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西山烧(散文)

精品 【心灵】西山烧(散文)


作者:阿钝 秀才,2468.8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95发表时间:2017-12-18 22:05:45
摘要:我为什么改了“同山烧”的名字,而要把它叫成“西山烧”,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我家所住的那个地方叫作西山,离同山有三十多里路。自己家里出的酒,一样的品质,我不想用别人的名字,于是就把它换成了西山烧。


   同山烧是一种酒的名称,因为它最早的时候出在一个叫做同山的地方,便因此而得名,以至于到现在,同样的酒,即使并不是出产于同山,那名字也照例被绝大多数人喊作“同山烧”了。之所以说是绝大多数,是因为终究还有一小部分人不完全叫它同山烧。这种酒是用纯高粱酿制的,高粱在我们家乡那一带多数被称为“芦稷”,于是,用芦稷酿成的烧酒也就有人称它为“芦稷烧”。
   在我们村子里,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对于高粱的印象,最早是从课本上得到的。记得那时候的语文书里几乎一例地把北方成片成片的高粱地叫作“青纱帐”,印象最深的是有一篇名字就叫《甘蔗林-青纱帐》的诗。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原因,使得我们的意识里曾经有过一种古怪的念头:我们总以为被称作“青纱帐”的高粱是北方的东西,离我们很遥远,甘蔗林才是南方的事物。产生这种念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年纪小,懂的事情太少,与那篇诗倒是没有关系的。
   同山是我们家乡的一个山里乡镇,我们小的时候,那里还是一个交通比较闭塞的地方。但是,早在那个时候起,同山人就已经种植高梁了,所以离我们并不如何的“遥远”,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同山人在那么早的时候就种高粱,这跟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系的,因为地处山里,水田很少,多的是山上的旱地,更适合于种高粱。而我们家那一带水田多,旱地很少,水田更适合于种水稻,因为人更需要水稻,所以也就没有人种高粱了。
   一直要到分田到户以后好多年,粮食的问题可以说是彻底解决了的时候,我们那里才也有人开始种高粱,当地人都叫它芦稷。种芦稷的目的大抵只有一个,就是酿酒。酿酒本来有多种多样的原材料可以用,几乎凡是粮食都可以酿酒,像大名鼎鼎的五粮液,听说就是由五种粮食共同酿造而成的。这里所说的粮食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意思,它已经把各种谷、麦、豆、粟、玉米等等都包含在内了,甚至连蕃薯也算在了其中。然而,除出粮食以外,应该还有别的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也是可以酿酒的,比方说,像某些水果,像榨了糖以后的甘蔗渣,甚至连稗草的种子也能酿出烧酒来。
   但不管用什么东西作原料,据说只有用纯高梁酿成的烧酒,才是所有烧酒中最好的一种。这种说法肯定有很多人是不认同的,至少喜欢喝五粮液的人就不会认同。但这并不要紧,因为到目前为止,出产于诸暨的同山烧的产量并不很大,所以,只要诸暨的“饮者们”能够认同,大体也已经足够了。
   也就是从学校的课本里早已知道,我们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这个所谓的“博”字,或许单单从酒这个事物上就足以见出一斑来。中国有许许多多的酒乡,自然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名酒,光凭我这点浅陋的见识所知道的,除出上面所提到的五粮液以外,尚且还有贵州的茅台、江苏的洋河、泸州的老窖、安徽的古井、山西的汾酒、陕西的西凤、四川的剑南春……
   我们诸暨地处浙江东北部,北面与绍兴只隔了一道并不很陡峭的虎扑岭。绍兴原本也是极具盛名的酒乡,无奈绍兴所出的名酒只限于黄酒,在烧酒这个品种上向来是默默无闻的,这倒为同山烧留下了一点可以立足的余地。绍兴的黄酒之所以能负盛名,主要的原因据说是因为鉴湖的水好,这是一种“见仁见智”的说法,可以信,当然也可以不信。同山人对于鉴湖水的好还是不好倒并不怎么在意,但对于这种吊人胃口的说法却学得很到家。自从他们的酿酒事业超越了自给自足的境地以后,曾经也放出话来,说,同山的烧酒之所以好,也正是因为同山的水好,他们虽然没有鉴湖水,但他们有清冽甘醇的山泉水,这种山泉山不仅没有污染,并且喝起来甜丝丝的!
