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山精舍考察记
2017年3月30日,春日的阴云给贵溪市带来了一阵阵小雨。一支考古调查小队从城区出发,准备前往应天山,考察陆九渊的“象山精舍”遗址。考察组中有王立斌先生,他是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鹅湖书院原副主任、院长、研究员,已经年过六旬。还有黄上祈先生,他是上饶市博物馆副研究员,也已经退休。此外还有贵溪市文联主席李卫华、彭湾乡人大主席杨健等同志。几个人来自不同的领域,但无疑都是象山文化的热爱者。
“象山精舍”遗址所在的应天山,又名象山,在贵溪市西南30公里处的彭湾乡境内,山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淳熙十四年(1187),陆九渊的弟子彭世昌延请陆九渊来应天山设堂讲学。陆九渊看见此山宛如巨象,就将它改名为象山,并自号象山翁。第二年,象山精舍建成,陆九渊在这里亲自讲学,并带领门徒弟子艰苦创业,结庐而居,前后长达五年。陆九渊将“明理、立心、做人”作为象山精舍的治学原则,以研讨、启发、顿悟等形式升堂讲学,采用颇似禅宗“机锋”的谈话进行教学,兼以读书指导和寓教于乐的野游活动,以达到教授的目的。他要求学生切己反省,改过迁善,提升修养,同时还要求学子“处立自重”“宜自考察”“勤于思辩”。在办学之中,“蔬粥无时”,仍然精神抖擞,以致“郡贤礼乐之上,时相谒访,喜用其化,故四方学子大集”。“每开讲席,户外屦满”“学者辐凑”“乡曲长老亦俯耳而听”“少不下数百”。朱熹曾说:“今浙东学者多为子静门人。”据清代李绂考证,五年中,在象山受教的多达数千人,其中见于史册、地志记载者,亦多达七十余人。如宝谟阁学士杨简,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袁燮等,都是著名的象山学者。象山精舍也因此并列于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与白鹿洞、岳麓、嵩阳齐名。
应天山下有一个叫白庙的小村。正午过后,考察组便在当地一位老人的带领下,从白庙村出发,开始徒步攀登应天山。应天山植被茂密,遍布杉树、毛竹和灌木,兼之山坡陡峭,狭窄的山路十分难行。上山不久,王立斌先生就因心脏病而感到胸闷难受,于是,大家都放慢了脚步。
半小时之后,考察组到达白庙村的煤山大丘田,这里正处于应天山主峰的脚下。
走到主峰脚下,大家都已经气喘吁吁,便在这里稍事休息。顾盼之间,却发现一直走在最前面的黄上祈老先生早已不知去向。这下可把王立斌先生急坏了,他马上就想到拿出手机,呼叫黄上祈先生;可是一摸口袋,才知道登山时将外套扔在车上,而手机就塞在外套的口袋里!问问其他人,又都没有黄上祈的手机号码。这下大家都急了,王立斌先生也顾不上病痛缠身,放弃了休息,几个人匆匆往前追赶而去,一边走一边喊,从大丘田一路攀援,直达应天山主峰的岗背卡口;这里也是由应天山西麓小岭村、象源村经过济头源登上应天山的必经之路。追到此地,还是不见黄上祈先生的踪影。焦急之际,王立斌先生请文联主席李卫华马上与贵溪市博物馆长金来恩通电话,让金来恩打电话给信州区博物馆长周恒斌,请他转告黄上祈的手机号,转了几个弯,这才跟黄上祈先生联系上,知道他还在后面,王立斌先生一人冲在最前面,即将到达“象山精舍”遗址,这才算松了一口气。
这一场虚惊,反而加快了登山的速度。本来就带病上山的王立斌先生,一口气追赶了大约十五里山路,居然没有出现任何病理反应;紧接着,又一口气登上了应天山主峰下的“象山精舍”遗址,却把几个身强力壮的人甩在一里路之外。考察组完成整个跋涉过程,只用了一个半小时,王立斌先生感叹,这应该是象山心学的感召力在起作用,也许表明恢复象山精舍是我这辈人的职责所在吧。
