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爱情
我们可以在辞海里找到“爱情”这个词条,可以在新华字典里找到关于“爱情”的解释,但你能说出“爱情”一词的出处吗?笔者告诉你,无论是怎样的说法,都是间接的释义,没有人能够说出它的出处。在我国古代,“爱”和“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爱”和“情”是不可以组合起来的,只能单独见于或使用在诗文中。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只有婚姻一事,没有“爱情”一说。婚姻是传宗接代的必需,是“人之大伦”;而“爱情”却是离经叛道的。男女之间一旦有了“爱情”,那就是私定终身,这种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纯属于个人感情的“越轨”行为,绝对不会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所接受,所认可。因而才会有梁祝、宝黛等人的爱情悲剧,让后世的人们耿耿于怀,欲罢不能,常说常新。
同时,在我国的传统文学和戏剧作品里,谁能找到“爱情”二字,譬如,《侯人兮猗》《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桃花扇》等等;即使在名著《红楼梦》里,也找不到。在这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只能读到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去感知、去体会、去领悟什么叫“爱情”。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爱情”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它只属于个人隐私,只能是非常微妙非常隐秘的个人感情。我们看到,曹雪芹一方面通过宝黛相爱,极力主张他的自由恋爱的“爱情观”;一方面却以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证明了他的主张的不可能实现。宝黛二人的痛苦,何尝不是曹雪芹的痛苦!
见于《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并不多。尽管,《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爱”和“情”,但它并不是一部专写“爱情”的小说。在很多情况下,它写到了“爱”,也写到了“情”,但那都与“爱情”没有关系。
贾宝玉与林黛玉可谓是生生死死的爱情,但限于那个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禁锢,也只能是心底里翻江倒海,表面上还得行若无事,因而,彼此就爱得十分痛苦。尤其是在大观园的特殊环境下,即使有老祖母的宠爱和庇护,贾宝玉也不能在个人感情上肆无忌惮;至于其他女孩儿们,就更得深深压抑着自己的感情了。那些胡作非为的贾琏、贾瑞们所做的蝇营狗苟的事,因为不属于“爱情”范畴,就不多言及。即便是晴雯,并没有做出感情上出格的事情,却也为她的美貌和性格,被污与“爱情”有关的狐媚、勾引,而丧失了十六岁的花季生命。
百度对“爱情”的释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笔者以为,这些话之所以读起来拗口,不顺溜,不简洁,说明了“爱情”这个词的内涵,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是很难用一段简短的话语能够说清楚的。那么,我们所敬仰的思想家、理论家、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对“爱情”的定义是怎样的呢?他说:“爱情并非性本身,它是以性需求为基础,无偿的服务与友谊关系的结合体。颠扑不破的,是友谊。”我不得不说,很遗憾,这种解释,依然未能使我们确切地知道,“爱情”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无论多么权威的解释,都未能揭示出“爱情”的真谛。
那么,“爱情”到底应该作何解释呢?它有没有精确的定位和准确答案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试图来分析解释,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
笔者以为,长期以来,我们之所以对“爱情”说不清,道不明,原因是我们给“爱情”画了一个圆圈,当我们企图来解释这个圆圈时,却又始终不肯走出这个圆圈;我们老是固守在这个圆圈里,说扁说方,说长说短,说大说小,却从来没有说清楚,这个圆圈到底是什么。那么,就让我们变换一种思维方式,用这个圆圈,来解释这个圆圈吧:“爱情”就是爱情,它因爱而生情,因情而生爱,所以叫做“爱情”,岂不简单,明了?
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爱情”,无论古今,无论中外,说到天上,落到地下,无非是“爱”和“情”的紧密结合。之所以把二者组合起来,就是因爱而生情,因情而生爱,二者之间不可割裂,不可分离;一旦割裂分离了,也就不是“爱情”了。至于其他,那都是“爱情”的外延,“爱情”的派生物,附着于“爱情”的意义了。
所以,元好问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是啊,“生死相许”,是何等的上心,何等的爱恋,何等的情深!正因为爱之切,才会有情之深,所以,才有了至爱至情;也正因为有了至爱至情,才有了生死相许的“爱情”。
因此,笔者理解:问世间,“爱情”为何物?那就是我们彼此的“生死相许”;而这个“生死相许”并不仅仅是一句誓言,不是说彼此谁死了之后也必须得以死相随;而是一个终身行为,是一辈子的实践,是贯穿于每一个朝朝暮暮的生死不渝,是我心中始终有你,始终爱你如初,始终对你一往情深。
正如汉代那位民间无名女子所说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