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作家】童年的蒲公英(小说)
你再哭,再哭就把麻虎招来了。
这句话,成了大人用来吓唬小孩子不哭的灵丹妙药。
那个年代,小孩子哭的原因不外乎这两种:一是肚子没吃饱,饿;二是想出去玩,大人不让。但一提到麻虎,也就是书上说的狼,小孩子玩耍的欲望和饥饿的感觉统统被恐惧代替了。我倒是个例外,只要有故事听,做啥都行,更别说停止了哭声。
说起了麻虎,我确确实实见过七婶的儿子被马虎吃剩下的白骨头。那是个寒风呼啸的黄昏,我那五岁的弟弟站在门口的台阶上撒了一泡尿就不见了影子,七叔七婶从屋里出来的时候地上的尿还冒着热气。全村的人找了一个晚上也没有下落,那堆白骨是我第二天中午去后院的草丛里寻找下野蛋的老母鸡时发现的。当时就把我吓傻了,怪叫了一声却没有跑动,两脚像定住一样,一股热流顺着腿肚流了下来,闻声而来的母亲捂住了我的眼,七叔七婶撕心裂肺的嚎哭丝毫没有冲淡我的恐惧。我不知道母亲怎样把我弄回家的,她脱下我冰凉的棉裤,我依然双目无神,呆头呆脑一句话也不说。外婆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村外古井旁点两支红蜡烛,磕头烧香祷告,然后怀抱我一件上衣,一路叫着,土儿,土儿,回家啰……到了家门口,把手在门顶一摸,大声叫喊一句,土儿,回来啰,回来喽!然后把一块早准备好的两指宽的红布别在我的脖颈处,冰凉的手摸到我就是一激灵。
说也奇怪,第二天我就又端着一碗山药蛋米饭到饭市听故事。那个年代有个习惯,人们喜欢端碗上街吃饭,吃饭的地点一般在街十字路口这些地方,叫饭市。我喜欢坐在老槐树伸出的老根上晒着太阳扒拉着米饭,享受着新奇的故事。人们一边吃一边谝打,麻虎吃人谈的最多,我的脸上总就显出一丝不安,饭吃完了,话也就完了,各忙各的当什么也没有发生。而最想听,听后久久不能释怀的是那个倚躺在树根上懒洋洋的我。听的久了我就难免郁闷,这麻虎就没有人能治的了?
你别说,还真有这么一个人成了饭市谈论的主角,当然也是从麻虎谈起的。这个人就是卦山老和尚常广。上世纪五十年代,旅游业还没有兴起,人们主要的活动还是围绕解决温饱问题,哪有心情游山玩景,卦山就显得很僻静,人迹罕至,到了晚上更是满山俱寂,唯有风摇树响,偶尔有被惊动了的野鸡从草丛里扑棱棱的飞出来。人来的少了,自然就成了野兽出没之地,时不时就有狼行卦山道的传闻在饭市传播。也免不了还有某村人被麻虎吃了的说法,传的有鼻子有眼,但大多未证真假。不过,事情一定是有过的,记的卦山附近一个村曾有过一个人,半边脸全是疤,大家谝打说那就是他小时狼口余生落下的。麻虎进了羊圈更是常有的事,人们逐渐就说到了常广,大家也没说清事情到底是哪一天发生的,因为他也是听人说的。就说这一天下山到交城购买日用品,难得下山一次,就多游窜了一会儿,走到的卦山半道亭正是麻虎脸时分,这是交城土话,刚才已经说过了,麻虎就是狼的俗称,这个时分正是傍晚狼出没时,因此交城人管傍晚叫麻虎脸。说麻虎麻虎就来了,常广这时候就看到了两只成年麻虎从西边的山梁上扑了下来,绿油油的四只眼像灯笼,两狼当道,意图明显。常广倒也冷静,常在山中行,哪能不遇狼,在这个人都吃不饱的年代也影响了狼的食物来源,因为饿极了的人都把野兔、野鸡都差不多吃光吃尽了,你让狼吃啥?饿极了的狼只好吃人。个把狼对于常走山路的常广已是司空见惯,但今天是两只大狼,看样子经验老道,一只正在向靠山一侧迂回,显然是想两面夹攻。常广静下心来,马上有了主意,心说,今天正好练练,也是这狼倒运,不知常广那时当地武林魁首,区区两狼何足挂齿,只见他取下搭在肩上的捎马子,虚晃一招,对准迂回的狼,挡道狼看到有机可乖,沿沟边窜来准备夹攻,不想这正是常广计谋,攻击迂回狼是假,实则是引诱另一狼险走沟边,只见他看的真切,飞起一脚,正中狼头,只听狼惨叫一声,跌下深沟,这一脚跺石石开,眼见这狼凶多吉少。那一只迂回狼见状,心胆俱裂,嚎叫着落荒而去。
讲的人起劲,听的人痛快,在孩子们心里自然把常广当成了大英雄,进而联想,如组织这样的大英雄到抗美援朝,岂不快哉?和尚自然不能再上战场了,就有一些大孩子计划着上卦山拜师学艺,幻想一日艺成之后可以除暴安良。
从此以后,饭市上常广被提及的次数就多了起来。这次是读过私塾的申老先生开口吐言。
卦山柏是柏中精品,木质坚硬磁实,柏味芳香隽永,在周遭县市享有极高声誉,就有不法之徒为谋取暴利铤而走险,乘夜盗伐,县里的治安力量根本不能长期蹲守,这样的话保庙护树常广就义不容辞,他每日巡山查看,每有擒获。常广为人义长,对偶为者制止劝说后就放走了,这些人大都对常广心存感激。一日,有一感恩常广者专门上山报警,说有伙惯偷恨常广堵了财路,从外地高价请了名师护偷,告常广小心提防。常广送走此人,心中自有主意,外松内紧,隐没于苍松翠柏间,偷砍柏木定有动静,常广总能闻声而去。