   我至今都没有领教过鉴湖的湖水到底如何的好法,也没有品尝过同山的山泉水究竟是甜还是不甜,只是觉得绍兴的黄酒即使不用鉴湖水酿制也很好喝。同样道理,用纯高粱酿制的同山烧也一样,即使它不是用“甜丝丝”的山泉山酿制,照例也很好喝,喝多了也不上头。
   敢于说出这样的话来,我是有充分的根据的,因为我们家用高粱酿酒也已经有二十来个年头了。这二十来个年头以来,我们不曾有一次专门到同山去取过那种甜丝丝的山泉山,但酿出来的酒,跟正宗的同山烧完全没有区别,并且,因为经验积累的缘故,可是说一年比一年好了。这决不是黄婆卖瓜,自卖自夸,凡是喝过我家的高粱酒的人,都是这么说的。
   记得我奶奶在世的时候,不止一次跟我说过,在我爷爷还没有得着“富农”这个称号之前,我们家曾经是开着酒坊的,但我家的酒坊里所酿所卖的也只是黄酒,而没有烧酒。后来,新时代来了,开酒坊的爷爷就成了富农,因此整个酒坊都被公家充走了。诡异的是,被公家充走的酒坊后来再也没有酿过酒,甚至连坊子也没有了,只是把那一百多个酒坛子给村子里各个生产队给瓜分了,主要的用途是盛氨水。
   氨水是一种肥料,很臭的!用酒坛子盛氨水,使我不禁想到了一句叫作“焚琴煮鹤”的成语,其实这两者是没有一点关系的,是我想歪了。
   由于受了家庭的影响,我父亲约略也懂得一点酿酒的工艺,他年轻时,在逢场作戏的场合里曾经也可以喝个一斤半斤黄酒的。但自从爷爷过世,父亲得了皮肤病以后,我们家几乎就与酒失去了缘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连江米酒也不曾酿过一次,逢年过节有客人来了需要喝酒的时候,都是到店里去买的,所买来请客的大多是黄酒,夏天的时候,也买啤酒。
   重新开始自己酿酒,还是我母亲所起的主意。按理说,母亲对于酒这种东西,其实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她向来都认为喝酒不是个好习惯,不但容易误事,还伤害身体。她之所以会有酿酒的念头,却是因为我们家有一回遇上了一件很奇怪也很好笑的事情。
   乡村人家每到过年的时候,亲戚之间拜年的年货是很具有流动性的,同一件礼品,往往从第一家送到第二家,接着又从第二家送到第三家,再从第三家送到第四家……一路不断地传递下去,大多情况下是不知道这件东西最后会被转到什么地方去的。但碰巧的时候,它在外面转了一圈后,最终又回到第一家手里的情况也是有的,这并不奇怪。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乡村里拜年已经时兴起成群结队的方式了,凡是同一条“亲情线”上的亲朋好友都相约在同一个日子里到某一家去拜年。这样做有这样做的好处,一来是人多了热闹,二来么,可以大大减少东家的麻烦,因为来一户亲戚也要请一回客,烧一番菜,来一帮亲戚也是请一回客,烧一番菜,同样的一番忙碌,精力却省下了大半,要是大家都一户一户分开走的话,一个正月里几乎就没有空余的时间了。
   有一年的正月里,我们走完了可以相约着一起去的亲戚后,只剩下两三户零散的比较亲近的乡邻了,拜年的年货传来传去地也已所剩无几,当中还有两瓶捆成一对的烧酒——酒的名字就不说了,以免引起误会——用两个精致的方形瓶子装着,样子很好看。我们也不知道这酒是好还是不好,只凭着这瓶子的模样总觉得不至于很差,于是就把它送给了一户平常每天都要喝点酒的乡邻。
   大约过了半个月以后,总之正月已经过去了,有一天,这个乡邻到我家来串门,喝茶谈天时谈到了酒的事情,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得一时都有点停不下来的样子。我们都觉得很奇怪,就问他有什么事会这么好笑。
   他好不容易收住了笑,这才很诚心地告诉我们,说我们送给他的那两瓶酒是假酒,甚至连假酒都算不上,因为那直接就是两瓶冷水,一点酒精的气味也没有。
   听了这个话,我们都很吃惊,当然也很羞愧,父亲于是当场向他赔了许多的好话,并表示要专门去再买两瓶酒来给他补补礼。
   那人倒也爽快,说没有补礼的必要,说大家都是受骗者,包括把这酒送到我家来的人也一样是受骗者,因为他拆开的时候瓶盖子完好无损。同时他还表示,不管那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反正送的人是当酒送的,喝的人虽然嘴里没喝成,但心里照例也是当酒喝了,说不管是酒是水都不要紧,只要达到一个情字和一个礼字,就够了。所以他说大家都不必介意,并表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介意,要是介意的话,也不会把这事说到我们家里来了。
