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大弟 (散文)
小女佳佳去看望爷爷,回家来说“我大叔又给我爷爷卤鸡腿吃,我叔真是个暖男。”
她说的是我的大弟。
大弟退休了,在家带三岁的孙子,每天教孙子背唐诗,过节带回老爸家表演给大家看。
大弟闲了会烧猪蹄卤鸡腿做酱菜……她们之所以有“我叔暖男”的感叹,因为我做不来。我懒,在家里属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油瓶子倒了都不扶”的主。其实,这是不实的说辞,只是比较而言,兄弟妯娌妹妹妹夫遇到一块,家里人总拿我弟兄俩说事,我便悻悻然。
我家弟兄姊妹多,五个,我老大,大弟只比我小一岁,他总是说:“我就比你小一岁噢。”有些不服。
大弟从小说话有些口吃。小的时候大弟不爱学习,总逃课,跑到天桥挂坡,一根麻绳栓一个挂钩,给拉车过桥的人助力,挣些小钱。他爱干活,做饭挑水倒垃圾打扫卫生几乎都是他的事……他却挨父亲的打最多,因为他每每老师登门,或每每考试成绩不好。
我小时候身体弱,也是第一个孩子,父母娇惯我。母亲生下大弟不久就把大弟送到农村找了个奶妈寄养,把应给大弟吃的奶水让我吃了,我吃母亲的奶到三四岁,等到把大弟从农村接回来时,他也两三岁了,不认得爹娘了……如今,我夫人对我老爸提起我诉苦:“你看看你把你儿子惯成啥了。”老爸说:“好娃呢,爸快三十了才有的老大,我不惯他谁惯呢?”
其实,我大弟最出息,当兵,上大学,复员,做公务员,当处长。
其实,大弟对父母最孝顺,最体贴尽心。因为,他心细,有耐心,细节上做得比我们几个好,比如搓背喂水果陪老爸下象棋……去年,还荒唐地提议要给九十多岁的老爸找个老伴呢,母亲去世十年了,他害怕老爸孤独。
母亲在时曾说我:“你老大,你要把杆杆挺起……”其实,自母亲去世后,家里大情小事大弟最做主。他主意正。
我们常说笑,大弟的那颗从小缺损的门牙还是因为我的过失。记得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六六年吧,父亲借了个架子车,让我领着弟妹们去长安县韦曲的一个村子拉一台缝纫机,那个年代缝纫机很 难买到,是我们叫曹叔的我爸的一个农村的朋友给买的,从城里到郊外几十里的路,几个小孩子……去时,我规定弟兄几个轮流拉车,一人拉一站路,其他人坐车。我带头。轮到大弟了,他急急跳下架子车,被攀带拌倒了栽在水泥地上,牙断了,流了一口的血……
我家住在城墙边,小时候,他和巷子里的伙伴习武,从城墙上挖回一方墙砖,刻石锁,抡。他练棍术,一根柳木不直,他用火烤过,横架在床头,吊挂上石锁矫正……我路过,石锁砸到了我的脚,右脚大拇指盖脱了。六九年冬,大弟当兵要走,我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着,他来农村看我,我给他杀狗,狗肉就烧酒为他送行,说了句:“苟富贵,勿相忘。”
不久,我也当兵走了。七七年春节,我回家结婚,大弟也从部队赶了回来,接新娘的那天,我的军装旧了,便穿大弟的军装去给他接嫂子。
他是陆军,我在空军,巧的是,却都是搞谍报。后来,我和我弟先后转业回到了西安。父母在,不远游,守护在父母身边。母亲06年去世,弟兄们协力共同伺候老父亲,遇事争先唯恐落后。
长兄比父,长嫂比母,兄弟如手足。《诗经》中有句“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就是歌颂兄弟同袍之情谊的,说:“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濡。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从此,夭夭灼灼的“棠棣” 花就指代“兄弟”了。
鲁迅作“故事新编”《采薇》,讲远古的伯夷、叔齐兄弟俩的故事。伯夷叔齐相互谦让王位,不约而同从孤竹国出走,逃亡西岐,恰遇周武王出兵伐纣,他们扣马而谏,他们劝武王不要犯上作乱。后殷灭周立,兄弟俩隐居山林,发誓“不食周粟,不为周民”,采薇菜以充饥,武王闻之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的话传到兄弟俩的耳朵里,便连“薇”都不吃了,相依相靠着饿死在了首阳山上。
鲁迅先生弟兄三人,鲁迅老大。鲁迅在北平教书,购房接母亲兄弟前院后院一同过活,谁料想,一天,哥哥收到大弟周作人一封信:“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正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的院子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周氏兄弟失和,鲁迅搬出了八道湾胡同……从此兄弟陌路,后来,一个成了汉奸一个成了文化的“旗手”。对大弟周作人的那封绝交信,鲁迅先生沉默了一生。他们亲兄弟失和的原因,却成了永远的谜。
后,鲁迅作《采薇》。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娶的是日本女人,这个女人很“作”。
妻贤夫安。“安”字,是最有内涵的一个汉字,房子里要有女人。女人是家里的风水,女人是房子下安详安和的气场,是一个家的凝聚力黏合剂。
我们家老二媳妇军人出身,有说有笑很快乐,有她在,家里的妯娌们叽叽喳喳就是一台戏。老大媳妇贤惠,老二媳妇开朗,老三媳妇随和,老五媳妇善良。加上我唯一个妹子,她们的小姑子活络妹夫厚道。一家人一同走出去,下福建游贵阳飞西欧……热热闹闹说说笑笑,同行的旅友见此无人不惊羡:如今,能这样的人家很少了!
父亲是兄弟两人,父亲那一辈就没有分过家。孝悌,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精神就这样传承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和万事兴。
前日,我的一篇作品在全国一个征文获奖,我大弟在“我们一家人”里发微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天的成绩是多年辛勤写作的成果。我看到哥的获奖证书和奖杯,突然间觉得哥当年可能入错了行。哥对学问的感觉和钟情,对文字近乎专门家的不懈考究颇有大家风范。我相信哥的目标不止于此。愿在写作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我们一家人”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微信圈。如今,我,老二,老三,都退休了,孙子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