果不其然,没几天还真就遇上了。这伙人大改往日作派,大摇大摆有恃无恐,他们手中有斧有锯,还赶着马车。在他们锯倒第一棵树的时候,常广一声佛号,阿弥陀佛。这伙人恬不知耻,叫嚣着要与常广比武,如果他们胜了,常广日后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也有好处。如果常广胜了,他们从此不踏足卦山。贼有贼道,说话算数!常广一想,这样也好,须让他们心服才能一劳永逸。略一沉吟,说道,怎么比?你们全上还是单挑!这伙人中站出一个秃头,像是个挑头的,他咳嗽一声,说,你是一人,我们也不能仗着人多欺负你,我们也只出一人,咱们一场定输赢!常广暗喜,他们托大,今日侥幸。他心喜而面不改色,一抱拳说,咱们点到为止,请放马过来!那伙人中就闪出一中年男子,虎背熊腰,横眉怒眼。只见他脱掉外褂,里边一身紧衣打扮。他一抱拳,一个猛虎下山就朝常广扑来,常广不慌不忙,轻移步伐,巧走八卦待他拳到时,随手一引,闪身躲过,顺势一招回头望月直袭那人面门。二人你来我往,斗在一起。观看的人屏息凝神,惊叫连连。俗话说,行家一交手就知有没有,对方确实武艺高强,而且心狠手辣,没走几遭就频频使出绝技,招招直指要害。常广小心应对,暗思破敌之策。就见对方一招白鹤亮翅过后,左手二龙戏珠直取他的双目,右手架底摘瓜铁爪伸向他的裆间。常广倒吸一口凉气,对方二手暗藏虚实,防上则下为实,防下则上为实,真可谓顾此失彼,难防难敌。只见常广面如沉水,两手奔敌上手而去,对下体不躲不防,对方心中暗喜,上手变虚下手变实,在上手被常广擒住的同时,也牢牢抓住了常广下体,使劲一捏才知上当,手抓如铁丸,想不到常广已练到金刚护体。迟疑间只觉左臂巨痛,功力顿消,不由脱口讨饶。常广哈哈大笑,用手托起对方,言道,平手,平手!对方抱拳施礼,感谢保全之恩,言明永不再犯界而去。
大家听到这里,倒吸一口凉气,一片叫好声,谁还怀疑故事里到底添加了多少水分,反正常广的英雄气概印在了大家的脑海。
实际上,自此以后,常广名声大噪,有人钦佩他为人,有人敬服他武艺,连那些偷鸡摸狗的都不敢去卦山为害,常广反比以前少了许多辛苦,不用天天巡查了。
每年农历五月端五,是卦山圣母庙庙会,届时周近县市的人们也要来赶庙会,更不用说附近村庄的了,山上山下车来人往,络绎不绝。一方面这时天已炎热,卦山凉爽,算休养。另一方面小麦即将开镰,正是短期农闲,到卦山看戏,放松一下也好。过去有个说法:女怕坐月子,男怕割麦子。那时没有收割机,全靠镰刀手工割,上面太阳烤着,下面田里湿气蒸着,再加上麦芒刺臂,在农活里算最苦最累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少,能听场戏也是一种享受,所以人们都很珍惜这个短暂的庙会期。
上卦山有几条路,卦山沟比较好走,熙熙攘攘人流不断,尤其到了半道亭,摩肩接踵,挤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小孩喜欢翻越东山上卦山,路虽近,但山路崎岖,怪石嶙峋。不过,这条路上却有好玩的陶器售卖,什么小扳磨、小瓦盆等玩具小巧逼真,是小孩玩家家的心仪玩具。这山下的田家山村和卦山沟西的瓦窑村,是传统的陶器生产地,做这样的产品只算雕虫小技,小孩子们之所以年年闹着上卦山,买这些玩具也是目的之一。在卦山东山的崖边有一个大足印,据说是二郎神担山赶太阳时踏的,在这个地方可以歇歇脚,其实就是看上了崖下摆摊卖的琉璃咯嘣蹦,这玩意是用极薄的玻璃制成的,一吹一吸玻璃底就一收一缩发出清脆的响声。半山腰里这种响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孩子的啼哭声,那一定是打碎了琉璃咯嘣蹦闹着大人要求再买的。所以,有句话就说:琉璃咯嘣蹦,打了歇心一阵阵。
交城有个风俗,五月不剃头,所以在进五月前,大人小孩都要剃头,因此,上卦山的男人,都显的格外有精神,黑市布中式裤,白洋布中式汗衫,加一顶新草帽,是男人们的标配,小孩子则要带一个小搪瓷茶缸,准备到卦山泉接水喝,那水甘爽怡人,自与井水不同。据说喝了卦山泉,一年百病不侵。我是不相信这样的说法。冰棍对我们农家孩子来说是奢侈品,热烘烘的爬上山来口渴难耐,饮一杯甘泉那份美真是难以言尽。
我热衷于上卦山,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见见传说中的常广到底长了怎样的一个英雄模样。
大多数人上卦山都是太阳升起前动身上山,有的人还带着凉蓆卷,在庙里或树下找一地方铺开,坐在上面,就着甘泉水吃着自带的干粮。有人困了,大大方方倒头就睡,也没觉着在大庭广众之下有什么不雅,那个时代的人没那么多讲究,自然而然,随遇而安。
常广中等身材,胖瘦适中,那时正是中年,穿一身灰色僧袍,笑容可掬,见了熟人都会热情招呼,渴了来喝水!