   这位乡邻所说的话倒也确实在情在礼,但在我们这一方来说,对那两瓶水多少总觉得面子上很有些过不去,特别是我母亲,尤其不能释怀,她说:“这还亏得他不介意,来说给我们听了,要是万一碰上不肯理解的人,虽然嘴上不说,肚子里却做着文章,那真不知会把我们想成怎么样了呢。再说,既然今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谁能说以前没有发生过,又发生在谁的家里了,要是真也有过这种事的话,实在太丢人了。”
   由于有了这样的教训,于是母亲下了决心,从这一年开始,我们家也自己种高粱,自己酿酒,酿出来的酒专门用作正月里拜年送人。在当时,我们村里已经有好些喝酒的人家在种高粱了,所以这东西也早已不再像先前那样让我觉得新鲜。但那时候,村子里暂且还没有在稻田里种高粱的人家,大家都只在自留地里种一些,酿成酒后也只是自给自足,要么自己喝,要么送人,还没有出卖的人家。
   我家的亲戚里面,有好几户是常年都要喝酒的,靠着正月里别人送来的那一点根本不够喝,大多日子里还是要去店里买。自从我们家给他们开始送自己酿的酒,他们喝完后常常来问那烧酒还有没有,想要买一些。无奈我们种的高粱并不多,酿的酒也很少,完全没有出卖的余地。于是他们就向我母亲提建议,说是不是可以多种一些高粱,那样,他们常年所需的酒就都到我家来买。
   母亲显然动了心,因为在当时,按照同山人所卖的酒价十块钱一斤来计算,种高粱酿酒卖比种稻子的收入要高得多。新品种的高粱种一季可以收两季,两季合起来可以有一千斤的亩产量。一千斤高粱,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致可以酿出五百斤酒来,十块钱一斤,就是五千块钱,即使除去成本以后,也比种稻子要好得多。虽然送人的那一部份是算不出钱来的,但如果与买酒送人比起来,价值反而显得更高了。算过这一笔帐后,母亲就决定要在稻田里种高粱了。
   从那以后,好几年以来,当地高梁酒的价格已经从原先的十块一斤涨到二十块一斤了,如果是隔年的陈酒,三十块一斤也难以买得到,因为各家各户所酿的酒并不很多,连送带卖,能把酒留到隔年的真是极为难得,所以要想喝陈酒,真是不容易。
   在这个从十块涨到二十块的过程中,我们家种高粱的规模也比先前更大了一些,但酒还是不够卖,所以最近这几年,我们除出自己种的那点以外,还额外籴进上千斤高粱来,一并酿酒。这样一来,每年就能酿出一千多斤的酒,于是收入也就跟着增加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父亲种高粱和酿酒的劲头似乎一年比一年大起来了。我们曾经劝过他不要自己种了,干脆全部向别人籴,酒不会减少,心力却省得多了。但他不肯,他说:“还是自己种一点好,不种,田地就荒了。”
   关于父亲的劲头,说实话,收入的增加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我觉得他对于酿酒仿佛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兴趣。尽管在若干年以前,父亲不幸患了皮肤病,早已滴酒不沾了,可是,看得出,他对于酒是有感情的,他对于酒的感情不在于喝,而在于酿。
   自从父亲退休后,种高粱和酿酒几乎是他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工作了,按照他的说法,从高粱下种籽开始,一直到酿成酒,中间至少要打四场大的“战役”。
   第一场是种。
   别的地方不知道,尤其是北方人,那么大片大片的高粱,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种下去的,只知道我们那里的人家种高粱一律是种秧。育高粱秧很有点麻烦,主要是天气的原因。种籽在差不多提前一个月的时候就下到地里去了,那段时间里,天气忽冷忽热很不稳定,晚上气温太低时,担心种籽被冻死,所以要用塑料膜把它盖起来;但当太阳一出来,又要怕它被焖死,得赶紧把塑料膜给揭开,等到太阳快要落山时再重新盖上。这样反么复复地盖了揭,揭了盖,一直要到秧苗长出剑叶后才算完。
   每年五一劳动节前十来天的样子,就是种高粱苗的时候。此前,父亲早早地就把地翻好了,一垄一垄很整齐,很平整,整平了的地上已经按着固定的间距点了浅坑,秧苗就种在这浅坑里。其实,高粱对于地的翻耕要求并不高,我们那里有几户省事的人家根本不翻地,直接把秧苗种在毛地里,高粱也一样长得很高。但父亲不肯采用这种方法,他宁愿多花力气,也必须得把地每年都细细地翻一遍才安心。
   大凡种高粱的人家都有几把一尺长的小锄头,专门种秧苗用的,我们家有三把,但其中有一把常常用不到,因为我总是赶不上在种秧苗的那几天回家,所以多数都被逃过了。
   种高粱苗很辛苦,仅仅以一亩地的面积来估量的话,也至少需要一万多株高粱苗,这一万多株秧苗全是靠人工用那小锄头一株一株地种下去的。种的时候,人蹲在垄背上,一边种一边往后退,随着人慢慢地后退,原本黑色的土地就一寸一寸地变成绿色了。在这个地皮变绿的过程中,种苗的人随之腿也变得麻了,腰也变得酸了,背也变得驼了,当他们好不容易种完了最后一株秧苗,从垄背上艰难地站起来的时候,整个人弯得简直就像一张弓,但是,种苗的任务却往往只完成了一半。

