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 汉 古 松
当我们漫步在焕然一新的文化小学校园里的时候,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两株树龄三百余年的大理罗汉松。这时,你也许会轻轻一叹:想不到这所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文化小学竟有这般历史悠久的树木。
的确,五百余年的“爨文化”,只留下了两通石碑——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文化小学近五百年的历史,其它的因各种原因早已烟消云散,至今只剩下这虽历经沧桑却仍生机盎然、昂扬向上的罗汉松,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她们的记忆里,镌刻着文化小学的过去……
罗汉松,亦称“土杉”,属罗汉松科、罗汉松属。罗汉松属常绿乔木,叶螺旋状互生,条状披针形,两面中脉显著,雌雄异株。花期四月至五月。种子广卵形或球形,八至九月成熟,初为深红色,后变为紫色,有白粉;其种子似头状,种托似袈裟,全形宛如披袈裟之罗汉,故而得名罗汉松。
文化小学校园(四圣宫)里的两株大理罗汉松,树高十二米左右,树径零点八米左右。作为省级的名木古树,它体现了文化小学深厚的文化积淀。陆良县城始建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至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建学宫,即文庙(俗称黉学),兴庙学,设卫学。文化小学办学即始于此时,因此这里是陆良教育的发源地。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知州吴炳在四圣宫(供奉孔子、孟子、颜回、曾子儒家四圣)设义学,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知州刘祖棨倡阖州绅庶建蓉峰书院于明伦堂(旧时各地孔庙的大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知州吴齐鸿改为中区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称陆良县第一两级小学校。民国25年(1936年)改为陆良中学附小,解放初称中建区中兴镇第一人民小学,1952年称中枢小学,后称文化街小学,习惯称文化小学。
文化小学不但有悠久的办学历史,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29年,中共陆良县第一个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罗汉松有清雅挺拔的神韵,有雄浑苍劲的气势,有长寿吉祥的寓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罗汉松的身上,老师们学到了淡泊名利、坚韧不拔、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具有好学上进、永不放弃、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小学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历任校长的带领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直是陆良小学教育的一座丰碑,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真可谓“桃李遍天下”。
两株罗汉松是文化小学师生精神的源泉和象征,它将激励着师生们不断进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