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端午叹(随笔)
年过了,元宵已吃。下一个刺激国人神经的快乐节日,当是端午。
一到端午,微信、短信络绎不绝,内容却几近雷同:端午节快乐。
其实,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是古人驱邪避疫的卫生节。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而小儿女士,则多有戴香囊避瘟。
端午时节,雨水骤多,江水猛涨,习惯于和天地争个输赢的祖先,玩起龙舟的游戏,流传至今,也成大规模,从南到北,江河湖泊,千舟竞发,人声鼎沸,倒也有奋勇争先的气概。
过端午,食粽是必须的。现如今,粽子花样繁多,味道百变,据说喜辣的湖南人,还弄出微辣、中辣的把戏,真是与时俱进。
端午,已经被搞成娱乐吃喝的节日,而我,却心情沉重。人们是不是都选择了遗忘?这一天,到底应不应该快乐?
说说端午的几个传说吧。
首推的是屈原。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相传楚国破,屈夫子不忿江山凋蔽,端午之日抱石沉江。楚人敬其忠,恐鱼群食夫子血肉,遂有粽子投江喂鱼一举。日久天长,粽子流传下来,屈原夫子的故事,知道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
去年端午,去超市买粽子,正好一对父子在问答,儿子问:“爸爸,端午为什么要吃粽子?”
父亲答:“换个口味。”
儿子又问:“粽子是谁怎么发明的?”
父亲答:“好像是屈原。”
听到这里,我有点想笑,虽是瞎编,但总算知道有个屈原。
儿子再问:“屈原是谁?他住在哪里?”
父亲答:“屈原我也不知道是谁,不过,他住在离楚原不远的地方。”
听到这里,我有些想哭,是子孙不孝,还是教育误人?
幼时家父曾让我熟读屈夫子的离骚、九问、渔父等文,因古文生拗,背书都是囫囵吞枣,未求甚解。五六十年过去,屈夫子文章的原句原词,已差不多忘得干净。唯常被文人吟咏的几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深刻脑海。
呜呼,屈夫子忠于楚国,忠于楚民,虽数次流放,仍不忘忧国忧民,国破,夫子抱石自溺,大义之气节,今人不记,哀哉。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呜呼,曹娥稚女,乳臭未干,于端午投江寻父,如此大孝,今人不记,哀哉。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吴越之战吴国大胜,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吴王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着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罢,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呜呼,伍子胥为吴国,忠言献策,遭谗言构陷,自刎之时,仍忠心耿耿。端午之日,被昏王将其遗骸投入江中,如此悲壮大忠,国人不记,哀哉。
义孝忠,国之优良传统,端午,本该是民族大殇之日,屈曹伍三位先贤,正是民风转正的榜样,现在却被娱乐吃喝所湮没。我乃升斗小民,无影响力,但是端午这一天,我绝对快乐不起来。这个节,还是祝大家安康最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