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心愿】乡村,不再是好去处(征文·散文)

精品 【晓荷·心愿】乡村,不再是好去处(征文·散文)


作者:京华倦客 童生,55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40发表时间:2017-02-18 14:09:52
摘要:乡村,不再是好去处,不再是文人笔下的诗意生活。其实,处在二难中,很尴尬。羞羞答答过日子,静静悄悄等时日。人的思想和认识已经很多元了,加之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对原有的故土观念有所淡薄,目前维系乡村的只有老一辈的观念。像故土情,祭祀等。二十多年来家乡的变化,有的使人高兴不已,有的使人心酸不已。


   去年,对于我来说是回乡次数最多的一年。
   性格倔强,又好强的母亲,生病了,从而回乡的次数比往年多,来自家乡的真实感受就更深,更广。
   二十多年来家乡的变化,有的使人高兴不已,有的使人心酸不已。
   一个村子,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土木结构的瓦房所占比例不多了,大部分是农家的库房之类,圈舍之类,灶房之类。其余都是砖混结构的小楼房。楼房的修建,样式各一,可以看出主人的审美观,也可以看出当地流行的房屋样式。
   每个村子都硬化了小巷,不再是童年记忆中的瓦砾和猪牛羊粪便混合在一起,变得干净整齐了。房屋修建整体规划,有门面,有街道。街道上安装有太阳能路灯,每到晚上,路灯亮起,在月光下,另有一番风味。
   村子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私家小轿车,出门很方便,就像江南水乡每家有一艘小船一样,真是方便了很多。
   记忆中,门前的小河是童年玩的最快乐的地方。每到夏天,我们一群屁颠屁颠的小孩子,不穿衣服,甚至鞋子都不穿,光着脚丫,在河里捉鱼,捉螃蟹,游泳。身子晒得贼亮贼亮的,黑的健康,黑的可爱。那时,河里石头多,抓鱼都有经验,那个石头上鸟儿的屎多,那个石头底下的鱼儿就多。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把石头围起来,改渠引水,藏有鱼的石头从而就成了孤岛,我们捉鱼如捉瓮中之鳖,收获真不少。带回家,大伙儿美餐一顿,然后才各自回家。
   河边,那时没有河堤,从村子走出,要涉过这条小河,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通过。整个村子像没有围墙,无论从那儿都可以走进村子。村子里的乡亲,夜不闭户,昼不锁门,从来不会发生偷盗之类的事。那时,人们提起谁谁偷了东西,是很不光彩的一件事。就是劳动回家,经过谁家地里,顺手看看庄稼涨势,也会遭人说闲话的。
   儿时的玩伴,有的已经有了孙子,有的至今还没结婚,常年在外打拼,有的出门在外,多年没有回到过家乡。如今见到的,有的很沧桑,木讷。有的抱着孙子,感觉过的很幸福。这,可能是社会分工不同,从事的行业不同,导致对人生的价值观理解和追求不同。
   晚饭过后,我顺便在车路上溜达,发现许多晚辈,三个一窜四个一堆,聚在一起闲话。这里,大部分都不认识,都是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见到我也很陌生。这才觉得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已处于不惑之年,慢慢衰老,渐渐行渐远。在这些后生们面前,不再是血气方刚,意气风发。
   在老家呆的时日越长,越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了解的更多了。那天我在车路上发现的这些年轻人,都是正当结婚的年龄,可是都没结婚。后来慢慢知道,这些年轻的后生,不是家庭条件不行,也不是人不帅气。分析后,才知道其中的原因。
   随着近几年的打工潮,农村青壮年都涌向城镇,城镇的涌向大城市,甚至在东南沿海开放城市。更有甚者,有的在跨国公司打工,跟随公司在东南亚各国,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暂住,几年都不回来。人的思想和认识已经很多元了,加之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对原有的故土观念有所淡薄,目前维系乡村的只有老一辈的观念。像故土情,祭祀等。
   现在的走亲戚,拜朋友,不再是老一辈的拿一个自家产的土产品,虽然价值不高,但要的是一种情谊。去亲戚家至少要住几天,互相交流,一起多说说话,要的就是这种氛围。而现在的年轻一辈,老一辈安排走亲窜友,是为了完成前辈的嘱托,拿上自家的土产品,好像不上档次,很没面子,用高价格购买一些烟酒之类的东西,价格越高显示人情很重。开上车去,彰显近几年发展的还不错。就是到了亲朋好友家,稍等片刻就回来了,多说一会儿话的时间都没有,更何况住宿几天,更谈不上。象征性的走亲戚,不再有那种浓浓的情感了。好像自己是多么的忙,其实回到家中,不是打牌喝酒,就是睡懒觉。
   认识变了,生活中的故土情也淡了。那儿的黄土都能养人,那儿的黄土都能埋人。生活都变得很随意,坦然。不再纠结是否立足家乡,谋求发展。
   这样,村子里的年轻女孩子出外打工,回来的非常少。出外打工的年轻男孩子,带不回来女孩子。造成乡村男的越来越多,女孩子越来越少。年轻人的对象资源越来越匮乏,从而堆积大量的剩男。
   更有一些可怪的现象,未婚的男孩撬已婚有孩子的中年女性偷偷摸摸在一起厮混。还有的未婚年轻人,去上门中年丧夫的女人,他走进她家门,就有孩子喊爷爷。无论怎么,只图在老了有个伴儿。
   通过了解,村子里的女孩儿本来就不多,都在外面打工,喜欢比较好的环境生活,基本上都远嫁外面的大城市。使本来稀缺的资源再一次流失,村子里的人口自然在减员。估计,若干年后,好多村子,慢慢变成老年人的村子,甚至有的村子会渐渐消失,有的村子成了鬼村。
   还有,男孩子上门到四川,云南,陕西的都有,本来就是家中的独生子,为了将来的生活,不得不选择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去生活。
   每年到了二月左右,大部分青壮年,又开始随着打工潮迁徙,流动,村子里一下陷入了沉静。
   村子里有相当一部分年轻女性,也随着进城,去镇上,带孩子读书,也算是陪读吧。每到开学时日,村子里最后一批外出的人都走了。村头村尾,只有老年人的佝偻身影,衬着夕阳,回到村子,和牛羊声,配以鸡鸭鸣叫,慢慢进入深夜。
   二月到十月份这期间,村子里如果去世一个老人,是最尴尬的情景,缺少劳力,送葬都困难,全村的老人和妇女全动员。
   乡村,不再是好去处,不再是文人笔下的诗意生活。其实,处在二难中,很尴尬。羞羞答答过日子,静静悄悄等时日。
   老人,孩子盼望远去的人儿回到家门,然后……
  

