味一番这杯苦咖啡吧。
   郁达夫小说的悲剧风格首先展现在小说的思想上,他的小说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伤情怀,“茫茫的长夜,耿耿的秋星,都是伤心的种子”,这些种子在他的文字里发芽,长成了一棵哭泣的树。
   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虽然大多有着悲剧的命运,往往陷入内心的痛苦之中,但是,他们之所以痛苦,也是因为他们对国家、对人生有美好的期望,但是残酷的现实却让他们屡屡失败,令他们无法解决弱国小民这样的时代命题,于是只能够倒向个人的解脱。郁达夫小说中所充斥的这种报国无门的忧国忧民情怀,这从某种程度上激化了他小说的悲剧风格。例如《银灰色的死》和《沉沦》中的主人公都是留学生,他们在异国遭受的屈辱使得他们迸发出了淳朴的爱国情怀。然而,由于小说的主人公是充满悲剧性格的零余人形象,所以他们面对现实的残酷选择了逃避,甚至以死亡来躲避一切。《银灰色的死》选取了日本留学生在日本最后三个月的生活,由于国家的衰败使得他失去了精神支柱,最后选择了死亡。而《沉沦》更是借主人公的口喊出了“祖国啊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由此可见郁达夫小说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
   在郁达夫的小说中还有一部分是描写底层劳动者悲惨生活的小说,充满了郁达夫对于时代命题的思考,底层老百姓那种悲凉的生活境况和郁达夫对他们的同情也从一定程度上使得小说充满了悲剧风格。例如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作者描写了纸烟厂的工人,她们除了要承受繁重的劳动以外,还要忍受工头的欺凌。
  
   说完了郁达夫小说的思想,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中那种充满了悲剧性格的零余人形象吧。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充满了“生的苦闷”,他的自叙传小说写的是一个无所作为、失败的自己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故事的主人公大多和郁达夫本身的生活相似,体现了新旧交替时代知识分子的状态,他们作为新式知识分子有一定个性意识,是个性觉醒了的文人,有一定的爱国精神,如《沉沦》;他们有正常的、合乎人性的婚姻恋爱理想,如《迟桂花》;他们对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作了现代化的处理,如《秋柳》,但是虽然如此,他们却往往仍然无法摆脱失败的现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基本找不到出路,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他们报国无门,因此转而以折磨自己与他人的这种懦弱的方式来反抗社会。
   这些主人公除了事业上失败,爱情方面也是如此,残酷的现实使得他们连表达正常恋爱的对象都得不到,因此往往只能够单相思,如《沉沦》、《迟桂花》,有的时候甚至连这样的单相思也不能够维持,甚至走向了同性恋的死胡同之中,如《她是个弱女子》、《茫茫夜》。郁达夫的小说毫无顾忌地冲开了内心的藩篱,将心灵中最隐秘的东西公布于众,充分描写了情欲和情欲受到压制之后主人公产生的变态心理。例如《南迁》中充斥了主人公对于肉欲的幻想,而《迷羊》中的情人在得到了性满足之后的空虚等,都反映了性的苦闷,也反映了对个性独立解放和自由婚恋的追求渴望,这种对于人性解放的渴求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五四时期冲破封建伦理束缚的思想。
   郁达夫的小说的主人公在事业和爱情上遭受了双重失败,他们都是被社会抛弃的零余人,在描写他们的时候,郁达夫总是尽情宣泄悲苦、自杀、感伤等情绪,因此小说的主人公也始终在浓浓的悲剧氛围中挣扎,独特的小说人物形象为郁达夫的悲剧风格增色不少。郁达夫所在时代的男性作家喜写问题小说,大多为怒目金刚式的,但是郁达夫的小说则少了阳刚之气,他擅长写自叙传小说,喜写微弱的内心变动,郁达夫小说中的形象可以被称为“零余者”形象,他们是弱者的形象,有病态人格,只是社会的支流,是被排斥、被抛弃的形象,在心理上普遍有缺陷,不敢直面人生,喜欢以宣泄的形式来夸张自己的内心感受,肉欲倾向比较明显。他们大多出现自闭化倾向,是扭曲了的形象,承认自己的失败,但是又对改变现实没有自信并无可奈何。
   例如郁达夫《沉沦》中的主人公就明显具有这种特点,主人公跟着兄长来到日本求学,他原本心中有着深切的希望,但是弱国子民的地位却让他的性格呈现出双重性,一方面他想要为理想而奋斗,而另一方面他又备受欺凌,为了寻求精神解脱而想要寻找真爱,无果后只能到妓院寻求解脱。在恢复理智之后,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自责:“我怎么会上那样的地方去的?我已经变成一个最下等的人了。”最后他忍受不了内心的折磨而投海自尽,在自尽前仍然翘首西望,疾呼祖国快快富强。分析《沉沦》的主人公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性格懦弱中带着刚强,但是面对社会的抛弃,他最终却不敢面对现实,还是选择了毁灭。