“象山精舍”遗址位于应天山群峰之中,是一块较为平坦开阔的山地缓坡,周边山峦起伏。遗址面积大约有九平方公里,海拔高达811米,有一汪山泉终年在这里流淌,潺湲不绝。考察组到来之际,正逢遍山的野桃花尽情绽放,仿佛在热情地欢迎我们。老天爷也好像很眷顾我们,登上之时,一阵阵小雨,时时飘零;而到了山上,云开了,雾散了,阳光也出来了,尽管只是昙花一现。
遥想当年,陆九渊应门人彭世昌的延请,居象山讲学五年,由此“规山起广厦,讲庐数百间”,呈现出一派兴盛气象。时至今日,精舍虽然荡然无存,但遗址处青石上的石刻文字,还隐约可见。
愉悦的心情给考察组带来百倍的干劲。在精舍遗址上,王立斌老先生借助于几十年考古积累的经验,一边考察着山形地貌,一边细心观察遗址,寻找残迹,大伙也不顾汗雨湿透了衣服,跟着王先生仔细寻觅着每一个角落,不肯错过的一点残迹。乡人大主席杨建掏出手机定位指南,表明此地三面环山,背靠西北,面朝东南。在一个荒凉的水池边,有一棵老杨树横卧着,跨过杨树,进入山涧,就到了象山精舍遗址的核心地带。在几丛野桃树下,竟然暗藏着当年精舍的墙基,文联主席李卫华走进荆棘丛,拾捡起八百年前的瓦砾和基石,给考察组找到了很有考古价值的实物标本,得到了王立斌先生的充分肯定。
看着眼前的收获,大家都兴奋不已。王立斌先生还吟了一首诗:“心学祖庭在召唤,雨中探险应天山。漫道精舍已荒芜,象山今日有承传。”黄上祈先生也诗兴大发:“天地灵气聚九渊,象山斯文迄今传。不是先生横空出,那得论辩结学缘。”
走出精舍遗址,考察组穿过东南的隘口,一路往下走去,不久就看到一片平地,这里有桃树十来棵,山田二十亩,宛然自成一个区域。再往下走,经过一座被山洪冲毁的小水库,水面大约有八九亩。在水库的出口形成了多级瀑布,流经三四百米长的山坡地带。走到一个叫鞋子石的地方,瀑布的轰鸣声更加震撼人心,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无限风光在险峰。再往下走,就到了应天山脚下的理源村,瀑布在此已经变为一条小溪,成为望夫河的源头。据当地老农介绍,理源出了个张侍郎,即陆九渊当年提到的侍郎张运。
考察组完成了考察任务,走出了应天山,却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日新月异的当下,贵溪市委、市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分重视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决贯彻执行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着力宣传象山书院的辉煌历史,彰显心学祖庭的历史地位,并努力挖掘象山文化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贵溪市的文化标识。笔者身为贵溪市彭湾乡人大主席,理当在这一项伟大工程中承担重任。
2017年,贵溪市委、市政府决定以象山书院成立830周年为契机,组织编写《象山书院志》《象山书院》和《象山书院陈列大纲》,并举办象山书院国际文化学术研讨会,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充分展示文化自信,振兴地方经济。这一项工程任务重,时间紧,而王立斌先生则被市委、市政府聘请担任了贵溪市象山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并担任《象山书院志》《象山书院》的主编和《象山陈列大纲》的编撰者,我也有幸参与其中,承担资料的收集和编纂工作,深感责任重大,不敢稍有懈怠。所幸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终于换来了“辛苦遭逢起一经,数易其稿出深山”的成果。在这部书稿之中,渗透了贵溪市委、市政府及宣传、文化界全体同仁的辛劳,凝结着陆九渊研究人员及书院研究者全体同仁的心血。聊赘数语,也算是表达对象山先生的一种追慕和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