共 22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厚重的标题,寓意深刻,全文采用对比、顺叙、插叙相交叉的方式展开,以拉家常的方式开篇,娓娓道出现在乡村的生活环境现状,突出国家政策利好,农村发展向城镇靠近。穿插儿时乡村环境,乡村前后变化,为后文埋下伏笔。随即笔锋一转,犀利的语言道出故乡已不再是曾经单纯、自然的故乡,渐渐沾染世俗,人与人之间那份纯净、友善、和谐渐渐消失,涌现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潮,村子逐渐成为老年村,随着年轻人接触外界,眼界开阔了,看似大家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轨迹,可是人性阴暗面渐渐催生出。文末点明中心,呼应标题,表达作者内心的伤感、失落和无奈。全文基调沉重、伤感,行文流畅,语言质朴,写出当今农村真实现象,特别是农村很多留守儿童和滞留老人成为当今社会一大隐患,用对比方式勾勒出人性真善美丑恶,令人深思的佳作,力荐共赏,感恩赐稿!【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223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2-18 14:11:22
  “乡村,不再是好去处,不再是文人笔下的诗意生活。其实,处在二难中,很尴尬。羞羞答答过日子,静静悄悄等时日。老人,孩子盼望远去的人儿回到家门,然后……”真实揭开现在乡村情形,令人唏嘘也很无奈。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1 楼        文友:京华倦客        2017-02-18 14:32:14
  感谢老师的点评,这是我过年在老家看到的现象后,经过自己不断的思索,然后慢慢行诸于文字。问好!
回复1 楼        文友:京华倦客        2017-02-18 14:39:11
  其实老师你也早就知道这种现状,这是城乡二元化发展中催生的现象。维系乡村发展是精神纽带不是很牢固了,应该重建新的精神领地。问好!
2 楼        文友:京华倦客        2017-02-18 14:40:41
  刚才不小心把叶老师的评论删掉了,网页后台找得到吗?
3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2-19 10:03:23
  拜读老师佳作,认真学习品读中:性格倔强,又好强的母亲,生病了,从而回乡的次数比往年多,来自家乡的真实感受就更深,更广。二十多年来家乡的变化,有的使人高兴不已,有的使人心酸不已。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3 楼        文友:京华倦客        2017-02-19 11:10:14
  感谢,问好!
4 楼        文友:桑瑜        2017-02-19 13:20:24
  乡村,不再是好去处……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出的青壮年越来越多,属于家乡的韵味越来越少,余下的只是些颐养天年的老者,而这样的乡村往往是尴尬的……欣赏佳作,学习了。
生活中的背包客,世俗里的苦行僧。
回复4 楼        文友:京华倦客        2017-02-19 20:05:24
  感谢,敬茶!
5 楼        文友:何叶        2017-02-23 10:53:10
  亲,恭喜精品!说你行就行!
何叶
回复5 楼        文友:京华倦客        2017-02-23 13:43:58
  谢谢夸奖,我将继续努力!
6 楼        文友:你猜        2017-02-23 10:53:58
  祝贺老师精品。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6 楼        文友:京华倦客        2017-02-23 13:44:34
  谢谢!问好!
7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2-23 10:55:02
  本来就是不错的文,复审过了说明一切,恭喜老师斩获精品祝贺老师!期待老师更多精彩,祝创作愉快!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7 楼        文友:京华倦客        2017-02-23 13:45:14
  说明了读者就是一杆称。问好!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