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香.某人杯】遇见(散文 征文)
一、何老师
如有闲时间,我喜欢逛文学类论坛。
喜欢上某个文学论坛,是因为何老师在。这个论坛是某刊物的选稿基地,何老师是刊物的编辑,负责在论坛选稿。
论坛每天都会有无数稿子贴上来,何老师每篇都看,看得仔细。投稿的不乏知名作家,当然也有如我等的文学爱好者。何老师一视同仁,只取文字上乘之作。我有几个有文学情结的朋友,如经营粮油店的小荻,摆摊卖衣袜的阿珍,教书的杜老师,柳老师,我推荐他们去贴稿子。他们的文章,都过了何老师一审,最终上刊。那是他们的文章第一次发表在文学刊物上。
何老师会在每篇稿子后写留评,几无遗漏。如果觉得文章有可以修改之处,她会提出修改建议,建议中肯。
我试着在论坛里贴文。投《刘老太》一文,何老师阅后说:也许每个村庄都有这么一个善良的老妇人,她不必是“刘老太”,可以是“李老太”、“王老太”啊,懂一点点粗浅的医术,又因信佛,村民愿意相信她是懂“法术”的,于是遇到一些麻烦事,必定要找她们帮忙。这样的“刘老太”,其实挖下去是很有“看点”的,但这篇“形神未立”,作者挖掘力度不够——只是粗粗写了刘老太做了些什么事,但对于她背景的简单介绍呢,她在村民心中半人半神的形象呢,更或者,通过“第三者视点”来写她的神奇之处呢?
我细细思量何老师的留评,犹如醍醐灌顶。顺着何老师的指点,重新谋篇布局,写起来顺风顺水。
经何老师指点过的文章,作者大多会修改。往往,作者几易其稿,何老师每稿必看,然后再细加点评。有时,何老师也会亲自操刀,为作者修改文章。
何老师被编辑部派出去培训了一段日子。培训完了,何老师把学习心得,结合自身实际,整理成文,发论坛上。一共十二篇,从写作语言、写作态度、切入点到写作逻辑、细节、闲笔,一一道来,深入浅出。
我想每一位在论坛的文友,必定会如我一样受益匪浅。
何老师写过《豁达》一文,文中说有次她写了篇文章,恭恭敬敬投给编辑,编辑看了之后,对何老师说:写文章,一是故事好,二是语言好。你这两样都不好,还写什么写?
编辑的话,让何老师很难过。
何老师说: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告诉自己心胸要开阔,要豁达,要容得下所有的批评与指责,嘲笑和白眼---因为选择了文学这条路。
或许有此经历,何老师的留评多为肯定、鼓励,遇到好的文章,她绝不吝赞美之词。
我投稿《手写信》,何老师看后留言:好暖的文字,读来通体如同被春阳沐过一般。作者的散文带着一种诗意之美,恰到好处的怀旧与留白,带着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质朴与细腻,春风拂面地向我们走来。
看到何老师的留评,那天晚上我兴奋得像个孩子。我一个人走在安静的小街上,仰头看着满天的星星,感觉那晚的星星是那么干净明亮。
一个文学爱好者,一生遇到一个好编辑,一个赏识自己文字的编辑,那他该是多么幸福啊。
后来刊物莫名停办,何老师也不再做编辑。有段日子,我和我的几个文友频繁登录论坛,盼望着论坛上何老师的头像亮起来。我们互相交流,说着对何老师的印象,感叹她的敬业,真诚,诲人不倦。
去年冬,机缘巧合,在某个以文学为名义的微信群,我看到了何老师的名字,心里满是激动。我问何老师还记得山东的我吗?何老师发一笑脸,说不相忘。
于是互加了微信。我那时正参加某文学公众号的征文,被告知进入前三,然后看点击量和留言确定名次。微信给何老师发去链接,请求何老师留评。何老师慨然应允,细读文章后留言。何老师的留言,点赞数众。由是感激。
何老师名为何竞。
二、文姐
看过文姐的一张照片:她和老父亲坐在沙发上,头靠在父亲肩上,微笑着,满脸幸福。老父亲嘴角上扬,二目炯炯,有慈爱的光。
这照片,看得人心里柔柔软软。
照片是在微信群里看到的,群是东营微文化群。文姐是群主,是群里的灵魂人物。
群里多的是“文化人”。文姐说谈谈诗歌吧,一帮人就会格律绝句古体现代说到鸡叫三更。或者文姐感慨:那些逝去的童谣啊!大家便又会从山老鸹尾巴长、雉鸡翎跑马城说到马莲花开二十一。文姐有时也说大家乐一乐嘛,红包雨就一拨拨地下。
东营微文化群是一个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温暖人心的群。
夜有些晚了,文姐说大家继续,我得干活了。文姐说的干活,是要审文了。
文姐是东营微文化公众号的主编。公众号每天推送文章,文章大多温情。微文化立足草根文学,是为文学爱好者搭建的平台,所以选文门槛低,凡有真情在的文章,都会选发。
文姐常说自己泪点低,往往在编审文章的时候,被打动,流泪。
文人谈钱,历来羞涩。我不在文人之列,但羞涩之心却在。某商报刊我文章,并不付稿费,心下耿耿,虽有商报主编微信,却难以开口询问。商报征稿启事中说有稿费,想那启事大约就是幌子罢了。又,某文学赛事,恭喜我杀进决赛,却要我交660元的评审费,我就只能在心里骂一声骗子了。
微文化公众号也举办征文赛事。我认识文姐,就是因为她要给我发奖金。那是周末,她加我微信,告诉我小文获奖。我正和几个友喝酒,有几分醉。我问要不要交评审费,不到现场领奖是不是奖项作废。
文姐说你可以放二百个心。
春节前收到文姐红包。红包里的钱,我转给了酒店老板,还了我的酒店赊账。后来知道,那次征文一应经费全由文姐自己承担,我确实“羞涩”了。意欲归还,文姐说该你所得,这又何必!自己想:我是喝了文姐的酒了。
公众号的泛滥好像是一夜之间的事,有人感慨,这是个遍地主编的年代。文姐说她做公众号不是凑热闹,是来圆梦的。她从学生时代的梦想就是办一份杂志,一份有影响力的杂志,让书写者的文章多一些发表的机会。
办一份杂志,何其难呀,文姐说。结果,有了公众号。微文化公众号实现了文姐的梦想,每天审文发文,和作者互动和读者互动,文姐觉得日子充实丰盈。
文姐有自己的公司,经营得顺水顺风。她在做了公众号后,也把公众号当作一份事业来做了。春节,她以“东营微文化”的名义,和市作协一起筹办了团拜会。那是一场盛大的聚会,群贤毕至,大家畅谈文化,畅谈人生,酒至酣处,有人纵情高歌。
世事繁杂,人心多浮躁,而文学可以使人安宁愉悦。市作协主席即席发言,力赞文姐。有人说文姐这是在做功德事。
文姐和我说她的梦想,她想关注微文化公众号的人以数万计,让无数的人,年老的年轻的,都做文学的粉丝。
文姐问我,说你看,我一个不在文化圈的人却要一心做文化的事,你不会笑我吧。我想想说,你属于商界中境界最高的人,是儒商。
文姐名叫郝立霞,起初我称呼她郝老师,文姐说:我长你两岁,你可以以姐称呼我,又笑说有人叫她文姐,我也可以叫她文姐。
那时,文姐蒸的馒头熟了,馒头个个均匀饱涨。文姐说馒头是玉米面大豆面小麦面做的。
馒头是美味,文学,更是食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