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自己
过低地估计自己,易弱化信心,致使潜能得不到发挥,造成人才浪费。而过高地估计自己,也决不是什么好事,弊端非少。
这就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不愿虚度年华,甘于寂寞者,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避免过低或过高,才能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的放矢地设定方向,并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新目标,达到不懈迈进,前行不止。
过低估计自己者,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遇事萎缩,信心不足,前怕狼后怕虎。记得前些年在哈市念大学的时候,有位教物理的老师,当得知十七八所大专院校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全市将统一进行时,由于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估计过低,在组织学生进行总复习阶段往黑板上写字时,拿着粉笔的右手直哆嗦。可考试之后,一颗颤抖的心终于平静下来——所教的班级,本科目全市排名第一。这就是对自己估计过低的一例。
去年“三荐双考”时,有一想竞争副乡长者,心里很没底。就在三天报名期限的最后10分钟内,他才报了名。其实,打分的程序也是较简单的,就是竞争者先演讲,然后根据演讲情况,平时工作情况,由乡镇班子成员、乡镇机关干部、村级干部三个层次分别打分,再加上基础分(先已核算好),总分之和即为排名依据,并依此确定考核候选人。一切程序进行之后,这名同志心里“突突”的。核分时,全体同志按规定离开大厅,公布前又都回到大厅。当工作人员第一个公布他的名字时,这位同志想这下完了,以为分数公布的次序是从低到高,可当第二、第三名公布之后,心里豁然开朗,原来分数是从高到低公布的呀!他得了第一名,录取两名副乡长,在十来名的竞争者中他中榜了。这也是过低估计自己的一例。
以上是过低估计自己的两个例子,过高估计自己的也有。过去的一位同事,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上高考,于是,逢人便说,我若能参加上的话,复习复习,肯定能考上的。我想,这话,就有些过高地估计自己了。既然没试一下,怎么就知道肯定能考上呢?别说不一定会,就是全会有时还考试“无常”呢。
过高地估计自己者,不少还是在政界。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表述么,这几年我为单位创收了多少多少。事实上,就某些岗位而言,换了谁,也都如此。前者创收了,再来了后者也毫不逊色的。这就是只看到自己的存在,却看不到别人在周围,在身边了。这种人,怎么能不过高地估计自己呢?
更有甚者,他们把自己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以为自己智力过人,干些不三不四的事情,谁也发现不了的。结果,东窗事发时,才清醒地认识到,原来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是自己对自己的估计实在过高了呀!
过高地估计自己所造成的危害,往往要比过低估计自己大得多。一般说来,前者常波及他人,后者只涉及自己;前者社会影响大些,后者社会影响小些。当然,最好二者都没有,或者减少到最低程度.
认识自己,关键要体现正确性,即客观的、公正的。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创造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否则,也就失去了“认识”的意义。
所谓“创造自己”,就是要竭尽全能,挖掘潜力,在学习上、工作上、事业上有的放矢,真正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所谓“肯定自己”,就是对优良的部分,敢于坚持,不受其他干扰左右,肯定自己的存在,并充满自信。
所谓“超越自己”,就是要向先进看齐,瞄准优秀,超越自己的弱点,争取不断进步。
朋友们,静下心来,冷静地认识一下自己吧。莫将自己看得过高,也莫将自己看得过低。正确的做法是,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努力地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这样,才能走向成功,自己的价值也才能得到真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