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违的鸡鸣声
“二、二、二——”“二、二——二——”……
公元二零一七年一月二十日也即农历丙申年腊月二十三日“小年”凌晨二点,正是所谓鸡鸣丑时之际,我家厨房骤然响起高亢、嘹亮、激越的公鸡打鸣声,那么清澈,那么悠扬,还托出很有韵味的低声部拖腔。
念高中晚自习归来已经熟睡的孙子,被嘹亮的鸡鸣声惊醒,在架子床铺上问他奶奶:“哪里来的鸡叫声啊?”
是啊,我们家自从2005年举家迁居十堰市区以来,就再也没有听到小县城外堵河两岸村落里的公鸡打鸣声,为什么昨夜忽然有了这久违之声呢?原来是儿子是夜零点从市郊山村买回了预备过年食用的五只大公鸡,儿子回家时候,孙子已经睡熟,家有公鸡来,自然浑不知。
厨房里的那五只大公鸡,都被线绳或者扭结的粽叶捆扎了双脚,连串塞进一只蛇皮袋子里面,一只只如粽子状,或倒伏,或仰卧,或趔趄,蜷缩成一堆,没有被绑缚的沮丧,没有被虐待的哀怨,有将被宰杀、烹饪关乎性命之忧,也全然不顾,到了该尽天责的时间,不约而同,异口同声扯开嗓子高歌起来:
“二、二、二——”“二二——二”那是竹影摇绿、松涛叠翠养育出的嗓子,那是石头上流出的清泉滋润出的歌喉,真声真唱,五部轮唱,没有麦克风金话筒扩音设备,演绎着中央电视台几档音乐节目,它们天天把歌唱,同唱一首歌,回声嘹亮,是地道的中国好声音。
说来鸡有五德:归纳为文、武、勇、仁、信“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鸡有五德”,语出汉代韩婴所作《韩诗外传》。文曰:“鸡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一德文也:头顶红冠,鲜亮吉祥。公鸡华冠高耸,火红艳丽。古代以此比喻文星高照,必获官帽,寓意鸿运当头,青云直上步步高。因为“公鸡(会)鸣叫”,取其汉字谐音相关之义则是“功名”,以示祝福对方一定获得官职而“功名显赫”。二德武也:脚踏斗距,虎步生风。是英勇刚强的象征。传说,古代家居王屋山的刘生,炎热盛夏与妻赵氏纳凉于庭院之中,突然一只公鸡振翅飞入赵氏怀中,其妻从此竟身怀六甲,生下男婴。刘生为爱子取名“武周”。日后,曾事朝廷,骁勇善战,屡建大功。因此,流行于我国民间的“斗鸡纹图”便成了“英勇威武”的代名词,“公鸡”便是“武将”的符号。三德勇也:见敌应战,威武善斗。相传,桃都山上有一只大公鸡,名号“天鸡”。在“天鸡”两旁有两位守护神,一名“郁”,一名“垒”,手执苇索,若遇不祥之物,必然用嘴壳子啄而驱逐之。
因着小年夜半的阵阵鸡鸣声,还真个引起了怀念故园的乡愁。在城市里面每日听到的是车马喧嚷,鸣笛声声,厂房里面机器马达的轰鸣,菜市场漫天要价和就地还钱的争执声,大小超市盘算好了自己的销售底价做各种活动的诱导声……偶然听到了这么真切的公鸡打鸣声,感到这般亲切,如逢故人般亲近。那是自然之声啊,那是天籁之音啊。此刻,竟然起了很不愿意宰杀它们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