孩子们见他长得并不凶,和蔼可亲,就大胆的围上来,缠着常广讲故事,大人们也跟着起哄,讲一个!
那就讲一个。常广显得无可奈何,两手一摊,双袖一摆。有人就给他搬来了一条小板凳,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我们先来讲一段卦山建庙的事。话说孙悟空确有其人,他是交城近邻娄烦人士,师从菩提老祖学艺多年,学了钻天入地之能,随心变化之术。老祖看他是一惹事之主,提耳反复叮嘱不得暴露师门,悟空自知利害,对天起誓,打死不说!他果然言而有信,大闹天宫被擒后刀砍火烧拒不交待,也算革命意志坚定。这是后话,自不细言,咱只说在蟠桃会上,悟空盗的奇珍异宝其实并非一袋,而是一车,他官居弼马温,按现在话说就是交通部长,用车用马自是手到擒来。却说他下的凡来,赶车疾返娄烦,途经交城刚好下了一场大雨,车轱辘被胶泥陷住,纵是天马亦拉拽不起,悟空无奈,因思乡心切,只好只身而去,临走将天马一推没入卦山,天车划一圈隐而无形,只说日后再取。谁知后来这泼猴犯事被压五行山,后来获救又保唐僧西天取经,竟把这事忘在脑后。他虽忘了,但若干年后有一人想起了,他是谁呢?
唐时有一大军师姓徐名勣字徐懋功,此人可不得了,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用兵如神,因他多有功绩,唐王李渊赐他李姓,改名李世勣,为避李世民讳,去世名勣,是为李勣,但民间一直称他为徐茂公,就是那隋唐演义中跟随混世魔王程咬金在瓦岗寨起义的军师。武德八年,突厥犯晋,徐茂公率兵与突厥在太谷大战,一举击溃突厥。九年,李世民即位,任徐茂公为并州都督。这徐茂公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勤政爱民,无奈战乱方息,百废待举,外有强敌突厥伺机侵犯,内有饥民待恤,而府库空虚,一筹莫展。一日坐堂,忽有一骑驴老者来访,说能解他忧愁,徐茂公大喜,迎入堂内奉茶,只见老者鹤发童颜,自称张果老,他自我介绍,我本并州交城人士,知道500年前天降一车奇珍异宝于瓦窑河边,又有天马没入卦山,如能开山取马,自能引的天车现身,以此宝助你,何愁边事难定?徐茂公掐指一算,大圣大难将尽,恐他从五行山下出来寻宝不见再生事端。张果老一捋胡须,说,他劫难虽尽,却有人管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以后修成正果,既成正果,何以理论?徐茂公大礼拜谢,进而详问取马之法,张果老拿出种子一粒,告他可种于卦山田里,百日后长成葫芦,带蒂而下就是开山钥匙。张果老从袖中取出一折叠纸张,吹一口仙气,立在地上须臾成驴,他倒骑于上,反复叮咛,必须保证长足时间,切记,切记!
次日徐茂公即赴交城,交城县令迎出七里亭接着,马不停蹄上了卦山,徐茂公一看卦山天然奇山气象万千,对果老之说又信了一步,拿出种子交待县令种植守护不提。
做为一方大吏,自要了解治下情况,徐茂公索性走山串乡了解生产民情,越走心越喜,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交城山处处是宝,木材取之不尽,铁石用之不竭,他始知张果老表面说大圣之宝,实为引他来交城,这木铁之藏才是真正宝贝。
徐茂公行事果断,回衙后即行安排交城山开发之事,举一州之力修路立炉,木材、治铁源源不断运出交城山,货畅其流,财源大开,固边恤民全面铺开,突厥看此情状,自觉争战无益,不若边贸互通,和平相处。于是主动和议,徐茂公自是求之不得,自此并州无忧,百姓足食,上报朝庭,李世民龙颜大悦,于贞观二年敇令在卦山建寺,赐名永宁,意即大唐国泰民安,疆域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