   值得一提的是郁达夫的这种零余人主人公的形象在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比如在自觉接受改造的知识分子反思小说“绿化树系列”中,也有同类型的主人公,这表示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始终存在着自卑感,另外在格非的《欲望的旗帜》中也能够看到这种人物形象。
  
   郁达夫善于在小说中运用故事情节的推动和独有的悲剧性语言来体现人物孤独、颓唐等悲剧风格。
   在《沉沦》的开头,郁达夫运用幻觉描写,反映了主人公孤单而心绪不宁的情感,有时候幻想自己在原野上,有时候幻想自己在母亲的怀里,有时候幻象自己变成了天使。这表现了主人公渴望得到关怀的心情,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主人公放学后和日本同学一起回住的地方,遇到了女生,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日本同学也兴高采烈地和她们打招呼了,但是主人公却羞得一句话都说不出。随着主人公情绪不断地颓丧,他在精神恍惚间来到了海边的大庄子前,却发现这竟然是妓院,主人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最后竟然怀着变态的复仇心理向宅子走去。而当主人公被人发现是“支那人”之后,他心中郁积的情绪被推到了高潮,在被妓女鄙视之后,他全身发抖,感叹祖国为何不强大起来,最后陷入了死局。小说情节的发展时刻激发并促进了主人公的感伤情绪,并通过波浪式的推动将主人公的孤独、颓唐等情绪推到了顶峰,使得小说悲剧风格更加明显。
   郁达夫的小说有着独特的悲剧性语言,他用它们来为小说增添悲剧风格,甚至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外貌的描写这些很难加入感情因素的地方,他也恰到好处地突出了悲剧情节。
   郁达夫擅长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主人公悲凉凄苦的心情,从孤寂的环境中能够看出主人公情感世界的悲凉。如《沉沦》中“苍苍的天空,萧萧的落叶,远处的几声犬吠”,这样的描写体现了压抑低沉的情调,有效地渲染了悲剧气氛。
   郁达夫小说的环境描写不是单为描写景物而写,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反映出人物内心之中的幽情,而这种情感则主要是从恋爱或恋爱不成的现实中萌发而出的。郁达夫对于景物的描写侧重于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在其中,将对审美客体的理解和主人公的心理情感、个人体验等融合在一起,这就使得郁达夫的环境描写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忧愁。正如他在《忏余独白》中说的那样:“由这大自然的迷恋,必然会发生出一种向空远的渴望……”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知道,郁达夫的小说是主情的,他对于景物的描写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由情生景,由景由促进了情感的变化。郁达夫用千姿百态的景物描写去构筑表情达意的语段,用来衬托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例如刚刚提到的《沉沦》中的这段景物描写,作者用苍茫的天空和无边的落叶、间或能够听闻的犬叫等来表现主人公目睹故国陆沉,但是又无力回天的感觉,悲凉的景致触发了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悲凉,而情感的悲凉又反过来使得主人公越发能够感受到周围景物的悲凉,这些纤细而幽怨的景物描写使得郁达夫小说中性与死亡的主题得到了更好的升华。
   郁达夫擅长心理描写,同时也擅长描写人物的梦境,而这些描写也同样突显了小说的悲剧风格。例如在《沉沦》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了主人公在双重性格折磨下的心理变态过程:“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定的……”而《南迁》有一段梦境的描写,在梦中男主人公和“她”沉默对峙,而最后“她”却转身离开,主人公想要追的时候,却从梦中醒来,这段描写反映了主人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是却连在梦境中都会失败,因此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郁达夫的小说的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他的小说作品擅长用温柔纤细的文学语言来描写微妙复杂、忧愁悲怆的情感,尤其是擅长表现人物的心理描写。由于郁达夫小说的人物属于零余人,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双重人格,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内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在心理情感,并且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所以这就使得郁达夫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格外复杂。