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说念错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十二孔窑洞的大院里,住了父亲兄弟四家人。人多热闹,笑声不断,很多乐子来自于三婶说错了物品的名称。
大姐在镇综合厂当临时工,制作春花牌和爷台山牌香烟,发了工资后赶时髦,买了一块电子表。那表细细的表链,咖色的表蒙子,黑色的数字不断地闪烁变化。
“哎吆,小妮戴了电视表。”三婶啧啧称奇,两只大门牙朝外呲得更起劲了。
“电子表。”十二岁的堂哥一字一顿认真纠正。
三婶不理会,见了队里的婆娘继续广播:“大侄女戴着电视表。”我们一堆崽娃子一边抬起手腕,对着空荡荡地胳膊说“电视表”,一边坏笑。三叔气恼三婶不懂电子表的名字的由来,还鹦鹉学舌跟着瞎叫一气,但是他又管不住三婶的嘴巴,干脆添盐加醋,借题发挥:“你三婶天天晚上喊,把老门关了,明早上给娃把电煤裤穿上。”“楼门”叫“老门”,“健美裤”成了“电煤裤”。不识字的三婶,真让人我们这帮孩子醉了……
一转眼,当年戴电子表的大姐说话也和三婶一样爱出错了。姐夫住院,问她住在哪个病房,她在电话里说:“CEO。”我想了半天,猜测应该是“ICU”。果然,“重症监护室”让她说成了“首席执行官”。
大姐坐着女婿的小车,经过收费站,“滴”一声车子过去了。大姐好奇地问:“你们咋不交费呢?”女婿说:“我们装了ETC。”就这个ETC搞晕了大姐的脑瓜子,她一会说车上装了CET,一会是TCE。四岁的小外孙子嘟起小嘴巴,一遍又一遍地矫正大姐的错误。小家伙诧异地问:“姥姥,你咋那么糊涂呢?连这个都记不住。”
“现在的中国人,放着中国话不好好说,非要给许多东西起名字时夹杂些英文,弄得不洋不土,把人搞得颠三倒四。”大姐无奈地说。
的确如此,TCL、LED、NAB、CBA等新事物、洋名词层出不穷,弄不清它们含义的又何止大姐一个人呢?许多人说话、唱歌时,动不动就冒一段外文或者一串洋名词,以显示自己和国际接轨。央视有个综艺文化节目叫“叮咯咙咚呛”,本用来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可是歌手尚雯婕用法语演唱渔鼓道情《夜之缪斯》,遭到了歌唱家李谷一的批评。我觉得,李老师的意见道出了很多观众的心声。
新年的第二天,一则帖子在网上流传地沸沸扬扬。云南某官员在电视讲话上,竟然从头到尾把“滇”读成了“镇”,把“一带一路”读成了“一路一带”,把“滇越铁路”念成了“镇越铁路”。网民纷纷热议,身为云南的官员竟然不认识云南的简称“滇”,真是尴尬。
岂止尴尬,简直是贻笑大方了。当然,人总有知识盲点,经常是“众人皆知我独愚”。龙应台在文章里,曾谈到了自己的一件糗事。朋友殷允关切地问她:“应台,怎么看起来有点疲累呢?”龙应台因为刚刚探视了一位长辈,长辈谈起“前列腺肥大”的种种苦恼,于是她就告诉殷允说:“可能前列腺肥大吧。”惊得朋友眼珠子差点掉下来。对此龙应台很坦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的东西就学习吧。”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倡导全民阅读,并且身体力行;李克强总理的书单之长、内容之丰富更是让许多喜爱读书的人望洋兴叹。念错字的官员,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应该好好补上读书学习阅读这一课了。
三十前,三婶不识字,念错东西的名称很正常。三十年后,一些英文简称搞晕了许多中国百姓,一方面我们要与时俱进去学习新事物,一方面希望我们的传媒界让洋文中用。翻译的物品名称既易记上口,又有中国意蕴。过去文化人曾把“弹簧床”翻译成“席梦思”,把“软椅子”翻译成“沙发”,多么有创意。今天只要我们用心,也可以做到。
现在,党中央提出建设文化自信,这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因此,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大家多读书,多学习,让念错人名物名地名的尴尬事情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