共 10090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西山烧》这是一篇携带浓浓生活气息的叙事散文,更是一篇泼墨酒文化的情感散文。也许你我都不知道这个“西山烧”的酒名,但它却确确实实在香飘人间。因为它没有茅台那么霸气,也没有五粮液那么忠耳,但它却一直迷香与作者的心田以及乡亲父老的舌尖和喉结。西山烧或许是源于同山烧,或者说是有一定的连带关系,但经过人的不同操作或勾兑,却又各领风骚。作者不仅介绍了西山烧的来历,也说明了它与同山烧的不同之处,更为带来了作者与西山烧或者关于西山烧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时代的背景。该篇作品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在作者遒劲的文笔下硬是让一个美字翩然起舞,有的是酒香,有的是人善,有的是社会的安泰,有的是政通人和,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承。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你还可以在静静流淌的文字里感悟出许多艰辛,特别是酒的酿制过程无不饱含更多的汗水。一篇文笔流畅而地气浓郁的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木石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219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木石语        2017-12-18 22:07:59
  洋洋洒洒的文字,携带着无尽的情感!
回复1 楼        文友:阿钝        2017-12-19 07:40:47
  感谢社长亲自编辑,敬酒一杯,当然是西山烧了。
2 楼        文友:木石语        2017-12-18 22:10:11
  待到春风传酒讯,定然讨饶酒一斤。哈哈,我这个酒鬼闻到香味了!
回复2 楼        文友:阿钝        2017-12-19 07:42:09
  应该是“待到春风传酒讯,定然讨要酒一杯”吧?可是一杯哪里够,至少也得喝一壶!
3 楼        文友:木石语        2017-12-18 22:13:08
  记得心灵之约社团有一个经销酒的老板,今天又突兀出了一个酿酒世家的传人,哈哈,如果那个珠联璧合成为一体,那该是一件美事吧。感谢作者赐稿心灵之约!
回复3 楼        文友:阿钝        2017-12-19 07:43:33
  卖酒的老板是广力童子吧?这个人多年来都杳无音讯,大概是出国去了,本来还真想找他合作合作的。
4 楼        文友:雨春        2017-12-18 22:21:46
  看样子,这个年假有了去处了。期待更多好吃的先分享一下!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4 楼        文友:阿钝        2017-12-19 07:44:31
  你等着吧,最近一期倒确实整了几个吃的,待慢慢分享。
5 楼        文友:毕雨民        2017-12-20 15:28:33
  读了阿钝酒香飘溢的文章,戒酒多年的我也有了想喝酒的念头。也许因为过去喝工厂生产的酒,根本感觉不到酒的香美,以至于在年轻气盛的时候喝酒变成了勇气的比拼,根本享受不到喝酒是多么美好的事。拼命划拳,拼命比拼,醉倒呼呼大睡。之后见酒恐惧,推辞酒场,最后戒之。
码排文字亦如品茶,享受品味其乐无穷。
回复5 楼        文友:阿钝        2017-12-22 15:03:07
  凡事都有个分寸,超过了分寸肯定不是好事,所况如雨民老师所说的那样“拼命比拼”。酒这个东西,对能喝的人来说,稍微喝一点还是有好处的,至于过量,则还是那句老话:饭吃撑了也是不利于健康的!感谢雨民老师点评,预祝新年快乐!
6 楼        文友:草船借箭        2017-12-22 10:44:13
  文字裹着酒香,如春风拂面,美好着!
回复6 楼        文友:阿钝        2017-12-22 15:04:43
  感谢大侠到访。今日冬至,祝合家团圆!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