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大弟 (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大弟 (散文)


作者:类猿人911 进士,6940.9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44发表时间:2017-10-19 21:34:55

【菊韵】大弟 (散文) 小女佳佳去看望爷爷,回家来说“我大叔又给我爷爷卤鸡腿吃,我叔真是个暖男。”
   她说的是我的大弟。
   大弟退休了,在家带三岁的孙子,每天教孙子背唐诗,过节带回老爸家表演给大家看。
   大弟闲了会烧猪蹄卤鸡腿做酱菜……她们之所以有“我叔暖男”的感叹,因为我做不来。我懒,在家里属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油瓶子倒了都不扶”的主。其实,这是不实的说辞,只是比较而言,兄弟妯娌妹妹妹夫遇到一块,家里人总拿我弟兄俩说事,我便悻悻然。
   我家弟兄姊妹多,五个,我老大,大弟只比我小一岁,他总是说:“我就比你小一岁噢。”有些不服。
   大弟从小说话有些口吃。小的时候大弟不爱学习,总逃课,跑到天桥挂坡,一根麻绳栓一个挂钩,给拉车过桥的人助力,挣些小钱。他爱干活,做饭挑水倒垃圾打扫卫生几乎都是他的事……他却挨父亲的打最多,因为他每每老师登门,或每每考试成绩不好。
   我小时候身体弱,也是第一个孩子,父母娇惯我。母亲生下大弟不久就把大弟送到农村找了个奶妈寄养,把应给大弟吃的奶水让我吃了,我吃母亲的奶到三四岁,等到把大弟从农村接回来时,他也两三岁了,不认得爹娘了……如今,我夫人对我老爸提起我诉苦:“你看看你把你儿子惯成啥了。”老爸说:“好娃呢,爸快三十了才有的老大,我不惯他谁惯呢?”
   其实,我大弟最出息,当兵,上大学,复员,做公务员,当处长。
   其实,大弟对父母最孝顺,最体贴尽心。因为,他心细,有耐心,细节上做得比我们几个好,比如搓背喂水果陪老爸下象棋……去年,还荒唐地提议要给九十多岁的老爸找个老伴呢,母亲去世十年了,他害怕老爸孤独。
   母亲在时曾说我:“你老大,你要把杆杆挺起……”其实,自母亲去世后,家里大情小事大弟最做主。他主意正。
   我们常说笑,大弟的那颗从小缺损的门牙还是因为我的过失。记得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六六年吧,父亲借了个架子车,让我领着弟妹们去长安县韦曲的一个村子拉一台缝纫机,那个年代缝纫机很 难买到,是我们叫曹叔的我爸的一个农村的朋友给买的,从城里到郊外几十里的路,几个小孩子……去时,我规定弟兄几个轮流拉车,一人拉一站路,其他人坐车。我带头。轮到大弟了,他急急跳下架子车,被攀带拌倒了栽在水泥地上,牙断了,流了一口的血……
   我家住在城墙边,小时候,他和巷子里的伙伴习武,从城墙上挖回一方墙砖,刻石锁,抡。他练棍术,一根柳木不直,他用火烤过,横架在床头,吊挂上石锁矫正……我路过,石锁砸到了我的脚,右脚大拇指盖脱了。六九年冬,大弟当兵要走,我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着,他来农村看我,我给他杀狗,狗肉就烧酒为他送行,说了句:“苟富贵,勿相忘。”
   不久,我也当兵走了。七七年春节,我回家结婚,大弟也从部队赶了回来,接新娘的那天,我的军装旧了,便穿大弟的军装去给他接嫂子。
   他是陆军,我在空军,巧的是,却都是搞谍报。后来,我和我弟先后转业回到了西安。父母在,不远游,守护在父母身边。母亲06年去世,弟兄们协力共同伺候老父亲,遇事争先唯恐落后。
   长兄比父,长嫂比母,兄弟如手足。《诗经》中有句“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就是歌颂兄弟同袍之情谊的,说:“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濡。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从此,夭夭灼灼的“棠棣” 花就指代“兄弟”了。
   鲁迅作“故事新编”《采薇》,讲远古的伯夷、叔齐兄弟俩的故事。伯夷叔齐相互谦让王位,不约而同从孤竹国出走,逃亡西岐,恰遇周武王出兵伐纣,他们扣马而谏,他们劝武王不要犯上作乱。后殷灭周立,兄弟俩隐居山林,发誓“不食周粟,不为周民”,采薇菜以充饥,武王闻之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的话传到兄弟俩的耳朵里,便连“薇”都不吃了,相依相靠着饿死在了首阳山上。
   鲁迅先生弟兄三人,鲁迅老大。鲁迅在北平教书,购房接母亲兄弟前院后院一同过活,谁料想,一天,哥哥收到大弟周作人一封信:“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正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的院子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周氏兄弟失和,鲁迅搬出了八道湾胡同……从此兄弟陌路,后来,一个成了汉奸一个成了文化的“旗手”。对大弟周作人的那封绝交信,鲁迅先生沉默了一生。他们亲兄弟失和的原因,却成了永远的谜。
   后,鲁迅作《采薇》。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娶的是日本女人,这个女人很“作”。
   妻贤夫安。“安”字,是最有内涵的一个汉字,房子里要有女人。女人是家里的风水,女人是房子下安详安和的气场,是一个家的凝聚力黏合剂。
   我们家老二媳妇军人出身,有说有笑很快乐,有她在,家里的妯娌们叽叽喳喳就是一台戏。老大媳妇贤惠,老二媳妇开朗,老三媳妇随和,老五媳妇善良。加上我唯一个妹子,她们的小姑子活络妹夫厚道。一家人一同走出去,下福建游贵阳飞西欧……热热闹闹说说笑笑,同行的旅友见此无人不惊羡:如今,能这样的人家很少了!
   父亲是兄弟两人,父亲那一辈就没有分过家。孝悌,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精神就这样传承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和万事兴。
   前日,我的一篇作品在全国一个征文获奖,我大弟在“我们一家人”里发微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天的成绩是多年辛勤写作的成果。我看到哥的获奖证书和奖杯,突然间觉得哥当年可能入错了行。哥对学问的感觉和钟情,对文字近乎专门家的不懈考究颇有大家风范。我相信哥的目标不止于此。愿在写作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我们一家人”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微信圈。如今,我,老二,老三,都退休了,孙子都有了。