纵观郁达夫的小说可以发现,他的小说人物都是被忧愁和痛苦深深包围的,他们内心有想要奋起的一面,但是残酷的现实又压迫他们,使得他们必须屈服于现实。如《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等,都属于这个类型,他们所处的环境将他们的内心极度压抑,让他们始终处于灵与肉,本能和道德的激烈抗争之中。在描写这方面人物的时候,郁达夫使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用来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抗争。举例来说,如在《沉沦》中,当主人公“他”在心中有邪念发生的时候,他便感觉“每深自痛悔,切齿地说,下次不再犯了”,但是主人公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所以往往“到了第二天的那个时候,种种幻想,又活泼地到他的眼前来”,随后就又是“内心非常的忧虑和深自痛悔”,这种反复的心理纠缠痛苦地折磨着主人公。又如,在《雪夜》中,当主人公涉足妓院之后,他的内心也发生了剧烈的挣扎,作者用激烈的语言描写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太不值得了!太不值得了!我的理想!我的远志!我的对国家所抱负的热情,现在还有些什么?还有些什么呢?”这样的描写反映了主人公既想要为国效力,但是又被残酷的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体现了人物身上明显的双重人格。
  
   郁达夫小说这种鲜明的悲剧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原因,感伤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各种文学思潮和生活环境等都对其小说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郁达夫从七岁开始到十七岁去日本之前,所经历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因此他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底蕴,而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郁达夫的创作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或多或少能够看到类似《离骚》中那种忧国忧民的悲愤情调,又或者看到婉约派词人的那种细腻忧郁的情感波动。
   后来郁达夫又陆续受到了其他思想的影响,比如感伤主义就是其中之一。感伤主义是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提倡描写自然风光,描写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例如法国的卢梭就是其中的代表。
   郁达夫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感伤主义的影响,他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如《沉沦》中“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月……”可以看得出,郁达夫笔下的风景虽然唯美,但是却充满了孤寂和悲凉之感,反映了郁达夫回避现实和厌世的心情。此外,在人物情感内心的描写上,郁达夫也努力用感伤的人物、感伤的情绪和心态来配合感伤的环境氛围。正是由于无法解决时代的危机,无法让国家强大,所以郁达夫才会陷入到感伤主义之中的。
   郁达夫是十分擅长写自叙传小说的,他的《沉沦》就是其中的典范,郁达夫的这种风格的形成,和他在旅日期间受到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日本私小说作家佐藤春夫和葛西善藏对郁达夫小说的形成有很深的影响。私小说是在20世纪初在日本文学界流行起来的,日本作家山田花袋在1907年发表了《棉被》,此后这种风格的小说便成为了日本纯文学的正宗。正如日本学者久米正雄说的那样,私小说并非简单的第一人称小说,而是“自我小说”,也可以称为“自叙小说”,它描写的内容必须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让人感到十分真切,但是又不能像传记一样只是简单描述,而要大胆剖露作者内心中一些最肮脏的部分,它常常使用抒情的方式,结构比较像散文,不太注重完整的故事情节。

共 715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早年曾赴日本留学,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文章在熟读其著作的基础上,深入考究作家的时代背景和肩负的历史重托,对其悲剧作品的主旨从写作手法、背景烘托、人物塑造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和剖析。文章深入作者心内,在悲鸣和无助、呐喊和挣扎中通过文学作品来唤醒人们心底那份良知,穿透人的灵魂。推荐阅读!〔编辑:山泉〕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825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