共 23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家和万事兴,兄谦弟恭传统美德,上行下效,尊老爱幼,作者在讲述家事在传递着传统文明。父慈子孝,妻贤家宁,有容乃大,包容与宽容是持家之本。共荣辱同患难,和谐共处,家庭兴盛。推荐欣赏【编辑:枫魂帝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魂帝星        2017-10-19 21:39:09
  感谢赐稿菊韵,温暖而亲情的文字,问好秋安
拈月为诗,清静做文
回复1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17-10-19 21:57:29
  谢谢编辑,问好!
2 楼        文友:刘春        2017-10-20 10:16:33
  想起一句话:一回相见一回老,人生能有几弟兄。读文,唏嘘不已。问候。
老兵
回复2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17-10-20 10:25:24
  谢谢刘春留评,问朋友好,祝安康!
3 楼        文友:苍山渔樵        2017-10-20 19:41:21
  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虽无华丽的词藻堆砌,但却让人荡气回肠,接地气,好文,欣赏!遥祝笔丰!
回复3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17-10-20 21:51:20
  苍山渔樵好,谢谢朋友捧场,祝好!
4 楼        文友:画轩窗        2017-10-20 21:17:14
  作者的《大弟》是一碗暖粥,是一杯热水,是拳拳之情。一个大写的“和”字是《大弟》里最大的体现,有妻贤子孝,不计得失,有“苟富贵、勿相忘”,大家一起传承着善良和厚道的美好传统,静好相宜,无比亲和。“我们一家人”,连接起来便是一条相拥的纽带,无比安暖。看到了人间有亲情,亲情在人间,胡字拆不开,大弟与长兄,得之我幸,失之我痛。问好老秦人,好久不见,万安!(另: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失和一事,内幕传出还是八卦事件。那时许广平还没有走进鲁迅的生活,鲁迅奉母命娶过来的朱安,也和鲁母一块接到了北京的八道湾胡同。而原配夫人朱安,从没有和鲁迅在一起相处,鲁迅吝啬的不肯有半点朱安的一字一句,无比的冷漠和绝情,朱安苍白的便是一张白纸。朱安口口声声的“大先生”,最终被当成了鲁迅先生的一件遗物。那时鲁迅先生的北京教学收入每月三百多块银元,他们兄弟都住在一个大院,一天周作人的日本妻子在房间洗澡,不免有一点“作”的动静出来~我且偷笑一下,猴哥!当时鲁迅先生刚好正走过弟媳洗澡的房间,…………此处省去十二个字。后来便有了鲁迅收到的“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的信件。所以这个故事引用在《大弟》中,便很别扭,删掉的好。)
回复4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17-10-20 21:50:36
  谢谢画轩窗,问好老朋友!吉祥如意!鲁迅兄弟失和,其原因只是八卦,当事人从没说过,偷窥“洗澡”事,鲁迅和母亲住前院周作人一家住后院,没有路过的道理,只是传闻。我在文章中引进鲁迅,想谈“女人对一个家对兄弟相处的重要性”,谢谢朋友留评!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